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託孤大臣被稱為“顧命大臣”?

三分鐘歷史故事


自秦朝第一個統一中國後的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多達100多個,國祚超過300年的只有宋朝(國祚319年)。即便是強大的唐朝,也只有289年。那麼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朝代的更迭呢?

任何在位的皇帝都希望江山永固,可是歷史證明誰也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皇帝自身無德無能造成整個國家的“制度崩潰”,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二是“外敵入侵”,王朝延續到了一定時期,自然會有很多由於歷史積澱所造成的各種問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民亂四起,整個國家猶如病入膏肓而導致積重難返,而此時往往也是其他部族興兵之時,因此覆亡也算是“壽終正寢”;三是”黨羽之爭“,這種情況除了上面提到的第一種情況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每當朝代在世襲繼承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娃娃皇帝“,而這時在朝代的更迭中就出現了一個很關鍵的角色:託孤大臣”。

中國的封建社會,帝王的“寶座”是世襲的,不是每個皇帝都是成年後才登基即位的,據統計,僅 10 歲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 20 多人。由於他們年齡尚幼,老皇帝為了江山永續,在臨終之前會親自挑選任命輔佐小皇子的大臣。而這些人通常都是德高望重、出類拔萃、當時看起來是忠心護主的高官,他們就是老皇帝委託的託孤大臣,也叫顧命大臣。這些領著先皇遺命的官員,可以代替小皇帝掌控朝政,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不是皇帝,但同樣一言九鼎,甚至可以決定是否廢除幼主。

這些“娃娃皇帝”終會在這些重臣的輔佐下一天天長大,而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託孤大臣角色的也要客觀的分成兩種,一種是衷心護主的,像最早的周公和諸葛亮,都是衷心耿耿毫無二心,而另一種就是在貪慾的驅使下一心想篡權謀位的,當然在歷史的記載中,只有少數的幾位“娃娃皇帝”能夠熬過艱難的歲月,最終實現皇位的繼承,而更多的不是幼主夭折就是帝位被廢,而扮演託孤角色的幾位重臣也往往因為權力的爭奪而內鬥不止,導致整個朝廷分崩離析,而這也成了皇朝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歷史上大多扮演託孤大臣的人,表面上看似風光,其實猶如在刀尖上跳舞,由於權力、地位和慾望的爭奪,人性的貪婪、狠毒和兇殘都昭然若揭。從古至今朝代在更迭中像這樣的戲碼從未停歇。


非遺美學


託孤大臣,顧名思義,是在國家危難之際,舊皇病危,新皇尚且年幼,穩定朝局,平穩過渡之用。如劉備白帝城託孤等。託孤大臣在新皇親征登基前,決策朝堂內外一切軍政要務,培育新皇,教導為君之道。但託孤大臣往往功高震主,新皇登基後多受猜疑,落不得好下場,如首輔張局正等。


我是柳永啊


《周書.顧命》:“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孔傳曰:“臨終之命曰顧命。”孔穎達疏:“顧是將去之意,此言臨終之命曰顧命,言臨將死去回顧而為語也。”後來用“顧命”謂臨終遺言,多用以稱帝王遺詔。


大毒蘋果


回答鑑於彼時的劉弗陵才八歲,無法獨立處理冗雜的朝政,武帝不得不甄選顧命大臣幫助年幼的劉弗陵。為此,武帝指令霍光、車千秋、金日單、上官桀、桑弘羊五位大臣輔佐少主。從武帝的人事安排中可知,彼時霍光..

.


灰暗297


顧命兩字本為《書》的篇名。取臨終遺命之意。後因稱帝國臨終前的遺詔為顧命。顧名思義,顧命大臣即為臨終前遺詔的大臣,也差不多跟託孤大臣一個意思了~


達子之冬


所謂的顧命大臣!就是皇帝覺得自己駕崩後,可以擔起重擔!說白也就值得信任之人


路往西走37


老皇帝死前,由於新皇帝年幼,於是老皇帝在臨死之前,就把新皇帝託付給自己當皇帝時期的幾個得力大臣,讓它們好好輔佐新皇帝。這幾個被託付的大臣,就是老皇帝臨死前的託孤大臣。託孤就是顧名思義。


繽紛演義


在皇帝臨死之前會將兒子交代信的過的大臣就是叫大臣給他老師和兒子一樣教導'很有名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還有周文王臨死託孤還有漢武帝託孤霍光開創'了昭宣中興;做為託'孤大臣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東北老吉談史


“顧命大臣”本身都是久經考驗、才能卓著的朝廷棟樑,老皇帝死前,新皇年幼,無法處理朝政,只能找這些棟樑之材,幫助新皇管理國家。


淺談小郎君


顧命大臣 是帝王臨終前託以治國重任的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