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懷慶戰役徹底改變了清軍的軍事戰略?

66的娃娃


題目中所說確實就是史實,在清軍入關贏得一片石大戰勝利,順利攻佔北京,並在定州、真定等地連續擊敗大順軍後,又相繼派出固山額真巴顏、石廷柱、馬喇希部平定山東北部;派出固山額真葉臣等攻打山西,由於姜瓖、唐通等原明降將再次倒戈降清,使得李自成在山西佈置的大順軍防線崩潰,李過、劉忠部先後敗退陝西與河南,而固守太原的韓文銓、陳永福,雖然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在清軍運來“紅夷大炮”猛烈轟擊後,太原最終淪陷,韓文銓陣亡,陳永福突圍後投降,至此清軍順利控制山西。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清廷對全局產生了輕敵情緒,於公元1644年10月,對西安的大順朝和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分別發出了討伐檄文。派出英親王阿濟格為統帥、吳三桂、尚可喜、譚泰、李國翰等隨徵,並令唐通等降軍匯合,總兵力八萬餘人,對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北部進行遠征;同時又派出豫親王多鐸為統帥、圖賴、博洛、孔有德、耿仲明等隨徵的另一路大軍五萬餘人,南下攻伐南明。

客觀地說,多爾袞如此部署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而對於大順軍殘留的力量估計不足。一路遠征陝北,一路南下江南,一旦戰役拉開,相互間由於距離遙遠,難以呼應支援,這種兩個拳頭同時輻射打出的戰略,乃兵家大忌,很有可能給立足未穩的清廷,造成滅頂之災。

然而就在這時,歷史進程的變遷給了多爾袞糾正自己錯誤的良機,正當清朝兩路大軍按計劃行軍途中,李自成策劃的反擊開始了,由劉宗敏統領的十萬大軍由晉西南突襲河南懷慶,連破濟源、孟縣後,在柏香鎮大敗前來迎戰的清軍,擊斃提督金玉和,重創叛將董學禮,清衛輝總兵祖可法被大順軍包圍於沁陽,連連向朝廷告急。

多爾袞等聞訊後大驚失色,不得不緊急改變原有計劃,急令多鐸大軍暫不南征,改為援救懷慶,得手後追擊敵軍,西取潼關,以與阿濟格軍形成夾擊大順軍之勢。結果是,多鐸部中途轉向,以圖賴部騎兵為前鋒,在擊退懷慶大順軍後,跟蹤追擊,在靈寶擊破大順軍張有曾部後,直逼潼關,大順政權遭南北夾擊的困境已成。。。。

如果當初大順軍對懷慶的反攻能晚半個月,則形勢將完全不同。那時阿濟格、吳三桂等還遠在塞北,多鐸大軍已在蘇北與南明軍交戰,由河南到京畿一帶清軍兵力空虛,那時十萬大順軍拿下懷慶、衛輝後,可由彰德北上,直取京師,估計無兵可調的多爾袞、濟爾哈朗只好帶著小皇帝北逃關外了。。。。所以說,懷慶戰役對於清廷來說,是一劑清醒劑和救命藥,它使得多爾袞及時修正了自己的錯誤,將本已分散的指頭,重新攥成了鐵拳,向李闖大順政權狠狠地砸去。此舉不但改變了當時的軍事動態,實際上也奠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史海悠遊閭春暉


確切說,李自成大順農民軍與清軍殺紅眼的“懷慶戰役”,何止是“改變了清軍的軍事戰略”,甚至可以說,是並未參戰的南明弘光政權,最好的“改命”機會。

比起後世野史裡常被大書特書的“山海關之戰”來,李自成撤離北京後的懷慶戰役,知名度顯得低調。但是在1644年的北方戰場上,意義卻無比重大。

當時的情況是,佔領了北京的清王朝,於1644年九月將順治小皇帝接到北京,十月初一正式舉行登基典禮,開始了清王朝對中原大地的統治經營。而實權在握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此時胃口也極大,乾脆設計了一個空前戰略:從十月起兵分兩路,一路大軍西征,徹底剿滅李自成農民軍,一路大軍呼嘯南下,誓要收取江南大地。恨不得兩隻拳頭同時出擊,簡單粗暴一統天下。

但如果看當時形勢的話,一旦多爾袞此舉實施,最先覆滅的,必將是剛剛建國的南明弘光政權。建都南京的弘光政權,雖說有南京完備的六部官僚體制,也有賬面上足夠多的軍隊。但崇禎帝殉國的消息傳來後,草草建立的弘光政權,開國就是一團糟,當地的東林復社政治團體,眼裡毫無國家大局,就盯著自家權位。除了史可法等少數忠良外,大多數人都瞪圓了眼睛爭權奪利。北方爭得亡國的明朝黨爭,分分鐘就在南明覆燃,而且越演越烈。

這樣一個表面強大的南明,實力可謂一盤散沙。如果清軍馬不停蹄殺來,必然會毫無懸念,死在李自成前頭。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1644年十月,敗退的李自成,卻主動發起了懷慶戰役。滿以為李自成已崩潰的清王朝猝不及防,被兩萬大順農民軍精銳在河南懷慶痛打,濟源孟縣等地先後落入李自成之手。清軍提督金玉和被擊斃。清軍衛輝總兵祖可法被圍困在沁陽,幾乎是叫天天不應。

這一頓悶棍,瞬間把志得意滿的多爾袞打醒了:別看山海關大戰贏的這麼輕鬆,但李自成的農民軍,真是比南明更狠的硬茬子,必須先集中力量打掉。於是由多爾袞弟弟多鐸率領的清軍八旗精銳,這支原本準備南征江南的清軍立刻掉向,朝著懷慶猛撲過來。經過一番慘烈廝殺,大順軍終於不支退去。多鐸更是率軍步步緊逼,一路追到潼關城下。

而戰役打到這地步,不單清軍南下的原計劃被打亂,李自成的計劃也被打亂。撤出北京後,李自成坐擁關中平原,原本計劃著在陝北與清軍決戰。沒想到懷慶敗退後,多鐸竟一路懟到了潼關下。這下李自成只能一咬牙,把陝北的主力調回來,親自率軍去潼關決戰。十二月二十九日潼關戰役打響,大順軍雖然一度佔據上風,多次擊退多鐸的狂攻,甚至大順軍的騎兵,還一度突襲了多鐸的陣後。犬牙交錯的戰役打了十三天。

阿濟格的清軍,卻趁著李自成陝北空虛的機會,一口氣從陝北突入。腹背受敵的李自成,不得不全線撤退。其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雖說李自成敗的慘,但是他在懷慶的主動一擊,卻無意中替南明擋了刀。由於清軍的主力,全數被李自成吸引到陝北地區。立足未穩的南明弘光政權,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原本1644年十月就要遭到清軍攻擊的他們,竟獲得了半年的和平時間。如果他們利用這寶貴時間,認真整頓軍隊防務,就算不能光復山河,也足以頂住清軍南下。

但可氣的是,這半年的和平時間裡,南明的內鬥,卻是一天都沒停。特別是南明政權的東林復社精英們,不斷的掀起黨爭風暴,與掌握大權的馬士英等人明爭暗鬥。國家防務?抗清?全都被扔到了一邊。甚至就在清軍南下前夜,東林黨竟策動鎮守武昌的軍將左良玉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京,清軍還沒動手,他們就替清軍把南明邊防衝了個稀巴爛。待到清軍南下,這下嚷嚷“清君側”的南明“精英”“名將”們,毫無懸念當了帶路黨。

以這段扼腕痛惜的歷史說,死敵李自成搭上命替南明擋刀,都沒救了南明。“明朝亡於黨爭”的說法,實非虛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