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和郭德綱誰的相聲造詣更高?

老狼1705878


這個問題問出來是搞笑的嗎?苗阜的相聲造詣能和郭德綱相提並論嗎?



且不提現在郭德綱可以說是中國相聲演員第一人,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郭德綱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中國相聲界。



單說郭德綱學藝經歷就不是苗阜可以比較的,當年年僅6歲的郭德綱便跟隨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8歲開始學習相聲,之後更是跟隨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豐學習相聲,在此之後不久,郭德綱便可以表演《張廣泰回家》、《楊家將》等著名相聲段子,在自己學習鑽研相聲技藝近10年之後,郭德綱更是拜師楊志剛學習傳統相聲段子。



在長達20多年的相聲學藝生涯中,擁有相聲天賦的郭德綱可以說十分努力刻苦了,而且在此期間,郭德綱還兼顧學習評書和西河大鼓等技藝,這也令郭德綱不僅傳統相聲段子說的不錯,和相聲相關的曲藝也有不錯的功底。



而且,郭德綱為了提高觀眾對相聲的接受程度,大膽博採相關技藝的優點融入到相聲中,在創作相聲作品時也儘量讓內容更接地氣,同時將德雲社商業化。



可以說,在郭德綱和德雲社多年的努力,越來越受觀眾的喜歡,郭德綱和德雲社的人氣也越來越高。



而反觀苗阜,雖然年齡上比郭德綱小了10歲,但是苗阜真正開始正兒八經學相聲的話要比郭德綱晚了近20年,要知道苗阜是在2002年才開始學習表演的,按照這個時間點,說苗阜和郭德綱的徒弟一個輩分都不為過。



在這種半路出家說相聲的情況下,苗阜和郭德綱比相聲基本功就差了很多,而且苗阜說話一快就會出現口齒不清的情況,而且和郭德綱穩健的颱風相比,苗阜在表演時偶爾會出現不太自然的情況,至於相聲技巧的話,苗阜掌握的也差了一些,這也導致苗阜很少表演傳統貫口相聲節目。



儘管這些年,苗阜創建的青曲社儼然成為僅次於德雲社的第二大相聲團體,但是,要知道苗阜的青曲社可以說是照搬郭德綱的德雲社模式的,但是和德雲社那種雅俗共賞,深受觀眾喜歡的表演風格,這幾年向主流相聲靠攏的苗阜也差了一些。



而且,這幾年頻繁出沒於各大電視臺的苗阜也沒有太多時間鑽研和打磨自己的相聲基本功,這也令他和郭德綱之間的差距越來越遠,因此,論相聲造詣還是想法,拾憶認為苗阜都不及郭德綱的。


拾憶物語


他們兩人在相聲界各有千秋,一個是德雲社的掌門人,一個是青曲社的掌門人,兩人說的相聲都別具一格,都擁有不菲的粉絲。



苗皂的相聲我沒怎麼聽過,後來上了幾回電視臺說了幾次相聲,才漸漸對他有所印象。據說,他是半路出家說相聲,原來是個扳道工人,後來學的相聲,不過好像他在官場上混的挺順暢的,非常得領導的賞識,在西安開的青曲社也是很有名的。

郭德綱非著名相聲演員,從小學相聲,師從侯耀文。他的名氣非常大,可以說家喻戶曉。在國內多地巡演,現在又跑到國外商演去了,賺錢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又涉足綜藝界、主持人,並且還導演拍電影,可以說是在娛樂界多面開花。
他們兩個要比較的話,苗阜在官場上會平步青雲的,而郭德綱在相聲事業上會突飛猛進的,具體大家對他們的評價,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不過,要是論相聲的話,還是郭德綱的造詣比較高,因為大家對他的愛戴最高。


陳語爛言


直接插入內容,論相聲功底和造詣,這倆好像沒辦法比較。雖然都是說相聲的,郭德綱無論在傳統段子和創新相聲上都有著巨大的成就,我們應該承認郭德綱是挽救了相聲的人,沒有郭德綱的橫空殺出,現在的相聲可能已經不是相聲了。也沒有相聲演員專職於相聲。

成名後的郭德綱除了將德雲社經營地風生水起外,也涉足了影視和主持行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郭德綱現在的作品比起十年前的作品差了很多!拍的電影沒有預期的那麼好,當主持人又太過碎嘴,令人生厭!可以說,這也算是不務正業了,也許,郭德綱太過自信,將自己概括為多棲明星,如此下去,德雲社可能也就快了。



反觀苗阜,通過相聲大賽成名後,參加了不少節目,也將自己的青曲社帶入名苑之列!論相聲功底和天賦也是可圈可點,相聲演員,不一定分個好壞和高低。只要心存觀眾,專於本職就是好的相聲演員,相聲界可以沒有苗阜,就如這世上沒有菊花,我們也只是欣賞別的花朵!有了苗阜,我們可以欣賞菊花的優美,百家爭鳴才是相聲發展下去的真理。

苗阜的相聲也算是相聲界中的一股清流!無疑對相聲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這些年的所謂相聲,苗阜做到了改變,以獨特的語言結構和創新相聲,形成了苗氏相聲的風格。
但是問題還是跟郭德綱相似,所不同的是,苗阜對官本相聲更感興趣,掙著普通觀眾的錢!瞄著那些不會說相聲的相聲名家,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苗阜能實現做領導的想法,也會丟掉普通觀眾,所以,相聲演員一旦有脫離本職的想法後,就不再追求什麼造詣了,這也是相聲圈讓人生厭的通病。


邊陲後主


就目前來說,肯定是郭德綱。


郭德綱成名早,大概在05年迅速火了起來,在這之前,郭德綱都是在相聲行業中摸爬滾打,為了維持生活,還在櫥窗中過了就好,前期可以說是很艱苦,就像他自己說的,他和張文順李菁三個人來一場相聲大會,李菁說一小時的快板,他和張文順上來說一個對的,最後三個人說一個群的,說了三個月,沒有重複,可能說得有些誇張,但老郭這些年的能耐大家也都看過了,不是現在的苗阜可以超過的。


苗阜也是再一次相聲比賽中火起來的,說了一段相聲《滿腹經綸》,這就是苗阜的成名作,第一次聽確實有意思,但之後幾年,感覺都沒有脫離這段相聲,靠著自己獨特的口音和錯誤的文字找包袱,王聲來糾正,這其實聽多了就沒意思了,重複太多,雖然老郭也有這毛病。

郭德綱就算現在的相聲沒什麼進步,苗阜也還沒有追上他的腳步,而且苗阜已經開始從政,相聲水平就很難提高了。


漫享網咖


關注陌上橫刀,評論刀刀見血!

苗班主和郭德綱比相聲造詣,這個有意思,我們就從最基本的相聲四門基本功課“說、學、逗、唱”簡單對比。苗班主,你可要站穩咯!

一、比比“說”。

”,可以說是一個相聲演員最最基本的功夫了,可是怎麼說需要技巧,說的怎麼樣需要能耐。郭德綱在這方面毋庸置疑,他那嘴皮子功夫在相聲界也是數一數二的,他對於相聲演員的“說”也多次提到,大意是“在正確的地方,說正確的話,給正確的人聽”,有點拗口,可他點明瞭“說”的關鍵所在,不是誰都可以上臺說個俏皮話就能糊弄觀眾開心的。郭德綱自小學習,在市場上摸爬滾打30多年,深諳其道,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話語他說出來就可以讓觀眾笑,看看他主持的幾檔喜劇節目收視率就很能說明問題。

反觀苗班主,王聲經常說他是“地包天”,話都說不利索,也不知道他怎麼就混進了相聲隊伍。苗阜畢業於寶雞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上班後是個電力工,因為愛好文藝,進入西安鐵路局文藝團學習表演。也許小時候愛好文藝,但和郭德綱的童子功是沒法比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看看他接棒郭德綱主持的《我為喜劇狂》,嘴上功夫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二、說說“學”

“學”,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學人學物、學鳥獸蟲魚、學唱戲曲歌曲小調(除了相聲的本門唱“太平歌詞”),各種模仿都可以歸為“學”。這也是郭德綱的拿手好戲,京評梆越黃、各種小曲小調都能信手拈來,這得益於他少兒時期勤學苦練、廣拜人師,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相聲圈沒有人比郭德綱會唱的曲調更多,郭德綱利用德雲社的影響力讓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曲藝重新煥發新機,這對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是功德無量的。

看看苗班主,會學什麼?傳統戲曲小調,小時候沒學過、大了也沒人教,偶爾唱唱陝西地方歌曲、戲曲,真不敢恭維,那嗓子和姜昆有得一比,甚至更聒噪,他真的應該趁早年和老郭關係好的時候到德雲社學習學習,現在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三、聊聊“逗”

“逗”,是相聲的靈魂,不逗的表演就不叫相聲,那是詩詞朗誦、講故事,不管你是諷刺,還是歌頌,或是閒話小段子。這個“逗”是非常講究技巧的,可以是語言逗、也可以是形體逗,還可以是表情逗,無論哪一種逗,根本目的是讓觀眾發笑。老郭對這方面可謂駕輕就熟,挖了無數坑,把于謙的家人都給送進坑裡出不來,說個閒話都能讓觀眾樂半天,他的返場看的有意思。

而苗班主會“逗”嗎?也會,裝瘋賣傻、自以為是讀錯字,然後王聲糾錯,一個套路用一輩子,咋咋呼呼的玩套娃遊戲,好笑嗎?《滿腹經綸》我笑了,戲說四大名著系列看了,笑了一半,後面的包袱他撅下屁股觀眾就知道他要屙什麼粑粑。

四、“唱”

“唱”,唱“太平歌詞”,這是相聲門的本門唱,是相聲老前輩撂地演出吸引觀眾的必備功夫,被那批電視相聲演員給丟到垃圾堆裡去了,看看80、90年代那批半路出家的主流相聲演員們,忽悠了多少電視觀眾?郭德綱不斷挽救了相聲,同時也挽救了太平歌詞,他的弟子張雲雷甚至讓太平歌詞變成了流行歌曲。不說了,郭德綱對於太平歌詞來說,功德無量!

再說苗班主,半路出家的和尚,他的師父鄭小山沒有教他唱太平歌詞,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教,不會是“留一手”吧!2017跨年的時候德雲社的“少年太平歌詞老藝術家”張雲雷帶領“德雲三寶”去西安演出,苗阜應該趁機好好向小辮兒請教請教。

別的還用比嗎?基本功連徒弟都快比不上了,還怎麼和他們的師父比?!只能比抱大腿了!!!


橙星娛論


要說郭德綱和苗阜的的造詣誰更高,我只能表示呵呵,當然是老郭唄。

咱們說句良心話,如果沒有郭德綱給相聲界樹立這麼一杆大旗,把價錢賣高,從新走向舞臺玩會,那麼就不會今天的相聲,估計很多人都不幹了,為什麼,沒前途唄。

可是老郭這麼一弄,基本是憑一己之力,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相聲的希望,從而加入相聲大軍來,苗阜再怎麼說,也得佔了郭德綱的光。


而苗阜的貢獻,無非是在體制內有名分,有職務,可是如今的主流基本上就是打壓。

咱們再看才能,說學逗唱。

老郭的學,各種曲藝大鼓,小曲小調,高亮的嗓門,無不讓人佩服感慨。老郭的唱,太平歌詞,親自整理文本,一唱就停不下來。

而相比苗阜就遜色了很多,作品也不多,形式也很單一,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說個錯字捧哏的糾正一下。

再從藝術上看,藝是能耐,術是賣錢的手段,能把能耐賣出去並且讓人家樂意為你花錢,才是藝術家。


這些年,郭德綱的德雲社可以說是如日中天,20週年慶五千人以上的商演一百多場,小劇場三千多場,其他人能做得到嗎?說是德雲社佔領這相聲界的半壁江山,一點不為過啊。

出乎意料的是,老郭在海外演出更是出奇的火爆,人氣大增。是屬於真正的把相聲走出國外,並且還能掙錢。

而且德雲社如今的人才頗多,比如岳雲鵬,郭麒麟,張鶴倫,張雲雷,燒餅等。相比苗阜的青曲社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郭德綱的造詣高於苗阜可不是一點兩點。可是很多人更相信兩人實力相當,因為這樣才熱鬧,反正都是吃瓜觀眾,倆人打起來才有意思。


新鄉小子先鋒員


臺下紛紛擾擾,臺上見的是真章。

既然說到了相聲,就不要扯別的。一個人相聲水平怎麼樣不是自己吹出來的,而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相聲的基本功

既然是說相聲的,那麼就要說一下相聲的基本功了。有的人歸納為說、學、逗、唱四個字;有的人說相聲分為吹、打、拉、彈、說、學、逗、唱、耍、變、練11個字。不管怎麼說,就要求說相聲的時候形神兼備、嘴皮子溜才行。

常寶華老先生是越老越“明白”了

無論哪一種表述方式,都對相聲的從業者有很多的要求。那麼,這兩個人的基本功怎麼樣呢?先看說,能說繞口令,貫口,會念定場詩。

說要說得清楚,滋滋喝水,嘎巴嘎巴吃豆一定將每一個字送到聽眾的耳朵裡面。嘴裡面跟拌蒜似的你那不是幹這一行的。

這一點你可以聽一下郭德綱以及郭德綱的徒弟們的吐字,不用看字幕照樣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這就得益於郭德綱的嚴格要求。

能學各省方言,各種地方戲曲,曲藝,流行歌曲,大小買賣的吆喝,學口技等

觀眾們在舞臺上見得最多的也許就是郭德綱在舞臺上唱小曲了,歪唱《大約在冬季》、相聲《叫賣圖》、《學電臺》等等這叫真功夫。至於苗老闆,還真沒聽他說過

會說單口,能逗哏,能捧哏,能泥封,會雙簧(前臉,後身)

能所單口的也沒有幾個了,畢竟,單口相聲對於相聲演員的要求更高。一個人站在臺上嘚啵嘚你得把觀眾都笑了才行。這一方面,我想說的是,郭德綱你什麼時候把單口相聲的坑填滿呢?

《濟公傳》、《醜娘娘》、《君臣鬥》……挖的坑可不少了!!

太平歌詞

別說苗阜了,現如今能唱太平歌詞的相聲演員也沒有幾個了。

可是,在德雲社你如果不會唱太平歌詞還想成角,那就是痴心妄想!不大的年紀進入德雲社先學太平歌詞,這可是本家的功夫。

說完了這幾項,別的也就不再談論了。至於誰開了多少的專場,誰新寫了多少的相聲段子就更別比了。

看到這裡,各位看官明白了誰的相聲造詣高了嗎?


蜜桔娛樂


這要看您所說的相聲造詣是指的哪方面呢?

從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講,郭的相聲在說、學、逗、唱方面都是比較出眾,很多傳統的相聲段子、瀕臨失傳的小曲小調又在德雲社裡重見天日,而且吸引了很大年輕的粉絲,避免了傳統藝術受眾年齡斷層現場;拋開德雲社的演員,真不知道哪裡還有會唱太平歌詞、北京小曲兒、京劇、歌曲、貫口都說唱的這麼專業的人了!

從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來說,呵呵,那就不用說了!

最近看了一段話,分享給各位:世間哪有那麼多大道理?你若活的幸福你便是大道理!我想套用過來:聽相聲不就圖個樂呵嗎?別想那麼多了!

各位看官,您說對不?


坐看雲起時yy


這個問題雖說多餘,但是有問有答嗎,首先看錶象,第一郭德綱相聲演出多,出國掙匯多,財政交稅多,私人團體自己養自己人多,觀眾認可多。反觀苗阜,參加會議多,官銜比較多,跟主席混的時候多,不認的字比較多,吹牛的時候多,(聽說是博士)學方言時陝西話多,牢騷比較多,總之兩人各有千秋,沒啥可比性!


劉先生181627166


肯定是苗阜了,他是中國曲藝家協會的委員,德藝雙馨,相聲藝術爐火純青,登峰造級,連中國曲藝家協會的主席姜昆先生也承認他的相聲事業的引領位置,他拒絕三俗,倡導高雅的相聲藝術,將相聲藝術從地攤重新帶回人民大會堂的必是苗大師,苗大師不僅是相聲大師而且懂政治,善權謀,智商極高,他是和候寶林齊名的相聲大家,史稱“苗猴”,而郭德綱自己都承認自己是相聲界的小學生,自是無法和苗大師相提並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