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1

每個人對於朋友的定義,確實都不一樣。

有的人喜歡那種呼風喚雨的感覺,身邊一群人圍繞,每天熱鬧非凡,微信裡無數個群,每個群的人都添加一遍。

有的人就安靜一些,不善交際,覺得知己更重要,在有話想說的時候時時刻刻都找到一個傾訴對象,說錯話也不用擔心。

對朋友的定義,談不上誰對誰錯,只看你是如何的人。

但很顯然,朋友也分性質和等級,隨著年齡的變化,友誼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人的成長分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年少時,朋友就是身邊的同學,大家沒什麼特殊目的,單憑感覺交朋友,這時的朋友還算真心。

第二階段是剛進入社會時,每天忙著立足和追夢,忙著結交朋友,就會認識一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也分不清楚誰是真朋友。

第三階段是成家後,到了一定年紀,人就要回歸家庭,另一半和孩子成為生活的重心,和朋友也越來越疏於聯繫,大家都重新規劃了生活圈子。

都說友誼地久天長,但現在人們的感覺是,許多所謂的友誼,不過也是塑料。

大家都在各自的世界裡,折騰著,成長著,忙碌著,顧不上別人。

2

人脈不是人情,人情最難償還。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很奇葩的付費課程,題目就很嚇人:偷窺了王思聰的朋友圈,我才明白,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階層。

廣告文案大致意思是,你的朋友圈加到越多高價值人脈或客戶,有更多社會地位高的好友,那麼你提升階層和成功的機會就更多。

這個課程會告訴你一些方法,讓你通過一個軟件進行搜索,就能找到王思聰、馬雲等等大咖的QQ或微信,粉絲想要找到偶像的微信也不在話下。

在這個軟文裡,同樣也用了這句話:朋友多了路好走。

文章裡說,想要快速活得成功,就是靠人脈,用人情敲開成功之門。

乍聽之下還算有道理,但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是,人脈是簡單加個微信就能建立的嗎?

我曾遇到過很多人,在酒桌上多喝了幾杯,就口若懸河,拿起手機翻通訊錄展示,說自己人認識某某大咖,是誰誰在同一個群,炫耀自己廣交好友,圈子高端。

但實際上,你把人家當好友當人脈,有沒有想過那個人把你當做了什麼?

人脈這件事,是不靠譜和不牢固的社交關係,有句話說,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人脈可以隨時建立,也能頃刻崩塌。

只要微信點個刪除或拉黑,這個人脈就斷了,特別容易。

而且,人情這件事,實際上是非常難償還的。

人際交往,從來都是你來我往,哪怕朋友之間也是如此,人情和借錢一樣,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你遇到困難總是求助他人,一次兩次可以,但你從沒有幫助別人,卻總是要求別人幫助自己,時間久了,那人也會多心,甚至會誤解你。

所謂朋友,從來不是人脈的同義詞,更不是人情。

而你欠什麼,也不要欠人情。

3

朋友不分多少,只要乾淨就好。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種感受是: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現在,請你看一下你的微信通訊錄,你有多少好友?

我揣測一下,幾百人應該是有的,或者動輒上千人,還有的更誇張,一個微信號5000好友上限已經加滿,還有第二個、第三個小號。

你再想一下,你能夠真正稱得上朋友或知己的,有幾個?

我再揣測一下,5、6個應該是有的,有的人更善於交際,幾十個也在常理之中。

網絡上最普遍的觀點是:人會因為某些原因,和真正的朋友也會疏遠。比如生活壓力、環境和心態的轉變等等。

但今天,我給你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友誼純潔度。

有一個公式是:真正的朋友÷通訊錄好友=友誼純潔度。

我們假定,你真正的好友是20人。

在你的通訊錄還沒有大批量好友之前,你或許有200好友,用20除以200,友誼純潔度是0.1。

現在你的微信好友數是800人,再套用這個公式,友誼純潔度是:0.025。

如果你的微信好友數字是2000人,友誼純潔度是:0.01。

當真正好友的分子數不變時,分母值越大,友誼純潔度越低。

圈子越大,也就意味著越混雜,想要分辨真偽就會越困難。

在你認識的人不太多之前,識別真正的好友其實並不難,也因為人少,你能從十幾個人裡找到一個真正的朋友,感覺還算踏實。

但現在,你有了大批量的微信好友,要從上千人裡找到幾個真朋友,困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知己,可想而知心有多累。

當這些人烏央烏央都停留在你的社交圈內,你就會無法分辨出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

有時還會把真朋友歸於不想再聯繫的名單之內,分母值越大,那微小的分子數就會越不值得一提。

所以,你總會感覺自己沒什麼朋友。

不是朋友少了,而是圈子雜了,不乾淨了。

4

你的朋友,最後走散了嗎?

網絡上有太多人都在感嘆,自己和朋友漸行漸遠。

這其中,也有自己的原因。

之前在朋友圈流傳過這樣一張截圖,有人說:我不喜歡主動找別人聊天,但我又很期待別人找我聊天,但是我又不願意一直聊天。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將自我的社交方式被動化,等著被聯繫,又不想一直聯繫,成為了很多人的社交現狀。

間歇性需要別人,又間歇性嫌棄別人。

前幾天微博上還有一張圖,也格外扎心: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年輕的時候,覺得喝頓酒大家就是真心朋友。

現在,想約個吃飯,都會說改天和有機會。

昨天我看到一個廣告短片,雖然是廣告,但是內容依然真實。

你的朋友圈,還有朋友嗎?

和昔日最好的朋友們,除了集贊、外賣紅包的轉發,再沒有任何的聊天記錄。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我們藏起了真實的感受,用點贊表達了所有。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通訊錄越擠,心裡越空虛,想要找好友說說話,又怕打擾到別人,於是作罷。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甚至,面對好朋友,我們都不再有了解的資格,因為他們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從之前的無話不談,到之後的無話可說。

朋友圈1431個好友,只有1人給我點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不再是故事的參與者。

5

朋友,成為了年輕人口中很少再提到就微笑的詞彙,反倒變成了一種調侃,變成了泛泛之交的代名詞。

我們散落在這個世界上,為了工作而奔波,加班到深夜,獨自生活,焦頭爛額面對生活的壓力,連哭的資格都沒有。

我們總是害怕失去,也害怕自己的窘態被別人看到。

我們在朋友圈裡裝作歲月靜好,在生活裡感嘆人間不值得。

我們在別人面前強顏歡笑,也在朋友面前保持鎮定。

我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一座冰山,卻也會在夜深人靜時,想起曾經的友誼,唏噓不已。

我們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只是這成長啊,需以記憶為痛點,方能讓人醒悟。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稱之為朋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如表面上裝作對你漠不關心。

人生應該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只是,不要因為想要得到某些東西,就捨棄那些曾經陪伴一路的人。

以誠相見,心誠則靈。

畢竟,千里難尋,是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