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千年泉州的第二次劫難,色目人“亦思巴奚”兵亂(上)

元朝末年千年泉州的第二次劫難,色目人“亦思巴奚”兵亂(上)

大家好,我是晨雲,小編前面發了一篇南宋末年蒲壽庚叛變降元,在泉州城大肆屠殺南宋宗室士族百姓和官兵數萬人,自此南宋小朝廷在東南沿海無立足之地,崖山一戰後南宋正式滅亡,從此崖山之後無中國,國人從此度過了近百年的四等公民悲慘被奴役的生活。

蒲壽庚降元后,受到元朝政府極重恩賞。1277年,元政府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徵南元帥府事,並沿襲宋朝制度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蒲壽庚被授予“閩廣大都督兵馬招討使”、“並參知政事行江西省事”。1278年元政府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升泉州路總管府,使泉州除管轄原來的七縣之外,又增加南北二錄事司,泉州地位又大大上升。這年三月,蒲壽庚被任命為行中書省事管理整個福建及沿海部分郡。整個元朝,蒲氏家族“顯貴冠天下”,權傾泉州級十年。蒲壽庚死後,其子蒲師文繼承其位,官至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蒲師文後,其子蒲崇謨於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中進士,仍任平章政事。蒲氏家族三代皆出“平章”,平章就是元代地方行省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最高領導人,地位顯赫無比,加之長年壟斷海舶,掌控海上貿易,財富勢力達到頂峰。不過,到蒲家第三代,如蒲崇謨已經應舉入仕,家族管理市舶事務主要是蒲師文的女婿那兀納,而這位那兀納便是“亦思巴奚之亂”中的重要人物。

南宋的海外貿易原本就極為繁盛,元朝是中國歷史中最為鼓勵商業,對於商人最為優厚的朝代。當時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貿更是空前繁榮。到元代對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達到一百四十多個;元代進口商品品種達二百五十種以上。

元朝末年千年泉州的第二次劫難,色目人“亦思巴奚”兵亂(上)

元政府先後在泉州、慶元、上海、橄浦、廣州、溫州、杭州七地設市船司管理海外貿易。這些城市中,泉州獨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港口,泉州港的海外貿易盛況空前。《馬可·波羅遊記》中將泉州和地中海商業城市亞歷山大港進行比較,認為“假如有一艘胡椒船開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或其他基督教國家,那就會有一百多艘船開到刺桐港(泉州港)”。而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來到泉州時,看到“該城的港口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我們看到港內停有大艟克約百艘,小船多的無數”。

伊本·白圖泰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聚居區,他發現,“對商旅來說,中國地區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區。一個單身的旅客,雖攜帶大量財物,行程九個月也儘可放心”。有這樣好的環境,大量的海外客商便在此定居下來。

在新航路開闢之前,掌握世界貿易的,是穆斯林商人。跨海來到泉州的蕃商也大多是穆斯林,他們來自阿拉伯、伊拉克、波斯、小亞細亞、中亞各地。在泉州,雖然也有基督教徒、猶太人和摩尼教徒聚居區,但和穆斯林相比規模要小得多。

蕃商成了規模,需要有管理部門。宋代為了管理蕃人巷,“置蕃長一人”,由蕃商自己選出。蕃長的職責其一是要負責將政府的各項法令下達給商人;其二是負責代替政府對蕃商徵稅;其三是承辦政府採買海外商品的事宜;其四是行使司法權,如果蕃商之間發生爭執,由蕃長處理,中國人和蕃商發生爭執,小事由蕃長處理,大事則交付中國官府。元朝繼續沿用這一制度。

元朝末年千年泉州的第二次劫難,色目人“亦思巴奚”兵亂(上)

中國稱之為“蕃長”,而穆斯林商人則將之稱為“沙班達爾”或“亦思巴奚”。這個名稱是波斯語,意為“港務長”。源於古代波斯商人在各地經商,形成許多波斯人聚居的社團,“每一個社團都有頭領,在當地與當局的全部交涉中,都由頭領代表團體成員”。後來成為各國商人團體的通例,早期的亦思巴奚是從不同宗教信仰的外國商人中遴選,但到十三世紀,因為穆斯林商人幾乎壟斷了各地貿易,因此各地的亦思巴奚都是由穆斯林商人擔任,泉州也不例外。元代時的泉州外國僑民中以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勢力最大,人口最多。

亦思巴奚兵亂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發生的一場長達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為主的軍閥混戰,由於“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裝,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元朝歧視性的民族政策將民眾分為四等,包括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在內的泉州番人作為色目人,等級要高於被列為最低等級(第四等)南人的當地漢族閩南人,因而番人得到了元朝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勢力龐大。這些穆斯林商人中有不少是泉州的鉅富,比如蒲壽庚家族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期間主持泉州市舶司,家產不計其數,其僕人就有數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