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為何腐敗透頂的清政府還能留下960萬土地?

靜夜史


為了避免被噴我得先聲明這個問題是別人提的,我只是回答。

其實清政府留下的疆土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並不是和題主說的那樣只有960萬,之前我也寫過類似的文章,還是那句話,清朝哪裡都好噴,就是不能噴疆土,人家千里送嫁妝(疆土)也不容易,要知道明朝時期的疆土也才360多萬。

不過清朝入關之後對漢人的統治的確可恨,尤其是清朝末期更加腐敗不堪,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流離失所,導致八國聯軍侵華,百姓竟然爭相幫助,實在可笑。

言歸正傳,清朝末期是有些像瘦死的駱駝,正因如此,才會從1100多萬的疆土逐漸縮減,整體來講,對目前中國雄雞狀的國土還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新疆

雖說新疆早在漢朝時期就被中國管轄,但是每次到了王朝末期,新疆就會搖擺不定想要脫離王朝的控制,然而在清朝,康熙到乾隆時期,一直與準噶爾為敵,在1755年的時候徹底徹底征服準噶爾,1877年,左宗棠收復天山南北,1884年,清政府正是設立新疆省。

蒙古

在清朝時期,皇帝多與蒙古族聯姻,以此鞏固中央集權,還可以統治蒙古,但是蒙古各旗都是自己負責管理,只有個別官員由清政府決定,和中原無異,只是外藩蒙古自治權不較大。

西藏

即使在唐朝,對西藏的管控也不如人意,真正徹底管理西藏還得是在清朝,1652年,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1713年康熙冊封五世班禪,1751年,乾隆擴大在西藏的職權,後來就連班禪的繼承問題,也都是有駐藏大臣監督。

還有云貴地區、東北地區的控制,清朝都將其納入大清疆土,即使到了後期封建腐朽的時候,這些被清朝統治的地區也沒有出現過像以前一樣分裂的情況,並沒有從內主張脫離,這就是清朝的成就,清朝滿人本就是少數民族,要統治漢族必須得到蒙古、藏族的支持,再加上互相瞭解,長達了近300年的統治,可以說這些地方的人也都有統一的意識。

還有就是經過幾百年的民族融合,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的人也很難脫離中原地區,文化意識也很重要,所以除了外在的一些因素,清朝的疆土都是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被列強瓜分,割讓領土、簽訂不平等條約,哪怕是到了奄奄一息的清朝,這些地區也沒有主張脫離其控制。

有人說蒙古獨立出去,那也是在民國時期,並不是清朝時期,清朝整體來講對疆土的貢獻還是功不可沒的,是清朝的管理讓這些少數民族更加意識到統一的重要性。


羽評郡主


福垊查詢資料得知:清朝全盛時疆域面積為13,100,000平方公里,腐敗透頂的清政府留下的版圖絕不是960萬平方公里,而是11,077,380平方公里。

那為什麼腐敗透頂的清政府能留下11,077,380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感謝左宗棠

我國領土大多喪失於沙俄(其實是帝俄),而且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也發生了陝甘回亂,被左宗棠等人平叛。到了八十年代,中亞的阿古柏在帝俄的支持下,侵入新疆,帝俄垂涎新疆。左宗棠在朝堂跟李鴻章爭論陸防比海防更重要,他的愛國熱情受到了清廷的認可,他抬棺而行,終於收復了新疆,極大地打擊了帝俄侵略我們的囂張氣焰,遏制了帝俄的擴張之心。

☆因為美利堅

十九世紀末列強,憑藉著船堅炮利,紛紛在清朝劃分勢力範圍。它們企圖將勢力範圍變成自己的殖民地甚至是領土。那時的美國在列強中的存在感很低,基本是英國的跟班。當列強們紛紛在清朝劃分勢力範圍時,它還正跟西班牙爭奪菲律賓,好不容易拿下了菲律賓後,列強在我國的勢力範圍劃分殆盡。美國於是兩面討好,以求左右逢源。

他們一方面表示尊重清朝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一方面承認列強們的勢力範圍。美國的意見是反對瓜分中國,而要求開放門戶,利益均沾。在美國的老大哥英國的支持下,列強很給面子。如果當時沒有美國反對瓜分清朝,那麼清朝極可能被瓜分,即使在艱苦的抗爭下能收復部分領土,但要給民國留下11,077,380平方公里的土地,那簡直就是做夢。

☆感謝袁世凱

袁世凱利用孫中山鬧革命而誘使加迫使清廷遜位,從而走出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朝(福垊總感覺用王朝不妥)。在清朝的退位詔書裡,袁世凱加了這麼一句話“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也是袁世凱優待遜清小朝廷的一個原因。倘若沒有優待,也沒這句話,那麼必將授人以柄,造成法理上的疆土損失。

最後再說一句,瘦死的駱駝不一定比馬大,但餓死的駱駝一定比馬大!謝謝大家!


福垊


錯,清朝滅亡時留下的國土面積不止960萬平方公里。清朝在鼎盛時期(1820年),面積曾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晚清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等多次慘敗,被英國、沙俄、日本等國一共割讓去了160多萬(大約在165萬左右)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大部分被沙俄侵佔了。它通過軍事侵略和外交欺詐的方式強取豪奪了清朝約16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也就是說,到1912年清亡時,還留下了約1150萬左右平方公里的國土,而不是題主所說的960萬平方公里。

在民國時期,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的臺灣和一系列島嶼,但被蘇聯策動的外蒙獨立了,使我國失去了156萬平方公里國土。

晚清,清廷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和外交訛詐,喪失了大量的領土。這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是封建制走向腐朽的結果。因為積貧積弱,我國被列強譏笑為“東亞病夫”。


在西方,同樣有一個封建帝國被西方列強酣暢淋漓地瓜分著。它就是奧斯曼帝國。在十七世紀的鼎盛時代,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土地面積達550萬平方公里。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不斷受到西方國家的侵蝕,同時國內民族獨立,面積不斷虧蝕。最終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奧斯曼帝國被徹底瓜分(一戰時期,奧斯曼帝國是德國一方的),僅僅保住了小亞細亞的土地,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土耳其因此被稱為“西亞病夫”。

差不多同樣時期,一東一西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封建帝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了。和奧斯曼帝國的土崩瓦解相比,我國幸運多了,只是割讓了部分外圍領土,核心區域依然保住了。相比於印度莫臥兒帝國直接被佔領殖民,中國的命運好太多了。

這一切,當然是全中國愛國兒女同仇敵愾,奮發圖強的結果!

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的碑文說的好:“……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紅谷新視界


在領土和民族利益面前,是沒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種庸俗的說法的,按照俄羅斯總統普京大帝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俄羅斯的領土很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換句話說,中華民族的領土很大,好東西很多,也沒有一寸領土一分利益是多餘的,怎麼能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俗詞爛調呢?領土、資源以及各方面的利益,不是瘦死駱駝殘餘的渣渣。

每一寸土地每一分利益都十分寶貴,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寶貴財富,中國的領土多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等這些雄才大略的先人一寸寸打下來的、一分分爭過來的,誰要是弄丟一寸、浪費一分,那就是賣國賊,而且是板上釘釘的賣國賊!

領土範圍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繁衍的基礎,空間越大,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狀態就會越好,在領土這件事情上,不能用自私自利來衡量,不能說我的多,你都沒有或者說你的不好!


在核心利益方面,只有利益,沒有朋友,即使戰爭流血,也不可能在領土問題上讓步,當然,像晚清的極端例子只是個意外,但是這種意外不止是晚清政府的專利,前朝也有。

當一個弱政府沒有能力看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時候,就會有別人覬覦你的領土,惦記你的利益,這都是正常的社會興替規律,當然,面對外族入侵時,的確是要骨頭硬一些、血氣方剛一些。

而不是骨頭軟一些,膽氣少一些,這也是晚清政府被人詬病的原因所在――太慫,慫到了土裡,只知道一個“讓”字,為了獲得苟延殘喘的空間,把領土讓出去、把稅收讓出去,說實話,沒了這些東西你還是個合格的中央政府?你還能代表生活在這篇領土上的老百姓?

清政府在奠定近代領土範圍方面的確“居功至偉”,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確有清政府的一份功勞,尤其是他在西南、西北地區設置正式的機構建制。

但絕不能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因為沒有誰是駱駝誰是馬,只有寶貴的領土和一時不堪的晚清政府!


歷史三日談


清朝是疲憊的駱駝,但絕對不是死駱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吞併清朝。太平運動,清朝拼了人口減少1億,花了14年時間也鎮壓了,很多人不瞭解歷史,不懂的爭霸戰與生死之戰的區別,太平雖然是內戰,但也是生死之戰,大清全民皆兵,湘軍淮軍,保家衛國。清朝對外戰爭,那些都是爭霸戰,都是為了利益。就算戰敗清朝還是清朝(假如列強想吞併清,將會全民皆兵,像抗戰一樣,要知道清末與抗戰只相差幾十年)。

清朝滅亡之後,中國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內戰不斷。民國政府已經經過幾十次地方對政府的討伐,所以才有了攘外必須安內的口號。

一個國家四分五裂,又怎能抵禦日本?

清末洋務運動就已經能造軍艦。漢陽造也是張之洞建立。民國時期連大炮都造不了。買了幾百架飛機被擊毀後就再也沒有錢買飛機。所以說團結統一才是國家富強根本。


達o芬奇密碼


清朝在滅亡之前,何止留下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當時外蒙古還牢牢掌握在清朝手裡,清朝所失去的領土,大部分是和沙俄有關,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時候,清朝動用一切手段,花費白銀以億兩計,最後總算是避免了大部國土被分割,但,臺灣被日本侵佔,青島成為德國的“治外土地”,香港名義上被英國“借走”,雖然與泱泱大清國相比這點土地都不算什麼,但割去的土地可都是大清國的心頭肉啊。



大清帝國雖然保住了蒙古,但對於虎視眈眈的正處在鼎盛期的沙皇俄國顯然沒有太多的應對策略,對俄國的一再示弱和妥協,最終的結果就是痛失大片的領土。在近50年的時間裡,中俄先後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佔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1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清朝立國276年來最大的國土損失。



此外,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1860年中英又簽訂《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對岸之九龍半島。

1874年簽訂《中日和約》,清朝承認琉球王國獨立,琉球不久即為日本所吞併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王朝的宗主權,割讓臺、澎列島給日本

清朝自乾隆統治後期國家已有衰敗跡象,自道光起,兩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表現的還是頗有骨氣,雖敗猶榮,但俄羅斯帝國所實行的東進策略讓清朝北方邊境變得的岌岌可危,咸豐、同治年間南方太平天國起義,半壁江山差點不保,因此對俄羅斯帝國的不斷侵襲只能採取妥協方式,北方大片領土的丟失清朝難逃喪土失地之責,相比之下其他列強所佔之我國領土還不及俄羅斯侵佔的十分之一。

大清帝國最巔峰時期共有領土1318萬平方公里,至1911年清朝滅亡前,計有領土1144多萬平方公里,近百年時間清朝共計喪失174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大國布衣


我很討厭有些滿遺清粉用“清朝留給後世1100萬”的邏輯自居,而對明朝卻稱只繼承了350萬,多大的懸殊啊……好像明朝的宗藩體系遺產不是遺產似的,說實在的連滿清的龍興之地都是明朝的土地還不要臉的說只繼承了350萬。按清粉的邏輯,滿清滅亡時那些宣佈獨立和不受控制的省份是不是也跟滿清無關了?民國只直接繼承了滿清一個紫禁城?我這麼說清粉們會同意嗎?呵呵,可見清粉們都是個什麼嘴臉。

明朝鼎盛期的疆域


龍拳舞秀


首先要更正的是清朝後期喪權割地後留下的領土並不是960萬平方公里,而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秋海棠

尊重歷史客觀講來,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國國力達到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極力開疆拓土達470多萬平方公里,雖然有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在中華民國時期喪失,但是剩餘的領土仍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

那麼,我們印在腦海裡孱弱的清朝是如何創造這一奇蹟的呢?我把它歸結為四點原因。

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建立後金,率先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隨後明軍多次出擊後金,但提前得到情報並且做好萬全準備的後金以少勝多,將明軍各個擊破,從而使明朝漸漸處於被動局面。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重兵先後攻下瀋陽城和遼陽城。

此後,皇太極固本維新,對政治、經濟、民族、八旗等多方面的改革,並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皇太極設立八旗漢軍,創建重(zhònɡ)軍,這才使得皇太極即位不到十年就統一了整個東北。

皇太極

隨後皇太極對蒙古各部使出渾身解數,由於蒙古眾多部離心離德,最終在皇太極親自進行的最後一次征討戰中,林丹汗勢力分崩離散,而後漠南蒙古被併入後金版圖。直到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金”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這才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

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率清軍入關,統一中國。順治十八年(1661年),玄燁8歲登基,次年改元康熙。14歲開始親政,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鄭氏臺灣)、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侵略軍。還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以聯絡蒙古各部。

可以說康熙帝在位時期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然而後來居上的雍正帝、乾隆帝更是讓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使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

康熙親征

清朝初期和中期已經栽種了一片大森林,所以後期的清政府才能乘著涼大肆揮霍。

二:清朝享國276年,時間很長。

如果是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的話,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也是有296年的歷史了。在這近300年的滿清統治下,不說其他的,至少民族的大一統意識思想在不斷地加強。

各個地方的百姓早已認定彼此是一個國家的人,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得到認同。從而在後來分割領土的時候,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妥協。但遭到列強侵佔地時候,人民還是會極力反抗,誰也不想把自己地家拱手讓人。 正是如此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讓孱弱的清朝還存留著堅守自己家園的原則。

三:清政府雖腐敗無能但也有原則地守護疆土

早在《璦琿條約》簽訂後,黑龍江將軍就上奏朝廷,希望向東北移民,藉以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到丁戊奇荒後,為了分流人口壓力,大批中原人前往關外謀生,直至清朝結束,這裡已經擁有上千萬人口。毫無疑問,人口的增加,讓東北能不像外興安嶺地區一樣被沙俄輕鬆吞併。

面對阿古柏對新疆的侵略,以左宗棠為首的主戰派勇於向侵略者亮劍,英勇奮戰,最終保障了新疆主要領土的安全。與此同時西藏人民的反英鬥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中對西方列強的打擊,讓西方人深知,通過武力分裂大清是不可能的。所以才將大清扶植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政府,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大清上下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四:外部原因——列強在瓜分的過程中利益衝突帶來的矛盾

說句好聽的,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如黃金的土地吸引了大批列強前往中國挖掘寶藏。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日本,美國等等諸多國家,在中國的領土上大顯身手。

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路權礦權,爭相開廠,劃分"勢力範圍"等等手段讓中國人民疲憊不堪。但正是這樣互相競爭的瓜分手段引起了列強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從而上升為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才使得清朝割地後能倖免“960萬土地”。

文(:姜樂樂


史之策


清政府能夠留下這麼多土地,其實得益於北洋政府中部分軍閥的強硬,可以說這和清政府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清政府同明朝一樣,只是確立了所謂的宗藩制度,也就是隻是一些地區的宗主國。像明朝時期,大明的附庸國包括新疆、西藏、滿清、朝鮮、越南、緬甸、蒙古等。這些都是宗藩制度下的一種君臣關係。

而滿清的話只不過是同樣推行了一遍這種宗藩制度罷了,當年滿清入關之後,西藏、新疆、越南等地都不臣服,不得已滿清只好發起多次戰爭來平定。最後又重新確立了這種宗主國地位,但是有一個地方確實失去了的了,那就是東南亞那些群島國家,像菲律賓在明朝時期一直保持著三年朝貢,即便是被西班牙殖民之後也是如此。

所以說這些土地其實是幾千年來漢人經營的產物,在漢朝時期我們便開始同西域各國又接觸,並且還設立了不少的統治機構。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更是被認可稱為“天可汗”。這些都說明了當年漢人就早已經開始對西域各國實行文化交流,還建立了一定了統治威望。

滿清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東北三省了,不過東北三省若不是滿清割據,其實也不至於成為域外之地。滿清趁著中原內亂,率兵入關竊取正統,如此得國不正的一個朝代,有什麼臉面來輕易談論其開疆拓土的功績。清末面對列強的強取豪奪,慈禧出賣國家主權以鎮壓漢人起義,面目可憎也!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問題我早就回答過了,清政府給後世留下的是110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領土以及法統,畢竟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共和國政府,都強調過繼承的關係。袁世凱在《中華民國約法》當中就主張,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當然,不止袁世凱這麼說,孫中山、蔣介石都持此種觀點,而共和國政府也持這種觀點。
外交部駐港公署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中華民國政府取代


清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又取代中華民國政府,這只是國號變更,國家主權和領土沒有改變。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主權。

當然,很多人不理解主權是什麼意思。如果用大實話來解答,主權就是一個國家獨立意志的象徵。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那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滅亡。而且,這個主權必須要獲得國際上的普遍承認,比如說臺灣問題,國際社會就普遍承認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地區擁有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能夠代表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合法政府。

說到底,這個主權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清政府繼承來的。清政府在同列強的對抗過程中,將模糊的征服王朝疆域升級為帝國主權領土,讓中國以一個主權國家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就是清政府對現代中國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並不是因為清政府倒臺就可以抹煞的,否則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共和國政府都會強調國家主權的繼承關係,這是清政府為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留下的政治紅利。

而且,我們還要了解一個概念,中國一詞古今異義,在古典時期,她有三個含義。第一,就是地名,意思就是中原,否則的話也不會有

中國當敗吳當復這句民謠了,而且朱元璋還曾經說今天下之英雄據吳蜀之地而與中國抗衡;第二,中國一詞也是國都的代名詞,比如說詩鬼李賀那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第三,則是古典時期征服王朝的美稱,其含義類似於今天偉大的祖國

只不過,歷史到了清朝,中國二字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清朝使中國的含義脫離了之前狹隘的範疇,擴大了中國二字的概念,第一次把中國一詞涵蓋了王朝治下的全部疆域和人民,到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詞則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國號。出水的致遠艦瓷盤上,就鐫刻著中華帝國的字樣,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而且,清政府的國書上,也不乏中國二字。

當然,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肯定會不承認的。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