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景宁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后几经撤并,于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辖2街道、4镇、15乡,全县总人口17.22万,其中畲族人口1.99万,占11.5%。

为何近年来景宁在全国视野范围不断出彩,逐渐被人熟知,原来与她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一、畲族史话

1.族称姓氏:畲族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2.畲族祖图:《畲族开基祖图》与《高皇歌》互为印证,畲族人民视为“族宝”,是研究畲族族源、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祖图》分为上下两联,每联长665厘米,宽34厘米,用古老的土布彩色绘制,画工精细,所绘170个人物,叙述传说中畲族发源的神话,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景宁雷姓《祖图》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蓝姓《祖图》绘制于清光绪二年(1876)。1985年分别由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二、畲族风情

1.畲族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 , 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民喜爱山歌 , 以歌代言 , 沟通感情 ; 以歌论事 , 扬善惩恶 ; 以歌传知 , 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 , 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 , 甚至在丧葬悲哀时 , 也以歌代哭 , 倾吐衷肠。在旧社会 , 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 , 常以山歌作武器 , 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 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 , 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 , 与传统山歌质的区别。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2.畲族婚嫁:婚礼的特色较多。迎亲队伍到村时,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表示晚上要对歌;到中堂时,嫁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作揖,此仪式叫“拾田螺”,表示欢迎;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脚酒”;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午后,赤郎举行“借锅”仪式,赤郎端点红烛放有一刀肉和两块豆腐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用谜语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念不到就不拿出来,要全部重借,“借锅”意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请客人。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娶方家挑来的一只公鸡用以嫁方“请祖公”,杀鸡时,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罚一碗酒;宴席中途嫁方女歌手会起歌头找赤郎对歌。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3.畲族节庆: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三月三、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三、畲族工艺

1.畲族彩带:

畲家女善织麻布、生丝布、扎腰、大带等,工具是木机。多用麻布制衣、做豆腐袋、布袋和蚊帐。扎腰、大带长丈余,宽尺许,有花纹图案,两端经线结璎珞用于男子扎腰,畲语叫“扎包”,也用于背小孩,叫“水巾”。织彩带是传统手工, 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工具只要三条竹片牵好经线提好综,一头挂在门环、柱子或篱笆、树校上,另一头拴在自己的腰身上,上山放牛也能织。还有一种用丝编织的彩带,俗称“双面带”,宽约12-15厘米,带芯用34双套色编织成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工序严密,工艺精细,令人喜爱。

这个丽水最年轻的县城,原来在全国还有这种强大的硬背景

2.畲族服饰:凤冠、花边衫、花鞋为畲族妇女旧时服饰的特色。凤冠:头饰,汉族称“笄”,相传为高辛帝所赐。这种具有纪念始祖意义的原始装饰,一般在结婚时始戴,后凡节日或作客时戴,现在戴“凤冠”的人已很少见,一些畲族村庄只在接待来访宾客或重大节日时才戴。花边衫:畲语称“兰观衫”,旧时,男子平时着青色大襟长衫,开襟处镶有月白色或红色花边,下摆开叉处绣有云头。女上衣是大襟衫,长过膝,领、袖、襟均镶花边。现常见的为直襟短花边衫、领、袖、襟均镶花边,口袋绣有花朵,布色过去只有青、蓝二种,大多是自织的麻布、棉布或蚕丝布。花鞋: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钉鼻梁,扎红缨,女鞋花纹多且细,只在结婚、喜庆、走亲戚时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