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沙湧村位於廣州番禺,全村總面積391.01公頃。歷史上屬民田區,也是明代屯田於番禺的廣州左衛“九屯十三鄉”之一,明代建村以來,孕育了獨特的屯兵歷史文化。

村內保留大量完好文物建築,如:幸隱耕夫婦合葬墓、沙湧天后宮、沙湧江氏宗祠、廣琚江公祠、沙湧幸氏宗祠、防匪樓、聚龍堂、廣源江公祠、江緩齋家族墓、隱耕幸公祠、南潮江公祠、沙湧鄉約、鼎隆堂等。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宗祠揮散不去的歷史記憶

何氏宗祠,始建於清代,2003年大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3.28米,總進深49.38米,建築佔地總面積638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木雕封簷板,青磚石腳,紅階磚地面。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頭門面闊三間13.28米,深兩間8.8米共九架,建築面積116.86平方米。前廊三步梁。兩根石簷柱上有石挑頭。蝦公樑上施異形斗栱,下施鰲魚石雀替。墀頭灰塑工藝精美。大門嵌花崗岩門夾,石門額陽刻“何氏宗祠”,上款“二〇〇三年癸未臘月吉日”,下款“馮寶佳書”。木門聯“廬江綿世澤;學海振家聲”。門旁有一對石雕連座石麒麟。牆頭有壁畫。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中堂面闊三間13.28米,深三間13米共十五架,建築面積172.64平方米。前後為雙步梁。4根菠蘿格木金柱,花崗岩石柱礎,金柱皆鑲有金碧輝煌的花草、雀鳥等木透雕,柱上掛楹聯。中堂懸掛木匾“僾然堂”,上款“二〇〇三年癸未年重修”,下款“匡光輝書”。中堂前砌5級石階。天井兩旁施四架卷廊,瓦頂灰塑蝙蝠、獅子、人物等,造工非常精美。兩廊牆頭有壁畫。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後堂面闊三間13.28米,深三間12.2米共十五架,建築面積162.02平方米。4根菠蘿格木金柱,石柱礎。明間後部通花浮雕金碧輝煌的神龕,上懸一木匾“保世滋大”。後堂前砌5級石階。天井兩旁施四架卷廊。天井花崗石鋪地,設有金錢出水口。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宗祠供奉的是沙湧村何姓開村祖,現為村民休閒娛樂之用。

區氏祠堂,始建於清朝康熙末年(約1722),雍正四年(1726)落成,名“鹿沙區公祠”,堂號為“雲光堂”,於2003年在原址重修。沙湧區氏與何氏一樣,供奉南海神洪聖王第三子始案(安),行波羅會,保持端午扒龍船的習俗,祖祖輩輩以耕種為業,讀書為德。

傳統習俗,村民心中的吉祥物

鰲魚舞在番禺沙湧村已有600多年曆史, 每九年一屆,從不間斷,是沙湧世代信奉的吉祥物.於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村一史」·沙湧村-宗祠、鰲魚舞承載時代的歷史記憶

關於鰲魚,傳說:遠古的時候,金色的鯉魚吞下海里的龍珠,變成鰲魚。一日,一位書生上京赴考,途經“美人國”時,被一群妖女戲弄。書生為擺脫妖女的追逼逃至海邊,見波浪中有兩尾鰲魚嬉遊,便向它們疾聲呼救,隨即縱身跳入大海。鰲魚見狀,將書生揹負渡海而去。後來書生考中狀元,在謁見皇帝時正好站在金鑾殿階前雕刻的鰲魚頭上,於是“獨佔鰲頭”從此傳為佳話。

後來書生羽化成仙,成為文魁星。為了報答鰲魚救命之恩,重臨大海,為雌雄鰲魚簪花掛紅,點化成仙。鰲魚被鄉民們奉為保護神。沙湧村的民眾還將鰲魚雕刻在祠堂的大門、斗拱、木樑上,祈求鰲魚保護子孫平安、風調雨順。“鰲魚舞”就是表現文魁星點化鰲魚這一情節,寓意“獨佔鰲頭”;表達鄉民祈望子孫得功名的願望。鰲魚舞表演分三個角色,兩個表演鰲魚,一雄一雌,另一個表演文魁星,先扮書生,後扮狀元。

鰲魚會在農曆三月舉行,每屆歷時三天。鰲魚會自古形成一種“蒸嘗”制度,劃定某些公田、荔枝樹的收入,或者募捐籌款作為鰲魚出會的活動經費,並指定祠堂專人管理,每逢鰲魚出會,便由其負責籌備和處理諸項事宜。鰲魚出遊時,各種魚燈、色隊(扮演歷史故事、英雄人物、神話傳說等藝術造型隊伍)伴隨。

鰲魚會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戰後停止活動。1954年,番禺縣文化館重新挖掘整理搬上舞臺表演。1965年後又中斷。1985年恢復,現在各種節日慶典都能看到鰲魚舞的表演,鰲魚會也不定期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