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為什麼政變與軍人專制獨裁統治盛行?

某吳傑超的必須死2018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覺得首先要說明的是。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軍事獨裁統治不僅僅是存在與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而是在其從建國到上世紀末,此地區軍人當政一直都是常態。



比如危地馬拉,其1840年的開國元勳,終身總統拉斐爾·卡雷拉就是位大獨裁者,他取消了選舉,成為終身總統。 而在19世紀1931年軍閥豪爾赫·烏維科當選總統,開始獨裁統治。然後1944年被推翻,國家進入民主時代。然後沒消停幾年,1954年,又是軍人上臺,緊接著前總統阿本斯被殺,軍事獨裁政府又開始掌握國家政權,國家陷入內亂,直到1996年,方才停息。



還有洪都拉斯,其剛開始由於是跟著危地馬拉混,所以其當權者也是拉斐爾·卡雷拉一手提拔。其第一屆政府便是軍人弗朗西斯科·費雷拉建立的獨裁政府,此後洪都拉斯國內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經常發生政變和內戰,政權更迭頻繁,軍事獨裁政府時而上時而下。

再比如薩爾多瓦,1931年馬克西米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將軍執政。1977年,改革派革命軍政府上臺,卡洛斯·溫貝託·羅梅羅將軍任總統。



所以,見怪不怪了。

至於原因,主要有內部與外部兩方面。

首先內部,中美洲地區國家早期都是歐洲國家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其經濟基礎是種植園經濟,說白了土地就是經濟基礎。而各國的土地還高度集中,大地主階級力量非常強大。這些大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基本拒絕任何的改革。從而導致民族、階級間的矛盾顯著化。為暴力、革命提供了土壤。 軍人政府上臺那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第二個外國資本勢力的滲透。這個外國,主要就是指的美國。

美國是個有著強烈佔有慾的國家,中美洲一直被其視為後花園。當初的“門羅主義”可是將整個美洲都納入了其勢力範圍,不許歐洲列強插手。 當然,對於這個後花園的鄰居們,美國想的並不是如何去幫助其建設,而是毫無節制的掠奪和壓榨。

20世紀初,美國資本滲入各國,建立香蕉種植園,改進港口設施和鐵路,逐漸控制以種植業為基礎的中美洲國家經濟命脈。



而這時候就很好解釋題主的疑惑了,在二次大戰期間,香蕉等農產品出口過剩,中美洲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國家一窮就容易亂,亂則生變,軍事獨裁藉機上臺。 而在後來,美國為了保證自己在“後花園”的絕對主導,大力扶持那些親近美國的獨裁者們。

比如近50年來,薩爾瓦多一直由親美軍人實行獨裁統治,國家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命脈一直掌握在本國的“14個家族” 和以美國為主的外國壟斷資本家手中。



沒辦法,誰讓他們跟美國成了鄰居了?


白話歷史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德國納粹黨執政,國際形勢緊張,戰火硝煙一觸即發,在這種緊張的時刻,看似遠離政治鬥爭中心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並不和平,它們國家也在進行著政變,大批軍人專制政府上臺獨裁統治盛行。

歷史原因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在民主獨立前一直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人民腐朽愚昧,經濟落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生產地和商品傾銷地。在此地區有德國的殖民勢力佔上風和美國勢力進行角逐。

美德競爭

二戰的前夕,國際形式十分緊張,在加勒比海地區有大約一百萬的德國人口,一旦美德開戰,美國將會在拉美地區處於被動的劣勢地位。羅斯福政府採取“睦鄰政策”。賠償墨西哥數百億的金額,同意墨西哥的國有化政策。這是美國政府第一次同意外國政府將美國公司國有化。緊接著玻利維亞政府也效仿墨西哥政府將美國石油巨頭美孚石油公司收歸為國有,美國默許了此次收購,沒有進行武裝干涉。這個舉動使得美國在拉美地區的聲望地位迅速上升。

獨裁統治

美國使用間接手段控制了拉美的經濟命脈,在拉丁美洲實行的睦鄰友好政策。並非放棄了想要將拉丁美洲變成美國後花園的目標。在二戰前夕美國通過軍事威脅、國有化經濟壟斷等干涉古巴政府,迫使當時執政的聖馬丁政府垮臺,而後扶植親美傀儡政府成立,通過間接手段干涉古巴內務。而後美國參與謀殺了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塞薩爾·桑地諾,扶持獨裁統治者索摩查上臺。

美國插手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內務,推行霸權主義是導致地區政變與軍人專制獨裁主義盛行的重要原因。


品讀武器裝備


其實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軍人獨裁由來已久了。記得哪裡看到過這方面的介紹,本身很早就是歐洲白人的殖民地所以政治勢力林立,國家人種比較混亂,所以本身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民族向心力。那結果可能就是誰有實力誰當老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