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文衝村,位於廣州黃埔,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文衝陸氏始祖泰泉公原來居住在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後陸氏舉家南遷到從化錢崗(現時的錢崗村廣裕祠,正是南宋宰相陸秀夫家族的宗祠,在2003年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第一名“傑出項目獎”)。現在村裡以陸姓人為主體,人丁興旺,生活怡然自得。

「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探索起源

據村民介紹,800多年前,南宋宰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逃到廣東崖門,寧死不降,縱身一跳化作王朝最後一道身影。陸氏一族為避兵亂亦遷至嶺南,數百載滄桑,陸秀夫後人已繁衍生息成珠三角鄉間一大氏族。

「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村名由來

傳說,文衝村位於烏湧邊上,清末之前村名都一直稱為“烏湧”。據村中老人介紹,清末時,烏湧近珠江口一帶盜賊猖狂。有人向官府舉報盜賊,官府接報後準備派兵消滅。可因為舉報人說得不清楚,居然誤將盜賊說成是烏湧村的村民。烏湧村民聞知這情況後,擔心官府會因此破壞村莊,急中生智,針對官兵不熟悉村莊位置的情況,連夜將村口石碑上的“烏湧”換成了“文衝”。此後村子就一直沿用“文衝”這個名字。

珠江支流文衝湧環繞村側,水邊柳樹拂岸,綠樹成陰,村中仍然保留著4個較大面積的池塘,即使在周邊高樓大廈的包圍中,文衝村仍然留存著昔日嶺南水鄉的影子。

防禦、連接

為了防盜、防暴亂,往往設有門樓守護一方淨土,在文衝的大街東西兩頭就有古門樓各一座,稱“大更樓”,可為門樓典範之一。

東門樓目前保存尚好,位於東坊大街,坐西南向東北,門面闊5.6米。門額有“文衝”兩字的石匾,為乾隆甲寅年(1794)所刻,門樓是東約合建的。內牆上有清光緒十八年(1892)立的《東約重修街碑誌》石刻。青磚花崗岩石腳,地面鋪設48塊砂岩石,樑柱結構為典型清朝風格。

大更樓是文衝東西約民眾“紅白”事必經之樓門,而在清朝期間更夫在此打更鼓,龍舟節時村民在此敲銅鑼。門樓前後門設計很花功夫,前門頂橫著一塊7個孔的舊木,而後門地面也有欄柵狀大石。前後欄柵可以分別豎放和橫放,能將進犯者擋在門外。曾有外村民鬧事,村中派人守住此1.7米左右的出入口,上柵關閘,保得了一方安寧。如今門樓已是東西往來的連接點,車水馬龍地在窄門中穿梭。

宗祠歷史的記憶

保留的12間陸氏宗祠,多是鍋耳式青磚石腳的古屋,其中陸氏大宗祠是文衝最大的祠堂,也是陸氏的總宗祠。文衝陸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間(1672年)落成。幾年前,大宗祠籌資78萬元重修,使其保存完好,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崗石鋪成的路面,大門外屋簷上的屋樑有許多花鳥、神仙、獅子等彩繪。宗祠內是落落的大廳,屋樑下依然是連續的水墨繪畫,相當精細。

「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陸氏大宗祠現已成了老年人聚集活動的場所,“私夥局”的錦旗掛滿了一牆壁,年輕的後人也在此結婚擺酒,它還是每年賽龍舟的集合地。

「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民居小巷狹窄且縱橫交錯,外來人進去難辨方向。民居以木板門、青磚建築為主,許多門額的雕刻十分精細考究。

「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鷯哥樓

鷯哥樓--文衝村最高的建築,也是村裡僅存的“瞭望臺”,在古建築群內被譽為建村之典範。鷯哥樓位於劉背塘前面,佔地200.2平方米,長18.2米,高19.2米,寬11米,樓左側的空地原為劉氏祠堂舊址,現在成了村裡惟一的籃球場。

相傳鷯哥樓原是劉姓人所有,建於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遭雷火焚壞,到清代時僅僅有10米左右高,成了空樓一座,常有鷯哥(八哥)聚居飛翔,蔚為壯觀因此得名,直至1929年由東社出錢重修才成現貌,鷯哥群居的景觀卻不復出現。

據介紹說由於這裡是村中心的最高點,在日軍侵華期間,碉樓上就敲起鑼警告全村,讓村民趕緊疏散,到上世紀60年代召集全村開會也在此廣播通知。

這一擁有800年曆史的古老村莊,很快就會迎來轟鳴的機器,大興土木,動工改造的日子不遠了。根據規劃方案,村裡的所有祠堂和私塾都保留下來並進行修繕,未來將形成掩映在現代高樓中的古建築群。

「一村一史」·文衝村-“蛻變”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