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元一斤仍滯銷,廣西柑橘堆積國道,你覺得根本原因是什麼?該怎麼解決?

曾春生521


農民辛苦勞作一年,柑橘豐收,卻才賣0.25元一斤,但是城市購買的居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柑橘價格的低廉,這究竟是誰之過錯

農副產品滯銷的報道大家常常能夠在新聞媒體中看到,望著堆積如山的果實被白白糟蹋和浪費,任誰看了,都會情不自禁感覺到可惜。從21世紀開始,這個問題就經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為什麼十幾年、二十年過去了,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觀?為什麼受傷的總是那些勤勤懇懇勞作的農民?

(堆積如山的柑橘無人問津。。。)


那麼村民面對農產品的滯銷又該如何應對呢?

(1)拓寬銷售渠道,增加信息來源

不少種植柑橘的農民並沒有太多的銷售渠道可以供他們選擇,往往只有幾個少數的批發商和他們有所交集,他們距離百姓的購買市場太過於遙遠,完全依靠批發商(中間商)去運輸、銷售那麼他們所擁有的主動權、定價權也是少得可憐

即便是農產品大豐收的歲月也會大概率由於銷售渠道的狹窄而遭遇產品滯銷的風險。不掌握定價權,也就沒有話語權,往往辛苦了一整年卻只能低聲下氣得央求批發商多訂購一些貨物。

雖然現如今互聯網電商已經開始普及,很多農村也開始意識到去借用互聯網的力量去和用戶面對面進行銷售、拓寬自己的銷售渠道,增加利潤、減輕用戶的購買成本。但是,畢竟有這個銷售意識的還是少數人,對於農村大部分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村民而言連智能手機都不會使用,又如何藉助互聯網的東風去給家鄉的農副產品解憂消愁呢?

農產品銷售想要擺脫盛衰幾年一輪迴的循環,就需要拓展更多的銷售渠道,不能過分依賴於批發商,也需要獲取更多的銷售訊息,不至於在交易時吃虧。

比方說可以嘗試和地方的大型超市達成定期供貨的協定,可以村民主動選舉一名有文化、有膽量的代表去和外縣、外省的超市談判,直接完成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對接,既降低了消費者購買的成本,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真是一舉兩得呢!

(生態旅遊項目,似乎也是個給種植戶增收的不錯想法)


(2)提供有效的市場引導

出於農村人特有的淳樸,他們不諳經商之道,今年賣的好、產品暢銷,明年就會加大規模種植,家家都是如此。最終必然導致供過於求,價格大幅度下挫的風險。

當地的村委會、縣市也需要給予居民足夠的市場引導,定時給居民普及、傳播銷售的常識,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市場訊息和銷售渠道。

出於自身的教育、經驗、閱歷的淺薄,農村種植戶往往都會在銷售的過程中吃虧,辛苦一年落得一場空的結果。這時候就需要地方給予足夠的關照,在知識、技術上給予更多的支持。畢竟只有大家生活都富足了,消費力水平都上去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才能得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大家都是一個整體,社會平均財富水平增長了,貧富差距減少了,我們的幸福感才能更上一層樓。


(3)整合分散的種植,形成規模化、公司化的群體效應

眾人拾柴火焰高,面對危機也是人多力量大,憑藉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總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規模化、公司化就是最佳的途徑之一

當我們普通個體戶和批發商談判時,批發商總會說“你們價格定的太高了,隔壁種植戶比你們低了整整1毛”,惡性競爭往往也會在分散的種植中不斷滋生,甚至影響鄰里相親的感情。要是大家團結一致,對外發表同一個聲音,制定同一個價值,形成“柑橘聯盟”,那麼批發商的口氣就不會這麼囂張了,畢竟他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大家可以採用投資合夥、根據土地畝數入股的方式成立屬於自己的“柑橘合作社”,種植、銷售、宣傳、包裝都統一進行規劃,大家合理分工,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可以預見,居民都將從中獲益,大家是統一戰線的利益共同體,勢必會為了家鄉、為了自己的生活攜手共進。

(成立農民合作社,增大種植戶在銷售中的話語權,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進退)


在浮雲君看來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需要解決銷售渠道和銷售信息的問題,村民也需要開始逐步意識到公司化、“合作社”化的必要性。

在當今社會學會分工、學會團隊合作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難免會折戟沉沙,但是假如有一群兄弟在背後支持、出謀劃策,那麼曲折的路也會好走許多。


浮雲視界


0.25元一斤仍滯銷,廣西柑橘堆積國道,你覺得根本原因是什麼?該怎麼解決?

近些年來,農產品滯銷的情況時有發生,農民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甚至低價賠錢都難以處理掉,只得忍痛倒掉了事。這一現象的發生確實對於廣大農民種植戶來說損失很大,卻也是無奈之舉。為什麼出現像廣西柑橘這樣低廉的價格,仍然無法賣出的現象呢?歸根結底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品質不夠優良,難以銷售

柑橘的品質也是參差不齊的,有的柑橘品質不好,質量不夠過硬,再加上市場原本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低質量的柑橘與高質量的產品相比,就難以銷售,最後雖然把價格壓的很低了,依然不受大眾接受,才導致了滯銷的結果。解決方法是,要改變種植柑橘品種,提高柑橘品質。

二是銷售渠道與信息不夠完善

如果柑橘不是質量上的問題,就是銷售渠道問題,如在北方各地,對柑橘的需求還是挺大的,之所以無法銷售到像北方這些沒有柑橘的地區,那就是沒有很好的銷售渠道,這裡的銷售渠道既包含線下銷售,也包括線上銷售。還有對柑橘需求地信息不夠了解。解決方法是開拓銷售渠道,多瞭解銷售信息,聯繫三農自媒體大咖代做銷售。

三是供大於求,市場飽和

市場上的柑橘量大,已經出現了飽和狀態,這就是前期柑橘種植中引導不夠,或者是果農盲目種植的原因所導致。處理的方法是當地相關部門作出積極的引導,並做好柑橘深加工單位的聯絡,減少果農的經濟損失。以上為個人觀點分析,以供參閱。


農大知事


我家也是做水果批發的,也就是去全國各地拉水果回去批發給零售的,現在水果滯銷總結有一下幾點:

1 ,人工費高 去過水果產地的人都知道,水果上市的季節,滿山遍野到處都是,價格就相對較低,例如問題中所訴的柑橘0.25一斤,請人摘一天最便宜一個人也得100元左右,一車柑橘兩萬斤左右得請十個人左右下果裝車,賺的除去人工根本不剩什麼,且能有兩萬斤果的果園面積就不小,果園護理還要請人,算下來虧本的,

2,社會輿論,發現現在真是網絡暴力的時代,一種水果上市馬上就有文章出來說哪哪有人吃這種水果得病死了,例:今年西瓜,說一家人吃了的禽流感,呵呵,真對不起這個禽字 。再有去年的橘子裡面有蛆蟲,櫻桃裡面有蛆蟲,等等,你吃個菜都有蟲,吃個水果有蟲怎麼了?農藥打多了都沒蟲,關鍵是果農們打不起藥,貴!網絡謠言一出,底下一片,都信了,然後經銷商賣不出去了!

3,運費成本增加,物價上漲的時代,油價也上漲的厲害,有人說運費漲也跟著漲唄,呵呵,唯獨工資沒漲,消費能力不足,做生意的比買東西的都多,貴一分都賣不出去!

4,名氣區域化嚴重,網絡時代,現在不少農人都自己網上直播直銷,水果都得打上區域特有標籤,打出名氣,不出名的品種,不出名的區域自然賣不出去,例:贛南臍橙,黃岩蜜桔,等等,買家通常會問你這水果哪的?出名的自然好賣一些,哦,還有流行的網紅,不為果農自己負責,炒紅一批賣出去了也賺到錢了,可品種呢,質量呢?買家今年上當了,明年呢?果賣不掉了,果樹呢?砍了?

臨時總結這麼幾點,再者補充


傻子84784768


我就是做水果批發的,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批發一般是三四萬斤起批,一斤利潤我們只要求5到8分錢就可以了。最關鍵的是超市跟水果商販批發我們的過去,,他們要賺對半才會滿足。例如你們批發價是0.25一斤,我們批發過來需要人工費,包裝費,運費。合計一斤我們要劃1元一斤的成本。那麼我們批發給超市跟商販大概是1.05分一斤,最後到了超市基本上就是兩塊五或者三塊五一斤。。那麼我們普通老百姓基本上就不願意花三四塊買一斤橘子吃,所以超市滯銷,你們種植戶百分百也會滯銷。究其原因就是超市利潤要求得太高導致的。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房價導致的,因為房價高,超市開店房租就高。


水果蔬菜批發小谷


本人興安縣蜜橘種植戶,20畝,今年0.5元斤賣掉。說實話,這個價格還不夠成本。

先說說被倒掉橘子的地點:百里桂北交易市場,整個興安縣最大的橘子交易市場,基本所有散戶的橘子都會被拉到那裡去買。

橘子的品種:引進的南豐蜜橘,這種蜜橘發源地南豐縣,上百年曆史,並在南豐縣有大量種植。我記得當初也有政府扶持,免費提供樹苗!唉!

我覺得滯銷的原因有幾個:

1.各地的大量種植,加上今年是豐收年,市場飽和,供大於求。並被近幾年的新品種衝擊,如沃柑,皇帝柑,砂糖橘等!

2.天氣原因,今年蜜橘成熟期的連續一個月左右的降雨,使蜜橘質量不如往年。降雨也使蜜橘銷售更加集中(雨天不能採摘,都在等晴天)。唉,過幾天冷空氣到來,又是持續雨天。

3.再給各位算算從果樹到零賣的成本:按6.8米貨車裝18000斤算,採摘跟裝車約0.15元每斤,這還是人工非常便宜情況(每人80元/天)。找車運費0.1-0.5元/斤,這個具體看到哪個城市。裝果的框5.8元/個左右,每個框裝50斤,約0.1元/斤。在加上批發商的利潤。水果商批發再零賣,正常也要價格翻倍。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果爛樹上,有些人還買不起。

4.電商等渠道,沒有知名自媒體幫賣,也沒有政府牽頭與各大平臺合作,且蜜橘不易散裝運輸。

5.果農不自己運到城市賣的原因,①信息不對等,獲得信息渠道較少。不懂去哪裡賣,也不懂價格怎麼樣,賣不賣的掉。②風險抵抗力底,如果貨到地頭死,或路上出現意外,成本就全部虧進去了,這是一個普通農戶所不能承受的。③蜜橘不耐儲存,3-5天就會壞。這決定了它必須要有成熟的渠道,並快速的把它銷售出去。

6.有些人會說換個品種,可果樹需要四年才會掛果,前三年是沒有收入的投資。有多少普通家庭可以堅持三年,又要堅持幾個三年。就連南豐蜜橘這種堅挺幾十年的品種都要倒在路邊,那對於信息不對等的農戶來說,又該選擇什麼品種。

7.因為房價等原因,許多人的消費能力也降低了。除非必要的東西,能省點就省點吧。農村人不容易,城裡人也不容易。人活一場,且行且珍惜吧!

8.希望政府能出面幫忙銷售一下吧,也歡迎各地批發商到興安考察。也希望有空的朋友來興安玩玩,遊一遊秦朝留下來的靈渠,去一去樂滿地,順帶帶走幾斤橘子!

最後,心疼一下果農。他們這一代人普遍文化不高,年齡較大,城市已經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回到農村種植這自己的幾畝地。一元一斤已經很開心,超過一元就是大豐收了!他們沒有太多的需求,太多的抱怨,只想用自己的認知,自己的勤勞,換取自己平凡的生活。




紫川流水


本人家裡也是種有幾十畝橘子,真是欲哭無淚啊!今年是碩果累累了,去採摘嘛損失幾萬塊,不採摘嘛損失十來萬。目前中國農業還是改變不了靠天吃飯的現狀。今年廣西很多水果都是增產不增收,不僅僅橘子。今年荔枝,龍眼都是這樣,慘不忍睹啊!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農村搞種植的都是喜歡盲目跟風,那家種東西值錢了,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都跟種,導致農作物產品單一。

其次砂糖橘這種水果本來就是節令水果,保鮮週期非常短,也就僅僅三五天,基本都是同一時間上市,市場一下子供過於求。並且基本都是廣西人自產自銷。

再者現在的人力交通成本非常高,幾毛錢一斤的橘子運輸到外地,都不夠人工和運輸費,得不償失啊。並且銷售渠道非常單一,都是單純等人來收或者自己拉到批發市場賣。



伊月城


對於這段時間發生的桂林南豐蜜橘滯銷的問題,我覺得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供大於求的現象,南豐蜜橘是一個很好吃的柑橘品種,剛上市的時候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也導致了湖南、廣西各地種植戶的瘋狂擴種,這兩年產量一直在飆升,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

二、產量上了,但品質卻下降了。由於管理技術、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品質出現下滑,人們在追求產量時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卻忽略了品質,消費者選擇這對於水果品質的要求是有所提高的,而南豐蜜橘似乎有些背道而馳。

三、柑橘選擇的多樣性,柑橘上市時間比較集中,消費者選擇的品種也比較多,有皇帝柑、臍橙等其他的柑橘品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南豐蜜橘的銷售量。


廣西慧雲信息技術


很榮幸被邀請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不管是種植水果還是蔬菜,還是水果批發,我都是親自嘗試過這條路,今天我就發表下個人看法,滯銷不管是對於水果,還是其他產品一旦出現滯銷那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特別是今年夏天,各地的水果相繼的豐收,但是出現了一件奇怪的事,凡事臨到哪種水果豐收,就會出現大量滯銷的情況,中國地大物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小褚認為有三大原因,1誠信問題,農民種植的水果都有一定的種植區域,所以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收購商前來收購,那麼問題來了,果農只要看到銷量高,就會集體漲價,收購商帶著大貨車來了,面對村民集體漲價只能空車回去,後面這些商家也就不會再來光顧了,是確實物價上漲,但前面談好的價格,臨時加價,誰能接受,這是我退出批發水果生意原因之一,第二點就是質量,為了增加產量,藥物,化肥,催熟,水果速熟,種出來的品質嘗一口說不出的味道,導致水果特難吃,商家也不敢大量進貨,出了問題責任誰負,以前水果耐放,現在都是藥物,有時半路就壞掉,這種生意誰敢做,第三個原因就是,不可控制因素,這個原因主要在於大量種植,跟普通客戶需求,還有外來的品種,不多解釋,電商衝擊肯定有,目前實現互聯網銷售,作為批發商都不敢收購,辛苦拉過來的蔬果,定完價格後,跟電商對比,只能含淚,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這也是我當時做批發水果生意放棄的原因。











沂蒙山鄉村行


這兩天看到廣西柑橘滯銷,確實讓人心疼,農民辛辛苦苦一年,本來豐收的喜悅,但這價格覺讓果農開心不起來。由於地方大量種植柑橘,導致大量上市,加上下雨天,柑橘容易變壞,果商也不敢入貨遠運。一些網友說果農一窩蜂種,導致供大於求,既然辛苦種了幾年才結果,不可能叫果農砍了吧。滯銷就想辦法,解變思想,不能舊思想靠天吃飯,地方有資源的,應該地方鼓勵發展電商,要是果農個個是電商能手就不會滯銷了。頭條,西瓜視頻是全國農村電商熱門,應該在流量方面扶持有特產資源的地方三農創作者,服務當地農業。




天馳老二


柑橘類品種繁多,在當今優勝劣汰的社會。南豐蜜桔,一、不宜長途運輸 二、不能較長時間保留!三、品質口感不太好 四、相對貢柑、東方紅、砂糖蜜桔沒有競爭優勢。其前期因上市早,中後期乏力。我們廣西這邊按時間來算南豐蜜桔—東方紅(金秋砂糖)—皇帝柑(貢柑)—巴西蜜桔—砂糖蜜桔—沃柑—茂谷柑—馬水桔。

個人認為應多參加政府、團體、種植大戶舉行的交流會,多認識這方面的人才、專家以及商家。

隨著電商時代趨於完善,電商法的頒佈!政府及多方電商平臺協作,線上線下推廣農副產品!

政府牽頭引進技術、設備進行多方面加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