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什麼是孝順?真的是對父母百依百順嗎?

星空下的微冷


你覺得什麼是孝順?真的是對父母百依百順嗎?

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注重“孝道”,尤其是“百善孝為先”觀念深入人心。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孩子,孩子孝順父母是人之常情。但是人性太複雜,人性裡面有太多的自私、貪慾、偏見,這就讓“孝順”這個原本美好的事情也變得不美好起來。



巴金先生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中,塑造了一個孝孝賢孫的典型:長門大孫子覺新。覺新辛辛苦苦承擔著家族的重擔,對長輩恭恭敬敬,唯命是從,他遵從“高老太爺之命”放棄自己心愛的女人,後來的妻子在生育時,又被家族人逼迫送到城外待產,致使妻子硬生生難產而死。覺新一生任勞任怨,非常孝順,但是卻沒有得到任何好報,他活的沉重、壓抑,痛苦、辛酸。

今天社會發展了,沒有了那麼多的封建禮教思想,但類似於覺新式的孝子賢孫依然存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人後面藏著大把的辛酸淚,只是不好言說罷了。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的父母遊手好閒、吃喝嫖賭,他們把子女當成了搖錢樹,逼迫子女掙錢供養自己。這種事例不僅包括無數普通人,還包括各類明星,象梅豔芳、張韶涵、蔡少芬等等。他們為父母買房、償還鉅額賭資,而父母的慾望卻象個無底泂,永遠無法填滿,只好和父母公開斷絕關係。這些父母讓子女付出巨大錢財,而且讓子女身心俱疲,名譽盡失,事業受損。這樣的孝順給子女帶來的只是傷害。

還有人的父母年事已高,甚至都得了癌症了,卻仍要逼迫兒女傾家蕩產為其治病,根本不考慮在他百年之後,兒女如何生活。還有人的父母重男輕女,女孩子結婚時,向男方要鉅額彩禮,結婚後又讓女孩子承擔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卻把房子、存款、等家產留給兒子,女孩子若拒絕贍養,就會被指責為“不孝順”。這樣的孝順不是變了味嗎?

有人的兒女本身收入不高,兒女為了孝順父母,總是儘量滿足父母的要求,以至於父母總以為兒女在外面掙大錢,所以慾望越來越高,很多父母的要求根本不切實際,不考慮兒女的承受能力,依然固執已見,不達目的,則四處喊冤叫屈,指責兒女不孝。這些發生在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真實案例,很傷害兒女們的心。


那孝順是什麼呢?怎樣的孝順才能讓父母和兒女都舒心和樂?我想:孝順絕不能單獨去理解,因為任何人際關係都是建立在彼此互動的關係基礎之上。孝不是單方面的,傳統文化中也講“父慈子孝”,不講“父慈,”單單隻強調孝,會讓孝成為一把看不見的刀,扼殺後輩人的生活幸福。美好的倫理觀念都是建立在彼此互愛、互助基礎之上的,把一方的幸福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之上,然後進行美化,這不是孝順,而是一種虛偽的倫理觀念。

正真的孝順,是在父母和子女互相獨立又互相扶持基礎上,子女對父母敬、愛、扶、養。但同時,父母對子女護、愛、助、援相結合的。而不是父母以孝順為名,無休止的掠奪兒女,損害兒女的生存、發展,甚至損害兒女的家庭關係和人生幸福。


瓜熟而代


對父母百依百順,那是“愚孝”,並不是真心的孝順,是違心的孝順。



你能對違心的孝順承受多長時間?一年?五年?還是十幾年?當你承受不了,也不願承受的時候,再來反對父母的意見,那帶給父母的傷害將會比現在更深。

所以當父母做的不對,或者你有更好的辦法的時候,及時提出來。當然,首先你要想個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和語氣,免得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那後續你會省心很多。


老公是長子,婆婆在家也是說一不二的性格。從小到大,他沒有對婆婆的行為說過一句反對的話,儘管他自己也知道婆婆存在很多的問題。

15年年底生完二胎,坐完月子後就是大寶開學的時間了,在月子裡我就同老公商量好了,帶著倆孩子回孃家去住,因為婆婆明確表示不會幫我們帶二寶。

我是準備過完元宵再來說這個事情,因為我知道如果早點對婆婆她們說,那這個節我們都別想過好了。

但公公一直追問,我們就提前說了,果然,婆婆發了雷霆大火,一直在那裡唸叨,很生氣的來了句“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居然把一件在我眼裡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上升到這個階段。

那晚爆發了最大的一次爭吵,婆婆居然說,讓我一個人帶著剛出了月子的二寶和九歲的大寶在鎮上我姐家住(離學校近,我沒房子,姐不在鎮上住,老公要外出打工)。開玩笑,這個提意她都說得出來。

就不讓我回孃家住,說我回孃家了給她丟臉。


所以既然早知道父母的性格和意見存在問題,真的要早早的說出來,一味的順從,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真的孝順。

為人父母,不要一味的要求子女無條件的服從;

為人子女,不要一味的無條件順從父母!

要孝順,但不要“愚孝”!!


LaLa隨語


其實孝順的定義有很多!譬如和顏悅色的對待父母啦,譬如父母生氣的時候不話趕話跟她嗆嗆啦,還譬如對待父母要有寬容心要有耐心啦等等等等……


話說回來,大家都是凡人父母有些時候也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他們處理事情的不正確的確不用你來指出,否則她會“惱羞成怒”的,給父母指正錯誤也是要有技巧的,譬如用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態度來讓她意識到自身處理事情的不妥當,她生氣的時候就趕緊笑笑儘快開脫自己說是“開玩笑”,用這樣“曲線救國”方法從而達到你想要的效果而不是讓她感覺你的沒大沒小不懂得尊重長輩,因而發難於你。
以前的人都是講究“孝道”的!“孝”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吧?以前的“孝”讓我們感覺“匪夷所思”的怪異,譬如他們“唯父母命是從”啦,譬如“綵衣娛親”啦,譬如“人之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啦,還譬如“父母的名字在寫文章的時候要避開用別的字義來替代”啦等等等等……


現代好了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那些“條條框框”了!但這並不代表著你可以對父母“疾言厲色”的與父母頂嘴與父母吵;都說現代的孩子是沒有底線的,他們不懂得尊重父母敬重長輩,他們活得隨意活得瀟灑,在當今展現“個性”的年代,孩子們的“為所欲為”讓父母們費盡了腦筋操碎了心,孩子們總是“玻璃心”,平時說不得更罵不得,你得隨時哄著說著那些表揚他們的話,雖然他們做得並不優秀也不出色,但如果你不哄著他們,很可能會打擊了他們的自尊心而讓他們頹廢消沉,這樣一來就“得不償失”了。


父母孩子要相互成長!孩子要懂得感恩父母,父母也要理解孩子學業上的不容易與長大後工作上的巨大壓力;父母撫養孩子受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盼著孩子長大了熬出了頭卻沒想到孩子會對他們挑剔與詰難,做父母的遇到這樣的不懂事的孩子不傷心不發火才怪呢。


紅裙有愛



人生如夢158817396


對於孝,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

我先說個父母對子女的例子:

四年級的小明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先看電視,再吃飯,吃完飯又去和爸爸去散步,回來洗個澡,消磨一會兒快改睡覺了,可家庭作業一點兒沒寫呢!媽媽著急了,罵他:你這事那事,咋就不說學習的事兒!快點兒去寫作業,寫不完作業不許睡覺!

“我不會兒寫,我困了,想睡覺!”小明耍賴皮。

媽媽逼著,小明就是不寫,媽媽氣急,噼裡啪啦把小明揍一頓。

小明給爺爺奶奶告狀:“媽媽不愛我,她打我······

媽媽真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明眼人都知道答案,只是更明白的人知道問題不是出在愛不愛。那是什麼問題呢?

這個問題和題主說的問題是一樣的。

孝和順是兩碼事。孝是本質,順是形式,是表達孝的方式方法。

父母不是絕對的正確,天下真有不是的父母。只不過中國的父母多年的家長觀念已經深入骨髓,他們對兒女的直面指出的錯誤很難接受,就是心裡承認,面子上也很難接受。這麼說明白了嗎?

和母親爭吵了,指出她的不對,但是她說這樣不孝順,她是我媽,還輪不到我挑她的錯,說我要順著她才對,我給他挑錯就是不孝順

母親已經把問題轉移了,明出說孝,實際上是說你和母親爭吵、指出母親錯誤的方式不對,讓母親接受不了,她有錯,你要想辦法順著她讓她知道自己錯了,這樣才是既孝又順。

生活不是教科書那麼呆板,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生活需要感情,生活中的原則、是是非非要有溫情的表達方式,做兒女的和父母相處,有時候也需要把父母做小孩子一般給足他們面子的。


快樂庭院


“孝”這個概念是儒家推崇的行為規範之一,那麼什麼是孝呢?

《論語》這樣說: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人管時看志向,沒人管時看行為,三年不改的習慣是本質。(這裡的孝是說繼承上輩優秀思想行為。)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孝是“不違背禮法”。 (對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禮”)

待尊崇禮法高於遵從父母指令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孝就是不讓父母擔心自己除了疾病以外的任何事。)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不只是給吃給喝,如果那樣,養犬馬不也是孝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孝,首先是精神供養,幫做事,給吃喝不是孝。



從《論語》裡看,“孝”沒有“百依百順”的意思,而更多是“敬”的意思。

總拿“孝順”說事,是一種誤解。


回到題主的問題,題主給母親提意見,這讓母親感覺到自尊受損,為了維持自尊,就會拿“孝順”來反擊,壓制題主。

題主母親下意識的反擊是重點,“孝”在這裡只是用來反擊題主的武器。

所以在這裡辯駁“孝”的意義不大,破解和母親對立情緒的意義很大。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成雲社初心


無論是誰,直接的批評都會傷自我,自尊,有錯誤,缺點,是人“自我”的一部分,需刻意,毅力才能克服時時刻刻已經養成習慣的本能。如果發現錯誤,缺點就能輕輕鬆鬆,隨隨便便就改正的話,世上就全是“完人”了。孝,順只是一種傳統的保護長輩尊嚴,自我的特權。

和諧,快樂的人際關係通常只能是平等的,各自獨立,守住邊界,用“體貼地給人最大的感情支持”,知彼知己的“給7A真正需要的幫助”提高修養,情商,達成默契去交換來達到。即使是“為你好”的付出,如果“不是問過我,我願意接受和想要的幫助”,仍然是令人厭煩和反感,想要逃離,遠離的。

保持合適距離的合適滿足,可能是可持續的雙贏的孝順。

一方面我們要自立,也要幫助父母自立,獨立,甚至讓社會風氣,輿論對孝順有新定義,大家各守其界,人際關係才能真正變好。孝順也應從各個角度,每個人多贏才能讓特權分化成各人應扛,可扛的責任,使所有人分擔。我們要享受的優惠,特權總要有人買單,不是家人就是社會,國家,“天上掉餡餅”是不可能的。

我們所有人也要學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有話好好說”,給家人,別人造成傷害。養成“我說了算”的習慣,外人,家人終將成受氣的,不敢,不能自主,壓抑的受害者。

“我”有能力“做自己的主”叫強👍大,“做別人的主”叫強👍勢。強👍勢是所有紛爭,甚至戰爭的源泉。

為公益,和諧,公平,合理社會盡力,發聲,營造,維持和諧社會,我們的生活才可能更好。


向日葵145806173


百善孝為先。

在家裡要做到“孝” 和“順”

孝敬父母,順著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熱忱的。不要頂撞父母、不要忤逆父母。媽媽可能很嘮叨,可能煮飯放鹹了淡了,可能說的話你聽不進去,可是沒有她哪有你?媽媽年紀大了,也不一定什麼都面面俱到。不孝敬媽媽你做什麼也不會順心的。爸爸作為家庭的支柱,可能會有一點強勢,你不能頂撞他,要順著他的意思,哪怕有分歧也要權衡下再說,不能一味的向他索取,靠自己才是正道,才是有出息的表現。

有句話“大富靠命,小富靠勤”哪怕你現在沒有錢,只要靠自己的勤勉勞動,也有收入小有可觀。不要一味的向家裡索取。

筷子兄弟有首歌 [父親] ,唱的很好,可以聽聽。有空常給家裡打個電話,或者發個短信、微信的。

先孝順父母,再求姻緣、事業、子嗣、長壽、福報。

父母就是你一生之中,最大的佛菩薩。


用戶92885069535


父母不是神,父母也是人,是人都會犯錯,有的父母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我是母親,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對我唯命是從,對錯都聽。我的二奶奶是一個不講理,而且很懶很刁的一個人,對她的兒女是張嘴罵下手打,如果叔叔們稍有不服,那打的更厲害,一邊打一邊罵,知道什麼是孝嗎?孝就是順,和老人犟嘴不怕天打雷劈!叔叔們每天和受刑一樣,特別的可憐!後來二奶奶有病癱在床上,身體不能動可嘴不閒,什麼難聽罵什麼,最後死的挺悽慘,屋裡臭的能燻死個人!


無題2241619374


孝順父母肯定不是百依百順。

“孝順”,是封建社會用來捆綁人意志,讓人順從於專制權威的一種洗腦思想。所以,今天更多的講“孝敬”。

孝敬,所強調的不是“順”,而是“敬”。就是尊敬的意思。孝敬父母,就是尊敬父母,讓父母快樂,有尊嚴。

孝敬父母雖然強調了對父母的尊敬,但也包括順從父母。這種順從,不是一種盲從。而是以對父母尊敬為基礎,在社會普遍倫理道德觀裡,對父母的一種順從。

父母也有錯誤,那麼,父母錯誤的教訓或命令,作為子女的當然要拒絕遵從。但即使如此,也當尊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堪或難過。

因此,遇到父母錯誤時,一方面拒絕服從,另一方面找個合適的時間,和顏悅色地向父母解釋你不服從的原因。或許一次不能改變父母的改變,那就多次的向父母解釋,甚至父母認同社會普遍倫理道德觀,那麼,你的不服從,就成為了服從。

在孝敬父母裡,除了尊敬父母,也包括了贍養父母,讓父母快樂,以及維護父母的聲譽。這是一個為人子女當盡的責任與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