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有的德軍士兵為什麼會加入“烏克蘭反抗軍”?是否屬於叛變?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烏克蘭反抗軍成立於蘇德戰爭時期,旨在為了烏克蘭的獨立而戰鬥,它既反納粹也反蘇,同時也反波蘭,簡單來說就是誰佔領烏克蘭,反抗軍就打誰。在二戰前期德軍佔領烏克蘭時,反抗軍便襲擾德軍,後期蘇軍奪回了烏克蘭,反抗軍又開始打擊蘇軍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那些撤不回去的德軍散兵遊勇加入到了反抗軍的隊伍中,對蘇作戰,所以這並不算是叛變,畢竟作戰對象沒有變。



由於希特勒在1942年開始便一直執行著“硬性”的防禦戰術,部隊沒有他的命令不得不撤退,所以德軍經常陷入蘇軍強大的裝甲部隊的合圍中,命好的能突圍出去回到德軍防線中,命不好的就只能被切斷在蘇軍後方的,這些無路可走的德軍士兵大多便加入了烏克蘭反抗軍中,兩個曾經是敵人的對手現在有了共同的敵人—蘇軍。


起初德軍最高統帥部只是聽聞相關的傳言,畢竟這是蘇軍後方的事情,為了證實這個傳言的真實性,一個攜帶電臺偵查小組被派往了烏克蘭,行動持續了三週,他們奇蹟般的安全返回。確實有許多德軍士兵加入了“烏克蘭反抗軍”,擔任下級軍官,他們以游擊戰的形式同蘇軍作戰,反抗軍的領導人也同意德軍將這些德軍士兵營救回國,只需要給他們提供一些軍事裝備即可。

然而營救行動最終沒能付諸實施,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此時已經是1944年的秋季,連本土戰鬥機聯隊的防空燃油都極度缺乏,更不用說去蘇軍戰線的大後方空運部隊回來了。


小小狼王


答案:不屬於,二者有合作關係。

烏克蘭反抗軍成立於1942年,

也就是德軍入侵蘇聯後的第二年,反抗軍成立之初同德軍打,而後蘇德交戰蘇軍敗退戰線東移,又同德佔區蘇軍和波蘭軍打

1943年3月,蘇德前線鏖戰,反抗軍於沃倫州盧茨克殲滅德軍3000餘人。隨後又在此對波蘭進行種族大屠殺。

1943年11月,德軍精銳部隊從前線大批調回猛打了一頓這支反抗軍,而後他們開始打起了遊擊。

1944年初,蘇軍開始大反攻。

此時德軍與反抗軍協議停戰,聯手抗蘇。

到此,德軍與反抗軍基本形成統一戰線,德軍曾給予反抗軍大量的蘇式裝備,顯然雙方誰到誰的陣營去都屬正常情況。

據說烏克蘭反抗軍部分人員在戰爭末期都隨德軍撤回了德國,甚至參加過柏林保衛戰。





輕武君


烏克蘭,白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卐,拉脫維亞,包括中亞五國,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可以說蘇維埃聯盟本身就不牢靠,遠東地區和東北,上海還有很多反布爾什維克組織。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被蘇共搞到百萬人餓死,蘇共的法西斯統治讓烏克蘭人憤怒。德國人來了,當然會歡迎,烏克蘭人把德國當作解放者。

為了把烏克蘭從莫斯科解放,是烏克蘭人的夢,為了烏克蘭的獨立,借德國的力量無可非議。當年列寧還是帶著德皇給的黃金,武裝保護列寧回到蘇聯發動革命。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當時是少數派,不承認競選結果,列寧用機關槍解散議會。契卡知道嗎?克格勃的前身,在全國開始肅反。當然包括烏克蘭,契卡採取血腥暴力的手段殺人,強取豪奪,對烏克蘭的壓迫遠超過沙皇尼古拉,烏克蘭的反抗情緒當然高,所以烏克蘭人成立反抗軍,打擊蘇聯是很正常的。有人加入蘇聯,有人投靠德軍。只要是心是為烏克蘭獨立、伺機復國都是正義的,都是英雄。


雅典城邦


不考慮紛繁複雜的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東斯拉夫人歷史,現代意義上的烏克蘭獨立運動,至少有百年以上歷史。蘇德戰爭中的烏克蘭反抗軍Ukrainian Insurgent Army,是烏克蘭獨立運動的一部分。

出於獨立這一立場,烏克蘭反抗軍曾經先後與德軍、波蘭軍和蘇軍作戰。反抗軍中的德籍士兵,應有兩個來源,一是蘇德戰爭初期,烏克蘭反抗軍對德作戰,俘虜了一些德籍士兵,其中部分人出於政治或單純生存目的,加入反抗軍。另一部分,是蘇德戰爭後期,烏克蘭反抗軍與德軍結盟,對抗蘇軍,一部分烏克蘭反抗軍還參加了柏林戰役。這種情況下,部分德軍士兵出現在反抗軍中是正常的。

戰爭中,一國士兵因政治立場或被俘等原因,在另一個國家服役是常見現像。比如在中國戰場,八路軍中出現了“日本八路”,雙方交戰範圍廣泛,有日籍士兵為中國效力,這不奇怪。偏處一角命運悲壯的東北抗聯,居然也在不同部隊中出現了多批“日本抗聯”,有日籍抗聯戰士與中國同袍並肩戰鬥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人性是複雜的。

(全文完)


李牧



塑膠機械


如果這些德國士兵有良知,知道自己國家發動的是不正義的戰爭,自己的內心是嚮往正義的,選擇與邪惡的祖國軍隊為敵,不僅僅是在解救全人類,更是在解救德國的未來啊!

所以,如果他們是處於維護世界和平,那這個叛軍的名號也是相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