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品低劣的文人卻能寫出感情真摯的詩文?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一個人的才華和人品似乎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感情真摯的作品和為人人品低劣也存在著交集,這種交集就是你所認為的惡人,人品差的人,他可能只是對待其他人冷漠,無情,這是大眾的印象。但是他對於自己人卻是十分的好,這種感情是真摯的。但是在大眾看來卻是違和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是一套做事一套,能寫出一股浩然氣的文章,卻不代表真到了那樣的情況下能做出那樣的事情。這樣的文人則是有著自己的所謂的人設,他所寫出的作品並不是真正的感情,而是為了符合自己的人設而偽裝出來的感情。是算不得感情真摯的。像是一種角色扮演一樣,如果你把本人帶入到角色,自然是真情實感,而摘除這個角色,看文人本人則不同。


想要找例子,幾千年的歷史也有很多的典型,近代的郭沫若和康有為就是例子。而反過來人品高尚卻沒有才華的人,倒是不好找例子,因為這樣的人很多,可惜卻很難在歷史上留下足跡。


簡族


事實證明,才華和人品一點關係都沒有。宋之問,為了一句詩害死親外甥,哭著喊著要給武則天當面首,但律詩成就很高,對律詩體制完善有推動作用,“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耳熟能詳。

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本人非常奢侈,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詩中的司空,就是李紳,這首詩就是寫給他的。“司空見慣”,說的也是李紳吃過見過,他見這姑娘不覺得稀奇,蘇州刺史可是已經荷爾蒙爆炸了。李紳吃起飯來可不“憫農”,還最喜歡吃雞舌,吃完一頓飯,滿院子都是死雞。

《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非常喜歡打小報告,把自己認為有反意的詩句都抄下來,還要寫上詳細的註釋。蘇軾就被他告了,烏臺詩案,據說始作俑者就是沈括。在文天祥被俘虜後,天天寫生祭文勸他快點死的王炎午,私以為人品也不怎麼樣,那麼有大義,自己怎麼不偷摸跑到北方來,當面給文丞相念祭文啊,躲在江西勸人早點死算什麼本事,那祭文,寫得情真意切。

往近了說,康有為,恨不能改造中國人種,拿著各方贊助躲在國外吃香的喝辣的,一邊詆譭革命一邊鼓吹保皇。楊度,花蝴蝶。再近一點,民國時代的留學生特別熱衷於勸人家離婚,徐志摩拋棄懷孕的張幼儀,背後有一堆同學的慫恿,這其中可不乏後來的大文人,渣男總是扎堆的。

例子太多了,可以充分證明才華和人品之間,真的是毫無關係。寫作是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跟表演有點類似。表演也要先調動情緒嘛,不然沒法感染觀眾,當然方法派的另說。感動完自己,再感動別人,回到生活中,渣男還是渣男,絲毫不影響下一回,他繼續感動自己。


鍛彰趣義


我記得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個人問放牛的老人,你願意為幫助別人捐一百萬嗎?

老人;我願意

再問;你願意把你的牛捐獻出來幫助別人嗎?

老人;我不願意!

問;為什麼你願意捐一百萬,而不願意捐一頭牛呢?

老人;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說的就是沒有處在一個關係自身利益的位置而去評價別人做的好壞。

我相信這些人的感情是真的,不然也寫不出這麼讀懂人心的句子。又說到他們人品低劣,這我也相信。因為說到和做到是兩回事,當一個人真正面臨選擇的時候才是考驗一個人的時候。就像放牛的老人一樣,空話可以隨便說,真的要落實到他賴以生存的事物上,他才會不輕鬆的決定。

在罵別人是漢奸是奸臣的人裡,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在面對漢奸和姦臣所處的境遇裡有更好的表現。因為形勢比人強,所有人在關係自身切身利益的選擇中都不會輕鬆。有的成了英雄,有的成了家犬。

有人說我不好色,當他遇到美人時才能確定。

有人說我不愛財,當他掌握錢財時才能分辨。

有人說我大義凜然,當他斧鉞加身時才能考驗。

我記得《驢得水》裡周鐵男,一開始血氣方剛,浩然正氣。但是一聽到真槍響立馬就跪了,從此成為了別人忠實的奴才。從一個保護者變成一個幫兇。電影是在諷刺現實,有時候就是無知者無畏。周鐵男這樣的原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說不盡道不完。

所以古人說;聽其言,觀其行。

說話張嘴就來很輕鬆,做事就不一定了。

永遠都不要輕信一個人說的話,因為它什麼都代表不了。


淨化a木子


路過不錯過!簡單發表自己的看法!

歷史上有很多人詩書大家,為後人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和書法文稿!

這樣的人不勝枚舉!太對了!

可是要知道能有在歷史上書寫一筆的功力也是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稱為大家的人都是有過自己的奮鬥史和辛酸史的!古時想出人頭地必須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隋朝以前的官場制度是舉薦制、也就有了那句“朝裡有人好做官”!自科舉制度以後,貧苦的學子也具有了進官的機會!(這裡不討論舞弊)!

但是在稱為官員或名人後,很多人有機會展現出他們的劣根性了!變質了!壞人不是與生俱來的!基本都是在物慾面前後期培訓或自學而成的!

舉幾個例子吧!

1、秦檜,這個萬古唾棄的人渣,除了留下罵名,還有“宋體字”以及後來演變的“仿宋字”!還留下了!

題范文正公書伯夷頌後

宋 · 秦檜

高賢邈已遠,凜凜生氣存。韓範不時有,此心誰與論。

2、嚴嵩:《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可是他的書法作品確實是流傳至今!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山東曲阜的“聖府”等也俱出自嚴嵩之手。



作品他也留下了《鈐山堂集》《鈐山詩選》《直廬稿》《直廬稿續》《南還稿》《留院逸稿》《南宮奏議》《歷官表奏》《嘉靖奏對錄》等數十種,共計200多萬字,其中詩作1300多首!

3、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他的散文堪稱大家之作、他的翻譯功力也是民國時期翻譯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是他卻偏偏當了漢奸!遺臭萬年!


杜陵閒人


年輕時,小編曾寫過一句話:感人的愛情故事,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人品。

為什麼會寫下這句話?

因為,曾經逛了些舊體詩詞論壇,聽聞了一些八卦,中二的正義感不由熊熊燃起。

所謂太陽底下沒新鮮事,不說古代,民國文藝界就充斥著渣男,其中如雷貫耳的四大渣是:郭沫若、徐志摩、胡蘭成、徐悲鴻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但隨著年齡增長,以及詩詞創作的累積,對年少時的憤慨與困惑有了更深的看法。

文人三要素

現在,讓我們跳開教科書式鑑賞法,來換個角度,把文人做一下拆解:

  • 文化學識(才華
  • 情感渲染(情感
  • 志向風骨(人品

拆解後,這三要素,可以分別給予高、中、低三檔指數,然後進行排列組合:

比如,高才華+低感情+中人品,這類文人通常有高超的文辭技巧和廣博的學識,但寫出來的東西沒什麼情緒感染,總讓人覺得少了些人味,用現在流行語來說,就是禁慾系,比較典型的是周邦彥

周邦彥寫得最有情感的一首詞,是他

吃醋時寫下的,“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再比如,高才華+低感情+高人品,其實品格高尚的人,並不是說沒有感情,而是感情昇華為志向和遠大的抱負,典型代表人物是范仲淹,所以,他才會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文人與普通人的差距,僅僅是才華

通過上述三要素拆解,我們會發覺,對於文人,我們向來有種錯覺,那就是以為人品是文人的標配。

實際上,才華才是文人的標配!才華才是文人的標配!才華才是文人的標配!(重要的事情吼三遍)

情感和人品並非是文人獨有的,沒有才華的普通人,也是有情感的,能培養人品的。

也因此,高才華+低人品的文人,大致也就以下三類:

  • 高才華+低人品+情感,比如民國四大渣,這些人多情到濫情,也是題主題目中提到的。
  • 高才華+低人品+情感,比如康有為,這位大佬很現實,但並不算絕情。
  • 高才華+低人品+情感,比如秦檜,簡直冷血。

情感真摯而短暫,利益冰冷而長久

千古以來,我們都喜歡歌頌“痴情”,只因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楚,情感其實是短暫的。人與人之間的維繫,光靠情感也是不夠的。

畢竟,小編讀書時暗戀校草的感情真得不能再真了。但校草叫啥名字,長啥樣,早忘記了,當初還在日記本上天天寫來著……

最近熱映的《妖貓傳》,裡面又是講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最後這段感情還是讓位於利益。

這樣的局面讓我們沮喪,難道人類的情感就這麼不堪一擊?

為此,我們的老祖宗提出了一個情感終極形態:志向

情感,是心之所向,情之所鍾。能夠持續長久的情感,就是志向。

所以,回過頭來看題目,為什麼許多人品低劣的文人,卻能寫出感情真摯的詩文?

因為,這類文人,他們沒有志向,他們的情感是真的,利益也是真的,在沒有志向的情況下,當然是利益比情感長久。


姞雪心


看到一個答案說了不少國人歷史上文采好,人品差的人。其實國外也一樣,很多大詩人、大文豪人品都一般甚至用奇葩可以形容。

比如說盧梭,盧梭是近代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是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里的大牛,與伏爾泰齊名。作品有《愛彌兒》《懺悔錄》等,可是他人品確實不咋地,或者說常人難以理解。盧梭有過孩子,卻全部丟棄育嬰堂。可笑的是他還寫了《愛彌兒》這樣的著作來闡述兒童教育。



另一位大文豪大詩人是雨果,雨果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浪漫主義大師。作品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等,雨果創作能力極強,據說《巴黎聖母院》只用了幾個禮拜完成。但是雨果在男女關係上絕對不算君子,雨果老當益壯,80多歲還要和少女行事,這其實沒什麼,可是搶兒子女朋友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哎。

還有一位大仲馬,大仲馬絕對是一個創作達人,一生高產,《基督山伯爵》是我看過的最有意思的文學名著,可是他的人品也不咋地。比如他的一個兒子,同樣是著名作家小仲馬,就長期得不到他承認。



再說一個傑克倫敦,與其他人不同,傑克倫敦絕對是一個奇葩的存在。本來他就是小混混出身,人格有很多缺陷,但是他的文學成就依然很高,被稱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傑克倫敦人品很差,寫書成名以後又過度膨脹,迷失自我,最後自殺了。他還特別仇視中國移民。


好的文學家跟人品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文學創作,靠的是對社會敏銳的洞察力和思考,其次是表達能力和文筆。很多人可以看透這個社會,明辨是非對錯,但是實際上輪到自己頭上,行事標準還是利益為上和個人喜好。


張三鳴


題主此問有一隱含的假設——感情真摯的詩文,應該是人品高尚者才能寫出來的。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人品與文才,一定是統一的嗎?未必。

所謂人品低劣,是對一個人的社會評價,側重的是個人與他人,特別是朋友相處時,其言行所傳達出的其人處理人我關係的方式。人品低劣者,無視人際交往中常見但十分重要的幾大原則,誠實守信、平等、互利互惠(至少不能損人利己)。人品低劣與否,多半反映出個人處理利益關係時的表現。

而詩文感情真摯,則是對寫作者的文才及其對待情感態度的評價。偏重於文藝與情感,而非利益。有才者未必有德,未必行事光明磊落,更未必總能秉持公心。對待情人深情者,對待親朋,或許機關算盡,損人利己。更何況文章寫作亦可作為,深情之文,可能出自薄情而多才的浪蕩子之手。

題主此題暗含的前提經不起推敲,此問題自然不成為問題了。

那麼,題主此問就沒有價值了嗎?非也。

文才與品性未必總是一致,而希望有才者有德,有德者有才,對這兩類人都是的期望和希冀,給他們更高的要求,實際上是希望社會中的精英分子能夠更加有擔當,追求更高的目標,而不是滿足現狀,沾沾自喜。

此外,為何德才不總是一致,人品文品常不能統一呢?

這是因為人本身是複雜的,所謂的道德修養和才華見識,都只是對豐富的人本身的部分方面的觀照和評價,不能代替和簡化人本身的豐富性。


(元好問曾指出人品與文品分裂的現象: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至於人品與文品,作者個性與文章風格之關係,可參考吳承學和蔣寅兩人的相關文章。


風雅人文觀察


才華就是才華,人品就是人品,提問者的問題隱含了一個假設:才華應該和人品想匹配。

這是個相當幼稚的想法!

才華者,能夠構建美好事物並被人欣賞的能力,這一般都是天賦加學習訓練所致,和人品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相信不少人會提到朱熹,秦檜,蔡京,蘇軾,李紳,董其昌甚至郭沫若,徐志摩的例子。竊以為,人性是複雜的,先不說每個人都有陰暗齷齪的那一面,就說我們瞭解到這些人物作為或者醜行的渠道,其真實性和準確性就很成問題。

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其人所處的階級屬性自然讓當時的人做出了適合自己,保護自己,有利於自己的行為,起碼在他們本人看起來,自己所為皆為合理合法。

這種要求有才華的人必然要有相配的道德水準的想法是粗暴的,是反人性的,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蘇軾舉報王安石,那是他認為新法勞民傷財,與國無益,王安石是奸臣亂臣,他一定認為自己的做法沒錯,後人旁觀了歷史,現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隨意臧否蘇軾的做法並與其人品相聯繫,原本就是可笑的,不值得駁斥。

所以,對於古人,我們在享受他們帶來的精神享受之餘,對他們的做法表示理解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認同或者激憤,返照自己,明白自己如果面臨類似的選擇要如何做就好了。

而面對同時代的有才華的人,我們獲知其人其事的途徑遠比古代多樣,更應該瞭解生活在聚光燈下,不少無意識的行為都會被過分放大和過分解讀。

你如果不是有追捧和擁躉的行為,那有又何必被人操縱去拋撒自己的情緒,因為你不知道所為何來。

才華原本就和人品無關,我們感受那些美好就好,何必苛責對方是否是高潔純真?畢竟,人品差的人比比皆是,有才華的人難能可貴。


短笛evil


這個題主就有點偏見了,人品好壞無關詩書文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家喻戶曉吧?作者 元稹

但這個人真不咋滴,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個溜鬚拍馬屁的小人,就算後來被封為宰相,依然受人嘲笑,在那個視名節如生命的年代,他的做為實在叫人不恥。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詩仙李太白


李白被人稱為詩仙,他的人品更是叫人汗顏。先後兩任妻子,兩個情人,三個孩子並且都沒扶養,他的詩基本都是個人情懷、喝酒、逛青樓,別的不說,他和那幾個青樓女子之間的風流韻事廣為流傳。

安史之亂中更是叛黨幕僚,雖然有可能被當槍使了,但足可看出他沒成熟的政治主見。

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千古絕唱。

青年時的白居易有氣節,寫了很多抨擊當時朝廷的詩句,風頭無二,被稱為“詩魔”。晚年的白居易就變得奢侈無度,家裡侍女隔幾年就換一批,原因是她們變老了。更是寫出了“殷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浪蕩詩,和元稹共稱“元白”,人品可見一斑。

宋朝三個大奸臣:

秦檜:無緣命名“宋體字”

蔡京:書法自成一家體

嚴嵩:無可取代“至公堂”


阿不169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一下。人品和才華是兩碼事。德才兼備是古人對人才衡量的標準。把德放在第一位,把才放在第二位。但德才兼備的人太少了。人到了一定的地位,沒有限制的權力,無限的膨脹,就會造成奢侈糜爛,原形畢露。
人的才華,是一個人成功的手段。


人的德行是注重內心的修養。品德高尚的人,生活過得也是很清苦的。而追求成功的人,目的都是為了享受。所以德行高的人,從古至今就很少,能被稱為聖人的更是寥寥無幾。因為誰也不愛過苦行僧般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