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地區新發現——大型遠景規模的黑山金礦

通過沙泉子幅1∶5萬礦產地質調查,在沙泉子斷裂南側的卡瓦布拉克-星星峽地塊,新發現黑山金礦,圈定含金礦化帶4條、礦體3條。金礦(化)體賦存於天湖巖群淺變質岩和晚古生代火山岩中,為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預測金資源量可達大型礦床規模,拓展了東天山成礦帶找礦方向。

01

項目概況

“東天山成礦帶景峽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歸屬於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北主要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工程,由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承擔。項目週期為2016—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在東天山成礦帶主要找礦遠景區開展1∶5萬礦產地質調查,初步查明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及成礦條件,優選成礦有利地段,進行工程驗證,圈定並提交找礦靶區,探索建立該區有效的地質找礦方法技術組合。

2016年,在沙泉子幅圈定了黑山金礦找礦靶區,開展了槽探工程揭露;2017—2018年,經鑽探工程驗證,初步控制了金礦體規模,預測金資源量可達大型礦床規模。

02

成果簡介

新發現黑山金礦,圈定金礦化帶4條、礦體3條。

金礦化帶長270~950m,寬5.0~45.0m,沿走向呈舒緩波狀,西南撒開,北東收斂,由新太古—古元古界天湖巖群上亞群綠簾透輝角巖、角閃石英片岩以及晚期角巖化英安巖、安山岩組成(圖1),受北東向斷裂控制,帶內糜稜巖化、硅化、角巖化、矽卡巖化、絹雲母化、蛋白石化、黃鐵鉀釩、褐鐵礦化發育。

鑽探驗證結果顯示:礦體具上貧下富特徵,控制最大斜深220m,金屬硫化物較地表發育,呈似層狀、透鏡狀,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礦石結構為他形粒狀、角礫狀結構,具有塊狀、條帶狀、浸染狀構造。礦體長100~570m,厚1.0~10.2m,Au品位0.26~30.6g/t,主礦體平均3.62g/t,伴生銀6.3g/t,其中10—18線,單工程Au品位3.34~4.48g/t,平均4.22g/t,最大見礦厚度10.2m。

新疆哈密地區新發現——大型遠景規模的黑山金礦

新疆哈密黑山金礦區18線剖面

1—第四系; 2—安山岩;3—英安巖;4—輝長岩; 5—閃長岩脈;6—破碎帶;7—含金礦化帶; 8—金礦體;9—鑽孔編號;10—品位/厚度

1∶5萬岩屑(土壤)測量圈定了一近東北向的SHS15(乙1)綜合異常帶,與含金礦化帶展布方向一致(圖2)。異常以Au、Ag、As、Sb為主,由Au38、Ag29、As28、Sb22異常組成,西南段未封閉,Au、As異常具三級分帶特徵,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外帶大致吻合,其中Au38最大值215×10-9,平均值23.4×10-9,異常範圍達27.8km2。

新疆哈密地區新發現——大型遠景規模的黑山金礦

新疆哈密黑山金礦區地質略圖

1—第四系; 2—薊縣系卡瓦布拉克群;3—天湖巖群上亞群;4—大理岩;5—早二疊—晚石炭二長花崗岩;6—晚石炭閃長巖;7—早泥盆輝長岩;8—晚元古片麻狀花崗岩;9—英安巖;10—安山岩;11—輝綠玢岩;12—閃長岩脈;13—石英脈;14—破碎帶;15—金礦體編號;16—地質及推測界線;17—斷裂;18—金異常;19—鑽孔編號

將該區原劃定的早泥盆世輝長岩解體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綜合研究表明,輝長岩分佈範圍存在一套晚古生代火山岩建造,由下至上為英安巖、碎屑岩、安山岩夾英安巖組合,受後期岩漿構造活動影響,岩石普遍角巖化、糜稜巖化,上部安山岩夾英安巖組合為金賦存的主要建造。

初步確定金礦成因類型為淺成低溫熱液型。礦體賦存於天湖巖群淺變質岩及晚古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中。歷經加里東期岩漿構造作用、華力西中晚期塔里木板塊和準噶爾板塊之間的俯衝-碰撞作用,以及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末板塊間的拼貼碰撞,發生由南向北逆衝推覆,含礦構造以北東向為主,並與中酸性火山岩密切相關,對礦源層的進一步遷移、改造、富集而成。

03

成果意義

東天山金礦主要產於沙泉子斷裂以北的阿其山早石炭裂谷及康古爾碰撞帶兩側。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卡瓦布拉克-星星峽地塊在鐵、鉛鋅、銅鎳、鎢、稀有金屬及非金屬礦找礦有較好的進展。

該地塊除東側馬莊山一帶有金礦點發現外,找金總體進展不大,黑山金礦點的發現,對該區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找礦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鑑意義。在早泥盆世輝長岩解體出一套以中酸性為主的火山岩,重新確立了該區金礦的主要賦存層位,對於區域構造演化、成礦地質背景及礦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金礦化帶深邊部尚未完整控制,工作程度低,金礦資源潛力較大;找礦成果可為哈密地區提供接替資源,金礦開發利用對推動地方經濟建設和民族地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肖文進 劉海鵬 王壽成 劉軍 肖劍 高軍輝 肖保 李坡 祁亞輝 張忠義 張遠飛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