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鎮:打造“1+N”養老服務模式 提高農村老年人獲得感

海口鎮位於安慶市西郊,隸屬於大觀區管轄,鎮內三面環水、土地肥沃,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全鎮4.6萬人,常住人口約3.5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7230人,其中留守老人近4000人,佔50%以上,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182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壯年務工人數的增加,海口鎮的留守老人呈現出日益增多的趨勢,失能化、空巢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妥善解決養老助老問題成為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針對這一問題,海口鎮政府在市、區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通過整合現有養老資源,盤活社會養老資本,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改善養老服務條件,打造出“1+N”農村養老助老服務模式,初步解決了特困老人“老有所養”的兜底保障問題,也大大滿足了留守老人“老有所樂”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了農村老年群體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N”養老服務模式將“老有所養”的受益面不斷擴大

在農村的養老問題上,失能、失智、失獨、經濟困難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較為迫切,其中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其“老有所養”的兜底保障問題尤為嚴峻。近年來,海口鎮探索出“一所農村敬老院和N所社會辦老年養護院”補充發展的新路子,使“老有所養”的受益面不斷擴大。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守住兜底服務底線。由政府出資興建,政府投入運營的海口敬老院,在2009年完成改擴建,佔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總床位數147張,現已入住79人,入住率53.74%,這些老人中大多數是農村五保老人,他們的吃、穿、醫、住、葬全部由敬老院承擔,衣食不愁、生活無憂、精神滿足成了他們真實的生活寫照。這所敬老院,基本能夠容納自願到敬老院入住的全部五保老人,切實解決了農村五保老人“老有所養”的兜底問題。二是引入社會資本,拓寬養老服務渠道。雖然公立敬老院基本解決了五保老人的養老問題,但考慮到資源和資金有限,一所敬老院無法滿足更多其他貧困老人的養老需求,尤其是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養護的需求。為解決這一難題,海口鎮利用閒置資源,2016年先後投入兩百餘萬元,對鎮內一處養老用房進行改造提升,以公建民營的形式,引入社會資本,於2017年年初成立了鎮內第一家老年養護院。後又以招商引資的形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養老事業,另一家老年養護院在今年十月份正式對外營業。這兩所養護院的投入運營,意味著我鎮老年人集中養老的受益面進一步擴大,對全鎮養老服務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N”助老服務模式將“老有所樂”的願望變為現實

通過走訪發現,在農村有很多能自理的老人,即使年歲大了也不願意住進養老院,他們寧願每天守著“一畝三分地”,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孤寂生活,“老有所樂”的老年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家庭養老依然是農村養老的主流模式。基於此,海口鎮政府堅持兩個原則,充分發揮“一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和N個農村互助幸福院”二級養老服務網絡的作用,不斷提升農村養老助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堅持鎮級指導和村級主導相結合的原則。今年以來,海口鎮依託敬老院這一平臺建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總體安排鎮域內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督促指導各村(居)開展養老助老服務工作,定期組織鎮、村管理服務人員培訓和外出參觀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分別在紅星、鎮江、保嬰等村建立農村互助幸福院,充分發揮村級主體作用,以村集體為主導,每個村至少組建一支養老服務互助隊伍,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服務隊常態化開展養老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從服務效果上看,紅星的老年人志願服務隊、鎮江的法律維權服務隊、保嬰的戲曲文藝服務隊開展的系列活動,在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開闊老年人的視野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得到了這些村老年人的一致好評。

二是堅持購買服務和鄰里互助相結合的原則。各村(居)通過民主評議的方式,集體商議決定可以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老人名單。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老年群體的實際情況,因人施策,一方面最大程度地發揮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的效益,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各村以村民組為單位成立鄰里互助隊伍,自我幫扶、自我發展。在失能失智和高齡的五保、低保、特困老人中,通過送米、送油、送面等送日常用品入戶的方式,解決這類群體的日常生活難題;另外,通過送精神慰藉、送醫療服務、送文藝演出等方式,解決其他空巢獨居老人的空虛寂寞問題。

此外,海口鎮在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上,探索養老助老服務新模式上,還積極整合上級和本級財政資金,爭取社會資本參與,不斷改善養老服務機構的硬件條件,增加人力資本投入,使養老助老服務朝著更加信息化、智慧化、專業化的方向良性發展,切實提升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