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書法就是嚴格的遵循古代的規矩嗎?

千千千里馬


學習書法是不是要嚴格遵循古代的規矩,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古代的規矩,書法有法,這個規矩其實就是書法的“法”,這些規矩是怎麼來的的呢?就是古人在書寫的過程中總結的書寫的規律和經驗。

幾千年的書法史,經過歷代書法家的總結和實踐,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書寫的規律和法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書法的規矩,這個規矩在魏晉時期其實已經成熟,後來的書法家不斷的又進行豐富,形成了我們現在學習書法的規律和法則,我們現在人學習書法,當然要遵循這個規矩。因為除此之外,我們沒有更好的方法去學習書法這門藝術。

但是,遵循古代的書法規律並不是指的一定要循規蹈矩。

我們初學書法的時候是一定要按照一定的規矩來寫的,但是當你熟練掌握了書寫的規則和方法以後,則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性情,有探索精神的書法家還能寫出獨特的個人書法風格。


雖然王羲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確立了書法的基本形式,歷代的書法家都學習王羲之,但是我們發現歷代的大書法家很少有寫的非常像王羲之的,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其實就是規矩之外的追求,比如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黃庭堅、王鐸等等。

他們學習了王羲之書法的內在的原理,懂得了書法的真諦,然後總結出自己的風格,表面上看不像王羲之,但是脫去外衣,裡子還是王羲之。

這就像我們學習開車一樣,一開始有很多具體的要求,但是當你真正開了幾年的車,熟練了,做到了人車合一,你會發現也不用非像初學那樣,自己想怎麼開怎麼開,這個和學習書法的道理是一樣的,要遵循規矩,但是也要在規矩立發揮。


你覺得呢?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書法就是嚴格的遵循古代的規矩嗎?

說正經的,不需要。只要你能創造出和古人一樣讓眾人認可的新法來,為什麼一定要遵循古人的規矩?歷史上的鐘繇,張芝,王羲之,顏真卿等人,他們就是不守常規,創造出來了前人所沒有的書法體系。讓大家都來遵從他們創造的法度,為什麼不行?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能力!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過,‘法無定形,貴在通會’。法不是用來捆綁人們手腳的繩索,而是幫助大家寫好字的。你要創立自己的法,就必須先學會別人的法。要學習書法的法則,就要向有法的人學習。誰有法?毛筆書法是古人所創造和運用,當然是他們有法。向他們學習是理所當然的事。


字有其形,不論會不會書法,看到寫的好的字,大家都會認為好。就像美人一樣,每個美女都有自己的像貌。天下的美女都不會是同一個父母所生。也不會只有古代才有美女。古人的法則是什麼?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於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

這是孫過庭《書譜》中的法則。如果你能把這個法則應用精熟,自然可以離開了王羲之、王獻之而不會有失誤。不照著鍾繇、張芝的樣去寫仍然能工於書法。


一千多年前的人,他們的思想都不被鍾張羲獻所束縛。才會有多彩多姿的書法風格。若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家都寫成一個樣,書法還有什麼魅力可言?要想不遵循古人的法,你先得繼承他們的法。察不能精,擬不能似,手腳尚且生疏,字體還未成形,妍麗之態大家都沒有看到,井底談天卻滔滔不絕!洗洗睡吧!

`


子衿書法


非也。

什麼是古代的規矩是什麼呢?從甲骨文到清代康有為的碑學,在今天看來,雖然都是前人的,甚至我們往往把他們稱為古代的帖學與碑學,但是,稍微思考一下,你就應當能夠有個疑問,對明代的書家來說,清代的算古人嗎?對晉代的人來說,唐代的算古人嗎?

任何一種藝術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有一個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發展,都不應背離藝術本身的法則。書法的靈魂就是對比與氣脈貫通。這跟音樂、舞蹈、繪畫、朗誦等等都有類似。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書法不僅是抄寫他人的句子,我向來主張“文以載道”,並非先賢的文字就不可複製,而是儘可能繼承基礎上創造自己的文字。



入雲堂楊樹華


學書法須先學習古法,即古人用筆的方法,得其筆意再揉入自身的筆調,成為自家獨特書體風格。這種過程是古往今來書法家成功的路徑。古法非一種,每種書體都有多種精品書帖呈現,古人以毛筆為主要書寫工具,自然古人的法帖和成功經驗更可取,但並不排斥當代一些書家體現古法和新氣象的作品也可師法。

書法作品貴在風采神韻,是書法的風骨,古人稱之為風神。孫過庭《書譜》中說“凜之以風神”,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對風神的詮釋很清楚:“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八須時出新意”。這裡的“出新意”再明白不過,是指書法的創新,在這裡表達是指書法承古的同時也必須出新,這是風神所在,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生命力。學書法有如悟道:叩門求道,進門問道,出門得道。而道法豈能一成不變?

謝邀!





手機用戶山丁子


熔古鑄今,借古開今,與時俱進。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從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能一脈相承,皆因中國文字的存在,作為由中國文字演化而來的中國書法,遵循古法,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中國很多的傳統藝術要拜師,是傳承古法,中國書法強調學經典,臨習法帖,也是傳承古法。宋趙孟頫曾說“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書法有法,書法法度大體說來,即為字法、筆法、墨法、章法。不承古法,不臨習經典,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看似揮灑自如,痛快淋漓,其實只是鬼畫符,終是“野狐禪”一路。

通常評價一幅書法成功與否需有古意,即有來源,能與經典對接;有新意,筆墨當隨時代,可與時代同行;有己意,有自己對草書的獨到理解,書者抒也,是自我情感的個性表達。這說明,既要學古法,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借古開今,熔古鑄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學習古法中前行,猶如有源之水,源遠流長,代代相傳。正如古語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




湘仔評論


首先,叫書法,她就有規定性。學習書法,首先就是要臨古,不臨古,創新就無從談起。不臨古的書法不能稱其為書法,只能說是寫字。江湖書法在當今大行其道,就是目無古人,信手為體,自認一派



黃河大俠-


這句話其實應該是對的。雖然有點武斷,但我們細細想想,書法的學習之路是啥樣?從古至今,無不是從臨摹古代法帖,碑帖,嚴格按照帖上,一筆一畫,畢恭畢敬去寫。古人是這樣,今人一樣。

米芾就是學了多家,集古字而成一家。

先入帖,再出帖。帖都入不進去,談何創造。要想入進去,就要像小學生一樣,一筆一畫,一點一豎,認真按照帖上的筆畫特點,是方是園;按帖上結構,是緊是松,是內收還是外收;字是斜是正。等等。

要出帖,你創作的內容及字體,傳統的最少還不佔百分之六十嗎?這樣作品才有看頭,有內涵。不蒼白無力。因為畢竟書法傳承,發展,還是靠繼承為主。

比如啟功的書體,其實也是有內涵的。骨架為柳,取了柳的勁瘦結構,弱化了柳體筆畫特點。但長撇沒有捨棄,反而更誇張了。更舒展,瀟灑。也就是說取了柳結構,弱化柳筆畫。但骨子裡透的還是柳。

所以不像某些書家,寫的字拋棄傳統,雲裡去,霧裡來。不知道是寫的啥。

各位同仁,有什麼意見,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諾亞方舟蕩乾坤






為龍書法


書法這兩個字,我做兩種解釋,一是書法藝術,二是漢字書寫。書法藝術跟漢字書寫是兩個概念。首先這兩者都要學習古人的規律,因為這種規律是前人的經驗總結。無論書法藝術還是單純的漢字書寫,都從模仿古人字體開始。漢字書寫,要簡單一些,學好古人字體就可以了,學到極致,堪稱寫字大匠師,一筆好字,受人敬佩。而書法藝術不僅僅是模仿古人字體,更要在古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稱得上是書法藝術。藝術兩字,無論在哪個領域都非常難,但憑苦練是無法達到的。天賦還有苦練缺一不可。明確的說,書法藝術是活的,有個性的。一幅有價值的書法作品,傾注了書法家心中所想所感,欣賞者從中能得到其蘊含的靜、美、力等感受。準確的說法是,書法藝術和書法藝術欣賞都需要文化及思想底蘊。有了精緻的物質生活後,對更好精神文明的追求,是當下中國人迫切的人生需求。


書畫家網


我認為是!

像歷代大家都有筆論,實際上都是一脈相承,理是通的,這是必須嚴格遵循的。

現代人學書法有通病的:

1.不修心,只巧淫筆技,把字體臨得跟雙勾一樣,其技法不得不讚,但一隨意寫自家體,就缺乏氣勢,法度。何以故?不修心,缺乏精神內涵。人俗字俗!

2.未得古法,妄言突破,欺世之徒,這種人則要批評的。

黃自元被皇帝稱“字聖”,即使這樣在歷史中只能二流靠前的書法大家,年輕時候已經是寫哪體像哪體了。

哪有規規矩矩的字都寫不清楚,就妄稱自己為書法家的,這是連基本功都不紮實的騙子而已。

當代因為環境問題,書法詩詞沒落都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現象,只有正視不足,未來才有期待。

哪些自稱大師,大家的,徒留笑耳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