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的人情味兒越來越淡?

成洪文創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人情味越來越淡薄?

我的老家是在東北的一個小山村,兒時的記憶裡滿滿的都是相親們那慈祥的笑容。那時候家家過的都是一樣的貧窮,但是彼此的心裡卻總是有著一些美好的期望與憧憬。小時候的我可以說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時候一樣的飯菜總是覺得別人家的香甜!村裡不管是不是直系親屬,我都會有著親屬般的稱呼,大爺.大娘.叔叔.嬸嬸,小時候的我腦海裡好像沒有親情遠近的概念,因為鄰里鄰居大家處的都是一樣的親,經常會看見鄰居們聚在一起在某家看電視或者坐在村前石墩上聊天的場景,雖然沒有什麼新穎的話題,但是能感受鄰里之間的那種親密感,尤其到了過年,大家就會挨家挨戶幫忙包年豆包,或者去聚在某家一起品嚐剛殺的年豬燉酸菜,說真的,那種氣氛不是語言所能形容的!村子裡無論哪家,也不管什麼紅白喜事,不用喊大家自動就會前去幫忙!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裡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家裡的瓦房,有很多的農民甚至還給兒女們在鎮上買了樓房,以前只要下雨就和泥的鄉道如今也被光滑的水泥板所替代,貧困戶有了國家的幫扶,就連承包的土地也有支補,農民個個都拿起了手機,玩起了微信,想誰了,就加對方的微信號,然後聊上那麼幾句,誰過生日啥滴發個幾百元紅包寫個生日快樂就ok了,村子裡的孩子有出息的上了大學,自此遠走高飛,沒讀好書的也跑到大城市打工去了,村裡人與人之間見面也會說上那麼幾句,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似乎少了那麼點溫情,偶爾的還會有小道消息傳出,誰誰家哥倆因為分地吵架了,某某人佔了某某家半根壠地了,某某老人的地讓兒子佔了卻不給養老了,反正都是負面的東西!

現在條件好了,可是人們也變的現實了。包豆包殺年豬的那種氣氛再也看不見了,門前那塊大石頭落寂的礎在那裡,回家的時候偶爾會看見有一兩個孩子坐在那裡,他們沒有聊天,而是在低頭蹭wif。。。。。。


喜臨門婚慶公司


農村人情味變淡和進城務工以及廣泛的大學生教育息息相關。

過去的農村,尤其是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那一輩人,進城是一個很時髦的話題和行為。我爺爺和奶奶老的時候都90多歲了,在進一個世紀的生命中,兩個人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在村子裡,到鎮子上買點東西已經算是不錯的遠行了,縣城一輩子也沒去過幾次,到外地,更是一次都沒有。兩個人一輩子生活和認識的人都是村子裡的人,和他們同時代的人都相處了至少80年的時間。

試想一下,和別人做了幾輩子的鄰居了,與鄰居家的老人都相處了幾十年了,就是兩個石頭在一起都捂熱乎了,更何況是人。所以,以往的農村雖然也少不了雞毛短皮的小事,但是人情味總是濃郁的。

經濟發展社會開放之後,青壯年走進城市,一年到頭大部分都是在城市生活,有的偏遠地區的甚至好多年不回家。尤其是對現在30左右的年輕來說,從小就在外地上學,與村子裡的人交往本來較少,大學以後畢業留城市工作,如果父母不在了之後,基本上和農村也就沒關係了。長時間不聯繫,親人都會變生疏,更不要說鄰居了。所以現在農村的人情味變淡了。


食人雅會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

親眼目睹了街房鄰里間,相互幫助,相互分享。

那時候農村窮,但農民的心卻是純樸,善良的。

你家有了好吃的,拿給鄰居共分享。他家人病了,都抻出雙手來幫助。親如一家,是一個和偕的大家庭。

現如今,社會發展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的改變,

一、以前人窮想得是情。

以前的農村窮,想得是鄰里間的親情,朋友,親戚間的情誼,都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一家有難八方支援。

關係融洽,親如一家。


二、現在人富想得是錢。

現如今,無論農村還是城市,人們都向錢看。

似乎沒有錢,啥事都辦不成,辦不了。

把錢看得比啥都重要,人情自然就淡了。


用戶zmj情感嘚啵嘚


小時候農村普遍窮,大家在一起也不存在多大的利益衝突,所以當時鄉里鄉親的人情味確濃一點。印象最深的比如紅白喜事不僅都隨份而且無償幫忙,家裡重大建設比如修房除了工匠開工資其他都是無償幫工的。過年時吃年豬飯請就是二、三十人,有時同時二、三家請,客人不來主人還生氣。

現在回到家鄉所有風俗都面貌全非,感覺處處人情寡淡。什麼事都是錢字開頭,比如白喜事所有操作人員比如遞煙倒水比如耍燈唱歌都是要開工資的,其他什麼事情就更不用說,除了開工資還要紅包。

但是我想說,這是社會的進步,人勞動力價值的體現。首先,鄉親們不再受困於生養自己的土地。長大後天南地北,生話中相互的依存度降低,生活圈子大了情感投注面不斷擴展人情味不斷稀釋這很自然。第二分配製度越來越進步,過去相互無償的幫工實際上是以工換工,現在將勞動貨幣化,實質內涵是一樣的。

不管今夕何夕,鄉情醇厚難忘。那裡的每一個笑臉都發自內心,永遠純天然!😂


手機用戶6931747081


村莊還是那個村莊,鄉親已不是那些鄉親

秦玉龍/文


網上流行一個段子:“城裡套路深,我想回農村。農村路也滑,人心更復雜。”雖有調侃之意,卻也形象的反映了當下城鄉“人心不古”的現象。

現象一:鄉村變美了,人心卻遠了。假期回到家鄉,走在煥然一新的村莊裡,幾乎聽不到雞鳴狗叫和琅琅讀書聲,看不到炊煙裊裊或暮歸的老牛,更是難覓那些熟悉的笑臉和身影。在村道上偶爾遇見一位兒時夥伴,寒暄幾句,顯得客氣而又陌生,總感覺彼此心裡有一道裂開的溝壑。更讓他失落的是,記憶裡那淳樸敦厚、誠實和善、好客大方、包容歉讓的鄉風,再也找不回來了。

這些年,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許多農民家庭都開起了汽車,住上了洋樓,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不少農民自己坦言:相比前些年,現在農村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

現象二:鄰里互助不見了,相互幫忙要工錢。以前村裡農忙時節,村民們都會相互駢(pián)工,今天你幫我收割,明天我幫你打碾。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全村出動幫忙張羅,從沒有人索要報酬。如今,農村耕作打碾已基本實現機械化,青壯年在家種田收入不高,便紛紛外出打工,家裡多是婦孺老人,因為不具備駢工條件,需要幹一些農活時,必須花錢僱人才行。同時,農民現在過紅白喜事,要麼選擇在城裡飯店待客,要麼請飯店廚師來村裡包席,不再需要自己叫人幫忙。既然大家誰也幫不上誰了,也就誰也不欠誰人情了。

現象三:四海漂泊忙打工,誰還有空談交情。以前農村人農忙種地,農閒趕集做個小買賣,生活相對悠閒。手邊的活幹完了,就串串門聊聊天,長時間的接觸就產生了感情。隨著打工潮的興起,不但裹走了村裡的年輕人,也裹走了親情和鄉情。大家天南地北四海漂泊,相互之間很少聯繫,有些人幾年不回家,就算過年回家,也是來去匆匆。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逐漸變得陌生了、疏遠了,感情也慢慢變淡了。

現象四:鄉賢退出村莊舞臺,土豪成為鄉村偶像。這是一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農村也變成了一個名利場。過去,村裡德高望重的人都是族裡的老人、村幹部或老師,他們被社會學家稱之為“鄉賢”,備受村民敬重。如今,村子裡被人仰慕敬重的則是那些有錢人,開豪車,修豪宅,壕的砝碼。不管他們的錢是怎樣掙來的,也不論其人品好壞,只要有錢,就是村裡年輕人追捧的榜樣。那些賺錢稍多點的,就會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不把他人放在眼裡。

現象五:以前春節耍社火,如今春節忙賭博以前春節到正月十五,西北鄉村都會組織耍社火,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耍社火的骨幹力量。如今,社火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年輕人不再熱衷於這一傳統娛樂活動。那些率先富起來的人,反而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春節回家無所事事,便聚眾賭博打發無聊時光,個別人甚至染上了毒品。以前,農民之間相互借錢,救急幫忙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好借好還。如今,農民之間借錢,要麼是收取高額利息,要麼是借錢不還耍賴皮。透過這些人或事,你會發現,不光農村的貧富差距正在拉大,還有一個富起來以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現象六:人際關係淡漠,村裡缺少人氣。回想兒時鄉村,夏季忙完農活,吃完晚飯後,夕陽西下,村民們圍坐在打麥場上,男人抽菸下方,女人納鞋繡花,相互聊著天,孩子們在旁邊嘰嘰喳喳玩耍著,好不溫馨熱鬧。現在回到鄉間,走在村道上,家家戶戶大門緊鎖,鄰里之間基本不來往,就連親戚之間也變得陌生了。村裡新修的文化廣場上,籃球架、乒乓球案、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齊全,卻空空蕩蕩不見一個人影。只有遇到紅白喜事,全村人才會聚到一起,聊天主題依然圍繞著“你今年掙了多少錢?”

近年來,媒體常用“消逝的村莊”描述鄉村的凋敝。筆者認為,村莊沒有消逝,那棵老槐樹還在,那片原野還在,那些兒時的夥伴還在,只是變了模樣。而正在消逝的,是那綿延千年的鄉風,那些美好的記憶。


秦玉龍


有錢人看不上窮人,窮人不想揩富人油,於是井水不犯河水,你眼望天走,我埋頭看地行,於是誰都看不見誰,於是世界變大了,就孤獨了,。



人心不古,回不到從前。



是的,社會的進步,可卻走丟了農民本來的真誠,純樸,厚重,



現在農村是,關上門,朝天過,誰也不關誰,社會變了,變的沒人味。



農村的人情味變淡也是城裡人害的、在城裡哪怕自已對面樓客也不認得、禮拜六也整天關著門、好像根本就不是同類




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城市被外國人忽悠的變壞了,城市人又把農村人忽悠了。天天就這麼你騙我,我騙你,好人都變壞了。




不要活得太累4


什麼農村人情味淡薄,看看城市你就會覺得農村好的太多了,我就問你一句,你城市的,門對面的鄰居你認識嗎?

反正我老爸幾個叔伯兄弟關係就那樣,倒是我們這一代,因為都是獨生子,從小一起玩,現在回家基本都一起到處逛,釣魚逛街什麼,有困難互相幫助,什麼人情,耍心眼兒的喜歡談人情,我們就是感情

別老拿農村人說事兒,農村人也不是傻子,人情也不是無腦付出,看看你們城裡人,除了做生意的交情,說斷就斷,有共同利益才會站一起,還有什麼人情,斷絕兄弟關係,父子關係的一大堆,自己對面鄰居的門搞不好都沒進去過,真不知道有什麼意思,無非是燈紅酒綠比農村強

我知道,有人會說我窮B,買不起房就抹黑城市,我懶得反駁,就我家那幾百頭羊和之前的存款,全款買套房子還是沒問題的,我爸問要不要買,我直接說就在家裡做四合院,我不喜歡城市!


古鎮燈飾旗艦店


農村人情味並不淡薄,卻越來越濃。辦什麼紅白喜事那就是一呼百應。紅白喜事靠一家一戶是辦不了的,必須大夥一起齊心協力才能辦得好的。農村以前的人在五湖四海謀生,村裡人辦事是要回來的。一般根據需要多少人辦事就通知多少人回來辦事,這是沒有理由可講的。現在農村人好多分散在城裡住著,還是沒有改變這種辦事的作法。他們仍在農村都有自己的房子,還是難捨難分世代居住的這個地方。有的還將房子改造好了,有的甚至蓋了新房。看來農村人是有兩隻船的,熱愛故鄉是改變不了的。家裡辦事還是依賴本村的人,辦大事需要有人幫忙的,如果通知某人能夠回來他卻不回來,那麼他家要辦事就難了,這自然行成了對他的個約綀了。說到底農村還是講人情味的,人情味在農村還會濃濃的,還回延續下去的。


163750133


人情味的淡薄不僅僅是農村才有的,而且也並非所有農村地區都是人情味淡薄的!但如果硬要分析哈為什麼現在農村人情味越來越淡薄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農村得到了較多的發展,更多的人把精力放在瞭如何過更好的生活以及如何有更好更新奇的物質享受方面!而與鄰里的交流自然也就少了!


2、很多地區的農村人為了求得更好的發展,都會去城裡打工,難得回來幾天,多會選擇找親朋好友嘮嘮家常啥的!至於鄰里,說白了,可能只是沒有時間!


3、究其根本,還是人性的弱點啊!以前日子都不好過,現在日子慢慢好起來了,有啥好的東西我是不會跟你說的,萬一你家弄得比我好了怎麼辦!等等此類的想法應該是造成題主所述問題的根源!


汝影吾行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並非是現在才有,閒言碎語可能不單單是農村裡的一大特色,不過在農村這種現象很嚴重,特別是務農的那一批人,農民苦,但農活不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活,除去收種和培育,有很多時間是處在無事可做的情況,大家聚在一起聊家常,聊這聊那的,就有閒言碎語出來。

但是鄰里之間有點困難,還是會有人幫忙,特別是有誰家有了白事,雖然現在很多人家都請家政公司一條龍服務,但一個組的村民會過來幫忙,就算是鄰里之間有點矛盾的,發生這種事依然會幫忙。

對於年輕人來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去城裡工作,難得回家,彼此間接觸少,不像我們的父輩那樣交流很多,也比父輩他們自我得多,強調個性,未來,確實有可能會出現題目中說到的不會相互幫助,或者說能提供幫助的人比較少。時代在變,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人際關係在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