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考申論優秀範文:主題明確 條理清晰

〔題目〕開展農村建設工作須走出傳統認知誤區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拐點的到來和經濟建設的開展,城鎮化進程已進入了後半段,“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的分配策略逐漸向更加註重公平變化,通過精準扶貧,消滅貧困人口,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和開展扶貧工作的重點區域在農村,已成為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在此背景下,農村建設成為為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不可否認,在城市化浪潮下,我們的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向黃土背朝天”的生產生活情景已一去不復返,然而,發展愈久、其難愈艱,在固有思維影響下,“城市化就是大拆大建”、“市民化就是趕農民上樓”、“農村等同於貧窮落後”等認知誤區逐漸暴露,嚴重阻礙了後續工作的開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農村建設工作,還需走出誤區,樹立正確的工作價值取向。

首先,農村發展自有規律,沒有固定模式可循。每一個農村都是各自生產生活、人際關係的載體,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和獨特的發展脈絡,是寶貴的文化資源。農村建設需要根據其地理位置、資源稟賦、自然環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一味大拆大建帶來的只有“千村一面”,失去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其次,農業生產是基礎產業,而非工業體系附庸。我國在發展初期,因為基礎差、底子薄,利用工農業“剪刀差”支持工業體系建設成為特定歷史條件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農業生產長期扮演了支持工業發展的角色,卻造成了“農業只是工業的補充”、“農產品只是工業原材料”的慣性思維。殊不知,農業才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如果說工業是“錢袋子”,農業就是“糧袋子”。在農村建設過程中,產業發展應從改變小農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延長價值鏈條著手,而非盲目招商引資,破壞農業生產,妄圖以工業替代農業,實現農村產業升級,否則只會帶來耕地銳減、環境破壞、糧食供給不足的不良後果,無異於緣木求魚。

最後,農村文化是精神資源,而非落後文化。提起農村文明,很多人聯想到的往往是“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然而,農村不僅有孝悌忠信等優秀的傳統文化理念,更有社火、戲曲、山歌等豐富的文化表現形式,蘊含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尊重個性、貼近自然、追求精神內涵的文化價值觀促使人追求生命本質,感悟自然真諦,這是追求物質滿足、強調一致性和標準化的城市文化所不具備的。充分挖掘優秀的農村文化資源,因勢利導,才能夠順利推進農村建設工作開展。

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進入後半段的時代背景下,打破對農村的傳統認知誤區,摘下思想上的“緊箍咒”,才能推進農村建設工作開展,增加農民獲得感,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如期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