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最新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祖先可能並不來自於中國

日本人的來源方面,傳統上認為來自中國的見解曾經一度成為主流。不過,最新的研究認為,最早的日本人來自東南亞的可能性很高。

日媒:最新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祖先可能並不來自於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12月3日報道,日本的繩文時代(約為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400年)就居住在日本列島的人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最近的研究對在繩文遺蹟中發現的人骨進行調查後發現,其DNA與東南亞的古代人種接近。

雖然迄今為止有各種各樣的假說,但都缺乏科學論證的證據。以遺傳信息為基礎、解開古代人遷徙路線的研究有望拉開帷幕。

位於愛知縣渥美半島的伊川津貝塚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繩文遺蹟。2010年在這裡出土的大約2500年前的成人女性骸骨成為了這個研究的重要依據。

以日本金澤大學、北里大學和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為中心的團隊小心採集了頭骨中僅存的一點遺傳基因,併成功解讀了全部遺傳信息。2018年7月,金澤大學特任助教覺張隆史以遺傳信息為基礎,發表了關於繩文人起源的研究成果,表示“這是解讀繩文人全部遺傳信息的首次成果。與東南亞人的遺傳信息相比較,找到了研究遺傳方面關聯的線索”。

研究中的比較對象是現在的亞洲人和8000年前至2000年前的古東南亞人等超過80人的群體。此前也一直有關於與古代人相關聯的DNA研究,但其中得到解讀的日本人遺傳信息比例很低,只有百分之幾,很難進行詳細分析。如果能夠解讀全部遺傳信息的話,信息量將會增多,能夠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覺張等人著眼於遺傳信息的類似性,將研究對象分成了6組。分析結果表明,伊川津貝塚的女性的基因與大約8,000年前的老撾遺蹟和大約4,000年前的馬來西亞遺蹟中發現的古代人的基因相近,被分類為同一組。

有觀點認為,當時的東南亞生活著從事狩獵採集的居民,形成了被稱為“和平文化”的文化圈。這個群體的一部分遷徙到了日本列島。近來有觀點主張繩文人起源於從東南亞地區遷徙來的群體,覺張等人的研究結果印證實了這一說法。

繩文人從一萬多年前到約2300年前在日本列島生活。其面部特徵是圓臉、高鼻樑、顎骨發達。他們被認為以狩獵採集為生,途經現在的臺灣和朝鮮半島等地遷徙而來。

本次提取了基因的人骨出土地伊川津貝冢是大約4,000年前至2,500年前的遺蹟,屬於繩文時代的後期至晚期。從該地出土的動物、魚骨、陶器和石器中可以瞭解繩文時代的生活情況。

據說彌生人在大約2500年前從亞洲大陸遷徙至日本九州地區,並開始種植大米。其面部特徵是臉長、眼睛細、下巴窄。該人種漸漸地擴展到整個日本列島,在與繩文人等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