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光:追逐醫源的醫生

閱讀提示: 我和我的團隊始終奮力行進在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防診治的漫漫征途上,每次診治疾病的過程都是一次如履薄冰的經歷。在攀登醫學高峰的路上,有太多太多無法征服的難題, 但歷史選擇了我們,我們必須努力前行。

撰稿|王德毓

瑞金醫院門診5樓內分泌診治區,在以鮮豔的橙色為標誌色的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寧光一邊檢查工作,一邊用謙和、嚴謹、樸素的語言接受記者採訪。

長期致力於內分泌代謝病的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的寧光,曾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遺傳性內分泌病的3類10種分類方法,並建立完善的診治方法,被譽為“追逐醫源的醫生”和“為遺傳性內分泌病編寫家譜的醫生”。

寧光告訴記者:“這款糖尿病輔助用藥決策AI系統,相當於一位二十多年醫齡的醫生,它的診斷及治療模式,能為全科醫生提供輔助診療方案,全面提升標準化診療水平。未來有望讓超過1億的糖尿病患者,在家門口的基層醫院就能享受到標準化、專家級的診療服務。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醫生從固化的流程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研究更重要的問題,從而給患者更多的個性化指導。”

他強調,無論是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精準醫學還是智慧醫療或大數據醫療,醫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始終是科學研究,即揭示生命本質的基礎醫學研究和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臨床研究。必須建立基礎與臨床研究相互對應的組織框架,以創新的思路,且不斷突破,從而開創醫學研究的新局面。

這位閃耀眾多光環的科學家,執著地表示:“瑞金內分泌已逐漸接近世界前沿,別無他路,是到了需要創造經驗、創造知識的階段,這是歷史的選擇。我們的願景是中國經驗世界分享。”

寧光:追逐醫源的醫生

我首先是個醫生

“我首先是個醫生。”這是寧光院士接受採訪時再三強調的一句話。寧光幾乎每看一個病人,都會從疾病出發,尋覓到產生機制,並且給出一個普適性的解決方案,最後推動臨床進步。

從事臨床繁忙工作的同時,還能沉下心做研究並非易事,寧光院士的時間是如何分配的?“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又是如何在國內乃至國際上享有盛譽的?

“我白天的工作時間大部分會分配給醫院和患者,晚上則會分配給實驗室和文獻。科研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擠出時間從事臨床研究已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我們需要全國內分泌學界去總結一些經驗,然後再把這些經驗昇華成一些理論,再把這些理論,轉變成別人可接受的臨床實踐,這樣的話,中國的內分泌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寧光認為,隨著臨床規模的擴展,以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力和時間成本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重塑架構、提高效率是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必須要做的,首先需對團隊人員結構進行調整,形成研究型醫師——以臨床為主兼顧臨床研究;臨床型科學家——以研究為主兼顧臨床工作;基礎研究科學家——全身心從事科學研究。同時配以兼職的統計學家和技術人員,繼而以亞學科為單位,形成臨床和研究夥伴團隊,即以研究型醫師為領導的臨床型科學家、統計學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臨床研究小組,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瑞金醫院內分泌科曾先後在頂尖雜誌 JAMA 和 Science 發表了研究報告,而所有這些正是基於瑞金醫院內分泌科臨床與基礎有機結合的轉化醫學體系。

寧光院士認為:隨著社會和醫學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大數據和智慧醫療的時代,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每個臨床醫生都應該思考如何進行臨床研究。臨床科研的出發點是提出科學問題,要有新概念,並通過精巧的科研設計,以新技術、新方法,提供準確回答,要把疾病診斷的疑難點作為臨床研究的起點,注意和發現與常規思維相異和習以為常的現象,刨根問底,尋找答案,指導臨床,提高診治水平。

“我們是臨床醫生,但我們一定要做臨床和基礎研究,我們所做的研究是臨床需求驅動型研究,要創建新的治療方法,創新診斷手段,最終形成的論文和專利一定要符合患者的需求,達到臨床促進科研、科研推動臨床的雙贏效果。”

以前我的老師這樣對我

要打造一個引領國內乃至世界水平的學科,傳承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寧光院士總是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他的學生,用他平實樸素的語言就是:“以前老師對我是如此,我也如此對他們。”

記者跟隨寧光院士來到內分泌代謝病實驗室,一棟並不顯眼的大樓,樓道里,齊刷刷地排列著一排排放置病理樣本的冰箱,在一間40平方米左右的實驗室裡,坐滿了正在緊張做實驗的工作人員。

除了週三的科室大查房和週一下午的多學科病例討論,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每天中午都雷打不動地有“午餐業務學習會”:週一是臨床組及課題組組長會;週二是“瑞金內分泌講座”的外請專家專題講座;週四是研究生彙報;週五是本週最新文獻回顧與學習。寧光院士說:“這種邊吃午餐邊討論業務的午餐業務學習會,我們堅持了近20年。”參加午餐業務學習會的有科主任、教授,也有年輕醫生、研究生以及實習醫生。他們著眼於將科研與臨床緊密結合,許多成果與發現最初就是在午餐桌上討論出來的。

他謙遜地說自己內向,不好意思當面表揚學生,但會利用乘飛機這樣的時間,用郵件形式表揚他們出色的工作,發自內心地為他們點贊。

一個學科的發展人才梯隊很重要,需要傳承一種精神文化和對醫學及科學的不懈追求。這其中年輕人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有追求有理想,又有想法的年輕人更為重要。

作為團隊領導,寧光這樣要求自己:不僅時刻提醒自己是小我之人,更是一個不斷帶領團隊去尋找真理的人;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人;一個心懷大目標,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人;一個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團結整個團隊的人;一個在專業上處於領先地位但謙虛不張揚的人……

他直抒胸臆:“我就想做一個能幫助病人的平平凡凡的醫生,我和我的團隊始終奮力行進在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防診治的漫漫征途上,每次診治疾病的過程都是一次如履薄冰的經歷。在攀登醫學高峰的路上,有太多太多無法征服的難題, 但歷史選擇了我們,我們必須努力前行。”

鏈接:

寧光,1963年6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所長;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計委內分泌代謝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現任會長;《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總編輯、Journal of Diabetes共同主編,Journal of Endocrin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副主編、Nature Review of Endocrinology顧問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內分泌代謝病臨床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內分泌腫瘤及糖尿病;在Science、JAMA等SCI收錄雜誌發表論文300餘篇;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進步獎;獲以色列糖尿病聯盟終身成就獎、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國際內分泌醫師獎等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