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生撤職75位宰相,為啥唯獨對狄仁傑如此偏愛?

曹政情


我最近正好在完成以一篇期末論文,題目就叫【論狄仁傑的民本思想】,看了兩唐書中有關狄仁傑的史料,武則天為何會鍾愛狄仁傑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狄仁傑是個好官

狄仁傑當之無愧,絕對是個好官,真正為老百姓著想的人。

狄仁傑初到彭澤縣令任上時,彭澤遭遇旱災,錯失了補種莊稼的時機,結果導致“見在黃老草菜度日,旦暮之間,全無米粒……自春徂夏,多莩⚀者”。他調查了百姓的土地狀況,特地計算了老百姓種植莊稼的年產量,“縱得全熟,納官之外,半載無糧”,狄仁傑根據此種情況以及彭澤客觀的自然條件“彭澤地狹,山峻無田”向朝廷上疏,乞免民租,救黎民百姓於生死之間。

狄仁傑遇到皇帝不對,就會上書建言,而且敢於犯顏直諫,絕不文過飾非、諂媚邀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的柏樹,依律當免職,高宗認為權善才使自己背上了不孝的罪名,非要殺頭。當時高宗火氣很大,左右隨從使眼色讓狄仁傑退出,狄仁傑偏不,直言“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使“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後來狄仁傑上武則天《諫造大像疏》亦是直諫之理,痛言利弊,武則天最後作罷。

關於狄仁傑的為官,還有好多實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武則天是個明君

狄仁傑第一次被罷相,受到誣陷,差一點就死了,可是最終沒死,不是狄仁傑的運氣好,而是武則天根本就不想殺他。縱觀狄仁傑的仕宦經歷,他就像一個救火隊長,哪裡需要哪裡上?武則天深深知道這一點。甚至,最後關於繼承人的決定都聽了狄仁傑的話。

老鄉情誼

武則天是幷州文水人,狄仁傑是幷州太原人,在朝堂之上,鄉音想起,那是多麼的親切啊!

總結

正如我前不久寫過的幾句話:

狄仁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也難怪高宗賞識、則天倚重、百姓愛戴不已。他是官員之楷模,在新時代下,更要向狄仁傑學習,以民為本,時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切實履行職責,這樣才不負歷史和人民的重託,才有光明的未來。


滋水先生


狄仁傑和武則天是工作關係,絕不曖昧。唐朝的宰相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宰相班子。同時會有好幾個宰相在朝。宰相人員的調整也很正常。唐玄宗差不多是三年左右調整。一方面是形勢在變,需要不同人才來任職;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任何人任職時間太長,會產生太大的勢力。所以,武則天用過75個宰相併不是什麼特別的不妥。

她不是獨獨偏愛狄仁傑,武則天不是一個爛殺之人,對於耿介的大臣她非常尊重。那些直言進諫的大臣,絕大多數是善終的。

武則天,一位女性,能夠登基為帝,其遇到的阻力與非議即使是現在都可以感覺到。她當時頂著的壓力,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為了鞏固和維護自己的統治,酷吏政治,成了武則天統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頁。告密、無中生有、打擊異己、爛殺、私刑……,沒有法制,說打擊誰就打擊誰。但這只是武則天統治的一段時間,沒有來帶社會下層的動亂,並也只是針對一部分官僚集團。酷吏,作為武則天手中的棍棒,當他們的功能完成之後,被無情拋棄,沒有人獲得好下場。

武則天統治主要還是依靠能人。唐高宗通過“廢王立武”,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在唐初的勢力,給更廣大的普通人以上升的空間。武則天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任何人通過考試就能為國家所用。盛唐之所以為後世傳頌,人人都有上升空間就是其中讓人羨慕的一項。武則天為選拔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是得到當時士大夫支持的原因。

在用人上,武則天有識人之智、用人之術和容人之量。武則天善於匯聚人才的例子很多。比如,寫“為徐敬業討伐武氏檄”的駱賓王,武則天認為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是宰相們的過失;宋之問的龍門賦詩奪錦袍;推薦狄仁傑的看著都有點窩囊的“唾面自乾”婁師德;糾正“冤假錯案”頂撞武則天的徐有功;……。對於耿介的大臣,武則天是尊重的,多數是善終的。

武則天對於狄仁傑,更為倚重,稱之為“國老”。其實,狄仁傑是兩次做宰相,兩次也就三年多的時間,第一次還是在酷吏時代差點被殺了。狄仁傑肯定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備受後世推崇也是因為他說服武則天讓被廢的李顯回朝以及安排了張柬之做宰相,為恢復李唐做了準備。

武則天重用能臣,不只是狄仁傑一人,武則天的朝堂是能人輩出的。就連開元賢相姚崇、宋璟、張悅等都是武則天首先發現並任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