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退位,劉備為什麼不迎漢獻帝入蜀為帝,而是自己當了皇帝?

喜歡你你是我獨家的記憶


漢獻帝禪讓退位,劉備就是有心迎獻帝入蜀那也很無力啊。獻帝遠在許都,劉備是打算派幾個刺客去保獻帝逃出啊還是直接向曹丕要人?其實兩種方式皆不可取,劉備一動,獻帝必死。




自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制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獻帝這張王牌在曹操手上是如獲至寶,所以對漢獻帝的安保工程就做的很足了。許昌(後改許都)是曹操的老巢,讓獻帝居中在此,誰人可奪。因此即便後來獻帝禪讓退位當了山陽公了,派區區幾個刺客去營救也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事情。


其次,若獻帝禪讓了,劉備公開向曹丕索要獻帝迎回成都,則獻帝必死無疑。這個時候不管獻帝是生是死,劉備在成都只有按兵不動,承認既成事實才是拯救獻帝的最好辦法。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漢獻帝劉協禪讓退位後,曹丕為了表示恩榮之心,也是為了不想落下弒君篡位的千古罵名,沒有趕盡殺絕殺死劉協。而是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當然這句話完全可以不用當真)。




劉協到了封地山陽縣,自然是哪兒都去不了。曹丕派重兵把守,名為保護實則軟禁。獻帝被殺的假消息傳到成都後,劉備哭悼獻帝舉朝素服弔唁。這也應該不是裝出來的,畢竟魏國與西蜀素無往來,消息隔絕,獻帝被殺消息真假難辨。此時群臣上表即蜀漢皇帝位,乃報先帝(獻帝)遇害之仇,亦能收集人心,於大局有利。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劉協病逝於封地山陽縣,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這位一生坎坷的苦命皇帝,總算是以這種體面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大國布衣


220年12月,曹丕於許昌西南17公里的繁陽(今河南繁城)舉行受禪儀式,逼迫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劉協雖不情願,但還是很配合地完成了儀式,將玉璽交給了曹丕。隨後,曹丕貶劉協為山陽公,東漢由是滅亡。


在劉協退位四個月之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遠在成都的皇叔劉備在祭告天地與漢朝高皇帝以下後,宣稱自己成了漢朝的皇帝,將繼續驅除漢賊,復興漢室的事業。漢獻帝還健在,這皇叔劉備為何不去迎奉天子,反而自己稱帝呢?

一、劉備迎奉獻帝難度太大。劉協被貶為山陽公,封地在山東菏澤。如果劉備要把劉協從山東接到四川,這距離實在太遠,而且要穿過曹魏的中心區域,這對於劉備來說太難了,很不現實。

二、劉備也不想迎奉獻帝。雖然劉備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但隨著劉備勢力的強大,劉備的初心已經改變了。此時的劉備希望做一個主角,而不是之前的配角。所以在得知曹丕篡漢後,劉備的內心是非常波瀾的。在波瀾糾結了四個月之後,劉備想通了,他要做主角,給自己搖旗吶喊,為自己代言。

但是劉備在當主角之前,必須得處理一下劉協。劉備找了一個很尷尬的理由,就是他聽說劉協被曹丕害死了!聽說被害死,我估計劉備自己都不信。可不論這理由有多麼尷尬,反正蜀漢集團的人是信了,於是一大波人勸劉備稱帝。劉備給劉協草草舉行葬禮後,就在群臣的簇擁下登基了。
三、劉備稱帝,劉協應該是知道的,劉備為他舉行葬禮,劉協也應該知道。這時的劉協已然想通了,無論是冠冕堂皇的口號,還是明目張膽的威脅,對他來說都一樣。當他被董卓擁立的那一刻起,漢室早已傾頹,他的命運已經註定。他也清楚,留在曹魏尚可性命無憂,萬一被劉備找到,他只有死路一條。


石頭說歷史


說難聽一點,劉備不但不會迎漢獻帝來益州,甚至巴不得漢獻帝早日駕崩,以讓自己稱帝更加具備合理性。先別急,下面咱依據史實來論證一下。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后,劉備聽說漢獻帝被曹丕弄死了,也於第二年稱帝自立。

事實上此時獻帝不但活的好好的,還被封為山陽縣公,到234年才死。



劉備只是一個聽說獻帝已死就急吼吼稱帝了,也許他心理更願意相信獻帝已死吧,否則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口頭最高目標的劉備如何有資格稱帝呢?其實即使獻帝死了,理論上劉備也該擁立獻帝的兒子才對啊。這說明劉備安的就是自己稱帝的心,可憐的獻帝被其宣佈死亡了。



劉備稱帝后,我們也沒發現他與獻帝有來往的任何記載。也許他一方面沒臉再聯絡獻帝,另一方面也真的將錯就錯宣佈劉協徹底死亡了。這樣的劉備,怎麼可能有心迎劉協入蜀?當然,在魏國控制下,劉備即使有心恐怕也撈不出劉協吧。


司馬砸光


題主會問這個問題,可能是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這本書中劉備可謂是仁義的化身,被幾十萬魏軍追趕也要帶著百姓一起逃,趙雲救了劉禪劉備更是恨他的兒子險些害了趙雲死於亂軍之中而要怒摔阿斗,總之在這裡劉備是千古難遇的仁君。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答案不是,瞭解《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羅貫中先生寫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尊劉貶曹”,大體的框架是按照史書來,但細節幾乎靠編,就這樣在歷史中比曹操還奸的劉備搖身一變變成三國最仁義的君主。真實的歷史上,我就單單列舉一件事情,你就知道其實劉備並不仁,據《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這什麼意思?簡單的說就是劉備被曹操追殺,劉備為了保存自己的姓名直接就把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拋棄一邊,他自己就跑了,就這樣跑了.....,我想若不是趙雲捨身護主,恐怕劉禪和甘夫人早就死了,你就這樣的劉備能算仁主嗎?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迎漢獻帝入蜀為帝,而是自己當了皇帝?”

因為劉備從起兵那一刻起,就沒打算要做大漢的“中興之臣”,他想做的是大漢的“中興之君”。

劉備從來都不是一個甘願屈居人下的主,據《讀通鑑論》記載“曹操王魏,己亦王漢中矣;曹丕稱帝,己亦帝矣;獻帝未死而發其喪,蓋亦利曹丕之弒而己可為名矣。”,看看,曹操稱魏王,他就跟著稱漢中王(這漢中王還是自封的,只是形式上上表通知了下漢獻帝),曹丕稱帝,他也急忙跟著稱帝,可以說劉備從來都不願意屈居人下。再者明明獻帝沒有死,曹丕向天下頒佈詔書,將獻帝封山陽公,並遷居濁鹿城,《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記載“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可是劉備卻偏偏要說漢獻帝死了並幫他辦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君王葬禮,如果他真的奉獻帝為君,這等獻帝生死攸關的事情,劉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去派人探查獻帝到底是生是死,而不是什麼都不去查,直接就對外宣稱獻帝已死,併為他發喪,要知道去詛咒一個還沒死的君主,那可是滅九族的大罪,可是劉備卻一點都不怕,相反是直接替代獻帝建立一個全新的漢朝,從這點上來看劉備想要替代漢獻帝早就蓄謀已久。還有的就是即使漢獻帝真如劉備所說是被曹丕殺死的,如果劉備真的是效忠獻帝的,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不顧一切的殺向魏國,而不是不顧一切的殺向吳國。

顯然種種跡象表明劉備早就有了稱帝即位之心,他缺的只是一個藉口,顯然獻帝被廢,曹丕代漢就是他最好的藉口,所以我們就看到,獻帝未死劉備發喪,而宣佈繼承大漢帝位這樣的一幕


澳古說歷史


劉備起義和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漢獻帝在劉備看來,只是被他利用的一顆棋子,劉備利用自己皇室身份的影響力,招募人才。打的是匡扶漢室的名義,開始起兵的,但是,他起義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想自己當皇帝。為自己打江山這和漢獻帝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事實上劉備也是靠著皇家後人的身份,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招攬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張飛,關羽,諸葛亮,趙雲.......

正是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劉備慢慢的從一個無業遊民,變成了一個稱霸一方的諸侯,他先是佔據了荊州之地,然後又佔領了蜀郡。

這時候的劉備已經成氣候了,他若是真的是為了匡扶漢史,這時候的他,早就該把漢獻帝給接過來當老大了。

因為此刻漢獻帝在曹操那裡,已經成了玩物,漢獻帝的皇后也被曹操給處死了,並且曹操把自己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這就是赤裸裸地對漢獻帝的監視,這樣的漢獻帝,其實就是曹操的傀儡。

當時天下已經三分,魏蜀吳各自雄霸一方,其中以曹操的力量最為強大。

但是,曹操想消滅魏國和吳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曹操打不過劉備和孫權的聯軍。

這時候的曹操其實完全有能力把漢獻帝給廢掉,然後自己當皇帝,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讓漢獻帝把他封了一個魏公。

魏蜀吳的三個創世人中,只有曹操沒有稱帝,劉備和孫權再後來都當了皇帝。當然第一個稱帝的人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當劉備聽說曹丕稱帝了,這時候他的第一反應也是稱帝。畢竟自己征戰一生,不能落後於魏國呀。

劉備稱帝的時候,怎麼可能想得起漢獻帝來。

說實話曹丕即使讓漢獻帝去投靠劉備,恐怕他都不敢去,因為他明白,自己在曹丕這裡還能多活一些時日,還能有一口飯吃。

可是,若是他去了劉備那裡,肯定就會一命嗚呼的。

劉備其實是最為陰險的卑鄙小人,他不像曹操,曹操做事最起碼光明磊落。你們說我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我就真的這樣做了,你們能奈我何。

可是劉備恰恰和曹操相反,他是打著恢復漢室的旗幟,為自己開疆拓土的。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很陰險。這樣的人是不是小人,是不是連曹操都不如。

現如今大家都曹操的印象不好,一說到他就想到奸臣,小人,其實這都是羅貫中小說影響的,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遠沒有這麼邪惡。


史學達人


首先,獻帝在許昌舉行了禪讓大典,不可能跑到成都去。

其次,獻帝就算能跑到成都去,估計他也不願意去——在劉備那裡當個名義上的皇帝,跟在曹魏這邊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很多人說獻帝不情願禪讓,這個說法恐怕是不成立的。漢獻帝本來也不是靈帝的嫡長子,繼靈帝在位的是獻帝的兄長劉辨。獻帝是在董卓亂後,被董卓扶立為天子的。董卓此舉是因為劉辨為何進妹妹何皇后所出,何進在亂中被宦官斬殺,但是何氏的外戚勢力並未完全土崩瓦解,所以必須廢掉少帝劉辨而另立新君,自己才好大權獨攬。劉辨生母已死,被董氏收養,與自己同族,所以選中了劉協。所以劉協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權力的牽線木偶,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天子的權勢。

董卓像
在董卓之後,獻帝的生活其實非常悽慘,直到被曹操接納以後,才停止了流離生活。換言之,曹操在危難之際,充當了漢朝正統政權的守護者長達二十多年,功成而不自居,獻帝則完全生活在曹氏的羽翼之下,這個時候讓他去投奔素不相識的劉備,怎麼可能呢?我們要知道,獻帝是在四十歲的年富力強之時,將政權禪讓給了還小他六歲的曹丕,我們應該替獻帝感到如釋重負。事實上,獻帝也是為數不多禪讓之後還能得終天年的皇帝,這就是因為他的禪讓完全出自真心,所以他也不可能為了一個漢室的名義,就離開保護了他這麼多年的曹魏一方。

曹操像


pku小動物


這個問題很簡單。迎回來自己怎麼辦,跟趙構不迎宋徽宗跟宋欽宗一樣的道理。假設劉備想迎漢獻帝入蜀,他首先面臨著一個現實的問題:蜀漢軍隊不得不穿過魏國的大部分領土才能到達漢獻帝(此時已稱山陽公)所在的山陽郡(今山東省鉅野縣東南)。說實話,如果劉備有這個實力,早跟曹丕幹上了,何必多此一舉先迎回漢獻帝呢?

但是,就算劉備有能力迎回漢獻帝,他也不會這麼做的。因為在那時,漢獻帝劉協已經成了一個很尷尬的人。

因為在事實上漢朝已經亡了,劉協作為天子,卻沒有尺寸之地,如果沒有曹操的支持,他只能四處流浪,處境悽慘。曹操迎請漢獻帝是怎麼回事,天下諸侯心知肚明。

但是畢竟漢獻帝在名義上還是天子,大家都還用著漢朝的年號和漢朝的官職,還得給天子一些面子。所以曹操拿漢獻帝當金字招牌,這塊招牌還是有一些含金量的。

一開始諸侯紛爭的時候,曹操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因此曹操要立一塊金字招牌來招攬人才,凝聚人心,“奉天子以討不臣”。

但是當三國鼎立的形勢形成了,曹魏成了最強大的一方勢力,此時已經不再需要劉協這塊招牌了。而且這塊招牌的含金量已經被曹操消耗得差不多了,天下人越來越不把他當回事。

劉備是漢室宗親,他名正言順地打起“興復漢室”的旗號,又何必撿起曹丕不要的照片,把漢獻帝像祖宗一樣供起來呢?要知道漢獻帝是有雄心壯志的,他能發衣帶詔反對曹操,在劉備手中他也必然不甘心做一個傀儡。但劉備能夠把權力讓給漢獻帝嗎?顯然不可能。你以為劉備真是大漢的忠臣呢?

況且漢獻帝已經禪位,雖然漢獻帝不得不這麼做,但畢竟已經履行了正式的手續。從法統上說,曹魏已經取代了劉漢,成為一個新的合法王朝,漢獻帝成了曹丕的臣子。這是有禪位詔書為證的,上面還蓋著皇帝的玉璽。

就算此時劉備把漢獻帝迎回蜀地,重新立為皇帝,這個皇帝也不具有合法性了。

因此劉備唯一的對策就是宣稱曹丕把漢獻帝殺了,這樣從蜀國的立場來看,曹丕是弒君謀逆的亂臣賊子,他的皇位是搶奪來的,不是受禪讓的,因此沒有合法性。既然漢獻帝死了,三國中只有劉備是漢室宗親,自然名正言順地登基做皇帝了。

其實外表忠厚的劉皇叔,在面對權力時,也不是盞省油的燈。





小閆說歷史


劉備本來沒有小說裡標榜的那麼品質高尚,曹魏也不是傻子會把漢獻帝再放走。要漢獻帝入蜀為帝,首先第一個不同意的就是劉備,其次就是曹操,再次就是所有封官了的大臣。一一解釋

劉備第一個不同意。

我漂泊大半身,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一直標榜自己是皇室正統,不就是想到時候發展空間更大點嗎,現在稱帝了不就是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了嗎?接下來的事就是平定各國一統中原了。什麼?漢獻帝想來我蜀國玩玩,別別,千萬別來,你來了我去哪裡,繼續當皇叔嗎,皇叔有個鳥用啊!我辛辛苦苦培養的一班人馬,每天過著腦袋別再褲腰帶上的生活,一路走過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大臣們對我心悅誠服,百姓對我歌功頌德,憑什麼要給你漢獻帝啊,大家都已經認了我這個“漢”了,你那個“漢”早就不存在了。要你來了我怎麼的也得做做樣子啊,畢竟我在人們的心中一直是向著大漢的呢,不行,我的趕緊跟大臣們商量下,到時候讓他們一定要已死諫我,讓我不要退位,不然可真的假戲真做了!

曹丕第二個不同意。

媽媽的,你都已經禪位給我了,怎麼還不老老實實的待著呢,還想去劉備那,去那幹什麼呢?是要繼續當皇帝,還是去證明劉備漢氏皇帝的正統啊。你要是繼續當漢朝皇帝,那我算個什麼呢,那不就真成了篡位了。你要是去認同劉備那個皇帝的正統了,那我不就冒牌了的嗎,我不還是個篡位的嗎!不行,我得叫人把劉協看緊了,千萬不能讓他去蜀國。還得把他好好供著,天下人都看著我怎麼對待主動禪位給我的開明君主呢。

大臣們也都不會同意。

什麼劉協要去蜀國?他怎麼這麼扯犢子呢!去蜀國幹什麼呢?我們求了好久才勸主公登上帝位,好不容易得了勸進之功,封了個大官做得挺舒服的,你劉協去蜀國是去當皇帝嗎?那我這官不就是蓋的假章了嗎?不行我一定要勸吾皇阻止劉協去蜀國!


(本文原創,有對我的風格感興趣的請關注“以古觀今”,更多精彩為您奉獻)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而劉備卻在漢獻帝禪讓後,對外宣稱劉協被害死。而自己卻稱帝。劉備為何不將漢獻帝迎接回來呢?

第一,劉備本身就想稱帝。其實劉備從小他的野心就很大,在和別人玩的時候,看到自己家的那顆大樹,就對別人說,自己將來當皇帝就將這棵樹砍了做成車架,他的小夥伴都認為他瘋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備從小的夢想就是當皇帝,和劉邦當初說的大丈夫當如是也一樣,都想過把皇帝癮。


第二,漢獻帝劉協也不想回去。漢獻帝劉協知道,在蜀漢他也沒有什麼兵權,底下的兵也不聽從自己,回去的話也是當一個傀儡皇帝,沒有尊言。並且劉備就算將自己迎回去也只是利用一下,等他統一天下後就可能就會殺了自己。

第三,劉協想過去也過不過去。雖然漢獻帝劉協在山陽這個地方自由自在,但曹丕也會派人盯著他,怕他有何異心。因此劉備想從魏國境內把人搶出來難如登天。

我是小枝雜談,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若有寫得不到位之處請指出,努力創作出優秀的文章奉獻給大家。


小枝雜談


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由想到《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劉備領著一幫人歷盡艱險創業,他創的是誰的業?他如果不是為了自己,你大概都會覺得他是個傻子。

從內心來講,劉備肯定不願意迎接漢獻帝入蜀稱帝。

漢獻帝退位是公元220年。此時的劉備,已經貴為漢中王,控制著四川、漢中的廣大區域,掌握著10萬鐵軍,手下有眾多追隨多年的文臣武將,嫣然獨立王國。劉備就是蜀漢集團的實質上的最高統治者,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這個時候,把漢獻帝接過來當皇帝,自己要麼拱手交出手中權力退居二線,那麼多年的辛苦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到頭來兩手空空。傻子才會這麼幹。

要麼就是拿漢獻帝當傀儡,自己當權臣,那不就成曹操了嗎?何必呢。

所以,劉備自己無論如何是不願意迎接漢獻帝入蜀的。

從技術上來講,迎接沒有任何可操作性!

漢獻帝沒有人身自由。

漢獻帝被逼退位後,被曹丕封為“山陽公”。予“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看似有待,實則軟禁

這個山陽公國,就在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大家看地圖。

看地圖就知道,焦作在洛陽以北,正處在魏國統治的中心,距離蜀漢的漢中市尚有千里之遙,更不要說成都了。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連年北伐,連長安都打不下來。劉備怎麼可能派人千里迢迢,突破重重關隘,把漢獻帝接到成都呢?並不是人人都會御劍飛行!

所以,劉備是決計不會迎接漢獻帝入蜀的。他也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