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平均收入工資準確還是中位數工資收入準確?為什麼中國不統計中位數工資收入?

用戶1042983694582


糾結統計數字有意義嗎?頭條這樣的提問太多了,我工資多少,在什麼城市,屬於什麼水平?要麼是來炫耀的,要麼是來找平衡的,要麼是來求安慰的。其實,你跟全國比、跟全城比,有意思嗎?你還是活在你的世界裡,一般都是跟同類的周圍人比。如果你要跳槽,就要關注你的身價的市場價位,與中位數和社平工資都沒有意義。

第一,社平工資,可以當作參照,但實際意義不大。比如,說北京2018年社平工資是10800元。這是所有工薪族工資總額除以人數。每次公佈社平工資,許多人都哀嚎:我又被平均了,我又拖某某城市後腿了。別忘了,財富分配是二八定律,20%的人佔據80%的財富。平均工資高,不能掩蓋低薪人員是最大群體的現實。當社平工資10800元時,許多高薪行業的應屆生起薪就超過2萬。可是,絕大多數通用崗位的人員月薪不到5000元。

第二,中位值。反映的行業企業的工資策略和水平,在跳槽時有參照作用。比如說,財務經理在行業裡,有10000、8000、7000、6000、5000元,如果中位值是6000元,意思是50%的人是6000元。25%分位是10000元。75分位是5000元。說明75%以上的人是5000元。對你跳槽有指導意義。比如說,你應聘到某企業,這個企業是行業標杆,實行的是標杆工資策略,財務經理可能是25%分位,10000元。如果你應聘到某企業,這個企業是一般企業,可能執行50分位的工資,你的定位可能就是6000元。

第三,人們的心理感受。人的攀比心理是一個很奇妙的心理活動。人們往往與本公司相同人員相比,與同學相比,與朋友相比。總是覺得別人家的老闆最好,別人家的工資最高,別人家的福利最好。這是因為人們只比自己沒有的。中位數也好,社平工資也好,與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樣。你加入了標杆型企業,比如阿里騰訊華為等等,比如金融證券投行諮詢等等,他們的工資策略就是標杆型的,否則他們吸引不到優秀人才。

綜上,要想提高工資,一是努力加入高薪行業和標杆型公司,這樣起薪就比較高,未來的天花板也高,有的超級企業年薪百萬不是夢,但有些傳統企業年薪20萬就是天花板。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跳槽時就有議價能力,比如,你可以要市場價位的25分位的工資。至於中位數和社平工資,與個人無關,這種統計數據,看不看都沒有意義,把自己的職業和生活搞好才是王道。


職場火鍋


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幅圖?
意思是如果算中位數工資的話,工資水平因該反應了大多數人的工資,比較接近現實工資情況;但你們看錶格中的數據,若以中位數來看,中位數工資以上的員工工資只有4人,只佔8%;中位數工資在中位數以及以下的佔了92%,這種情況發出來的話有點難看,國家應該有所統計,但沒發表出來。


下面是國家統計局在今年五月份發表出來的統計圖?這張圖是2016年、2017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分行業年平均工資一覽:注意這是私營單位。


  • 這張是2016年、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分行業年平均工資一覽:注意非私營。
我們來比較一下城填非私營單位的就業分行業平均工資與城鎮私營單位的就業分行業平均工資來看。工資最高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上金融業。其它行業工資都基本差不多。2016年~2017年不管是私營或非私營工資增長差不多7%左右,還要扣除物價因素增長5%算好的。這是2018上海市的薪資水平報告;


這是各地區的工資排名,工資被平均下來統計起來好看一點。你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


小迷惑宅影


其實吧,就一般老百姓掙那倆錢兒,統不統計都沒啥意思,別人不知道,自己還不知道嗎?

統計數字從來就是別人拿來說事兒的,需要你高,你就高,想讓你低,你就低,這是人家的文字遊戲,認真你就輸了!

當然,咱們也從來沒贏過。

想想轍,把自己家的收入提高點,比胡思亂想強,這個數字才是你的生活。





面具說


中國貧富差距大,工資超過5000的只佔20%,可是平均工資卻有6000多,那這個平均工資顯然就不能準確反映大部分人的工資了。如果統計中位數的話,估計在3000左右不到4000。


關你球事


家醜不可外揚啊


用戶94050494215


中位數工資準確,比較接近一般上班族收入 。其實國家一定也統計過,發表出來數據難看,沒有公佈而已,頂尖10%的收入能拉高數據 。兩個馬大叔就提高多少收入了 。


林老爺522


兩者都準確,只要統計正確。若更細緻反映數據分佈,最好採用五段表述法,即把收入群體分為上、中上、中、中下和下五檔分別統計其平均數和中位數。


心儀遠方


中位數統計窮人太多,不好交差!呵呵


路人丁343


我和馬雲平均資產幾百億,我驕傲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