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甘肃机场分布。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筹划三期改扩建。

位于兰州市以北约50公里的兰州新区中川镇,是西北地区主干机场之一,国际备降机场。飞行区等级4E,跑道长4000米、宽60米。

始建于1968年。

1970年7月26日,正式通航,定名兰州中川机场。

1997年6月15日,一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2001年,扩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

2010年12月27日,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2011年6月26日,T2航站楼正式开工建设。初步设计批复概算投资14.88亿元。

2013年,正式提升为国际航空口岸,更名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2014年11月25日,二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2015年1月18日,二期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015年2月4日,T2航站楼投入运行。

2016年10月13日,4000米跑道顺利完成了标志线、助航灯光、导航台站的切换,并正式开放投运,标志着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完工。

2017年1月,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组织召开了第二次总体规划报告专家评审会,兰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通过评审。

按照三期扩建工程规划,

至2025年为近期目标年,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飞行区等级4E,满足F类飞机备降,跑道2条,航站楼面积34.3万平方米,站坪机位数69个,配套建设T3综合交通枢纽;

至2045年为远期目标年,旅客吞吐量达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跑道4条,航站楼面积约58.7万平方米,站坪机位数119个。

项目目前主要建设是在现跑道东侧2030米处新建一条4000米远距跑道,在东航站区新建约34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在T3航站楼南侧建设5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设通信、导航、气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通讯等生产辅助设施。

2017年3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16年版)》获民航西北管理局正式批复。

2016年,旅客吞吐量1089.7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94万吨,起降架次9.10万架次。

2010年,旅客吞吐量3603512人次。2010年10月21日,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

2011年,旅客吞吐量3809023人次。

2012年,旅客吞吐量4583509人次。

2013年,旅客吞吐量5649605人次。2013年11月18日,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6588862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8009040人次。2015年12月31日,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万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10897025人次。2016年11月28日,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12816443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榆中夏官营机场:

筹划改军民合用。

武威天马机场:

筹建。

武威民用机场近、远期飞行区等级指标均为4C。本期工程新建1条3000m×45m的跑道、4500平方米旅客航站楼、航管楼、停车场、站前广场、综合办公楼、服务楼等,项目估算总投资87293万元。

2016年8月,省政府批复《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战略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提升陆港对外开放水平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完善我市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市委、市政府决定布局建设武威民用机场。

2016年12月3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印发《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武威民用机场被列入《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2030年)》和《全国民航"十三五"发展规划》。武威民用机场也被省上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战略发展规划》全省"十三五"期间新建支线机场之一。

2017年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了甘肃武威民用机场场址,在麻黄台、长城乡、上营三个预选场址中,同意将综合条件相对最优的麻黄台场址作为甘肃武威民用机场的推荐场址。麻黄台场址位于武威市东南方向,距武威市中心直线距离约42公里。

2017年5月下旬,武威局为民用机场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

在古浪县黄花滩乡麻黄台村建成8要素区域站一个。该站能连续观测风向、风速、液态降水、固态降水、能见度、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并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2018年3月12日,武威市市召开座谈会,与省民航机场集团共同推进武威民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基建2018》甘肃机场

金昌金川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暂无改扩建。

机场位于金昌市以东约13公里。飞行区等级4C,跑道长3000米。

2009年4月16日,开工建设。

总投资3.65亿元,是国家和甘肃省"十一五"民航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飞行区按4C级标准建设,跑道长3000米,满足波音737和空客320等机型起降;航站区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200吨目标设计,配套建设通信、导航、气象、供电、供水、供油、消防救援等辅助设施。

2009年10月,飞行区工程进场。

2011年6月8日,完成校飞。

2011年7月30日,试飞成功。

2011年8月29日,金昌机场建成通航。为甘肃第6个民用机场。

2012年,旅客吞吐量30288人次。

2013年,旅客吞吐量55602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71398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100361人次。2015年12月31日,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114797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152606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张掖甘州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暂无改扩建。

位于张掖市东南约22公里。军民两用机场,飞行区等级4C,跑道长3000米。

2008年11月14日,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关于启动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建设项目的请示并获同意。

2009年3月2日,省政府上报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建设的请示。

2009年8月3日,国家民航总局出具行业审查意见,并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2009年9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立项。

2009年10月16日,张掖市人民政府与甘肃省机场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张掖军民合用机场联建框架协议。

2009年10月22日至23日,张掖机场可研报告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2010年5月11日,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项目以2020年为目标年,按满足旅客吞吐量24.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23吨设计,规划飞行区等级为4C级,改建3000米长的西跑道,以满足波音737、空客320等系列大机型起降。新建航站楼4126平方米,建设航管综合楼、民航灯光变电站、新建配套的民航生产业务和生活用房及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油、消防等工程。

2011年8月12日,工程竣工。

2011年8月15日,初步验收。

2011年10月26日,由民航监管局、空管、通讯导航、安检、场务、等部门组成的验收组,对张掖机场进行了验收评审。

2011年11月1日,张掖甘州机场正式通航。

2012年,旅客吞吐量25520人次。

2013年,旅客吞吐量41976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55513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83821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11万7637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13万8292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嘉峪关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筹划改扩建。

机场位于嘉峪关市区东北方向9公里。跑道长3000米。

1932年,"欧亚"在兰州修建机场的同时,在酒泉北乡离城区20公里处的新天墩修建了临时机场,只有一条土跑道和接送飞机人员用的临时性土房两间,供德国制造的四座小容克斯飞机起降。地面运输工具是马拉车,不仅往返时间很长,而且过河涉水极为不便。

1932年6月,改择酒泉南郊离城4公里处的砾石滩,开辟新机场。

酒泉民航因设备简陋,飞机少、线路少、旅客少,基本只满足政府及军事要员需要,且无安全措施,经常发生事故。

1938年,一次大风使10架SB型飞机迷航,其中四架勉强着陆,6架失事,毁于酒泉附近;

1947年,一架军用C─47运输机撞于酒泉西山,造成机毁人亡。

1949年春,"两航"各条航线相继停航,欧亚航空公司在酒泉的人员和设备也全部撤回上海。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拆走设备毁坏房屋,机场成了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1949年10月,开始对原南郊机场进行跑道、房屋、道路的整修工作。

整修后的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平坦坚固,通过验收,适于使用。根据业务需要,空军拨出房屋作为中方投资,用于机场生产服务的办公室、收报台、中心发射台、定向台、汽车库、招待所、食堂、候机室和营业处、职工宿舍、浴室等设施。这次建站工作,是中苏两国民航职工共同完成的。

1950年7月,正式通航。

虽然酒泉机场几经建设维修,但是基础等级较低、距离西山较近,不能满足民航发展的需要。

1952年,实施迁建工程。迁建至现址,更名为中苏民航酒泉站。

1953年7月1日,新机场正式通航。

原酒泉机场废弃不再使用。但一直沿用酒泉航站站名到1983年为止。后,嘉峪关因企设市并被批准为省辖市,机场改称为民航嘉峪关站。

1987年,由甘肃省航校负责建成滑翔训练基地,经国务院和民航局批准,与嘉峪关机场合用,已成为国际三大滑翔基地之一。嘉峪关机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地貌特征、良好的净空条件、现代化的地面保证设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滑翔机训练比赛场地。

2004年,机场实施属地化改革,于同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嘉峪关机场公司。

至2004年,几经改扩建后,跑道长2200米,宽30米,道面为沥青混凝土结构,可起降宇航146-300型以下飞机,飞行区等级不能满足现有的3C级标准。

2004年6月3日,省政府将《嘉峪关机场改造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航总局。

主要建设内容为:1、飞行区工程。将现有跑道延长400米,达到2600米,加宽15米,达到45米,并对原跑道罩面;增加站坪面积6622平方米。2、航站区工程。增加旅客到港行李转盘,增设一套电缆电视航班显示及LED显示系统,并对航站楼进行局部改造。3、改造导航、助航灯光、通信、气象、供水及消防救援设施。4、建设第二回供电线路,改造排污系统。

2005年8月9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嘉峪关机场改造工程立项。

2005年9月,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省发改委批准了嘉峪关机场改造工程的初步设计。

2005年10月28日,改造工程开工奠基。

本次机场改造,飞行区等级将按4C级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有自滑自出5个机位,可以起降B737、A320及以下机型。

2006年3月1日,机场停航。飞行区跑道、站坪和通信导航工程全面开工。

2006年3月下旬,根据民航总局就嘉峪关机场作为B215航路备降场的有关要求,嘉峪关机场飞行区等级又得到进一步提升,改性沥青跑道在2800米的基础上又延伸为3000米,宽度由45米扩展为60米,可以起降各种E类大型客机。作为兰州至乌鲁木齐航路上国内、国际航班E类飞机备降机场。

2006年6月25日,新跑道道面工程顺利完工。

2006年7月31日,工程竣工验收。

2006年8月4日,正式复航。

2008年12月28日,航站区扩建工程奠基。

本次扩建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7000平方米左右的航站楼、5200平方米停车场、扩建113米×136.5米站坪等。项目总投资估算1.4亿多元。

2009年5月,破土动工。

2010年8月30日,正式完工。

2010年9月28日,航站区扩建工程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

扩建后的嘉峪关机场具备了4E级国际备降机场的能力,建成后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的需求。

2017年,筹划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规划建设新航站楼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新建长4000米、宽60米飞行区跑道一条,新增E类停机坪4个,D类停机位3个,C类停机位5个,总机坪规模达到3B9C4D5E,新建长178米、宽38米垂直联络道2条,配套建设通信、气象、目视助航灯光、供水、供电、供油、消防救援、排污、环保等工程及辅助业务用房和生产设施。

2010年,旅客吞吐量13万3513人次。

2011年,旅客吞吐量22万2134人次。

2012年,旅客吞吐量27万2703人次。

2013年,旅客吞吐量35万3505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31万4501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35万4860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39万9401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43万4483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敦煌莫高窟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改扩建完成。

机场位于敦煌市以东约12公里。飞行区等级4D,跑道长3400米、宽54米。

1981年,民航兰州管理局提出敦煌建造机场的设想,拟定了建立敦煌机场的计划。

1982年1月,中国民航总局批复了民航兰州管理局《关于修建敦煌机场的报告》。

1982年7月,敦煌机场试飞成功。机场等级3C,跑道长1800米、宽30米。

1987年,建成夜航灯光系统;调度楼、综合候机楼建成投用。

1987年,机场重新扩建,扩充及修补跑道。跑道东端延长400米,可起降BAe-146及以下飞机。

1999年,扩建前,机场有900平方米航站区、年旅客吞吐量7万人次。

1999年12月,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建设分跑道建设和航站区建设两个阶段。机场等级由原有的3C提高到4C,并适当考虑Tu-154、A320等D类机型。

2002年8月18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标志着本期扩建完工。

2007年9月,站坪扩建工程开工。

建设内容及规模包括:在原站坪东侧新建2个C类机位,扩建水泥混凝土道面14716平方米,加宽东侧联络道转弯部分沥青混凝土道面548平方米,新建站坪北侧工作道路水泥混凝土道面1797平方米,新建2基高杆灯。

2008年6月30日,完成所有施工任务。

2008年7月8日,由甘肃机场集团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初步验收。

2008年7月24日,由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甘肃省发改委共同组织,对扩建工程进行了竣工暨行业验收。

2015年3月,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准。是继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后甘肃第二个国际航空口岸。

2016年1月1日,敦煌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按照满足2025年游客吞吐量9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0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将由4C提升到4D并满足E类飞机备降。

主要扩建内容包括:新建T3航站楼建筑面积12198㎡;现有T2航站楼改造为国际候机楼;向东延长跑道600米达到3400米,扩建机坪至21个机位;更新改造通信导航、助航灯光等设施;配套建设机场货运、生产生活辅助、消防救援、供水、供电等设施。

2016年2月,省发改委批复了敦煌机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7月15日,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开始实施。

2016年7月19日,T3航站楼竣工。

2016年8月31日,T3航站楼正式投入试运营。

2017年2月8日,T2航站楼开始施工改造。

2017年3月15日,敦煌机场停航实施飞行区改扩建工程。

停航期间,如期完成了飞行区场道工程、助航灯光工程、空管工程、消防工程,机场消防救援等级提升为6级。

2017年5月26日,敦煌机场顺利复航。

2017年5月6日,飞行区改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017年6月7日,3400米跑道试飞成功。

2017年7月14日,飞行区改扩建工程通过行业验收。

2017年8月17日,扩建后的3400米跑道投用。敦煌机场正式提升为4D级机场。

2010年,旅客吞吐量20万4242人次。

2011年,旅客吞吐量24万8805人次。

2012年,旅客吞吐量31万5570人次。

2013年,旅客吞吐量34万8734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32万5858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39万7198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49万6459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52万6779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临夏机场:

筹建。

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坡头乡坡头村、冉坪村和冯魏村建设临夏民用机场项目,该机场为4C机场,约13.6平方公里。

2016年7月22日,甘肃临夏民用机场空域协同会在兰州召开。

会上,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汇报了临夏民用机场建设进展情况;西部民航空管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有关飞行程序;与会专家代表就临夏民用机场的三个预选场址和航线选择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分析。

2016年12月16日,临夏民用机场项目选址报告评审会召开。

评审会上,与会人员在听取设计单位的汇报后,根据国家、民航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预选场址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专家组评审意见,认为建设临夏民用机场项目十分必要,推荐的预选场址具备作为临夏民用机场场址的条件,原则同意选址报告。

2016年12月31日,临夏民用机场预选场址气象观测站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

2017年1月5日,临夏民用机场项目工程测量和初步勘察招标。

2017年5月,受甘肃临夏民用机场委托,青海省第一测绘院为临夏机场建设提供了中心磁偏角测量等测绘服务保障。

201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吴文化带领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省发改委、省铁路民航建设办和省民航集团组成的兰州周边区域机场布局研究调研组一行在州政府魏贺生副州长的陪同下到临夏民用机场气象观测站进行调研。

《基建2018》甘肃机场

甘南夏河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筹划改扩建。

位于甘南州夏河县库塞塘村附近,合作市西南约33公里。飞行区等级4C,跑道长3200米。

2009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修建甘南夏河机场。

2010年9月7日,开工奠基。

2010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

2011年5月,开工建设。

按照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60吨的目标设计,总投资72157万元。机场飞行区等级4C,跑道长3200米,航站楼3000平方米,站坪机位3个。

2013年6月11日,夏河机场顺利完成飞行校验。

2013年6月4日,夏河机场空管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2013年7月18日,夏河机场顺利完成试飞。

2013年8月19日,甘南夏河机场正式通航。

2014年4月14日,甘南-拉萨航线正式开通。

2015年12月18日,成都-夏河-银川航线开通。

2017年7月31日,重庆-甘南-天津航线开通。

2014年,旅客吞吐量22533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45866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91556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118282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陇南成县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位于成县东北约7公里。飞行区等级4C,跑道长2800米、宽45米。

2012年5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陇南成县民用机场立项建设。

2013年4月25日,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简称"西北管理局")会同甘肃省发改委在兰州组织召开了甘肃陇南民用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评审会。

2013年10月16日至17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北京召开了新建陇南机场可研报告评估会。

2015年,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5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

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跑道长2800米、宽45米,拥有2条垂直联络滑行道,站坪机位7个(6C1B),可满足波音737、空中客车A320及以下机型起降;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6632㎡,配备2部登机廊桥,候机保障流程为一层半式流程;航站区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设计,配套通信、导航、气象、供电、供水、供油、消防救援等完备的辅助设施。

2017年4月,航站楼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2017年9月13日,完成校飞。

2017年10月13日,陇南成县机场试飞成功。

2017年12月16日,陇南机场通过工程竣工验收。

2017年12月22日,陇南成县机场顺利通过工程行业验收和机场使用许可检查。

2018年2月,民航西北管理局组织完成新建陇南成县机场使用许可证的颁发工作。

陇南机场于2018年3月25日正式通航。为甘肃第7座民用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天水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筹划迁建。(效果图)

现机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飞行区等级3C,跑道2800×45米。

2000年,天水民航筹建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02年,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了利用空军天水机场实行军民合用开通天水民航的方案。

2007年12月7日,开工建设。

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停机坪9300平方米,候机楼2158平方米。

2008年8月29日,开始校飞。

2008年9月21日,完成试飞。

2008年9月28日,正式通航。

2014年,西部机场集团与天水市政府联合组建了天水机场迁建领导小组,并签署天水机场迁建工程会议纪要,确定中梁机场场址。规划天水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按4C级标准进行迁建,新建5000平方米航站楼1座,军民合用塔台800平方米1座,同时建设机场运行中军队、民航所需保障设施。

2015年1月2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了民航[2015]89号文件《关于甘肃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场址的批复》,天水机场中梁场址位于天水市西北部,距离天水市中心直线距离约8公里,跑道中心点坐标初定为东经105°37′40〃、北纬34°36′18〃。

2015年4月,天水机场迁建至中梁场址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

2017年7月,迁建工程已完成预可研报告编制,军地签订迁建协议。

2017年10月13日,总参、空军调研组到天水市就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作进行调研。

2018年1月5日,天水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启动实施天水机场迁建试验段建设。

2010年,旅客吞吐量6768人次。

2011年,旅客吞吐量4966人次。

2012年,旅客吞吐量8477人次。

2013年,旅客吞吐量15062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23925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63327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10万9207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17万8227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平凉机场:

筹建。

平凉机场是《中国民用航空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民航"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项目和甘肃省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机场性质为新建军民合用机场,按军用二级、民航4C级标准建设,近期(2025年)规划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设置等长、宽18米的平行滑行道,跑滑间距176米,航站楼面积4700平方米,设置2B+2C的4个民航站坪;远期(2045年)跑道延长至3200米,航站楼面积2.1万平方米,设置3B+6C的9个民航站坪。

2012年,启动前期工作,成立平凉机场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前期工作的争取和推进。

2013年5月,签订了《平凉机场委托管理协议》。

2014年10月,协调省政府与兰空签署了《新建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协议》。

2014年12月,上报机场选址报告和航行服务研究报告。

2015年3月,作为预备项目被列入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中"航路广通"的重点推进项目。

2015年5月,原兰州军区空军首长机关踏勘调研了场址。

2015年9月,民航局组织专家踏勘评审了场址。

2015年12月,民航咨询公司向民航局提交了《机场选址报告的评审报告》。

2016年3月,市政府向空军出具了《关于平凉机场建设事宜的函》。

2016年4月,市政府向民航局出具了《关于平凉机场电磁环境保护的函》。

2016年4月7日,民航局批准了机场场址,签发了《关于新建甘肃平凉机场场址的批复》。

场址位于平凉市东北,距市区直线距离8公里、公路里程14公里。项目前期工作从选址阶段转入预可研阶段。

2016年9月28日,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王燕崎一行来我市,对平凉机场前期工作进行调研。

2017年2月15日,中国民航局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续建、新建机场项目74个,其中,平凉机场在新建机场项目之列。

2017年10月15日,平凉市政府市长王奋彦带领市发改委赴西安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就请求协调平凉机场建设有关问题和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对接座谈。

2017年12月15日,平凉军民合用机场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公开招标。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庆阳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暂无改扩建。

位于庆阳市以北约8公里。飞行区为4C级标准,跑道长2600米、宽45米。

始建于1976年,1977年10月1日正式通航,开辟了兰州=西峰、兰州=西峰=西安两条航线。

机场占地800亩,跑道长1800米,宽40米,航站楼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候机楼约700平方米),载运机型以32座的伊尔14型、48座的安24型为主。

1986年3月,又开辟了兰州=西峰=太原=北京航线。

1993年1月,被迫停航。安24等小型机型的淘汰,机场无适航机型,加之跑道老化等因素。

2003年,庆阳机场复航改造工程被列入甘肃省重点工程项目。

2004年8月16日,复航改造工程破土动工。

工程总投资9798 万元,按照满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8万人次、货运吞吐量600吨目标设计,航站楼面积扩至730平方米,跑道延长到2000米,宽度加宽到30米,飞行区达到3C级标准,占坪位为2C+1B组合,能满足八一400、CRJ145等支线飞机起降。

2005年6月10日,工程全面竣工。

2005年8月10日,开始校飞。

2005年12月14日,通过甘肃省发改委及民航西北管理局联合总体验收。

2005年12月26日,庆阳机场正式恢复通航。

2007年8月28日,《庆阳机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庆阳机场定性为国内小型支线机场,飞行等级为4C,庆阳机场主要为庆阳经济发展和及周边地区的商务、公务及旅游服务,以航空客货运输为主,兼顾通用航空作业使用。近期跑道长度2400米,可满足除波音737-800外大多数飞机满载从庆阳直飞北京的需求。远期考虑飞上海航线,跑道长度按3000米。站坪机位数量近期规划1C+3B,远期3C+3B。航站楼近期规划3000平方米,远期5000平方米。近期规划年起降2400架次,旅客吞吐量12万次,货物吞吐量400吨,起降6667架次,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00吨。

2011年3月,停航进行4C级扩建。(飞行区改造)

此次扩建将原有2000米的跑道延长至2600米,并由30米加宽至45米,飞行区等级由3C级升格为4C级,航班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此次扩建以2020年为目标年,按满足旅客吞吐量1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50吨,飞机起降3200架次设计,以满足波音737、空中客车A320等机型起降。

2012年7月23日,通过校飞。

2012年7月28日,成功试飞。

2012年8月30日,飞行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及行业验收。

2012年11月21日,正式复航。

2014年4月,航站区等改扩建工程开工。

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0吨的需求设计。

2015年9月15日,航站区等扩建工程整体工作完成。

2016年1月23日,新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行。

2013年,旅客吞吐量81476人次。

2014年,旅客吞吐量15万0911人次。

2015年,旅客吞吐量22万9122人次。

2016年,旅客吞吐量32万4790人次。2016年12月4日,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万人次。

2017年,旅客吞吐量33万7346人次。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基建2018》甘肃机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