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物產豐富地理險峻,歷史上在此地建立的政權,卻為何只能割據一方?

靜湖冷月


個人認為,可以從幾方面進行論述:

1.地理位置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又是物產豐富糧倉,又是蜀道難於上青天的地理環境下,就會造就割據一方當權者“閉關鎖國”的政策,難以對外交流,無法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變得怎麼樣,如果在仔細瞭解歷史,蜀地建立的政權制度都比古代中原地區的社會制度慢半拍的。就像有著道天然屏障,反正會滋生“在家當地主老財”,我也不奢望有多大的成就,你看看這些政權的當權者的所做作為就知道,比如當年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就是奔著蜀地去的,以積蓄力量圖謀中原,再不濟也能割據一方的思想。

2.為什麼在這裡建立的割據政權存活時間都不長,因為中原地區的封建王朝當權者按戰略上看,蜀地就是個糧倉,供應大後方的後勤保障。騰出手來就直接解決掉這個隱患。比如秦莊襄王,秦惠文王等人先後派司馬錯與白攻破蜀地,納入秦國版圖。並是這道天然屏障使得蜀地當權者大意失荊州。造成這裡建立的割據政權存活時間不長,當然除非是中原地區混戰會出現短暫的安定。

3.不過我們還不要忘了,漢代漢高祖劉邦當年也是進行漢中等蜀地地區,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最後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找到出路,發兵中原,最後打敗項羽,建立大一統的漢王朝。這在歷史僅僅是這個成功的案例,其他的都短命不行。

歷史伴讀小二,請關注並進行討論,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漢代以來蜀地曾經建立的割據政權如下:西漢末年公孫述建立的蜀(8-25)前後18年,東漢末劉焉父子(189-214)前後26年,東漢末劉備建立的蜀漢(215-263)前後49年 (從實際佔領成為割據勢力算起),東晉李雄建立的成漢(306-347)前後42年,十六國時期譙縱建立的西蜀政權(405-413)前後共9年,唐末王建的前蜀(907-926)前後20年,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934-965)前後32年,北宋初年李順建立的大蜀國(994.1-994.5)共五個月,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1363-1671)前後9年,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1644-1646)前後3年。

蜀地稱天府之國,自古以來物產豐富,天然的盤地和險峻的山川讓蜀地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地區。因此蜀地很容易成為一個政權的根據地、大後方,易守難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種地理上的優勢也使得蜀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產生割據政權最多的地區。

但是翻開歷史我們發現,蜀地建立過這麼多割據政權,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統一過中國。歷史上在蜀地稱帝的人,也曾有過統一全國的想法,比如公孫述“欲悉發北軍屯士及山東客兵,使延岑、田戎分出兩道,與漢中諸將合兵並勢”,出川爭雄。但是即便是轟轟烈烈的劉備,有諸葛亮這樣的奇才,也以失敗而告終!於是歷史上的蜀國,似乎只能有兩個結局:(1)成為別人稱霸的墊腳石,如秦朝、劉邦都是依賴平定蜀地後的物質基礎統一全國。(2)在中原處於亂世的時候乘機割據,但中原王朝統一後又會被輕易滅國。

在蜀地建立的政權,總是隻能停留短暫的時間,而從來都無法入主中原,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

(1)在劉備以後在蜀地建立政權的人,基本只是想偏安一隅,缺乏進取中原,逐鹿天下的雄心。如東晉成漢時期的李雄被問是否有做天下之主的宏願時:“面露慚色”,“琅邪若能中興大晉於中夏,亦當率眾輔之”,絲毫沒有入主中原的霸氣和願望。前蜀的王建也沒有絲毫興兵北上的意願。後蜀的孟昶更是被花蕊夫人諷刺為“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缺少王者之氣。

(2)蜀地雖然富庶,足夠本地人民享受富足的生活,但要打仗需要消耗的錢糧和人力是巨大的,蜀地和統一的中原王朝相比,無論人力,財力,糧草,都無法同日而語。另外,出川打仗和糧草運輸非常困難,諸葛亮還專門發明了“木牛流馬”,但運輸能力依舊有限,軍隊勞師遠征,非常困難。

(3) 封閉環境能成為一方霸主,卻也沒了向外發展動力!蜀地的特殊環境,讓此地政權能成為一方霸主,但也正因如此險峻環境,舒適的生活,讓本地人沒了向外發展的動力!需要說明的是,在蜀地建立的政權,幾乎都是外來勢力,這也容易產生所謂的“本客之爭”。四川本地人雖然有韌性有血性,但在皇圖霸業上,卻真沒那麼多的想法,所以才很容易被外來勢力“征服”!所以即使蜀地君主有意進取天下,但是本地人也未必願意放棄已有的生活去給他賣命。

總之,長期生活在四川盆地裡,憂患意識會喪失,進取心不強。如果你的國家在中原,你隨時都會擔心別人來打你。宋太祖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就是這種心理。而生活在盆地裡的君王,完全沒有這種憂患意識。人家打進來了,他可能還不知道。孟昶醉生夢死,就是意志消磨的表現。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不妥之處請多多指教,另外,查找資料和碼字不容易,各位路過的朋友請不吝動手點個贊,加個關注,給點鼓勵,謝謝了!


清談歷史


從地理位置上: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距離漢中或者中原地區太遠,不易輻射全國。成都位於四川,而四川的地理因地勢險峻、河流分佈眾多,這就容易導致四川易於防守而難於長途跋涉,從詩仙李白的《蜀道難》可以知道四川險峻對於統治者有利有弊,而從大詩人蘇軾出川共耗時過一個月就知道四川的行軍困難,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已經很難了,那麼糧草輜重的運輸會更難。這就要求四川要出川打贏一場戰爭必要的條件首先要有強大的國力、訓練有素的軍隊和能打勝仗的將軍、賢良的大臣與明君,這裡缺一不可,否則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導致一場戰爭的失敗。


歷史的天空44520


成都自李冰鑿山開水,後經劉邦蕭何數代經營,成為了沒有水患,沃土千里的天府之國,後經蜀漢平南蠻,置農工從不毛瘴氣之地變為熟地,有了爭霸中原的實力,但是因蜀地四塞,多巨川大山,舉兵不易,固守有天險可據,所以蜀地政權多是鎖龍之像。


用戶264314942


蜀地進也難,出也難。古代打仗,後勤極為重要,三國中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糧食運輸是主要問題。故劉備必須緊緊抓住荊州,利用長江水路運輸糧草與士兵,而荊州一失,蜀再無統一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