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過世老人季羨林說“我不是聖人”?

藝是網拍


老瓜瓢認為原因有兩個。

一,季先生自知自覺,頭腦清醒。

老先生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就是別人說他是國學大師,自己都不承認,更何況說他是聖人了。老先生的拒絕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肯定自己的能力,也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關鍵的,老先生全身心投入的是學問,而不是這些虛頭虛腦的名頭。知道什麼是根本,這是老瓜瓢最敬佩季先生的地方。

二,季先生可能不認為做聖人是什麼好事情。老瓜瓢同樣覺得,不出聖人的時代才是好時代。這樣的時代,英雄無用武之地,忠臣無可忠之事。因為,國泰民安,世道太平!很多人熱捧老先生做聖人,世道亂了才出聖人,老先生就不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人。

以老瓜瓢之心揣測季先生想法,不敢肯定,一家之言。


老瓜瓢


歷史上想要把自己打扮成聖人的人並不少見,比如康南海康聖人康有為,最近老百姓也都知道了他的諸多醜事,比如總是取18歲的小妾。

相形之下季羨林先生可以說頭腦非常清醒,殊為難得,值得稱讚。我記得以前還有人胡亂吹捧季羨林為國學大師,好像也是季羨林先生自己拒絕過這個帽子的。季羨林先生是研究東方學的著名學者,根本就不研究國學,怎麼會是國學大師呢?

季羨林先生強調自己不是聖人,可以說是知識分子自省自覺精神的可貴表現。


不過我之所以說要說點實話,自然不只是要對季羨林先生表示敬佩,再去挖苦一下康南海,而是說一個問題:我們的文化是崇尚聖人的。這麼說並不是要批評傳統文化,這本來也是傳統文化特別好的一個方面。

中國古代崇尚聖人,古代有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見聖人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古代強調讀書人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科舉考試寫八股文,也是強調“代聖人立言”。

崇尚聖人是好事,但聖人這種境界不是每個人做得到的,幾千年來能稱被為聖人的也就那麼幾個人,孔子可以被稱為聖人,孟子也只是被稱為亞聖。

聖人不是每個人做得到,但有些人有了成就,被周圍的人吹捧,就有些飄飄然,自以為真的能被稱為聖人了,其實是違背了聖人之道。有些古代皇帝,就想要用手上的權力來讓人們相信他是聖人,他還不只是想要成為聖人,還要成為聖天子,那就有些過了,如乾隆皇帝就是這樣。

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一文當中曾說,“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也即是說,聖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過權力得到的,也不是自封的,聖人不需要做不同尋常的事兒,聖人是一種哲學境界,一種與宇宙同一的境界。

季羨林先生自認為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是聖人,對自己的成就比較清醒,值得好好學習。


西奈山的火柱


季羨林先生《清華園日記》裡面有一些頗為隱私而敏感的內容,有人問,是不是刪掉?於是季老先生說:

“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所以全部都保留了。

我們來看看這些內容: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頭記》,短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

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幾個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觸。”

“以後又到王紅豆屋去閒聊,從運動扯起,一直扯到女人、女人的性器官,以及一切想象之辭,於是皆大歡喜,回屋睡覺。”

我自己心胸總不免太偏狹,對一切人都看不上眼,都不能妥協。”

是不是讓你大跌眼鏡,原來人人眼中的國學大師,竟然是這樣的人。

季老先生就此跌下神壇。但是怪誰呢?當然怪我們自己。

既自作多情,又大驚小怪。

自作多情地把別人捧到聖人的地位,又對於人正常的心理生理表現大驚小怪。

因為寫這些日記,季老先生還是小季,才二十出頭,正是血氣方剛,性慾旺盛的時候,談論女人,內心炙熱如火噴薄欲出這是多麼正常的事情。

試想我們上大學的那會,男生談論女生,女生談論男生,每天有新的發現,每夜有舊的苦悶。豈不是跟季先生一模一樣。不同的是,他寫了出來,並且發表了,而我們忘記了。

所以季老先生說這段話,更加顯出他的坦誠至誠。這就是: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


作者陳橋


一般人根本就不懂季羨林說的啥意思,因為不知道來龍去脈,季羨林被捧為國學大師,完全是不懂行的瞎捧。季羨林主修的是語言,是比較冷門的語言,比如巴利文,就是梵文。梵文是古印度文 ,早就滅絕了,西方的學者進行了恢復工作,但效果可想而知,恢復的叫巴利文,是為了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用的,不是一種人類使用的語言。季羨林還學習過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吐火羅文。按理說季羨林應該算翻譯家,但是季羨林翻譯的作品不算太多,巴利文主要研究佛經,這才和季羨林說的內容有關係。很明顯,季羨林拿自己和鳩摩羅什比較。鳩摩羅什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同時又是個聖人。鳩摩羅什作為一個得道高僧卻被迫娶妻,過俗世生活。他塵緣未了的行為,引得學生們紛紛質疑,也想緊隨大師的步伐。一天過午時,他走到眾人面前,手上拿著一個缽盂,裡面盛滿了繡花針。他說:如果誰能像我一樣,把這缽針吞下去,你就可以學我娶妻生子。

說完一口一口把針吃完,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從此再也不提這事。

他在圓寂前曾經當眾說:我一生所譯的經文都有根據,句句無誤。如果譯文沒有錯誤,那麼死後焚屍,我的舌頭就不會壞。

他去世後焚燒,肉身盡化,舌頭真的沒有焦爛,並且口中不斷放射出形如蓮花的光亮。

季羨林確實研究過佛經,如果僅僅是作為學術研究。從字裡行間是不可能獲得佛經真諦的。慧能一字不識卻能為參研佛經多年的人宣講佛法。

聖人在佛教裡是指開悟的人,也就是覺悟者。得了四羅漢果位的人,都算超凡入聖了。與世俗的聖人不同,世俗的聖人指道德完人,立德立功立言。要求很高。

研究佛經的人,很難說沒有參悟佛法的衝動。季羨林肯定也不例外。但是離開悟還是很遠,不過季羨林對於國學無疑是持肯定態度。從他與兒子的衝突中就可以看出端倪。94年老伴去世,季羨林要求兒子出一半喪葬費,結果兒子不幹,父子反目。很明顯,季羨林認為兒子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孝不以為人。


眾妙之門


有人帶著高工資,一星期5天下鄉勞動鍛鍊幾天就說是“勞改”,是“迫害”知識份子,就是“進牛棚”,那牛棚是誰發明的?有人根本就看不起勞動人民,也不敢自稱聖人,也不配!


早春乍暖還寒


一句實在話而已,沒有其他意思。

聖人不是自封的,都是人們送給對中華文明做出絕對巨大貢獻的人。

而季羨林距離這個成就還相去甚遠,他也沒這個能力承擔這個稱號。

在我看來,聖人只有三個,分別是孔子,孫子與老子。

封建社會就是以孔子為首倡導秩序,以孫子為首帶來混亂,以老子為首提倡個人。

前兩者都講社會,後一個人講個人。

秩序大於混亂,國家興旺。

混亂大於秩序,國破家亡。

秩序年代,儒家相互鄙視的時候,你以為用的不是孫子兵法三韜五略三十六計嗎?


在路上61281823


易之道為神之道,神明世間為明道者,而易道也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通易道者為仙佛,通天道者為聖人,明地道者為神人,如太公會奇計神謀助人成事,明人道者為真人,如六祖能讓人明心覺性,而天包人地,所以聖人既能讓人明心覺性,也能助事奇計神謀,執天之道如執天劍,天道好還也天殺無赦,所以老子和孔子不過是徒有虛名,沒有菩薩心腸和霹靂手段,不能除魔衛道焉得為聖人?


東海居士123


季羨林我不瞭解不作評論,但其自我評論是我不是一個聖人,這點不作自我誇讚已是品德高尚了。在這裡作為解釋聖人來說,聖人是經過自我內心磨鍊後得於不起復的平靜之心,生活著不爭權貴,平淡過日,其明白世間事物之道而不踐行世間事情(也即是不沾塵世),所以聖人只是明白事物之道,幫人解答事物的原由也即是事物的產生與滅亡。或許聖人有一點不太明白的是實踐中事物產生的矛盾如何化解。所以才能突現出事物的不完整性。


用戶2699167303404


誰也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就像誰也不敢承認自己是菩薩一樣。一但承認了,別人都跪下來求,那可麻煩多了。

比如風雨不調順,百姓可能怪罪於你,莫名的罪刑都要由聖人扛。說簡單點就好像英雄往往是很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