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寶寶早點開口說話?

用戶68508595054


爸爸媽媽們,都想讓寶寶早點說話,這樣就可以跟寶寶交流無障礙了。聽著奶聲奶氣的寶寶語,真的好幸福!那9怎樣才能讓寶寶早點說話呢?我們來看看以下的幾點技巧

1:當你要說話的時候,先看著寶寶的眼睛,吸引她的注意力,同時寶貝可能會有回應。


2:叫寶寶的名字,剛開始他可能。不會明白是在叫他,自己但多叫幾次寶貝就知道了。

3:不要說“我”、“你”、“他”,而要說爸爸、媽媽、寶寶。要說簡單的句子,兩三個詞就可以,並且要拉長尾音。比如說。寶~寶~真~乖。

4:平常就可以一邊做事情,一邊跟寶寶聊天,比如說你在洗衣服的時候就可以跟寶寶說媽媽在洗衣服,媽媽在做飯,媽媽在喂寶寶吃奶。

5:跟寶寶說話的時候語調要稍微誇張一點。如果每次都說一樣的語氣,寶寶就會容易厭煩,她不喜歡聽到同樣的聲音。

6:要回應寶寶的說話。當寶寶說咿咿呀呀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回應他,媽媽可以模仿寶寶的話來回應他好。


7:給寶寶讀書。寶寶喜歡讀兒歌,童謠這些比較有韻律感的書。也可以讀一讀,你在懷孕的時候讀給寶寶聽的故事,或者你自己喜歡的一些雜誌。

8:唱歌,嬰兒發展專家認為唱歌比說話更能影響嬰兒的語言發展。所以經常給寶寶唱歌,會讓寶寶更早說話。

本期話題:平常你們在家裡是怎麼跟嬰兒說話

呢?歡迎留言交流哦!


郭郭親子


我家寶寶蠻早就會說話,個人經驗就是有目的引導,但是不強迫、利用食物玩具誘惑強制說話,因為比較關注寶寶的各類大發育,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從我家寶寶身上,總結幾點意見:

1、家庭氛圍,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自孩子出生,我就開啟自言自語,手舞足蹈的瘋狂狀態,與孩子的互動,變成當媽最大的興趣,產假後,白天由老人家帶娃,讓老人家每天早晚帶娃出去,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同時購買英文歌、童謠發聲書,讓孩子當玩具玩,啟發孩子想說話的興趣,同時,很少給孩子糾錯,或者要求孩子怎麼回應別人,沒有人喜歡在強迫的氛圍說話。

2、引導,這時候主要就是繪本,選擇名家的,國際獲獎的,我大部分會自己先看下,再給孩子讀,觀察孩子的興趣,很多父母應該都有同樣的感覺,如果孩子喜歡一本書,會重複要求閱讀,哈哈,很多父母都說讀到吐,而且看著幾張畫,要讀出西遊記的長度,太挑戰,沒錯,但是孩子跟大家是不一樣的,他們每一次看同一本書的感覺都是不同,要重視親子閱讀,對於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很有好處了,大點的寶寶,可以情景模擬,例如打電話、玩娃娃、過家家等,刺激孩子想表達的慾望。

3、保證每天外出的時間,我家寶寶差不多一個月多,我就帶她出門,多與其他寶寶接觸,多看看不同的東西,不要因為髒,剝奪孩子探索的興趣,但是也不是讓他隨便髒玩,到時候拉肚子或者長東西就不好了,我們可以慢慢引導,讓孩子有選擇的玩,但是不要強制,在外出時間,孩子聽到、看到不同的東西,慢慢積累,有積累才有輸出,如果一個沒有見過狗的寶寶,他怎麼會說出狗,也許有些人會說看書啊,但是一隻活靈活現的小狗比一張狗照片,肯定是能跑會動的小狗更吸引孩子注意力,並讓他嘗試發出狗的詞。


職媽育筱娃


●寶寶才4個月,就會喊媽媽了!

激動地熱淚盈眶,“寶寶真是一個天才”,可為啥之後再怎麼哄,寶寶就是不肯再喊媽媽呢?


●寶寶終於能清晰地喊爸爸、媽媽了,可為什麼孩子對誰都喊媽?對著玩具喊媽媽,一個人發呆喊媽媽,拉著陌生人喊媽媽,是不是“傻”?

寶寶出生後不是吃就是睡,要不就是哭鬧,偶爾給個笑臉,都能把媽媽給樂開花了。兢兢業業養了好幾個月,當寶寶開始第一次喊爸爸、媽媽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曾激動的掉過眼淚。


0-3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可到底孩子多大的時候才會開始喊媽媽,什麼時候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呢?


寶寶一個月的時候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飢餓、疼痛等各種感覺;寶寶2個月的時候就能發出咿、呀、啊等單音節詞了。在6個月的時候,寶寶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有了反應,甚至開始會喊爸爸、媽媽;8個月的時候就能熟練的喊爸爸、媽媽,不過這時候孩子是無意識的,有可能對著玩具、陌生人也喊媽媽。

1歲的時候孩子就能理順爸爸、媽媽的關係,能聽懂大人的吩咐,對“不”也有了反應。2歲的時候,寶寶就能聽懂簡單的命令,能說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願。三歲的時候,寶寶語言發育漸趨完善,能夠聽都懂更多的命令,能說完整的句子,甚至能夠背詩、唱歌。


以下為寶寶0-3歲語言發育表,家長可以全面瞭解寶寶語言發育規律。

寶寶語言發育有早有晚,大致都在這個範圍。但是如果寶寶說話大範圍落後於這個標準,家長就值得注意了,對孩子多加引導。


如何引導寶寶學說話?

1、寶寶開口的,早晚與家長的關注與引導密不可分。記住“貴人不語遲”,平時要多和寶寶說話,引導孩子學說話。不要認為寶寶不哭不鬧,一個人悶不啃聲地玩就是乖,也有可能是存在自閉的隱患。平時要多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玩,溝通交流,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2、創造語言學習、溝通氛圍。多讓寶寶和同齡人玩耍,有助於寶寶語言的學習與應用。

3、陪寶寶一起玩遊戲,在遊戲中教寶寶說話。比如日常生活中,吃飯的時候和寶寶說“張口吃飯”;寶寶穿鞋子的時候說“把腳伸出來”讓寶寶把言語和動作結合起來,理解詞語表達的意義。


4、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對文字的親近和對語言邏輯的認知。家裡可以買一些看圖識字的畫本,教孩子學認字。陪寶寶一起看畫本,給寶寶講故事,加深寶寶對文字的喜愛,以及對文字邏輯的理解。

女孩子比男孩子說話早,學說話快。研究表明,女寶寶平均在18個月就能學會50個單詞,而男寶寶要到22個月。所以當發現同齡的女寶寶比自己的男寶寶口齒伶俐時不必太過擔心。


0-3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寶寶皮膚髮育完善的重要時期。這階段寶寶皮膚在不斷完善的同時,也接受著外來環境的刺激與挑戰,容易出現過敏、疹子等情況。夏季洗澡建議溫和無淚,弱酸性的松達山茶油洗髮沐浴,洗去寶寶皮膚汗漬,呵護寶寶皮脂膜,清涼一夏……


松達媽媽


我記得我家寶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時候是她八個月多點的時候。從開口會叫爸媽之後到現在不到兩週歲,個人覺得她說話還算是可以的了。

“別打擾我睡覺…”“我不要吃稀飯,要吃麵條…”“衣服太小了,太緊了…”等等這些小短句基本能表達清楚,也能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孩子開口說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孩子本身說話早晚外,外界的環境也會給他影響。在引導孩子說話的過程中,我做過以下幾點,需要的夥伴不妨參考下:

1 不怕對牛彈琴。自從我家孩子出生後我覺得我就是個話嘮,動不動跟孩子聊天說話。只要孩子在身邊,不管自己在做什麼事情或者看到什麼東西我都會跟孩子講。我覺得要培養寶寶的說話能力我們就得要跟他去交流,有沒回應都沒關係,久而久之,寶寶會有感知的。

2 積極回應寶寶。寶寶剛開始學說話都是咿咿呀呀的,即使大人沒辦法馬上明白他的需求,我們也得積極的回應他,與他在交流明白他的需求。然後順著他的需求跟他講要怎樣去表達,一來二去孩子也就在不斷地交流中鍛鍊了語言能力和熟悉了語言表達方式。寶寶想說、會說、敢說,那說話就自然而然厲害了。

3 多陪孩子說話。親子閱讀、親子游戲、日常陪伴,不管什麼時候都不忘記和孩子說話,教他一些日常的話語和簡單的東西名稱,多鼓勵和引導孩子說話。孩子開口說話的過程很漫長,大人也急不得,有時候慢慢來會更快。

剛開始教寶寶說話我只是很純粹地教她說,告訴她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很少去拓展更多內容。現在寶寶會的多點了才去拓展更多的內容讓她學習,但這一過程也是慢慢進行,沒一下子拓展太多,上面說的三種方法也一直延續在用著。


一隻傲嬌的喵嗚


怎樣才能讓寶寶早點開口說話,我認為寶寶說話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來幫助寶寶:



首先:父母與寶寶多交流

寶寶在一歲左右就開始有了很強烈的模仿慾望,這時媽媽不要扼殺寶寶的行為,多和寶寶交流,多說話,即使他還不會會說,也讓他多聽,為以後的說話詞彙量墊定基礎。



其次:寶寶有時會指指他想要的東西,不願說出,家長要引導寶寶說話

寶寶到了一定階段越來越聰明,開始有了自己的立場,比如吃什麼,玩什麼,小手一指☞,勤快的媽媽,馬上拿來,這樣寶寶就更不願意說話了。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寶寶發音,說出自己的意願,家長這時要做一個"懶媽媽"才好。




最後:寶寶學說話初期,發音都不是很準確,切記不要嘲笑

我家寶寶學說話時,把"姥姥"叫"鬧鬧",把"公雞"叫"姑娘",等等,大人肯定覺得很搞笑,但是請您不要笑孩子,即使發錯了音,也要多鼓勵,多讚美…不厭其煩的告訴寶寶正確的讀音,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愛上學說話,並且說對了以後,他自己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育兒叮噹貓


想讓寶寶開口說話,首先在育兒的過程當中就要多跟寶寶說話。


比如說跟寶寶穿衣服的時候就說:“媽媽來給你穿衣服了”,喂寶寶喝水的時候就要說:“寶寶喝水了”。換尿布的時候就跟寶寶說:“媽媽給你換尿布了”等等……這個目的就是給寶寶大腦裡邊儲存大量的詞彙。也許寶寶一下子記不住那麼多, 但是聽得多了隨著寶寶的成長也能聽懂,大多數寶寶第一個會叫的是“媽媽”。 平時有空多教寶寶叫媽媽。

一般寶寶十個月左右就快會說話了 ,比如我們家大寶十個月左右的時候,他要吃奶的時候,我就說:“叫媽媽了在給你吃奶”,我家大寶那時候真的用稚嫩的聲音就叫:“媽媽”、“媽媽、媽” 。 慢慢的,寶寶就會叫“媽媽”了,這個經驗是寶寶快說話的時候的方法,只是早說了一段時間。寶寶太小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如花似玉m


這可能是大部分初任家長的人群的普遍焦慮點,都想早點聽見孩子第一次稚嫩的呼喚,那深入人心的觸動。

想讓孩子早開口說話首先要常常多多的對孩子說話,什麼都說,介紹在寶寶面前的物品,講述寶寶感興趣的小故事,向寶寶陳述每天的心情和感觸。寶寶只有不斷被輸入了足夠的字,詞,短語,句子,才能逐漸形成自己語言庫,然後慢慢學會調用語言庫並從口中開始輸出話語。

然後就是有目的的向寶寶詢問寶寶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還不會表達,但我們家長可以不斷通過眼神、語言、行動不斷的鼓勵他們大膽說出第一句話。

寶寶的成長需要家長的不斷支持和鼓勵,加油。


親子英語嗨起來


我個人覺得鍛鍊寶寶說話能力的最好方法:多和寶寶說話,給他多講,讓他習慣語言環境,這樣就可以讓寶寶大腦運轉,到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就會說出自己熟悉的詞。

比如:我兒子特別喜歡狗狗,我和寶爸,無論何時遇到狗狗就給指給寶貝看,而且給寶貝描述狗,它是黑色的,白色的,有長耳朵,鼻子很靈敏的……說到一些器官時就相應的指寶貝的部位,所以每次說狗狗的耳朵怎麼樣時,寶貝就會摸自己的耳朵。

又如:超市購物時,帶寶貝看毛絨玩具,給寶貝解釋都是什麼玩具,看到水果了,就問寶貝今天吃蘋果還是香蕉,蘋果是紅紅的,香蕉是黃黃的。當然有時候也要描述水果的味道,當他下次想吃什麼的時候,就可以說給他讓自己選擇。


果果愛媽咪


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言語發展有4個基本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是兒童言語的發生準備期,這一階段的兒童“只有動作的智慧而沒有表象和運算的智慧”。他們只能依靠動作與感知覺的協調來組織經驗 ,探索、適應外部環境。

在嬰兒出生的前3個月中 ,發音是一種本能行為;4~8個月時 ,嬰兒明顯變得活躍起來,發音更頻繁;當9~12個月的時候 ,嬰兒開始模仿發音 ,他們所連續發出的音節不再只是同一音節的重複 ,而是明顯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 ,並且能夠漸漸把一定的語音和某個具體事物聯繫起來 ,用一定的語音表示一定的意義。代表此時,嬰兒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語言,並做出一定的反應了。

12個月時,嬰兒能夠理解個別常用詞語,但無法說出;18個月時,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開始快速發展,寶寶會主動嘗試說一些詞彙,特別是單音節的疊詞,如:寶寶、爸爸、媽媽……或者一些簡單的單詞句,如:要、吃……;當18~24個月時,幼兒開始掌握簡單的雙詞句,如:媽媽抱、爸爸要……儘快句子簡單,語法也會出現錯誤,但可以看出他們的言語發生了明顯的進步。

此時,幼兒對語言還停留在模仿為主的階段,而家長們應該耐心的反覆引導孩子說話,讓他們儘早在模仿中構建屬於自己的言語認知結構雛形,以便下一步的學習。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時期是兒童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運算 ,指內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兒童在感知運動階段獲得的感覺運動行為模式 ,在這一階段已經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 ,符號認知結構得以形成 ,以心理意象為代表的符號功能開始發展並逐漸成熟 ,因而說這一階段是兒童語言、思維大大發展的重要階段。

許多研究證明 ,2~3歲是人生初學說話的關鍵時期 ,在這段時間 ,幼兒詞彙增長非常迅速 ,幾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詞。據研究統計 ,到3歲左右 ,兒童已經能夠掌握 1000 個左右的詞了。並且 ,他們開始能夠說出完整的簡單句。

皮亞傑指出,3~4歲兒童的言語開始由對話言語逐漸過渡到集體獨白言語的狀態。此時孩子的表達更以自我為中心,無目的性,簡單的說就是“話癆”,——他們這個時期的說話,只是為了說話,而不是為了向他人表達什麼觀點。

5~7歲時,孩子的言語交談才具有真正的意義。開始在言語中表述自己觀點,同時在聽別人說話時,也會嘗試理解對方表達的含義,出現了真正意義的交談。

這個年齡段,兒童聲母、韻母的發音都逐步清晰準確 ,詞彙量大大增加 ,在實踐中逐步掌握語法結構。加以正確的教育,可以初步掌握簡單的書面語言。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發生了重組、改善 ,思維具有一定彈性 ,可以逆轉 ,兒童的言語從“自我中心”向“非自我中心”發展,能在頭腦中運用意象、符號對具體、真實的事物進行思維活動 ,已經產生了“類”的認識 ,形成了“類”的概念。

而此時,也正是小學學習時期,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意義就是幫助孩子學習掌握書面語言,促進他們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這個時期,青少年兒童的認知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認知結構較為完善,能夠在腦海中用語言或符號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語言發展水平已近乎成人。

此時言語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從而續運用概括、分析、想像、聯想、歸納、綜合等思維方式 ,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 ,全面發展他們的言語素質。

這就是兒童完整的言語發育過程。綜上所述,寶寶9個月大時,會開始說一些模糊不清的詞句,到24個月時,才開始真正的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和詞語。根據個體差異不同,這個時間推遲6個月內,都不必擔心。反之,則可能是語言發育遲緩,需要就醫面診。

那爸爸媽媽們需要做些什麼,能幫助孩子早日學會說話呢?

多和孩子說說話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懂,所以較少和孩子說話。但其實,從9個月開始,嬰兒就會模仿大人發音。腦細胞需要靠在生長環境中的所見、所聞來刺激刻畫重複印象。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和孩子說說話,機能給予他們足夠的語言環境,也能把語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腦海裡,更能加深親子感情。

誤區:不要用太過複雜的語言,重在簡單字、詞的累積。嘗試和孩子對話,而不是單一的自說自話。比如,孩子伸手要拿奶瓶,可以說“寶寶是不是餓了?要喝水?(水字重音)要不要媽媽幫你拿?(媽媽重音)”

在對孩子說話時,注意的不僅僅孩子是否聽到了,而是通過開放性的話題,引導孩子與自己互動,從而給孩子提供說話的語境和機會。

鼓勵孩子說話,不要當翻譯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說話遲、不願說話,是父母造成的。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一哭,甚至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爸爸媽媽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了,是想上廁所了,還是餓了。

家長的這種行為,使孩子產生惰性,喪失了開口說話的動力和慾望。所以,家長朋友們特別是爺爺奶奶們,千萬不要做孩子的“翻譯機”!多和他們聊天幫助其練習說話,多鼓勵孩子自己說話,表達其訴求。

正確發音,避免莫衷一是

孩子在剛開始說話的時候,很多發音不標準,奶聲奶氣。比如說“吃”會發成“次”,“蘋果”說成“蘋朵”等。不少家長會覺得很可愛,很萌,學著孩子發音與他對話,或者多用疊詞式的兒語。

嬰兒之所以發音不標準,是因為他們的發聲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善。如果爸爸媽媽一味的學他們說話,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產生誤導,加深了他們對錯誤的深刻印象,形成錯誤暗示,以後很難改正。

除此以外,多代家庭還容易出現多種方言甚至語言,對於言語發育剛開始的孩子來說,這是不符合他們言語能力發展規律的,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對語言莫衷一是,不知道到底用那種語言。所以家庭需要儘量統一語言。

不要強迫學習新詞

兒童的言語發育是根據年齡段分層,和個體差異而不同的,有些家長覺得別的孩子說話多、詞彙量大,從而強迫自己的孩子學習,揠苗助長。

比如,孩子拿到香蕉想要吃,媽媽一把奪走:“寶寶來說,這是香蕉,說,香蕉。不說不給吃!”或是孩子在玩玩具,也被家長拿走,逼迫孩子學習翫具的名稱等等。

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幼兒的學習應該充斥在遊戲性的運動和日常的玩耍中,通過激發孩子的興趣,產生互動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而強迫的方式,反而會使得孩子無法理解你的意圖,情緒低落,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單調的生活氣氛也是不利於孩子言語發育的,家長雖然不需要像幼兒園那樣去做環創,但可以自己創造不同的生活情景,讓孩子學說話。

例如,孩子總喜歡把玩具亂丟亂放,媽媽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寶寶你知道你的玩具小熊是有媽媽的嗎?”寶寶:“知道!”“那你每次遊戲結束,把小熊丟在這裡,不放回原位,熊媽媽找不到它會擔心的!”“哦~熊媽媽也會難過。”“是的呀,你看天都黑了,小熊回家要做什麼?”“吃飯!”“對呀,那你要不要送小熊回家吃飯呢?”“要!”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應該用不同的對話方式和孩子溝通,逐漸增強他們的詞彙數量和表達邏輯性,從而增強他們的言語發育。

並且,家長也可以利用繪本、動畫電影、童話故事的形式,和孩子一起觀看,引導孩子針對故事情節闡述自己的想法。鮮豔的色彩和明快的畫風,以及簡單的人設會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對說話產生興趣。

小G老師家的超超就對宮崎駿的動畫情有獨鍾,超超之前不願意多和爸爸媽媽交流,自從看了宮崎駿動畫,經常和小G老師討論動畫裡的情節。

幫助孩子學習說話,培養孩子的言語發育,一定不能操之過急、揠苗助長。而要循循善誘,為他們創造一個說話的生活情景,讓他們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樂趣,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想法,愛上說話。

參考文獻:章依文、金星明等 2~3歲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篩查標準的建立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童保健科,上海 200127皮亞傑. 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格姆思


從孩子生下來那一刻起,每個爸爸媽媽都開始期待孩子開口說話的那一刻。孩子第一聲叫得是爸爸還是媽媽孩子突然說了讓父母意料之外、孩子

開始不停地提問開始絮絮叨叨等等,都是父母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怎麼能讓孩子早日開口說話喜歡說話,並最終詞彙量爆發呢?這裡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只要平時
注意堅持引導,孩子就能輕鬆順利的學會說話

拋開生理上的因素,我們這裡只從生活環境對孩子說話的影響入手進行討論。先說一個身邊的例子說起,鄰居家的孩子從生下來到上幼兒園,父母也嘗試讓孩子接觸很多語言環境,給孩子看動畫、放音樂,父母下班回家也說話交流,可是孩子就是遲遲不說話,一直到上幼兒園將近4歲,才開口說第一句話。遲遲不說話,讓父母著急不已,諮詢相關專家才搞明白孩子不開口的真正根源。這家人因為平時工作忙碌,一直都是由保姆負責帶孩子,但由於各種原因,保姆一直沒有固定下來。3年時間,來來回回換了不下10個保姆,而保姆也大多是年輕小姑娘,沒有接受過正規早教訓練,平時很少和孩子溝通。可見,所謂好的語言環境,需要的父母利用各項資源,科學創建一個綜合性的交流環境,才能促進孩子開口說話。


第一,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人、熱鬧的環境。雖然3歲以前的孩子需要很多的睡眠,但家庭中不宜給孩子刻意創建安靜的環境,否則孩子將來適應了此種環境,將會不適應其他環境,同時家裡更多的人和孩子接觸、交流、逗孩子,都是在跟孩子建立聯繫,這種聯繫越多,孩子將來就更願意和人交流,更活潑。

第二,

多陪孩子玩耍,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交流。不要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你要和他玩遊戲,在遊戲中互動,把他當大人一樣說話,雖然會不說,你可以猜測孩子的想法,然後問問他是不是這樣這種尊重孩子的交流式語言
輸入比單純的看動畫有效的多。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進行吹口琴、吹氣球等遊戲,不僅鍛鍊嘴巴,還能鍛鍊肺活量


第三,通過講繪本、唱歌增加孩子詞彙量,激發孩子多動口。繪本中蘊含的故事帶給孩子無窮的想象和樂趣,從小聽繪本和聽音樂的,不僅能促進大腦發育,還能激發閱讀興趣和培養樂感。從嬰兒時期給孩子聽的歌曲和音樂,孩子長大一些很容易就會哼唱,有些特別喜歡的音樂還能陪伴孩子一生。

第四,傾聽孩子表達,不要代替孩子說話。當孩子有表達慾望時,一定要耐心的傾聽,即使他說的很慢,也不要表現出不耐煩或替孩子表達。孩子一切的本領,都是慢慢一點學會的,給他時間給他鼓勵,他就一定能做的越來越好!

通過為孩子建立語言環境,和有意識的雙向互動交流,用遊戲和歌曲激發孩子的語言興趣,假以時日,相信孩子一定會給你超乎尋常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