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個地方?你那裡的農村有哪些習俗?

臉巴兒漂亮鄉村行


俺是河南新鄉的,說一下過年習俗吧!

年三十包餃子,包很多,三十晚上吃一頓,初一早上吃一頓。

初二串親戚,出門的閨女回孃家。

初三還要包餃子,俗稱“捏鬼嘴”,初三不能吃米飯,那天米過生日,這都是小時候聽的,不知道大家都聽過沒有?

初五包餃子,意思是“破五”。一般過年放假的,歇著的,過了初五就該上班上班,該工作工作了。

初六為“放水”,初六之前那幾天是不能洗衣服、洗澡的,初六以後才可以,我們這的澡堂子都是初六開門。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這都說“十五十六”除了吃元宵,還得包餃子,所以,小時候過年,到最後幾次吃餃子,都真的一點吃不下去,而且那時候條件有限,我媽只給包餃子,大白菜餡的,也沒菜,一人一碗餃子,難以下嚥。


豔224251338


河南豫東:風俗很多:例如結婚:有三種:順婚:就是女的嫁到男家,開始必須經過小見面,大見面,送枕頭布,定日子,結婚!結婚當天必須女的孃家人去送,孃家陪送被子,電車,箱子,嫁妝,燈,母雞,蓮藕,男方不來,女的自己手裡拿著電燈開著明著!男方的親戚鄰居來接時拿著饅頭,肉,公雞,接到的車輛以偶數為準!第二種是逆婚:就是男方來去女方家接女方,但是規矩很多,開始是敲門,每個門開之前必須往門裡塞錢,錢達到對方滿意才能開門,最貴的門就是女方的臥室門!有的高達十萬元!開門後,女方弟弟端洗臉盆,必須得給弟弟小費!陪女方親戚得吃甜點心,飯後抱住女方坐準備好的高級轎車!吃飯後讓親戚們隨男方去男方家吃飯!第三種是倒插門:男的隨女的,孝順女方的父母!這裡一般都是男方家窮,弟兄們多所以才有倒插門現象!風俗只是風俗!十里改規矩!



深圳快報


過端午是青年未婚小夥走丈母孃最隆重的節日,得背上豬的前腿(我們叫膀子)和眾多的糖果禮品,那時候有些副食品是要計劃供應的,如白糖,酒。還要請一個幫忙背的小夥(一般是表兄弟),以後表兄弟走丈母孃,你得還人情。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情景也大都看不到了。

關於結婚的風俗,要說的就太多了,接親的送親的伴郎伴娘都有講究,媒人在完成結婚儀式後,男方要謝媒人送一個豬頭,還要放鞭炮追著媒人跑。

再說喪事,父母年壽已高而且病得嚴重的,子女是不能遠走的,要陪在身邊守候直到老人斷下最後一口氣,我們叫送終。兒子送了終的在閻王那裡是會受到照顧的,因為後繼有人,不會下地獄。老人斷氣後要立即放鞭炮,為老人魂魄開道,同時以告訴親鄰好友,幫忙料理後事,如請道士做道場,做花圈縫老衣,買白布扯孝帕,抬棺材設靈堂,告訴遠方親戚,還要請陰陽先生擇日期,看墓地等等。

現在喪事的風俗還基本保持沒有大變化,但有些婚禮的變化則與傳統的習慣完全不一樣了。

總之,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有些傳統文化和習俗也不適應今天的文化與文明,正在被人們淡忘和遺忘,偶爾說說這方面的事兒,也是一種樂趣。





川西竹海哥


我是貴州省,銅仁市,苗族。

我們哪裡同姓不能結婚,(意思是同姓是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不能結婚的)也有同姓人結婚但是很少,比以前,現在就比較多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在意那些習俗了,還要現在我們哪裡出現一個現象就是早嫁,一般都是十幾歲就嫁人了,居我知道的我們隔壁村的一個12歲就嫁人了14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了,十幾歲嫁根本就不懂什麼,也不夠成熟,所以離婚的也很多,大部分都有留一個孩子在前夫家,因為很多都是未婚先孕,懷孕了父母就算不同意,也改變不了什麼了,我們哪裡提親重要的要帶一隻豬腿去提親這是習俗,還有菸酒糖,不需要茶,我們那邊不喝茶,我們那邊老一輩的人都喜歡唱苗歌,以前就是唱苗歌,選老公,只要苗歌唱的好,不怕沒老婆,現在不行了,現在我們那邊單身男人很多,唱苗歌的時候還喜歡穿苗服,戴哪銀鈰,下面這張圖片是,別人結婚時候穿戴的



南幼難


我是河北邯鄲的,一、地方風俗

婚喪舊俗:

①婚俗。舊時邯鄲一帶青年男女結親也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經媒人說合初步同意後,要“過小帖”,就是男女雙方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紅帖上,並隨些禮品,由媒人交換。

雙方經進一步瞭解同意訂親後,要履行正式訂親手續——“過大書”,然後擇定良辰吉日娶親。娶親的前一二天,女家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這叫“過妝”。

娶親時要坐花轎。去迎娶時,新郎坐紅轎——女轎,新郎家族裡的一個伯父當“斟盅的”(即迎娶的領頭人)坐藍轎——男轎,轎前以吹打響藝為前導,熱熱鬧鬧前往女家迎娶。

新郎在等待新娘上轎期間,女方自家和街坊的姐妹們要爭著往新郎的臉上抹鍋底黑。其意圖有三種說法:一是抹了黑要洗,而“洗”和“喜”諧音,圖的是大“喜”;二是給新郎一個下馬威,告訴他女家不是好惹的,婚後不許虐待媳婦;三是屬古老婚俗中“搶親”的遺風,男方搶親時,女家要“抵抗”,方法是打新郎或用抹黑的方法羞辱新郎。

娶親回來時,新娘坐紅轎,新郎坐藍轎,“斟盅的”騎著去時拉的坐馬回來。娶親回來時不走原路,這叫“不走回頭路”。花轎來到新郎家門口,要拿燒熱的犁鏵圍著花轎轉三圈,同時往上面澆醋,這叫“吉利”(激犁)。接著由一個公婆、兒女、丈夫齊全又不懷孕的“全和人”到轎裡給新娘戴“殼子”,這是正式做媳婦的外在標誌。隨後新娘抱著準備好的織布檉子和銅鏡出轎,由前來送親的孃家兄弟抬著腳不踩地就坐在紅椅子上,跨過擺在街門過道里的馬鞍子,這叫“騎鞍過檉”。往裡走時,街坊的年青人抓著一把把乾草節兒和料豆往新娘和送親人的頭上撒,這叫“撒草料”。拜天地的天爺臺上放著一個盛糧鬥,鬥裡插著五色紙旗。天爺臺後豎著一捆高粱秸箔子,箔子上插著弓和箭,意思是避邪。把新娘抬到天爺臺前,不下椅子,和新郎一起拜過天地就被抬進洞房,繼而開始由小輩們鬧新房。

晚上,街坊鄰居的年輕人還要來鬧房。輕的是跟新娘要糖,或要錢買糖;重的要動手動腳,新娘和公婆不能責怪,因為有“三天沒有大小”的說法。如果沒有人來鬧房,就意味著這家鄰里關係差。

鬧完房,新郎新娘休息前,要喝交杯酒,同時要吃不生不熟的餃子和麵條,圖的就是“生”——生兒育女。接著新郎的嫂子幫他們掃炕和鋪炕,一邊掃,一邊唱著《掃炕歌》:“掃掃窗戶兒,抱個雙眼皮兒;打掃窗戶臺兒,抱個狀元郎兒……”新娘蓋的被子裡要放些棗、栗子和花生等,圖的是新娘子“早生貴子”。

新婚夫婦睡覺時要搶紅綾被。據說誰搶著紅綾被誰就強過對方,過日子“不受氣”,心眼實在的新婚夫婦認真搶,實際上不少夫婦搶的結果是同被而眠。

新婚之夜,新娘的小姑子要在窗戶外聽房,如果沒有人聽房,婆婆要在窗戶外斜放一把掃帚,上面放一件衣服,算是有人聽房。

新娘過門三天後,要由新郎陪著回孃家,這叫“回門”。但當天要返回新郎家,不在孃家住,意思是隻向孃家簡單報告一下三天來的情況。過門九天以後,新娘要回家住些日子,這叫“住九天”。住的日子不限,意思是這些日子很緊張勞累,需要在孃家稍事歇息。住完後,回到丈夫家就開始了正常生活。

如今邯鄲市裡青年結婚,已改騎自行車或租小汽車接親,同時有了旅行結婚、集體婚禮等形式。在農村則多騎自行車接親。

②喪俗。老年人去世,邯鄲一帶叫“喜喪”,意思是壽終正寢。一般要在家停靈三天、五天或七天。停靈期間要搭靈棚,請“響藝”,吹吹打打,熱鬧幾天,死者的兒女晚輩,即孝男孝女要晝夜守在靈前。

停靈期間,街坊鄰居和生前好友都要前來弔孝。過完停靈期從家裡往墳地發喪,這叫“出殯”。這天,死者的親戚朋友都要前來送葬,特別是兒女兩親家要給出門的女兒(媳婦)和外甥男女(孫兒孫女)掛孝,同時要上“禮”和“大飯”。“禮”是禮金,“大飯”就是白麵蒸的“大窩子”、盤拳、面果品(甜瓜、西瓜、石榴等)。在瓜果季節,還有上真果品的。邯鄲縣東北部上“大飯”時,有的還在“大窩子”上插著一組面捏的戲出人物,以示禮重。

埋葬後的第三天,孝男孝女們上墳“圓墳”,即用鐵鍁修整墳堆。第七天頭上,要上墳燒紙,這叫“過頭七”,以後每七天上墳一次,一直過完五“七”,然後是過百天、週年。

如今實行火葬,喪俗已簡化多了。

年節風情:

①過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邯鄲城鄉過春節有其傳統的形式,首先是穿新衣、起五更、放鞭炮、點歲柴。過去人們稱春節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過年穿新衣,圖的也是“新”意。說是起五更實際上一過午夜就有人起了、起來後家中年輕人便燃放鞭炮,期望鞭炮響聲威懾和驅除邪祟、張揚正氣、振奮精神。此後,便在院子裡點歲柴。所謂“歲柴”就是把木柴、棉秸、芝麻秸和柏樹枝等堆在一起點著,只讓其冒煙,不起火焰,一直火區一天,這叫“火區歲”。“歲”和“祟”諧音,“火區歲”是要燒掉一切邪祟、煩惱和不順利的事情,期望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接著便是晚輩向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等長輩磕頭拜年,拜畢,全家人便一起吃年飯。年飯多是餃子,有的人家好在一兩個餃子裡放銅錢、花生米等,誰吃著了就意味著誰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如意”。飯罷,等到天亮,穿戴一新的大人孩子們走出家門,先給本家族的長輩拜年,然後是鄰里間相互挨門拜年。過去拜年要下跪磕頭,如今已改成鞠躬,或用“過年好”、“給您拜年”等客氣話代替了,拜年差不多要持續一個上午。

初一中午,全家人在自己家吃團圓飯,一般不在別人家吃,城裡人下午繼續到相距較遠的朋友家拜年。晚上,有的人家便備酒宴請客人前來喝酒,共敘友情。如今,大年初一晚上,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欣賞春節聯歡會節目,已逐漸形成新的習慣。

正月初二至初五,是串親戚、相互拜年的日子。正月初二,一般是女婿到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女方的晚輩也到男家拜年。初三是出嫁女兒給亡故的孃家父母上墳的日子,一般人不走親戚。初四、初五照例走親戚。一過初五,一般就不走親戚了。

貼春聯、掛吊掛兒、買年畫,也是邯鄲城鄉群眾過年必不可少的事情。貼春聯,一般是年三十就在街門和屋門上貼體現良好願望的春聯,也有在街門上貼神荼、鬱壘或秦瓊、尉遲敬德等門神畫的。掛吊掛兒,是在街門頭、衚衕、小巷上橫拉繩兒,掛上布的或紙的吊掛兒,吊掛上有畫戲出人物的,有印著“人壽年豐”、“新年大吉”、“恭賀新喜”等字樣的。有的紙吊掛兒是掏空剪出各種圖案的,其形狀多是長方形,下頭有尖角或垂穗兒,布吊掛兒有的是紅色三角旗形。傳統的年畫多是木版三年曆和“蓮年有餘”等娃娃抱魚畫兒。如今,木版年畫已很少見,精美的年畫和掛曆在城市已很普遍,並逐漸進入農家。

②鬧元宵(過小年兒)。農曆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上元之夜稱元夕或元夜、元宵。現在通稱為元宵節。邯鄲城鄉叫作“過小年兒”。小年兒的日期是十四至十六三天,此間是邯鄲城鄉春節期間娛樂的高潮。

據考證,元宵節掛燈來源於佛教中的上燈,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過小年擺燈盞、掛燈籠、過燈會是邯鄲城鄉的傳統習俗。

節日晚上,邯鄲城鄉農家都要在神象前、院內、街門口等角落擺一些陶瓷小燈盞,街門上要掛紅燈籠,孩子們要打著紙的、布的或玻璃燈籠上街嬉戲,圖的是用燈火和光明驅除黑暗和邪祟,祈求吉祥如意和平安,有的還在街口、村邊擺燈山,即在木架子上擺放幾層幾十盞甚至上百盞陶瓷小燈盞,遠遠望去,跟燈山一般。市南郊、馬頭鎮人家,都在平房頂、院牆上、街門樓和街門前擺放用紅綠紙裹圍著的小燈盞,晚上點著,遠遠望去,一盞盞紅綠燈映照出庭院的輪廓。

邯鄲的燈會主要有耍龍燈、放河燈、黃河燈陣和燈樓、燈牌坊等。馬頭鎮過小年有放河燈的習俗。最簡單的河燈是把小燈盞放在一塊小木板上,放在河中,任其隨流而去。比較講究的河盞是用高粱杆和紙綁紮,糊成小船,小船上有“許仙借傘”、“劈山救母”等戲出人物畫。船底船身用蠟油浸過,不怕水,小船兒上還點著蠟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滏陽河中,人們在大堤上,遠看萬點燈火隨流而下,真是意趣盎然。

邯鄲縣叢中村燈會已有200年的歷史了。過小年兒時,街中央、村口便搭起了燈樓和燈牌坊,上面吊掛著的宮燈為獅子燈、魚拱蓮、熊貓等備種燈籠,有裝有巨型花亭戲出人物的轉燈,晚上萬盞燈火,相互輝映,煞是壯觀。村西打穀場上擺著黃河燈陣,它是用361根木樁按陣圖栽就,上頭固定一個紅綠紙圍著的小燈盞,各樁之間有繩索連著,形成曲曲折折的進出路線,燈陣中央立著一根高杆,叫“老杆”,杆頂高掛一盞燈籠。小年兒三天裡,成群結隊的人們,從燈陣人口處進去,到中央老杆前,再沿著出陣的路線走出來,不許半路返回走回頭路。人們傳說,逛逛黃河燈陣不腿痛、不腰痛,到老杆跟前磕個頭能消災滅病。因為人們普遍存在求長壽康樂的心理,所以逛黃河燈陣的人很多。在武安市,峰峰礦區農村,過小年擺黃河燈陣的也不少,礦區稱黃河燈陣叫“燈地兒”。

元宵佳節,邯鄲城鄉還要放花,也叫放焰火、民間焰火主要有花筒、火馬、火傘、火樹、老杆等。花筒分泥花筒、磚花筒和鐵花筒,還有地花筒,點著後能放出耀眼的禮花。火馬和火傘,是把鞭炮和燈兒(花炮的一種,藥的成分主要是硫磺,不響,主要是為使燈兒耀眼)綁在馬形和傘形架子上,晚上,人駕上馬架子,手舉著傘,別人點燃連著的火藥捻子後,人便駕著馬架,舉著火傘奔跑起來,一邊跑,一邊響著鞭炮。燃著燈兒,噴著禮花兒。花樹,就是在樹上綁上一束束燈兒和起花、禮花筒,用火藥捻子連住,點燃後燈兒耀眼,起花鑽天,禮花競放,儼然一棵花樹。

③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邯鄲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的說法,按照二十四節氣,過了二月二就快到驚蟄了。土地解凍,天空開始打雷,地裡各種昆蟲也開始出來活動。因為蛇是“百蟲之首”,所以說,“龍抬頭”是昆蟲開始活動的同義語,又因為民間傳說龍王是玉皇大帝的“掌雨官”,管著人間風雨旱澇,所以人們祈望神龍賜福人間風調雨順。

邯鄲鄉間過二月二不犁地、不耙地,怕犁斷或耙著“龍頭”,即剛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蛇。在民俗飲食方面,過二月二要吃麵條,意為挑龍頭。邯鄲一帶還有“二月二,颳大風,拾乾柴,攤煎餅”的民謠。攤煎餅,有煎烤死各種害蟲祈盼豐收的意思。

④清明節。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農曆二月底三月初)是清明節,這天還是祭掃節日。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功臣介子推而來的。清明節前,禁止用火,人吃生食——寒食。過罷寒食一兩天就是清明節,這是祭奠亡靈、祭掃墳墓的日子,同時也是人們在春光明媚的天地裡踏青遊玩的好時機。

建國後,清明節成了祭掃革命公墓、緬懷革命先烈、對人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時機。屆時,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地區的人們,都要來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謁陵。

⑤端午節。邯鄲城鄉過端午節要吃粽子、麻糖(油條)和縫(艾葉)香包。“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大詩人屈原。他投江死後,眾人便紛紛往江裡投粽子,叫鮫龍等水族吃,從而保護屈原的屍體。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邯鄲粽子主要有黃米棗棕、江米棗粽和江米糖粽子。黃米即黍米,如今黍米少了,只好用小米代替,少有點黍米即可。然而邯鄲城鄉過端午節更普遍的是吃麻糖。舊社會,人民群眾生活低下,平時很少吃麻糖,只在端午節時吃一頓,親戚間還互相送麻糖。

艾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有殺蟲防止植物病害作用。人們也認為有避邪作用,女孩用艾葉作填充物縫成香包,掛在胸前,紮在辮梢或帶在身上,一是可以避免蚊蟲叮咬,二是練針線活兒和亮手藝的好機會。她們還把楊葉、榆葉等揉啐和艾葉一起或者單獨用這些葉子縫香包。邯鄲一帶民謠唱道:“帶上艾,不怕怪;帶上楊,不怕狼;帶上柳,不怕狗;帶上槐,大鬼小鬼不敢來;帶上榆葉,不怕王八;帶上椿葉,不怕蛇蠍。”。

⑥中秋節。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邯鄲城鄉過中秋節也叫過八月十五。這是一年中除春節以外比較大的民間節日之一。八月十五正是中秋時節,收糧棉、摘果品正值高潮。中秋節晚上,農家便把糖餅和瓜果梨棗等擺放在院中桌上,意思是慶豐收、敬老天。

農曆八月已經秋高氣爽,加上正是月半,明月如盤,月光如水,家家戶戶都歡聚一起賞月。講究的人家還要對月飲酒。中秋節還是團圓的節日,走孃家的婦女,出外辦事的男人,節前一般都要趕回家,和家人一起過中秋節。

月餅是中秋節主要的民俗食品。邯鄲城鄉人民自做的月餅叫糖餅,實際上是糖燒餅。它用發麵做皮兒,裡面放紅糖或白糖,用模子扣一下,放在鏊子上烙熟。有的是用蒸饅頭的方法蒸的,形狀扁平圓形,心裡面有糖。親戚間要互相饋贈月餅。八月十六,出嫁閨女給孃家送月餅。

如今的中秋節,城鄉人民都食用食品廠製作的各式月餅了。

⑦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邯鄲城鄉叫“臘八”。早在我國周朝時候的夏曆十二月,就有了獵禽獸祭祖先的習俗,叫做“臘”。從秦朝開始,把農曆十二月叫臘月。古時候的春節實際上從這天就算開始,每到這一天,人們要吃上一頓香甜可口的“臘八飯”,為的是喜慶豐收和預祝來年五穀豐登。邯鄲城鄉的臘八飯,一般是在早晨做小米粥時,往鍋裡放些紅棗、花生米等。近幾年來城鄉都有了做臘八蒜的習俗。臘八這天買回一些食醋,剝些蒜瓣放在醋裡。過節吃餃子時用它佐餐。這時蒜瓣發綠,已不甚辣,而醋湯兒卻酸中帶辣,別有風味。


滏青合作社


河南鄧州的,說說我們這裡過年的風俗習慣。

交臘月就開始過年了,初八叫臘八粥,傳說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喝粥, 粥一喝就迷糊了,開始捨得花錢半年貨,二十三是小年 ,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天天都有事情做,我們這裡有個順口溜:

二十三炕火燒,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榨青酒,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饃簍,三十捏鼻,初一躬揖,初一晚上要熬夜,早上要早起吃餃子,初二走老親,初三走外爺家,初四走新親,初五去姑家,姨家。初五叫破五,等於年過完了。

十五,十六鬧元宵,人們再跑著玩兩天。


更高


俺是洛陽人

俺驕傲

俺有老城十字街

俺有麗景門

俺有龍門石窟

俺有牡丹花

俺有紅色褲腰帶

俺有燴麵

俺有燙麵角

俺有羊肉湯,牛肉湯,

俺有小碗湯


楊婈


我家鄉的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雄雞刀頭豬頭豬尾少敬菩薩,初一早上吃圓寶,初二早上吃臊子面,春節有春倌說春的習俗,春倌的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說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色印有財神的圖送給主人,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春官以作報酬。


小楊在鄉間


我是河北保定的,農村裡的風俗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不管是紅事兒還是白事兒,人們都講究人氣,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在家裡辦事兒,吃大席,紅事兒講究熱鬧,白事兒講究人多,紅事兒和白事兒的菜單還是不一樣的,紅事兒,是前八後八,前八個菜炒菜比較多,加上一些現在的熟食和涼菜,後八個菜,主要是扣肉,各種形狀各種樣式,主食有米飯🍚麵條甜飯,還有棗栗子,寓意早立子。白事兒基本就是八個菜,有個燉菜,米飯🍚和麵條,不在同一頓吃,基本都是大辦三天。


田寶敬76817996


我在青海,農村的,8,9年以前的基本都是包辦婚姻,(農村的很少有自由戀愛的,城市的不說)不問女方的意願,只要是父母覺得不錯的都可以成為論親的對象。彩禮問題,8.9年以前2-6萬,現在12-25萬不等,感覺就是在賣女兒,雖然會陪嫁,但是陪的倒貼錢的屬實不多,有時候家裡女孩子多的家庭,光落下的彩禮錢就可以另娶一個媳婦,但是對外絕對不會說落下了多少彩禮,能少說就少說的那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