能否用最簡單的方法解釋“格物致知”?

excelle費利克斯


我是

心念自在,歡迎朋友們關注、點評。

這個問題簡單的解釋不了,但筆者儘量簡單點。😊

一,“格物致知”的出處。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時至今天,這個詞的解釋很多,有的人從《大學》這篇中來解釋,有的採用北宋程顥的解釋。筆者以為,要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還是從《大學》原文中來找答案吧。

二,“格物致知”的解釋

我們還是逐字探討。

格:究竟怎麼格,何謂“格”,最大的爭議就在這個“格”字的解釋上。格字本意是樹的長枝,古代多用樹枝製成籬笆以隔拒外患,後慢慢演變成阻隔、阻擋的意思,如窗格、格格不入等。這裡還是要從原文中找答案。

《大學》中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開頭兩段本文中,明明白白地寫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天下事物,都有一個根本,也有一個末端。任何一件事情,總有最初開始的動因,然後才有最後成就的終結(事物都有一個發生、成長、終結的過程)。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哪個應該是在先要做的,才能得到最後好的成果,那麼他就可以接近入道之門了!八條目最終的目的也是要符合“道”的。“道”我們可以理解為事物內在的規律、規則等等。

知:知道、明白,知性。

致:達到。

物:萬物,事物。


三,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曾子指出儒家孔門“心物一元論”的根本學說。所以後世儒家也知道,“民吾同胞”,人人都是同胞。“物吾與也”,萬物都與我有密切相連的關係。因此說,把“物”“格”二字聯合一起,湊成一個名詞,叫做“格物”,並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慾才叫做“格物”。換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在孔子的孫子、曾子的門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顯的解釋,如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由此可知盡人之性,還只是自我“內明”學養的一段功夫。進而必須達到盡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內聖外用的學問。

“格物致知”的內涵用佛學的一句話便知道了,那便是佛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也就是禪宗大師們所說:“心物一如,渾然全體,本無內外之分”。

《易經·系傳》中說: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就是說,將知性的學養,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識萬事萬物的理性。學養到達這個境界,能盡知人的理性,能盡知物的理性,這才是“格物致知”的本意。然後才能真正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可以擔任以道濟天下,而使天下太平之治了!(南懷瑾)


《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這是一個實踐、總結到理論的過程,理論從實實踐當中獲得。

“格物致知”簡單的說就是我們要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知道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結束等規律,按照規律、怎麼做符合“道”的問題。

由於筆者學識有限,對於“格物致知”這一迷解,很多大儒,大學問家都不能給以定論,冒昧回答此題在於拋磚引玉,懇請得到更多朋友的指點。🙏🙏🙏


心念自在


“格物致知”是出自《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儒家看來,治國平天下是一個人追求的最大責任與最高目標,而格物致知則是基礎。格物致知包含著科學真理,通過對外在事物的探究,尋找出事物的本質。現在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都可以說是格物致知。不過,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所致的“知”,主要是指宇宙真理與人生真理。

到了宋代理學興起後,格物致知便成為理學探索“天理”的不二法門。理學是把傳統的儒學哲學化、宗教化,程朱理學引進一個“天理”的概念,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於“上帝”或“絕對精神”。那麼如何人如何窮究天理呢?

朱熹說:“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也就是說,我們在“已知之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窮究之,以求“至乎其極”,窮究到極致的地步。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與現代的科學精神一致呢?


但是,這種“格物致知”的窮理方法論,後來遭到王陽明為首的心學派的反對。因為王陽明去格竹子,格到吐血也沒格出竹子的“理”來,所以他懷疑朱熹的方法論錯了。心學認為程朱理學說倒了,真理不是存在於人之外,而是存在於人之內。因此,最重要的事,不是向外“窮理”,而是向內“明心”。這就是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的一個不同。

那麼,“格物致知”的方法論是不是錯了呢?並非如此。其實王陽明格竹子,顯然是格錯了。你要格竹子的什麼理呢?如果要格竹子生長過程的理,格竹子生長與土壤、氣侯、病蟲害等的關係,只要通過觀察、記錄、分析、比對等,是可以掌握這些理的。但是王陽明並不是探究自然科學,只是搬個板凳盯著竹子,要格什麼理自己都不清楚,自然格不出個結果。

我認為,向外“格物致知”與向內“明心”,都是不可偏廢的。我們對宇宙萬物認識得越清楚,對自己也認識得越清楚。同時,我們對內心越清晰,對宇宙也會認識得越清楚,因為直覺的體驗,是向外格物格不出來的。


君山話史



格物的格就是調正的意思。

那麼物是什麼呢?比如說寫字潦草,固然是字寫得不正,但更重要的是心不正,所以寫得不正。所以要調正心

致知,致是達到。到哪裡?不是自身知識,應該是心裡的知:良知。

致知就是到達內心的良知。

格物是調正我們的心,致知是到達自己的良知,意思一樣,表達方式不同。

舉幾個例子來解釋格物致知。

最近和朋友去健身。他很努力,但肚子瘦不下去。原來回來後他媽做好吃的,雖然教練告訴他不要多吃,但是他就是忍不住。

他原本吃一碗就夠了,結果又吃了兩碗,所以,格物致知對他來說,就是把他的心裡對於食物的貪慾從兩碗減到一碗。


比如調好鬧鐘五點鐘起床,結果睡到了七點,這超過的兩個小時,就是我們的懶惰心。要格物致知,就是要把心裡對睡眠的貪心從七點鐘調到五點。

又比如愛情。三毛說,每一次荷西出去,她都給他的兜裡塞滿了錢。

三毛說,愛情就像沙子,你越握的緊越往外流。


在愛情裡也有度,如果你愛到讓對方沒有了自由,覺得窒息,你的愛就過了;如果你愛她,生病時也不關心,過生日一句問候都沒有,這種愛就不夠。

過與不夠都屬於不正,要進行調正,就是格物。你得問一問自己的良知,你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從愛情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格物跟致知的區別幾乎沒有。致知的同時就是在格物,格物的同時也是在致良知,它都是一體兩面,是同一個東西。

現在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做不到自律,就是因為心不正。要把心扶正,需要很大的功夫、動力和忍耐力,所以我們說陽明學是一門勇猛精進的學問,是一門實踐哲學,一點不假。


作者陳橋


格指解析,物指事或物,應是指研究事物。

致是達到,知智兩字古文字義通用,知者智也;有智慧知曉認識之義,也就是對事對物要調查研究,才能知其然而所以然。

格物致知才能使人明於事理與物性,達到做事順理成章,物品各盡其用。





中華王爺


揭秘“格物致知”:定格事物總法則的最簡操作的極致知識人格、文化、龍

一一簡述我“格物致知”取得成功,破譯中國龍、人格極致良知的過程

我們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龍是什麼?不知道;我們要有人格家風(格)國格,人格家風(格)國格是什麼? 不知道;要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什麼?不知道……其實,這些都是從不同角度說的一個問一題: 定格事物總法則的最簡操作的極致知識、人格、文化、龍,即一二三至十這一條龍、井字、手機鍵盤"九宮格"代表的總法則、信仰體系、核心價值體系、知識體系、理論體系、解釋系統、“人類命運共同體”系等等。

那我們從“格物致知”的一格一格說起。“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概念,它出自《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中可知,“格物"是誠正修齊治平一系列知識的基礎,可《大學》中並沒有對它作出任何解釋,致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思成為難解之謎。對於它的解釋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繼承程頤的說法的解釋和王陽明的解釋。但是他們二位也沒有解釋清楚,格物致知沒有取得成功。

先說南宋人朱熹。他對這一“格物致知”的解釋,主要在傳統文化教材《四書五經》的第一種《大學章句集註》中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具體怎麼窮其理?沒有可操作的方法,窮盡的“其理”是什麼,也沒有說。

明朝的王陽明最早期也是相信朱熹理學的。他學習朱熹理學“格物”,約了一位同學跟他一起“格竹子”:他們盯著一根竹子,一連好幾天後,那位同學堅持不住了,出現了幻覺,頭昏眼花,退出了“格竹子”,丟下王陽明一個人在那裡繼續“格竹子”。又過了幾天,王陽明不僅出現幻覺,還出現了幻聽,一下暈倒在那裡。"格竹子”格物致知宣告失敗。

後來,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格心”這一意識,創建了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王陽明心學把“格物致知”理解成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心即理。意思是:心裡想的意識就是理,與“格”唯物主義的“物”的“格物”格格不入,成了主觀唯心(意識)主義典型代表、曾國藩、蔣介石這些獨夫屠夫的榜樣。

我雖然是學習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者,但我也曾犯過主觀唯心主義的大錯,挑戰過人體物質生命的極限。1998年我因研究社會科學的成績,從地區平調到自治區的一個社科部門工作,由於新到一個單位,成為一些領導和同事嫉妒的對象,讓我一個人隸屬於單位中心組與兩個處室管,身負三責,"一國(人)三公",都給我分配任務,後半夜還給我打電話談閒事,目的很清楚:他們得到輕閒,想勞累垮我,不能有業餘研究理論的時間。這種惡劣手段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在黨校學習時,一位年輕多才的校友因與此類似的原因而自縊身亡,我問他們單位的副秘書長是啥原因?他說:“現在人與人的關係複雜,有時我還有死的心哩!”好在我是從窮鄉僻壤艱難困苦環境中奮鬥過來,還不至於讓他們的罪惡目的得逞。並且思考找到改變這種人文環境惡劣狀況,像孔子那樣找到人類和諧相處,共同生存下的辦法,忍耐負重地生存、工作著。

在工作結束,到了夜深人靜時,自己還思考這一人類怎樣共同生存下去的問題,寫一點研究心得,結果造成失眠頭暈,向領導請病假不準,在會上進一步強調:"現在說難聽的話,死下也不準請假!”社會科學單位的領導形而上學猖獗到如此程度:死了還向你請假?(是閻王)我心想:既然不瞌睡,就不停地思考、研究,到累的不行時就自然會瞌睡了,“心即理”……一天晚上,我突然頭暈目眩,感到天旋地轉,整個屋子在翻江倒海,就像大地震一樣,令人恐懼,緊抓著床頭不敢鬆手,過了幾分,突然腦子裡咯噔一聲,變成間隙地微眩、餘震。天亮後我住進了醫院,同病房患同類病,但比我較輕的一位體壯的病友自己手舉著吊瓶上洗手間,與人們說著話出去……結果再沒見著。一問大夫說:"得了這種病,說倒下就倒下(死)了!"我經過一段治療,幸運地痊癒出院了。

我根據這次大病的成因,探索出了地震的成因:唯星(心)主義,即地球繞日橢圓形軌道中,繞進了一個行星與太陽(近)、地球(遠)形成直角三角形,對地球引力增大,迫使地球繞日橢圓形軌道趨向正圓軌道,萬有引力就糾正這種不正常的趨向正圓的軌道,導致地球受力點的震動。當時,我發表了“地震的原因不在地下而在天上”。

我之所以說我的這教一訓,是告訴大家:任何時候不要犯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不要挑戰這個生命的極限,到了睡眠時間,不瞌睡也要睡眠。不能學用唯心、主觀意志、意識的“莠知",要學用“物"質決定意識、人民決定歷史的"良知”。

我“格物致知”取得成功,是定格宇宙萬物,為“一分為二”格的橢圓形,在1989年發表《橢圓論一一穩定的哲學思考》。然後又觀察、“格竹子":

“一”根竹子是一個不可分裂的整體的“本”子總“格”,整“木"不能"各"行其是,各顧各(格字的意思),否則,整體的竹子就不存在了,分化為材料。但是, 這一根竹子不是一個整體直筒子,整體“本”子裡面由兩格(牛二)以上的格一格(節)一格(節)組成,它制約著口頭上說“勿"能過左過度的整體觀,保持著事物的個性,就是“一分為‘二’”,這是“物"質決定意識之意:以“牛”(二)制約向左傾斜過度的整體觀“勿"。由此把事物概括到極“致"的良"知":就是要以此整體觀意見的"一"個箭頭"矢"指引方向,但反對以整體觀之"口"中的“十”(龍的豬口十二)壓制呼吸"物"質的"二"(龍的牛鼻子)。非此,就是無“知"覺、生命的見識。這也就是說,那些害人,使人死亡的見識技術,不是知識,是死識,包括只有整體性,壓制個性的死識。

這就是“格物致知”的操作意思。

這也是“竹"字的操作意思:

既要有“個(個)人"性,又要反對唯"個(個)人"性,即還要有整體性丶整體觀(竹、人人)。“龍”就是人格化的竹子、文化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無論是自處,還是與人相處,離開這一“致知”就不能生存。

“致知"“文化”的 “文”這一應用數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一條龍的造字的意思是,讓 人科學有序地生活、工作,正確與人和自然快樂地相信相處,防止主觀主 義的信、信仰、信念、精神原子彈的引信。其操作意思:

1.“一”——自己要明確樹立整體目標,提出一個意見,即“德”;

2.“二”——對方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的目標、意見,自己要包容、愛護對方提出的不同的目標、意見,即“愛”;

3.“三”——自己與對方從雙方討價還價的目標、意見中競爭出明白的 創新共識目標、意見,即“新”;

4.“四”——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共同遵守人們選擇認同的法則、法紀、規矩,即“規”;

5.“五”——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公正、公開,經過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即“公”;

6.“六”——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出的目標、意見,交對方全體人員民主 選擇,即“民”;

7.“七”——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要通過票決、交換,要大膽反映自己的意願,即“道”;

8.“八”——對方全體人員在票決、交換中,要選擇能補自己不足的、 最需要的目標、意見,投票、付款,即“善”;

9.“九”——自己在看待、管理如上活動程序時,不能在私下反對,即“管”。

這正如俗話所說的:“一龍生九種,九種不相同。”中國漢字的圖像象形字都是由它們組合或代出來的。把文化一至九首尾結合成一箇中國結 “大團結”、環,就是一加九,等於“十(古文為‘X’)”,也就是“文”。 按說,數字裡還有一個“零、0”,代表沒有、無限,而“文”是“有”、有 限,反對“零、0”、沒有、無限,也就是阿拉伯數字“10”的造字意思 (“1”反對“0”)。我們知道宇宙萬事萬物是無限的,許多是我們沒有把握 的,需要探索、研究,就行了。眼下,我們只能把它細化,一步一步,說有的事,幹有的事,不能說沒有的事,乾沒有的事。幹所有的事,既要有整體觀念,又要有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節一節地按程序操作。除了“一”與“九”同類項合併(成了八個數、格、空間)外, 其它各項不可混淆、合併在一起幹。這就是大寫“拾”(十)的意思:“手”幹工作,拾東西,不能“合”並在一起。這是“十全十美(‘羊’八不‘大’為‘美’)”成語的來歷和意思。

概括這一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即最簡單的文化操作原則,就是三維:為對方(人民),八系:貴德、友愛,創新、規矩,公正、民主,尊道、上善,簡稱“三維八系”:“為對方(人民),德愛新規,公民道善。”古往今來的文明文化極“致知”識,就這麼簡單的一個目標座標(三維)八個(格)字。 這就是古代祖先給我們傳的文明源頭活水井(古井字中格里有座標原點"、",空八格)、信仰、信物、結繩記事的信書叫“八索九丘(格次的繩結代數為八)"、八卦(空間方格),舊時信紙大多用紅線直分為八行(格),稱書信為八行(格)書的來歷。

簡而言之,“文”就是古代社會由地方舉辦的學校所教的基本內容、應用數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一條龍、“人類最大的公約數”“大衍之數",“化”就是不壓制其中的“六"、對方選擇不同意見。以此人格化的文,化人化物,約人約物。其它知識必須以此“致知”統領、通約。

《道德經》說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這個意思:“天下難事必作,在於按這個簡易的人格八格立體座標操作;天下大事必作,在於把這八格層層細化”。就這麼簡單。

詳見拙著《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的自序“文化的確切定義是什麼?” (文/劉樹成)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觸類旁通

看到蝙蝠,了結它的飛行原理,有超聲波、發明了雷達。看見太陽東昇西落、知道光陰似箭。看到風箏、然後造個飛機。走路看到對向車道一個車輪掉了,飛出來把人壓了,知道天有不測風雲。看到螞蟻,知道要辛勤勞作。看到蜜蜂、知道要奉獻。看到爐火燒的很旺,知道燃燒自己溫暖他人。

向上

格物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看到世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它的原理髮現人生的本質,感悟人生,對自己有生命有所啟迪,那就是格物了。總之就是思考人生、看到青蛙呱呱叫、提醒自己要頂呱呱,不管看到啥都從中發現對人類的啟迪,知道改造自己的生活,使之更有意義。



東山有直樹


我來演示一個。

太陽東昇西落,不偏東不偏西的弧頂在中午12點整,所以影子12點整一定是正南正北朝向。太陽從東到西180度需時12小時,所以地上的影子從西到東每小時15度。

所以古人白天計時很方便,沙漏是晚上用滴。

再來個倫理的。

兄弟姐妹不團結互助,會使父母苦悶傷心,所以孝悌不分家。

再來個反例

身體髮膚受自父母,但是理髮剃鬚不會妨礙你孝行。


四真


同位不斷劃分,就知道是那麼回事了。


中上行


我們人類的科學家做實驗就是在格物,通過無數次(很多)的實驗得出科研成果就是致知。發明家發明一個東西也要經過無數次(很多)格物致知,才能發明成功一個東西。往大了說我們人類文明就是格物致知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