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學習漢語發音不用拼音,他們用的是什麼 ?

用戶68708500


隨著大不列顛的堅船利炮,英語迅速佔領了部分非洲、北美、整個澳洲,其他拉丁語系如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則統治了整個拉丁美洲。就連亞洲很多國家也逐漸走向了拉丁字母話,最典型國家就是越南的文字,完全西化。

但是以中國為首的漢文化主流,始終扛著東方文化核心載體大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潮出現,使得我們也面臨拉丁化的危險,但最終還是堅持漢學為體,西學為用,巧妙的消化了拉丁化文字入侵,僅讓它成為漢語注音的工具出現。

漢字注音之爭,筆畫和字母誰贏了?

近代的漢字注音,出現了兩種形式,一種拉丁字母,一種類似假名的漢字偏旁(其他的注音方式鑑於歷史影響和地位,這裡不做介紹)。這兩種方式出現後,有過爭議,但誰也沒徹底消滅誰,在歷史彎道,都存活了下來,也算是為漢文化發展提供了多元的研究價值。

1892年,盧戇章主張保留漢字為主體的前提下,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並出版了《一目瞭然初階》,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方言,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這個順序與現在拼音是相反的),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1900年,從日本回國的王照,受日本萬葉假名的啟發,採用漢字筆畫作為注音基礎,聲韻雙拼,總結後發表《官話合聲字母》。

注音大戰,筆畫贏得一局

當時由於尚未統一標準的普通話出現,以南京、蘇州、福建、廣東、北京等地方言為主體的注音方案五花八門。迫切需要一個規範化的注音標準。1913年,北京召開統一讀音會,你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並確定了“標準國音”,這套注音字母共39個,採用了漢字筆畫的形式,但是僅作為讀音標註,並不能成為拼音文字。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佈的漢語注音符號(基於章太炎的紐文、韻文注音系統)

怎麼樣?是不是看著有點懵?是不是和日本片假名有些像?很多不懂的小夥伴經常把它當成日文。這種注音符號通常以古文,或者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採用形表、形聲字的原始古文字來代表,筆畫最少,簡潔形象。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都能表示漢字的讀音,是我們學習文字的基礎工具之一。注音符號和拼音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字母扳回一局

五四運動期間,一些人提出漢字拉丁化,主張“從根本廢除象形文字,用拉丁字母文字替代它”,推廣這股思潮的人,在當時可不是無名之輩,都是名師大家,社會名流。1928年,正式公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用於給漢字注音和統一國語,“與注音字母兩相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有別於國語注音字母 ㄅ、ㄆ、ㄇ、ㄈ 等。特點是用羅馬字母變化表示聲調。如 iou(幽),you(由),yeou(有),yow(佑)。

但是這種注音字母並未推廣開來,比這更早的威妥瑪式拼音法都比它應用廣泛。

其實很早就有傳教士研究拉丁字母注音法,這裡不得不提到《威妥瑪式拼音法》,很明顯,這個發明人叫威妥瑪,英國人,但他不是傳教士,是駐華公使,工作原因,需要負責官方信息渠道的交流溝通。與人整理合編一套注音規則,也就是“威氏拼音”,也稱“韋氏拼音”,從1867年開始,這套拼音成為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書開始,直到1956年我們現在使用標準漢語拼音才取代它。

一般來說,注音符號轉換為漢語拼音,可以直接將每個注音符號轉換為對應的漢語拼音符號即可,現在我們使用的新華字典中每個字的後面,都還有這種漢語注音符號,中國臺灣省目前還在用這種注音符號,手機或鍵盤上的輸入標記都可以看到。

1955年周有光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並根據這個原則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正式確立了至今仍在使用的漢字注音方案。

漢語注音是漢語繼承和發展的一大進步,這一大步走過幾千年,但是從來未曾放棄自己初衷,用同一種聲音,同一種文字去交流,無論如何變遷,使用漢字的我們,始終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陽光語言矯正師


臺灣使用的拼音方案,是1918年制定的。咱們使用的用英文字母的拼音方案,是1958年制定的。下面的圖,是臺灣拼音和咱們用的漢語拼音的對照表。

舉幾個臺灣漢語拼音的例子。最後一個是“四個聲”。利用上面的對照表,就能理解臺灣拼音的用法了。

臺灣的電腦,鍵盤是這樣的。上面就有臺灣拼音符號。

臺灣的手機輸入法,是這樣的界面:


五角星


臺灣人漢語發音用的是注音,而不是我們大陸這邊使用的拼音,注音在我國曆史上由來已久,但是更多的是使用一堆大家比較熟悉的漢字對其他漢字進來進行標註,但是臺灣人使用的注音僅有100年的歷史,注音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

可以說漢語拼音其實是為了取代漢字而推出的,但是漢字依舊錶現了非常強大的生命力,最後漢語拼音成為了一種輔助性的讀音標註。漢語拼音跟漢語注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係。


私塾燕先生


臺灣用的拼音是中國最早發行的第一套拼音字母,採用的是漢字筆畫式(日本字很像這一套注音符號)。解放後1955-1957文字改革後才改成我們現在用的這種拉丁字母。下面對照的大家能看懂不:

b\tp\tm\tf ㄅ玻\tㄆ坡\tㄇ摸\tㄈ佛

d\tt\tn\tl ㄉ得\tㄊ特\tㄋ訥\tㄌ勒

g\tk\th\t ㄍ哥\tㄎ科\tㄏ喝

j\tq\tx\t ㄐ基\tㄑ欺\tㄒ希\t

zh\tch\tsh\tr ㄓ知\tㄔ蚩\tㄕ詩\tㄖ日

z\tc\ts\t ㄗ資\tㄘ雌\tㄙ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