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摘 要:剖析了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的提出背景,研究了敏捷作戰概念的內涵及其與相關作戰概念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敏捷作戰概念下美空軍航天領域作戰任務及作戰能力的發展變化,通過研究可深入瞭解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及對其未來作戰能力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示。

關鍵詞:第三次抵消戰略;敏捷作戰概念;作戰任務;作戰能力

01、引 言

美國空軍在系統評估未來二十年作戰環境並制定戰略總規劃的基礎上,於2015年9月發佈《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文件,提出了敏捷作戰概念,明確了美空軍2035年核心使命任務,分析了美空軍實現敏捷作戰所需的作戰能力。該文件不僅用於指導美空軍的兵棋推演、作戰實驗分析等工作,更是指明瞭美空軍航天作戰能力和航天裝備的發展方向。因此,敏捷作戰概念有何內涵,其與國防部以及其他軍種的作戰概念有何內在聯繫,對美軍航天領域作戰任務和作戰能力有何影響等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1 《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

02、敏捷作戰概念的提出背景

敏捷作戰概念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是美國空軍基於當前發展現狀和未來作戰需求做出的必然選擇,是基於適應“第三次抵消”戰略、深化“聯合作戰”框架、牽引未來裝備發展與運用等三個層面考慮提出的重要概念。

在適應“第三次抵消”戰略方面,美國空軍需要一個能體現核心理念的頂層作戰概念,以指導具體作戰概念設計,促進作戰概念體系創新,推動航天、航空和賽博一體化作戰能力建設。一方面,美國國防部正在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需要通過推進國防科技、作戰概念、兵棋推演、國防採辦等領域創新,抵消潛在敵手軍事能力發展帶來的威脅,維持美國的軍事優勢。另一方面,美國空軍當前各作戰概念是針對各領域具體任務制定,缺乏頂層指導,不利於美國空軍建設航天、航空和賽博一體化的作戰能力。

在深化“聯合作戰”概念框架方面,美國空軍需要吸收聯合作戰框架下已有作戰概念的先進理念並集成創新,以形成更好的階段成果來滿足未來聯合作戰需求。這些概念主要從促進軍種聯合作戰和提升裝備作戰力量兩個維度為敏捷作戰概念內涵奠定基礎。促進軍種聯合作戰維度,美國參聯會先後提出了“聯合作戰概念”、“聯合作戰頂層概念:聯合部隊2020”、“全球公域介入和機動聯合概念”。2003年,參聯會首次提出“聯合作戰概念”,強調要聯合陸軍、海軍、空軍等軍種力量,拉開了軍種間聯合作戰的序幕。在此概念影響下,各軍種分別出臺各自的作戰概念,推動軍種間聯合作戰,並發展了滿足聯合作戰需求的有關裝備。2012年,參聯會發布“聯合作戰頂層概念:聯合部隊2020”,首次提出全球一體化作戰概念,強調將各作戰領域、作戰層次的作戰力量集成為一體化作戰力量。2015年,參聯會提出“全球公域介入和機動聯合概念”,進一步強調要加強軍種和各作戰域的整合,確保美軍全球公域介入與行動自由。增強裝備作戰力量維度,美國防部、參聯會、各軍種分別提出了“快速響應空間作戰概念”、“空間作戰概念”、“分佈式作戰概念”。2007年,美國防部正式提出快速響應空間作戰概念,強調要確保空間力量及時滿足聯合力量指揮需求,增強現有能力、填補能力缺口,具備對威脅快速反應、強生存和威懾能力。2013年,參聯會發布空間作戰概念,強調將空間能力融入軍事行動,為多域聯合作戰提供保障。2015年,美海軍發佈分佈式作戰概念,強調將大型裝備功能分解到小型平臺上,增強裝備的靈活性、對抗性並降低裝備成本。

在牽引裝備發展與運用方面,美國空軍需要一個創新的作戰概念來牽引航天裝備體系的後續發展及運用,同時打破當前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分割發展的現狀。美國空軍面向2035年前後戰場環境的航天裝備體系構建初顯端倪,試驗性航天飛機、戰術助推滑翔飛行器、高超聲速吸氣式武器、地球靜止軌道機器人服務航天器等新裝備均已處於不同程度的發展階段,急需創新的作戰概念來牽引航天裝備體系的後續發展及運用。

03、敏捷作戰概念的內涵

在《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文件中,美空軍將敏捷作戰定義為:應對既定挑戰,迅速生成多個解決方案並在多個方案之間快速調整的能力。這一概念的核心目標是要實現多域敏捷作戰,發展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一體化的作戰能力。在此內涵下,美空軍進一步細化提出了實現敏捷作戰需要具備靈活性、快速性、協調性、平衡性和融合性等五個特性。

敏捷作戰概念中的靈活性表現為融合多域作戰,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裝備具備自由進入和穿越作戰區域的能力,體現為裝備的強機動性;二是美空軍在2035年前後將具備在航天、航空和賽博空間三域互通作戰的能力,如果某個領域行動能力受限,美空軍能迅速採用其他領域作戰力量完成作戰任務。將靈活性轉化為裝備發展的評價指標,就是要求裝備要具備靈活穿越作戰區域和在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具備多種解決方案以達到靈活切換的優勢。

敏捷作戰概念中的快速性表現為優勢決策速度,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裝備具有快速應用和響應能力,發揮效應的用時短、速度快,主要指具有快速響應能力的航天、航空和賽博裝備;二是裝備能夠支撐快速決策,美空軍提出在2035年前後能夠將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的信息無縫集成,以易用的方式為各級作戰人員提供全面、準確的作戰信息。將快速性轉化為裝備發展的評價指標,就是要求裝備要具備快速應用和支撐迅速決策的優勢。

敏捷作戰概念中的協調性表現為動態指揮控制,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裝備獲取的信息都要接入到一體化的新型指揮控制系統,以提升美空軍動態指揮控制能力;二是裝備之間具備良好的協同共用性,既包括單一領域中各類裝備的協同共用,也包括不同領域裝備之間的協同共用。將協調性轉化為裝備發展的評價指標,就是要求裝備要能夠協調控制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作戰力量和不同領域裝備具有協同兼容的優勢。

敏捷作戰概念中的平衡性表現為平衡能力組合,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到2035年前後美空軍將保有適量的高端作戰資源,以應對那些會對聯合部隊作戰行動產生高技術威脅的對手,而在持久作戰行動中,美空軍將優先考慮使用低性能低成本的作戰資源。實際上就是強調成本與性能合理匹配,在獲得適度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武器裝備的成本;二是裝備不能將能力過度集中於單一平臺上,美空軍應避免由此帶來的弱點,將能力分散於不同武器平臺上,如在航天領域採用分解式結構等。將平衡性轉化為裝備發展的評價指標,就是要求裝備要實現高性能高成本與低性能低成本的合理配置和作戰能力分散於不同平臺的優勢。

敏捷作戰概念中的融合性表現為優化力量重構,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將人工智能技術充分運用到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以改善決策制定和作戰表現;二是強化與聯合部隊、聯盟部隊和跨機構成員的夥伴關係,利用更加廣泛的互通性和動態指揮控制能力促進作戰力量融合,使航天、航空和賽博領域裝備的融合從空軍擴展到更大的範圍。將融合性轉化為裝備發展的評價指標,就是要求裝備要強化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和航天、航空、賽博領域融合的優勢。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2 敏捷作戰概念內涵

自敏捷作戰概念提出以來,以美空軍、智庫為代表的機構都在努力推動敏捷作戰概念的發展應用。空軍方面:2015年9月,美空軍部長在空軍聯合會航空航天年會上指出空軍基於提高裝備作戰敏捷性的目標提出敏捷作戰概念,並呼籲在2016財年預算中充分考慮提高作戰敏捷性的資金投入。2016年8月,美空軍參謀長進一步強調在預算日益緊縮的背景下空軍更應該強化作戰敏捷性。此外,美空軍高層還指出空軍需要通過作戰敏捷性牽引航天、航空和賽博三域力量的聯合運用。智庫方面:2017年5月,美國知名智庫——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發佈題為“引入快速航天:重新考慮太空進入”的研究報告,呼籲構建快速航天體系來支持《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提出的未來五大任務。

04、敏捷作戰概念與相關作戰概念的關係

敏捷作戰概念雖然是美空軍作為單獨軍種提出的作戰概念,但其與美國防部、參聯會、各軍種的相關作戰概念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是這些作戰的高度凝練與融合創新,體現了當前環境下美空軍最新的作戰理念。

敏捷作戰強調的靈活性與全球公域介入和機動聯合概念強調的反“反介入與區域拒止” 內涵基本相同。敏捷作戰概念強調的靈活性主要是指裝備具有不受限制的運動能力,可以靈活穿越作戰區域。全球公域介入和機動聯合概念強調整合五域作戰力量來提升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建設一支在全球公域自由介入和機動的聯合部隊,構建更為平衡的作戰體系。實際上,美空軍2035年要實現敏捷作戰中的靈活性,本質上就是發展應對“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能力。

敏捷作戰強調的快速性與快速響應空間作戰強調的快速性有較強的一致性。敏捷作戰概念強調的快速性主要指指揮官快速作出作戰軍事行動決策,武器裝備快速發揮效能。快速響應空間作戰提出要確保空間力量及時聚焦於滿足“聯合力量指揮官”的需求,強調空間系統應有效發揮支持戰術作戰的能力,快速響應空間作戰以快速性為基本特徵,設定了數小時、數天、數月的響應等級,要求快速重建失去的能力,快速填補能力缺陷。對比來看,敏捷作戰與快速響應空間作戰在快速性方面內涵具有一致性,只是顆粒度不同。敏捷作戰強調的快速性更加側重宏觀指導,而快速響應空間作戰強調的快速性更加註重具體應用,並在快速支撐軍事行動決策、快速發揮空間系統效能方面設計了一套標準。

敏捷作戰強調的平衡性相比快速響應空間作戰、分佈式作戰強調的降低成本內涵更加豐富。敏捷作戰概念強調的平衡性是指綜合使用高性能高成本和低性能低成本的裝備,實現效能與成本平衡,強調了降低成本在未來作戰和武器裝備發展中的重要性。美國防部快速響應空間作戰和海軍分佈式作戰中也都強調了低成本的重要性,特別是快速響應空間作戰中提出重點發展小型低成本運載火箭和低成本小衛星,作為實現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對比來看,敏捷作戰強調的平衡性包含了快速響應空間作戰、分佈式作戰概念強調的降低成本的內涵,並強調通過採用低成本解決方案為高成本裝備節約經費,以實現裝備體系的整體投入產出平衡,是對近年來大力推廣的低成本理念的發展與補充。

敏捷作戰強調的協調性和融合性與聯合作戰強調的跨域協同內涵一脈相承。敏捷作戰要求美空軍未來裝備發展體現融合性和協調性,強調跨航天、航空、賽博三域作戰。這與美參聯會在聯合作戰中提出的全球一體化作戰新概念強調的“跨域協同”理念一脈相承。兩者都強調要使不同作戰域的能力有效融合,利用某一領域的優勢增強其他領域的優勢,通過作戰力量的疊加甚至融合來增強作戰能力。

05、敏捷作戰概念下美空軍作戰任務與作戰能力的發展變化

1947年美國空軍獨立成軍時,哈利•杜魯門總統最初確定的五項既相互獨立又互相關聯的核心任務,始終都是美國空軍人員為國家軍事力量做出貢獻的重要內容。然而,技術進步使空軍得以飛得更高、更快、更遠,任務範圍也得以拓展,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作戰。相應的,美空軍核心任務的內涵也需要與時俱進地發展。

在《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文件中,美空軍認為自1947年以來其核心任務主要經歷了兩次演變,如表1所示。這種演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單一事件,而是一個隨著外部環境的威脅和機遇變化而持續推進的過程。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表1 空軍核心任務的演變

其中,從現在到2035年,美空軍將以不斷完善的方式,加上對作戰行動聯合性的清晰認識,一體化遂行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行動,並能夠在這些作戰域中自由行動,以確保到2035年依然能出色完成其核心任務。為此,美空軍融合相關作戰概念的豐富內涵,創新提出敏捷作戰概念,強調用敏捷作戰理念來看待2035年空軍的核心任務,為2035年空軍的核心任務賦予了新的內涵。

美空軍認為到2035年前後空軍的五大核心任務將演變為多域指揮控制、自適應作戰域控制、全球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快速全球機動和全球精確打擊。總體來看,任務變化體現出美國空軍提升多域作戰能力、推動各領域高度一體化的強烈意圖,特別對航天裝備的作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將著重剖析各個作戰任務在航天領域的變化。

5.1多域指揮控制任務及需要突破的作戰能力

對比當前任務與2035年的任務,“多域指揮控制”任務主要發生兩大變化,著重強調提升“指揮與控制”的地位和加強多域作戰中心的建設。

一是著重強調提升“指揮與控制”的地位。在《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文件中,美空軍將“指揮與控制”任務由當前第5項前移至第1項,並改稱“多域指揮控制”,充分體現了多域指揮控制在空軍未來作戰任務中的重要作用。美空軍高層也於2016年提出,未來多域指揮控制將成為美國空軍作戰的關鍵因素。美空軍作戰涉及航空、航天和賽博領域,需要在三個領域進行無縫指揮和控制。當傳統的天基防禦系統不能發揮作戰能力時,空軍將利用航空和賽博方面的能力,將航天、航空與賽博作戰域進行一體化集成。

二是著重強調要加強多域作戰中心建設。美軍在任務描述中強調,到2035 年前後空軍將在組織編成、作戰訓練和裝備力量上圍繞技術和程序進行變革,使用新方法和新技術去明確和簡化指揮控制程序。首先,空中作戰中心重要的固定場所將被重新配置,改裝擴建成多域作戰中心。許多2015 年空中作戰中心的特殊任務職能將相互合併,或者從地理位置上藉助全球網絡系統能力,拆分成小部分。其次,美空軍將採用新技術和新方法進一步優化多域作戰中心的決策速度。互聯化、智能化設計和自動化技術將加強作戰籌劃、作戰行動之間的反饋迴路,減少指揮官們對所屬部隊控制的工作量。這意味著指揮官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指揮層決策上來,而把具體的戰術細節賦予部屬們去完成。最佳的人機界面能夠幫助戰爭籌劃者和作戰人員迅速發現並理解誤差,及時克服完成任務的種種障礙。面對敵人的信息攻擊,系統將具備自適應和自我修復的能力,能夠對信息中斷狀況進行自動修復,同時允許用戶與其他作戰人員相連接,保持本地區的態勢感知。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3 將航空力量作為有機組成部分

這些變化著重體現了敏捷作戰中提到的協調性和融合性,需要優化的多域指揮與控制能力來支撐。協調性方面,美空軍強調在2035年前後要實現高效動態指揮控制,能夠有效指揮航天、航空和網絡空間領域的作戰行動;融合性方面,美空軍強調利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先進技術進一步優化多域作戰中心的決策速度,促進航天、航空和賽博力量的有機融合。

5.2自適應作戰域控制任務及需要突破的作戰能力

對比當前任務與2035年的任務,“自適應作戰域控制”任務強調將空天優勢的任務內涵拓展為航空、航天和賽博領域自適應作戰的優勢。這種自適應作戰既指裝備體系層面,也指裝備層面。裝備體系層面是指裝備體系具有功能的跨域可替代性,某一領域的裝備在執行作戰任務受阻能夠切換到其他領域的裝備;裝備層面是指裝備具有強生存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能夠適應更加複雜的作戰環境。具體到航天領域,就是要進一步強化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和空間控制能力,以達到支撐航天、航空和賽博作戰域之間自適應作戰的程度。

一是發展高效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為實現自適應作戰域控制提供有效支持。到2035年,空間態勢感知裝備需要具備更加強大的太空環境觀察能力,能夠識別各種性質的威脅,對敵對活動進行分類並採取主動防禦措施。這種能力的增強一方面來自空間態勢感知系統的升級優化,另一方面也來自多源太空態勢感知信息的充分融合,而且這種融合將轉變為更加重要的手段,以提升空間態勢感知系統的彈性和自適應性。未來,國防部情報組織、太空商業公司和同盟夥伴的空間態勢感知信息將實現一體化,共同掌握來自地面、空中和太空眾多傳感器的太空態勢感知信息,共同促進多域作戰中心形成指揮作戰圖。空軍人員使用這種被融合且可獲得的信息,確保聯合部隊在太空自由採取行動。來自地面站、空中機載設備和保持有效的衛星星座將組成健壯的空間態勢感知體系,共同為自適應作戰行動提供有效支持。

二是發展強大的空間控制能力,以支撐太空域的高效作戰。強大的空間控制能力一方面依賴於進攻性空間攻防裝備的發展,特別是軟殺傷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依賴於豐富的防禦手段,比如採用分散分佈式結構提升裝備的生存能力,發展快速發射和在軌操作裝備提升裝備的重建能力。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4 空間控制的挑戰

這些變化著重體現了敏捷作戰中提到的靈活性和平衡性,在航天領域需要高效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和強大的空間控制能力來支撐。靈活性方面,美空軍強調在2035年擁有強大的空間控制能力,為作戰方案設計提供更多、更靈活的選擇;平衡性方面,美空軍強調航天裝備不能將能力過於集中於單一平臺上,在系統設計時採用分解式、模塊化結構,在獲取空間態勢感知信息時將傳感器散佈在地面、空中、太空中並將信息源設置在商業公司、同盟等不同機構中。

5.3全球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及需要突破的作戰能力

對比當前任務與2035年的任務,“全球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強調進一步拓展情報監視與偵察的能力組合並提升相應裝備的防禦能力。

一是強調發展近實時、高安全、高精度、抗干擾、強連通的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為敏捷的全球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業務提供均衡的能力組合。到2035年,美軍將發展一系列高性能的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具備近實時高精度的預警偵察能力、高容量高安全性的通信能力、高精度抗干擾的導航能力。新的基礎設施使廣泛的數據挖掘、協作和合作成為可能,這些基礎設施獲取的情報都將有機集成到公用作戰圖,極大提升戰場感知能力和決策速度。

二是強調提升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的防禦能力,以保障全球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能夠全程支撐軍事行動。增強太空防禦能力是一種減小空間資產遭受攻擊的方法,可以確保國防部和情報組織在使用太空資產時不易遭到中斷。通過分解和分散跨系統和跨領域的太空任務、功能或傳感器,充分利用其他機構提供的整體性解決方案,都能夠降低系統的脆弱性,提供彈性、平衡的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5 性能優化的情報小組

這些變化著重體現了敏捷作戰中提到的平衡性和融合性,在航天領域需要近實時高精度的預警偵察能力、高容量高安全性的通信能力、高精度抗干擾的導航能力及強生存能力來支撐。平衡性方面,空軍強調分解和分散跨系統和跨領域的太空任務、功能或傳感器,並充分利用其他機構提供的整體性解決方案,以增強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的生存能力;融合性方面,強調公用作戰圖能夠充分融合多個領域、多個系統的情報數據。

5.4快速全球機動任務及需要突破的作戰能力

對比當前任務與2035年的任務,“快速全球機動”任務強調將具備快速全球機動能力的領域從航空拓展到航天和賽博領域。具體到航天領域,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快速按需發射能力和航天器在軌維護能力。

發展快速按需發射能力和航天器在軌維護能力,以更好的完成太空域快速全球機動任務。快速全球機動的歷史貢獻在力量投送,最初開始於空中領域。空運、空中加油和航空醫療是常見形式,然而未來的快速全球機動功能將擴大到太空領域。在太空領域,快速全球機動任務主要包括作戰人員和太空裝備輸送、推進劑在軌加註、任務單元更換以及太空裝備在軌維修。美空軍要在太空域實現有效、精確的快速全球機動任務,並且確保這種任務在壓縮的時間內、在嚴峻環境中依然能夠完成,需要發展快速按需發射能力和航天器在軌維護能力,提供可擴展的快速響應能力,支持完成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領域的快速全球機動任務。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6 未來的航空港

快速全球機動任務從空中向太空的拓展,著重體現了敏捷作戰中提到的靈活性和快速性,在航天領域需要快速按需發射能力和航天器在軌維護能力來支撐。靈活性方面,美空軍著力發展航空、航天、賽博領域的快速全球機動能力,能夠有效支撐航天、航空和網絡空間三域互通作戰的能力,如果在某個領域快速全球機動能力受限,空軍和聯合部隊能迅速轉移到其他領域作戰;快速性方面,強調發展具有快速應用和響應能力的空間運輸裝備和在軌維護裝備,能夠按需執行作戰任務,確保裝備發揮效應的用時短、速度快。為了適應未來任務的需要,美空軍未來在航天領域需要重點發展快速按需發射能力和航天器在軌維護能力。

5.5全球精確打擊任務及需要突破的作戰能力

對比當前任務與2035年的任務,“全球快速精確打擊”任務強調美空軍要提升協調多兵種和多國聯盟部隊的能力,將本土和全球各地的精確打擊武器裝備連為一體來實施多域全球精確打擊。具體到航天領域,就是要重點加快高超聲速打擊武器的實戰化應用。

發展以高超聲速打擊武器為代表的高端武器系統,以有效打擊價值高、時間要求短、防禦能力強的目標。首先,美空軍將構建作戰性能優化的、能力組合平衡的全球精確打擊體系,為決策者提供更加豐富的打擊手段。高端的精確打擊武器具有低可探測性、遠航程、持久性和執行多種任務的特點。低端的精確打擊武器能夠通過廣泛渠道採購,為精確打擊體系提供一種低成本方案,以支持在高度爭議環境中的精確打擊任務,使精確打擊行動能夠在寬鬆的環境中實施。其次,要將網絡空間的功能無縫融入到全球精確打擊系統中,利用多領域的打擊能力拓展全球快速精確打擊範圍,提升反“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能力。這種多域融合範圍從空中拓展到太空和網絡空間,比如利用誘餌、干擾機為高超聲速打擊武器提供掩護,使對手的防空系統錯過稍縱即逝的機會,確保高超聲速打擊武器有效發揮作戰效能。

深度|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影響分析

圖7 高超聲速武器打擊

這些變化著重體現了敏捷作戰中提到的快速性和平衡性,在航天領域需要助推滑翔高超聲速打擊能力、吸氣式高超聲速打擊能力來支撐。快速性方面,著重發展具有快速應用和響應能力的全球快速精確打擊裝備,能夠按需執行作戰任務,確保裝備發揮效應的用時短、速度快;平衡性方面,著重發展以高超聲速打擊能力為代表的高端作戰資源,應對那些會對聯合部隊作戰行動產生高技術威脅的對手,而在具有特殊要求或持久的作戰行動中,美空軍將首先考慮使用低成本低性能的作戰資源,確保在獲得適度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武器裝備成本。

06、結束語

敏捷作戰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標誌著美國空軍在考慮裝備發展時將不僅僅侷限於單一領域的任務需求,而是更加註重多域敏捷作戰的需求。在其影響下,美國空軍的作戰任務和作戰能力都將發生變化與調整,以確保美國空軍在2035年前後能夠實現一體化遂行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行動並在這些作戰域中自由行動的目標。(選自《戰術導彈技術》2018年第1期 作者:郝雅楠,陳杰,關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