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母校的歲月(7)

鐵十三師/胡正華

告別鐵道兵

1983年1月,鐵道兵撤銷已成定局。因為是最後一次正常轉業,所有,要求走的幹部較多。當時全師只有300個名額,大部分名額給了5個團和幾個直屬營,留給師機關的名額所剩無幾。因為我當時是科裡最年輕的幹部,又是從學校出來的,就像中國男足打比賽的最後時刻,僅存理論上的一點希望。如果留在北京(現十六局),無疑有利於我今後的發展,那裡有我熱愛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工作條件,有感情至深的同學、戰友。但面臨的實際問題是,家屬的工作調動很困難,再者,她的父母都是離休幹部,年老多病,雖然有兄妹六個,但只有她跟在父母身邊(她調入公安局前在市醫院工作,因為她父親以前是該院院長,後幾任院領導在學習和工作方面對她特別照顧,所以,平時父母打針、輸液都是她在家完成),如果這次不能轉業,就意味著今後可能面臨長期的兩地分居。幾年甚至十年可能沒問題,但再往後父母生活不能自理怎麼辦?所以,他們都希望我回來。

離開母校的歲月(7)

在轉業無望的情況下,通過武漢軍區這邊的關係,我調入了武漢軍區直屬舟橋旅(副師級單位,在湖北黃石市。當時只有武漢軍區和南京軍區各有一個舟橋旅,其他軍區都是師團建制)。這是一個無法和鐵道兵相提並論的部隊,人際關係十分複雜。我在舟橋旅呆了3年,先後在修理所、科技辦公室、作訓科工作,1985年因主持設計電動錨定門橋榮立三等功。當我說出轉業的想法時,旅長說:“這個問題我想都沒想,準備報軍區政治部任命你為總工程師”。但我還是選擇了轉業。 每當我回憶在舟橋旅的三年多時間,也不是沒有一點收穫。起碼瞭解和認識了那些投機取巧、爾虞我詐以及一些為人處事的作法和所謂的經驗,轉業到地方工作後,至少會理性看待和冷靜地處理一些關係,工作和交往中少受挫折、少走彎路。

1986年11月,我轉業到湖北省鄂州市委老幹部局,先後任辦公室主任、鄂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副縣級,辦公室設在老幹部局)、副主任、老幹部局副調研員。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流於形式的黨務和行政工作對我來說索然無味,特別是任辦公室主任那些年,大量的寶貴時間都耗費在無用的文字材料方面。但是在部隊多年養成的雷厲風行、嚴謹紮實的工作作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沒有丟,我的工作得到了領導和同志們的充分肯定,先後被中央文明委、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多次受到省、市表彰。2014年批准退休後,在有關領導一再挽留的情況下,又工作了兩年,2016年1月,因家庭事務較多,不得不退出工作崗位,從此結束了44年的工作生涯。

離開母校的歲月(7)

母校給了我知識和力量。如今,我們離開母校已41年,41年來的工作雖然乏善可陳,但我可以自豪地說,沒有辜負母校的培養和希望,按照現在機關幹部年度考核“德、能、勤、績”的標準,以及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絕對夠得上優秀。我常常在想,如果鐵道兵不被撤銷,我們這批學員絕對是骨幹,是中堅力量,中國的高鐵進程將會更快,我們無愧於祖國,無愧於這個時代。

“天若有情天亦老”,然而,天無情,亦無老。41年前,當我們談論“老”這個話題時,似乎很遙遠,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才真正體會到光陰似箭,正所謂“人生易老天難老”。無情的歲月帶走了我們的青春,但帶不走我們對母校生活的回憶,帶不走深厚的同學、戰友之情。

願我們的母校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征程中再創輝煌!(完)

原鐵道兵工程學院第七學員隊一區隊一班(鐵十三師裝備科):胡正華

二0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離開母校的歲月(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