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肇慶市端州區城中路的肇慶府府署舊址,矗立著一座恢宏高聳、傑閣重簷的樓宇,名曰“麗譙樓”。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翻新後的麗譙樓夜景

麗譙樓,坐北向南。臺基長34.45米,寬14.45米,高6.14米。臺基下面的拱道長14.75米,寬4.44米,高4.90米。臺基上面的樓宇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長18.80米,寬14.30米,高12.19米;重簷九脊,歇山頂式。

宋朝時期的麗譙樓

北宋紹聖三年(1096)三月,神宗趙頊第十一子佶封為“端王”,封地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市)。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宋徽宗像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趙煦駕崩,無嗣,其弟趙佶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宋徽宗”,改元為“建中靖國”。

趙佶登上皇帝寶座後,在慶幸之餘,認為端州這塊“風水”寶地助了他的一臂之力,讓他發了跡。為此,他對端州特別恩寵有加,遂於是年十月頒令《端州升興慶軍詔》。雲:

惟高要之奧區,乃南國之舊壤。土風淳厚,民物夥繁。朕誕受多方,紹承大統。顧啟封於茲土,實賜履於先朝。茅土之榮,是為基命。節旌之重,宜賜隆名,可賜端州為興慶軍。

宋徽宗將端州升格為“興慶軍”(“軍”為軍事重鎮)後,設置節度使,總攬軍政大權。

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降錢八萬貫,囑興慶軍節度使鄭敦義將土城牆拓建為“磚城牆”。就在此時,駙馬都尉王詵趁機勸說他,將興慶軍升格。

是年十一月初六,宋徽宗將興慶軍升格為“興慶府”。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重和元年十月二十一日(1118年12月5日),宋徽宗趙佶親灑宸翰,題寫“肇慶府”三個大字,製作成匾額,派遣欽差送往廣東。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燕瑛欣喜異常,陪同欽差前往興慶府(今廣東肇慶市)。興慶府知府古革在府署前面建造高臺,上蓋樓宇,供奉御書匾額,名曰“御書樓”,即今“麗譙樓”。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自此,“肇慶”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洪武二年(1369),肇慶府知府步從信見御書樓已殘破不堪,命人修復。同時,他還置鍾、鼓、刻漏於樓上,以報時刻。

永樂十七年(1419),重新修葺御書樓。

成化六年(1470),肇慶府知府黃瑜見御書樓圮坍嚴重,有失府署的氣派,遂仿照皇宮午門的格局重建。

黃瑜,字廷美,南京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明正統九年(1444),考中舉人。天順六年(1462),任肇慶府(今廣東肇慶市)知府。

成化七年(1471)八月,新建御書樓落成,易名為“麗譙樓”。置唐乾寧年間(894-898)銅鐘和大藤鼓、銅壺滴漏於樓上,以報時刻。每當時刻報出,鍾、鼓齊鳴,全城處於一派悠揚悅耳之聲中。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麗譙樓拱道大門上方鑲嵌石匾額,鐫刻“古端名郡”四個大字;拱道大門兩側鑲嵌一副對聯,傳說為黃瑜題書,筆力雄勁,恢宏大氣。

黃瑜題書的對聯,頌揚了北宋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職三年的德政,以及“歲滿不持一硯歸”(《宋史·包拯傳》)的清廉之風。聯曰:

星巖朗曜光山海;

硯渚清風播古今。

麗譙樓建成後,轟動了全城,人們都以一睹為快。

成化八年(1472)十月,黃瑜立下《肇慶府新建麗譙樓記》碑,以志紀念。該碑高1.74米、寬0.92米,今存於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碑額為篆書,正文為楷書,暈首,端硯石。

原文:

肇慶府新建麗譙樓記

賜進士及第、朝列大夫、南京國子祭酒、前翰林學士、同修國史兼經筵講官、晉陵王璵撰,中議大夫、贊治尹、賜食三品、肇慶知府、雲間黃瑜書,戶部照磨、修職郎、羊城李侊篆。

成化七年秋八月,廣東肇慶府新建麗譙樓成。太守華蓋黃侯瑜,合寮寀盛賓客落之。明年三月,以書來南京,屬記。蓋肇慶,古端州也。宋徽宗由端王入正大統。重和初,升州為府,更名“肇慶”,仍大書“肇慶府”額賜之。守臣即府治前築臺,高二丈許,覆之以屋,而以御書揭焉。國朝洪武己酉,知府步從信修復之,置鍾、鼓、刻漏其上。永樂己亥,繼加葺治,大抵皆仍其舊,而未有改為也。天順六年,黃侯由兗郡移守於茲。今上即位之元年,始作皋門於其南,前臨通衢,額揭於門。六年冬,募工伐石高要山中。撤臺之舊甓,周壘以石,下為重門,門結以拱;高丈五尺,中為廣道,袤四丈有奇。臺之上建樓三間二挾,扁曰“麗譙”。樓高二丈七尺,縱廣稱之。其材皆鐵力木,其藻飾皆金碧,丹雘皆嶺南異產。價雖贏而資費於公,不以傷民財。功雖巨而僦直於傭,不以妨農時。自是邦人士之聚處於斯,氓隸之奔走於斯,商旅之往來遊憩於斯。但見斯臺之營與斯樓之成,翼翼言言,凌虛切雲,為據一方之勝,而有以稱鑲奇杰特之觀。殊不知,侯之所以為是者,其意固有在也。肇慶居廣東上游,據三江,當五州要衝,誠控扼之地。往年,蠻寇竊發於邕、桂之間,轉掠他境,雷、廉以東,連數十城,民無完居。朝廷聞之,既命將出師,殲厥渠魁,以寧厥疆。而覆命都憲,姑蘇韓公撫臨之。自頃以還,雖號輯寧,然而調發供需之久困於民,則肇慶亦已甚矣!補殘缺未完之境土,治瘡痍未療之人民,侯於斯時,容可不加之意乎!吾知其一登斯樓,觀山川之險阻,則思所以為保障之計;視原野之衍沃,則思所以為墾治之務;睹閭閻井邑之聯絡櫛比,則思所以為勞徠拊循之政。凡觸乎目,感乎心,皆思以為其民,以勤其官,以懋於化理,使比境無虞。蒸庶熙然,安土樂生,以奮激乎義,而煦育乎仁。如龔遂之在渤海,張忠定之在益州。則是役也,豈徒為嚴晷刻,警昏旦,設將不與籌邊熙春諸名爭雄於寓內哉?

大明成化八年壬辰冬十月朔旦,肇慶府同知馬襄,通判李敏,經歷全中,知事唐紹,照磨鄭寧,檢校韋英,同立石。府吏黃杲鐫。

碑文所說“韓公”,是指韓雍(1422-1478),字永熙,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明正統七年(1442),考取第二甲第五十名進士。成化元年(1465)正月,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前往廣西鎮壓大藤峽地區瑤民、僮民起義。擒殺起義軍首領侯大苟,起義軍近七千人被殺,改地名為“斷藤峽”。

碑文所說“龔遂”,字少卿,山陽郡南平陽縣(今山東鄒城市)人。漢宣帝劉詢時,他拜為渤海郡(今河北、遼寧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太守。當時,該郡正逢饑荒,民不聊生,盜賊紛起。他到任後,開倉廩,濟貧民,選良吏,施教化,勸農桑,把該郡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數年後,該郡大治,出現了一派昇平殷富的景象。

碑文所說“張忠定”,即張詠(946-1015),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縣(今山東鄄城縣)人。他是宋太宗趙炅、宋真宗趙恆兩帝的名臣,卒,諡號“忠定”。他兩知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其為政,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宋史·張詠傳》)。宋仁宗趙禎時,士大夫甚至將他與政治家趙普、寇準並列。

明朝時期的麗譙樓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紫禁城,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身亡。

明思宗,即朱由檢(1611-1644),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亡國之君。天啟二年(1622),冊封為信王。因熹宗朱由校沒有子嗣,遺命繼承皇位。1627-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卒,葬於明十三陵(位於今北京市西北郊的天壽山)的思陵。

是年五月,福王、明神宗朱翊鈞之孫由菘在留都(今江蘇南京市)稱帝,改元為“弘光”,史稱“弘光帝”,建立南明王朝第一個政權。但是,弘光帝只支撐了一年多,最終被清軍所滅。

弘光元年(1645)七月,唐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九世孫聿鍵在福州府(今福建福州市)登上帝位,改元為“隆武”,史稱“隆武帝”。

隆武二年(1646)八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絕食死於天興府(今福建福州市)囚處。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朱由榔像

是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明神宗朱翊鈞之孫由榔被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原兵部尚書李永茂等擁立,在肇慶府麗譙樓稱帝,改元為“永曆”,史稱“永曆帝”。

永曆帝,即朱由榔(1623-1661)。南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1646-1662年在位。倚仗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之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帶抵抗清軍。連克連捷,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控制區域擴大到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四川等省,一時聲威大振。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永曆帝為了實現自己“反清復明”的願望,將麗譙樓改稱為“永明宮”。

永曆十五年(1661)年底,永曆帝被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解送至降清明將吳三桂軍中。

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府(今雲南昆明市)。

至此,南明王朝政權煙消雲散,歷史車輪完全駛上了大清帝國的軌道。

民國時期的麗譙樓

民國十四年(1925)11月27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史稱“葉挺獨立團”)在肇慶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部隊,團部設在閱江樓。該團派出第三營進駐麗譙樓,負責城區的警衛工作。

宋城懷古|帶你穿越時空 看看麗譙樓的前世今生

▲攝於1985年的麗譙樓

麗譙樓自明至清代,再到民國時期,屢經戰亂,飽歷滄桑。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它已是斑斑駁駁,瘡痍滿目,殘破不堪。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使它顯得更加堂皇肅穆。因為它的臺基和樓宇皆漆以紅色,故俗稱“紅樓”。

下期預告

這期“宋城懷古之麗譙樓話舊”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期我們將為您講述迎恩亭的故事,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注:本文摘自賈穗南著《宋城懷古》,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