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曾三顧茅廬,為何諸葛亮會為劉備出廬效力呢?

WCD666888


說一些人個人觀點,為什麼孔明會為劉備效力?

諸葛亮號稱臥龍,江湖人稱伏龍鳳雛得一著可安天下。自比管仲樂毅直流,號稱周之姜子牙,漢之張子房。可見其心比天高。首先確定一個前提,就是他不會主動去投靠誰的。其次再看其他原因

1.需要程度:當時是是赤壁之前之前,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手下文臣如雲,猛將如雨,就算去了也不會太受重用。孫權經過父兄兩代經營,雖然比不上曹操,但是也不缺人才。劉備就不一樣。武將自不必說,有關張趙撐著,還能看。但是手下就沒有一個能拿的出手的謀士。所以諸葛亮去了,必然是最重要的謀士,沒有之一。能全力發揮出自己能力。

2.工作環境:說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一下孫曹手下的派系問題。

曹操手下謀士基本都是當時潁川氏族:荀氏,司馬氏,陳家,鍾家,楊家等等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可以說曹操能起步發展這麼大,這些氏族的力量佔很大一部分。所以曹操集團核心謀臣,只能是這些大氏族裡的人,否則就會被排斥。官場黑暗,自古有之,在曹操還沒有能力整頓這些氏族的時候,如果諸葛去了,必然是內鬥的犧牲品。

再說孫權,,其實孫權也存在這種前期大家族支持的問題,張家,陸家,都是江東大族。有他們優秀的家族子弟在,其他人想進入核心,難上加難。

而且孫權還存在一個兩朝元老的問題。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共識。在孫權集團,能存在三朝的人都是根深蒂固的,難以撼動。

孫權最尷尬的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自己這。古代人逢亂世,家族如果有一個很優秀的人,一般都是舉家支持一個諸侯。如果有兩個或者以上,有的選擇的情況下都會分而散之。畢竟為了家族的基業,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說到這有人會問了,荀彧荀攸不都在曹操那裡嗎,曹操很多氏族都是舉家支持的。這就說到地盤的問題了。想要左右逢源關鍵要看有沒有把柄在人手裡抓著。曹操和孫權手下大的氏族,有的是真的看好他們,覺得能成事,有的純粹是因為需要在人家的統治下生活,不得不舉家支持。

諸葛家就沒有這個風險了,人家是荊州世家,劉表關不上這些,或者說他壓根就不關心這個。所以諸葛家才有左右逢源的機會。

3.理想和君主的貼合度:

諸葛亮的理想和劉備是最接近的,匡扶漢室,不管是不是真的,但最起碼人家按照這個節奏再走,並且一直舉著這個旗幟。

其次,劉備主仁義,是諸葛比較看重的,哪怕是裝的,但是能一直裝下去就是真的。

諸葛亮屬於比較傳統的儒家思想的謀士,做人設計有底線。

最後就是君主的能力和猜忌的心,曹操能力太強,很多時候他的謀士都不如他,而且疑心太重,不可能完全信任誰。

孫權能力雖然沒有曹操強,但是權利慾比較重,不肯放權。

劉備就不一樣了,那時候的劉備什麼都沒有,不怕人算計他的基業。後面什麼都有了,也都是諸葛打下來的。所以劉備對諸葛的信任超過三國任何一對君臣。

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選擇劉備的原因就是劉備是各個方面最適合他的君主,而且還親自來請了,還請了3次。所以諸葛出山了。


凡人說生活


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出於深思熟慮。

當時的天下環境是怎麼樣?曹孟德統一了北方,雄才大略,謀士如雨,猛將如雲。諸葛亮如果過去了,人家根本看不上他,那麼多門閥,士族。那個會瞧得上他?隨便拿一個人出來,都比他有威望,有能力,而且他去到那邊也沒有機會建功立業了。固定班底已經形成。

再看人家,江東孫家,自古江東人才多俊傑,通過兩代人的經營,蒸蒸日上,主要是當時有周瑜,魯肅,這兩個還在。去了江東即便有他哥(諸葛瑾)罩著他,他也就是一個普通公務員,離權利核心圈很遠。幾乎是不可能碰得到。

好了,劉備找到他,正好何時,因為劉備是皇叔,諸葛亮的正統觀念強,曹操和孫權在他的觀念裡都屬於“亂臣賊子”,“孤臣逆子”。而諸葛亮最大考量就是,劉備能給他命運和政治前途最大利益化。

劉備有王霸之心,又有謀略,而且能放得下架子,請了他三次。不要說他,是個人都會被感動。

最後一點,劉備那時,手下缺乏人才,尤其是文將。出謀劃策的人幾乎沒有,他過去了必須是文將第一人,事實證明。後來也是如此


神話靚靚


在這裡我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意見。

當時的情況是,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奠定了三國霸主的地位,收下文臣武將多不勝數,假如我是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靠曹操會怎麼樣?我相信曹操也會接納我,因為他很早提出唯才是用,但是問題是這樣做的話對於自己的仕途好嗎?不好,因為人家多我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去了曹操那裡等於玩遊戲選擇了簡單。

孫權那邊,當時的孫吳有個名氣很多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周瑜。而且那邊還有他的哥哥諸葛瑾,也不好去。

諸葛亮當時在荊州也不是隻在茅廬裡與世無爭,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不然他也不可能對天下之前如此清楚,更寫不出三分天下的大計,要知道當時劉備是寄在劉表之下。身無所屬之地,更不要說三分天下了。這裡三國志有個事:諸葛亮和劉表是親戚,在三顧茅廬之前就已經一起吃過飯,見過面了,當然也聊過天了,所以兩人算是基本認識的。

對於魏吳這種情況他不想去,而就是劉備在荊州這段時間,諸葛亮瞭解到了劉備,他也是一個有志向遠大的明主,而且手下關羽張飛都已經是成名將領,當時趙雲也在。而劉備在水鏡先生的推薦下,就發生了三顧茅廬。諸葛亮自然也會答應出山,他當時也27了,正要一展抱負的時候了,可以說在這個遊戲中他選擇了困難開局。而後來他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最大的,要是他去了魏吳,可能三國的歷史就改變了,而他本人也達不到這樣的成就了。

以上都是本人的一些愚見,大家有想法也可以分享出來



不做表面功夫


如果說問諸葛亮為什麼會為劉備而出山?不如說是諸葛亮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的身世,他生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的郡丞。三歲母親去世,八歲父親也撒手人寰,留下了他和弟弟諸葛均跟隨其叔父諸葛玄生活。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也就是古代的隆中隱居,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管仲、樂毅是誰?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被譽為“華夏第一相”,正是有他謀劃才能讓齊桓公成為五霸之一。沒有他的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我們還在披散頭髮,左開衣襟,和野人無二,所以管仲也被譽為“聖人之師”。


而樂毅是戰國時燕國上將,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徐鈞:“七十城收一笑間,當時氣勢擅強燕。 區區莒墨何難下,自是君王不永年。”就是說的他。

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喻就是說他的遠大理想是出將入相,而不是在隆中碌碌一生。

當時的曹操手下兵強馬壯,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難得出人頭地,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非正義之師。

東吳孫權那裡也是人才輩出,再說孫權只想偏安一隅,壓根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也不是諸葛亮的菜。

看來看去,還是劉皇叔合適。劉備重情重義、禮賢下士、寬厚愛民,又有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遠大抱負,這和諸葛亮的政治目標剛好契合。所以諸葛亮才借劉備三顧茅廬之請順道出山。


嘯逍遙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巾”作祟,群雄兀起,天下文士,歸附豪強,冀圖功名,佐成霸業。可是當是時,也有不少文人奇士,不願走邀功取名之路,採取了避世隱居,以逸樂為生,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孔明原本是不願意出仕的,但由於劉備三顧茅廬,求才心切,架不住熱心,才投身政治。其實,諸葛亮的心中早就在關注世事,隆中對就可以看出他對當時國家政治態勢的關注和分析決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有心以待。不過,在當時也確實有很多文人奇士不受功名利祿的誘惑,隱身避世,比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司馬徽,乃至諸葛亮的師傅龐德公等等,此風開創了後來六朝時代的隱士文化,對中國的歷史有很大影響。


boulder1


諸葛亮為劉備效力其中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劉備不會捉弄和坑害諸葛亮,劉備的思考範圍都是諸葛亮掌控範圍之內的,曹操與孫權都是不好對付的人,弄不好會掉腦袋,因此我結合歷史在此補充一句!


WCD666888


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忠於漢室,想的是重振漢家天下。正好劉備也是有著同樣抱負的人。所謂:黃金易得,知己難求。諸葛亮能不盡心輔佐劉備嗎?是劉備的德行和仁厚感動了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