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男性不願選擇高學歷女性作為伴侶

由於受傳統的“郎才女貌”、“男高女低”、“男強女弱”、“男外女內”等觀念的影響,男性在擇偶時,態度非常鮮明,大多數男性比較看重女性的容貌、身材等外在形象,同時又要求對方年齡比自己小,而且溫柔賢惠、能持家。由於現代社會生存的殘酷,男性的壓力比較大,所以他們還是比較支持女性出去工作的,而不喜歡真正的“家庭主婦”。

為什麼很多男性不願選擇高學歷女性作為伴侶

男性認為一個家庭還是要靠男性來支撐的,支持女性工作只是希望她們有自己的生活,能養活自己,有個良好的精神面貌,順便補貼家用,一旦妻子強於自己,就會感覺男子漢尊嚴受損,面子掛不住。所以他們在擇偶時不願選擇超過自己學歷、職位的高素質女性為伴,情願找一個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工薪收入低的女性為伴。他們對具有高學歷、高素質的女研究生群體並不看好,再加上他們對女研究生群體不易改變的刻板印象,如女研究生尤其是女博士長得很醜,即使不算很醜,也戴著厚厚的黑邊眼鏡,打扮得老土且不合時宜;張口就是學術問題,一副迂腐不堪的樣子;思想特別僵化,總喜歡在某個問題上爭出個高下來;在他們看來,女研究生只知道讀書,讓人覺得呆板,更有人認為女研究生就意味著女強人,會影響到以後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等,使得他們不樂意娶女研究生為妻。有不少男性承認,女研究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經常會讓身邊的男性感受到壓力,部分男性的潛意識裡產生牴觸情緒,繼而引發不滿,最後敬而遠之。這樣一來,女研究生的受教育程度成了她們擇偶的羈絆,讓人可望而不可及,從而在婚姻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

男性擇偶偏好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也與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有關。傳統的社會性別文化造就的性別分工模式是嚴格的男主外女主內,從而將兩性的世界完全隔離。“男作女工,一世無功”表明男性無權且不屑踏入女性的生活領域,而女性更無權過問男性的事務。這一男女性別行為正是傳統文化將生理機制作為標準擴大化、極端化的產物。正如費孝通所說:“性別可說是最普遍的差別了。到現在為止,人類還沒有造出過一個社會結構不是把男女的性別作為社會分工的基礎的。”

為什麼很多男性不願選擇高學歷女性作為伴侶

社會性別無疑也是一種社會分層機制,與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一致,男子和“屬於”男子的群體特徵和行為方式被劃到二元對立模式中具有較高價值的一方;婦女和“屬於”婦女的群體特徵和行為方式則被劃到二元對立模式中具有較低價值的一方,後者受前者的統治和支配。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男子對女子的統治與支配。這種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早已滲透到人們的觀念中,積澱成一種性別刻板印象,成為人們衡量男女人格、成功的標準。現如今,隨著社會性別觀念的提出,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有所改變,但是人們還是往往對傳統的性別分工及男婚女嫁的結果缺乏意識,於是不自覺地陷入到矛盾之中。

社會一方面倡導婦女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倡導男女應當享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但另一方面又從女性的生理性別著手,強化女性對男性的依從。人們在贊同女性參與社會、擁有工作時,不忘女性的傳統家角色;男性在支持妻子走向社會、追求成就時,也不忘把自己當成女性的保護神、家庭的頂樑柱,一旦面對妻子強於自己,則感到男子漢尊嚴受損,輕者給妻子種種限制,尤其對因此分擔的家務勞動感到不滿,從而指責妻子;嚴重者則尋機鬧事,限制妻子的人身自由,阻礙其工作,甚至離婚。社會上,男性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無疑是女性發展、實現完美人生的一大阻力。這是因為,女性的角色發生了轉化,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交織在一起,也就相應地要求男性對自己的角色做出相應的轉換,分擔相應的家庭角色和責任,以期建立起一種新的、合理的兩性關係。但是,男性中心文化形態在目前的性別關係中依然十分穩固和強大,男性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既得利益和權利的。

為什麼很多男性不願選擇高學歷女性作為伴侶

因此,隨著公有制經濟對社會性別關係的改變,男性家長在歷史上享有的一些特殊權力諸如家庭財產的絕對支配權和對子女的職業、教育甚至婚姻大事的決策權的被剝奪,以及有獨立職業和經濟收入的妻子比傳統社會中的婦女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諸如此類的變化都讓男性感到不安和反感。一旦女性性別角色的轉換要求男性的角色相應調整時,就觸犯了他們的自身利益,於是一些男性便會以各種方式進行抵制。如此一來,女性的角色轉換未能與男性的角色轉換同步,這種不同步給女性帶來了很多不利之處。這也是男性不願意娶女研究生的根本原因,因為女研究生的高學歷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素質使他們感到恐懼,感到無形中的壓力,而且要轉換原有的男性性別角色去迎合她們的發展,觸犯了他們自身的利益,這是他們不願意的。既然自身不想改變,那麼只有捨棄,女研究生也就不在他們的最佳人選之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