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曝足協規定中超頂薪不超過1500萬元,你認為高了還是低了?

武侯的中場線


這個問題要分開看。

稅前1500萬元年薪對於國內球員來說真的完全夠了,試問,如果把這批球員投放到更為正規的歐洲聯賽,誰有百分百地把握保證自己可以拿到192萬歐元的合同?但對於高水平的外援來說,這個工資帽顯然還是矮了一點,如果因為這項新政的頒佈,導致大量外援外逃,對於方興未艾的中超聯賽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

之所以足協會醞釀“工資帽新政”,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引導俱樂部實現健康財政。

中超從球員薪資佔比俱樂部支出這一項數據來看,堪稱世界上最畸形的聯賽沒有之一,據中國足協財務諮詢合作商普華永道幾年前公佈的數據來看,中超俱樂部人工成本佔全年支出的67%,這一數據遠高於英超的58%,即使是以高昂薪酬聞名世界的巴塞羅那俱樂部,這一數據也僅為60%。

在世界範圍內,除了極少數收入極高的俱樂部以外,60%的薪資佔比一直被認為是健康財政的生命線,俱樂部支出一旦超過這個比例就將陷入巨大的虧損之中,從2018年足協公佈的數據來看,全年中超虧損額高達40億元,嚴峻的市場環境表明,“推動俱樂部形成合理人才結構”勢在必行!

其次,一定程度上鼓勵俱樂部加大青訓投入。

與普遍觀點相左,足球俱樂部的青訓工作其實是非常燒錢的系統性工作,以國內青訓較為有名的杭州綠城為例,根據資料,綠城中超時期每年在青訓上的投入大約為8000萬左右,雖然每年都在出售“精品球員”有一定的轉會收入,但離常規收益幾乎“遙遙無期”。

與中超令人咂舌的虧損額相比,中超每年的青訓投入僅為5.5億,引導薪資結構的良性調整,從客觀上來講,可以一定程度上鼓勵俱樂部加大在青訓上的投入,當然,你可以把這個“一定程度上”理解為“杯水車薪”。

最後,強行推動球員流動,加大優秀球員向外走的趨勢。

目前,中超球員流動不頻繁很大的原因,要歸結於天價的薪酬,部分實力尚可的年輕球員寧願留在大俱樂部枯坐板凳,也不願以減少收入為代價換取小俱樂部的出場機會;最優秀的那部分球員,寧願在國內聯賽小打小鬧,也不願去歐洲嘗試闖蕩。這樣窘迫局勢,從小的方面來說限制了這批球員的上升空間,大的方面來說,不利於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的提升。

因此,對於足協工資帽的新政而言,雖從“程序正義”而言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本著“亂世用重典”的基本原則,我舉雙手錶示支持,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