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農民工可以在城市買房落戶

更多农民工可以在城市买房落户

展區內展示的各個時代的通訊電話。

更多农民工可以在城市买房落户

12月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四展區“歷史鉅變”中心展區內,市民在老物件展區拍照留念。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每一座城市、每一處鄉村、每一個家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最近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上得到集中體現。

展覽的第四展區名為“歷史鉅變”,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重大舉措,呈現了統籌推動“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對外開放、國防和軍隊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支持和參與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

“歷史鉅變”展區讓這些“鉅變”可視化。展區從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文化及改革成果等多個方面展示了中國的變化。從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到人均可支配收入攀升,再到曾經人們日常生活的“三轉一響”,讓觀眾從宏觀到微觀,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的“鉅變”。

■ 現場

“三轉一響”打開回憶大門

牆角的大白菜,平板車上的蜂窩煤,屋頂上的鴿子籠……這些老北京四合院裡最常見的物件兒,通過微縮模型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歷史鉅變”展區第四單元。這個模型由中國傳媒大學宋東葵、譚澤恩兩位老師帶領13名學生歷時3個月時間製作,在展區裡,“四合院”周圍長時間圍滿了觀眾。

“我小的時候,住的就是這種房子。”第一次來看展的北京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張女士每天一出門,看到的就是模型裡的景象,同住一個院子裡的鄰居每天都能說得上話。“不像現在,都住上了樓房,鄰里之間沒有太多交流。一看見這個模型,小時候的回憶就都浮現出來了。”

“這是永久牌自行車,這是錄音機。”在“三轉一響”展區前為觀眾介紹展品的機器人豹小秘,也是“歷史鉅變”的展品之一。據展區工作人員介紹,豹小秘在現場為參觀者提供智能引領、服務接待、講解諮詢等服務,可以流暢地響應用戶在問詢、導覽、導購等方面的需求。

“三轉一響”展區同樣是“歷史鉅變”的熱門展區。“三轉一響”,又名四大件,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出現的一個名詞,指的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以“三轉一響”開頭,接下來是老式餅乾盒、電視機、電冰箱……展區集中展示了帶有年代特色的老物件。

“這些東西我小的時候都用過”。觀眾董浩英在四川出生,後來輾轉河南、北京,“像這個縫紉機,以前我家就有兩臺,奶奶一臺,媽媽一臺,現在的小孩都已經不認識了。”董浩英告訴記者,就在前幾天自己的父親還拿出原來拍的老照片,說起以前的事。每次看見這些老物件,就感覺身邊的事物變化得飛快。

■ 對話

“當代時傳祥”張喜忠

進中南海疏通過下水道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湧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歷史鉅變”展區中,全國優秀農民工的獎牌也作為展品展出。

昨日,2015年當選全國優秀農民工的北京老兵保潔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張喜忠也來到展覽現場。他被稱為“當代時傳祥”,從淘糞起步,從服務社區,發展到為中南海服務,並熱心公益,參與過多次搶險救災,義務服務3000多次。

新京報:從退伍老兵到全國優秀農民工,你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張喜忠:我是河南人,1981年我當兵入伍,在北京的部隊服役。當了6年兵,種了5年菜。種菜的時候,我就想退伍以後留在北京發展。在部隊待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就發現我們宿舍的下水道經常堵。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部隊鼓勵大家多學習知識,但我也沒什麼文化,就想去試試疏通下水道。

當時的樓房,下水道設計得都不太合理。我們一個連隊當時140人,共用一個公廁,裡面就12個蹲位。剛剛開始疏通下水道的時候,我用的是竹片、螺紋鋼條這種工具。

退伍之後,我先是撿了一段時間廢品。但那時大家生活條件都不好,也沒有什麼廢品可收,於是我就開始打工。工地早上5點就要起床,晚上幹到8點,一整天才10塊錢。當時的農民工沒有任何保障,包工頭不跟你籤任何合同,還經常帶著農民工的錢一走了之。經歷過一次這樣的事以後,我就不想繼續在工地打工了。

新京報:之後去做了什麼呢?

張喜忠:當時想要自己乾點什麼,都需要成本。我就找到了以前部隊裡的老營長,從他那裡借了點錢,在北京玉淵潭鄉承包了6畝地,繼續種菜。種菜需要肥料,所以我經常去撿大糞。種地這幾年我也有了一些積蓄,2000年,我東拼西湊再加積蓄,買了一輛二手汙水抽運車,開始了淘糞生涯。

新京報:後來你甚至進入中南海進行下水道疏通,事業是怎樣做大做強的?

張喜忠:剛退伍的時候,有一位部隊家屬院的書記聯繫我,說可以給我個活,先讓我試一試,我就立刻接下了。那個家屬院裡的廁所好幾年都沒人去疏通,我過去一看,發現是個旱廁,也沒有人清理。我當時真的覺得是個難活,也想過放棄。但答應了別人的事,就應該做到。再加上我是黨員,還當過兵,我也沒再多想,就下去淘了這個廁所。

2000年,我買了第一輛汙水抽運車。2003年,老兵保潔服務中心拿到了營業執照,算是正式成立,淘一車糞是50塊錢。後來業務越做越大,並且在“非典”和汶川地震時我都衝到一線服務。2015年,我代表全國優秀農民工在表彰大會上講話,受到了廣泛關注,有機會進入中南海進行下水道疏通服務。

新京報:你自己還帶領農民工奔小康,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張喜忠:是的,多年來我先後幫助過2000多名農民工和300多戶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脫貧致富,有多名優秀農民工積極分子在中心黨支部加入了共產黨。其中有3名優秀黨員回到家鄉,當選了村支部書記,還有多名優秀農民工積極響應黨的政策返鄉創業,扶貧濟困修路架橋、打機井、上項目,帶領家鄉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這些農民工發揮自己的帶動作用,緩解了就業壓力。今後我們老一代農民工繼續發揚艱苦樸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為國家建設出力流汗。

新京報:改革開放這40年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張喜忠:每個人都是40年改革開放中的一員。改革開放四十年讓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交通便利、生活變好了,更多農民工可以在城市買房落戶,進入城市生活。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實習生 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