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金山雲相比,到底誰厲害?

小壞蛋164786142


在2009年馬雲發出“雲計算我們必須要做,因為客戶需要、市場需求”的誓言之後,經過將近十年的耕耘,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中國雲計算廠商獲得了長足進步,也推動了“企業上雲”、“政務上雲”快速推開,為中國信息化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近,隨著政府“最多跑一次”被廣泛關注,以浙江為代表的政務雲建設成為了全國標杆,而這背後,人們發現,總是離不開業內領先的阿里雲的強有力支撐。

曾經業內有人認為,阿里雲在企業雲服務方面有充分的經驗和能力,但在政務雲方面卻會處在更加嚴酷的競爭之中,因為對手都很強大。確實,政務雲市場與企業雲有一定的差異,競爭態勢也不同。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在浙江省最多隻跑一次、城市大腦等項目中,阿里雲推動政務創新的實力已經得到大規模驗證。在政務雲市場,阿里雲的實力依然強勁。

可以說,阿里巴巴19年來在極端複雜的商業和技術場景下,在核心技術領域自主研發了大規模操作系統飛天,並將自身在數字化領域的廣泛實踐昇華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的方法論,因而能夠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思路解決政務創新問題。目前,阿里雲不單在建立了亞洲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還在輸出數字化轉型新模式,全面驅動數字中國發展,這些優勢都是其他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

雖然是堅持自主研發,但阿里雲並不封閉,而是堅持與生態共生共存。經過9年發展,阿里雲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生態體系,合作伙伴超過8000家,遍佈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商、行業頭部ISV。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就透露,2017年阿里雲合作伙伴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200%,大約是阿里雲本身增長的2倍,去年生態夥伴接到的訂單數量超過了200萬單,使得阿里雲整體生態夥伴的收入增幅超過了200%。同時,在全球的軟件體系中,阿里雲的API調用位列全球第三。


馬繼華


目前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亞馬遜AWS佔據統治地位,而且是獨一檔的存在。

而在國內雲計算市場,阿里雲佔據行業第一、獨立統治第一陣營,緊隨其後的是騰訊雲、金山雲、電信雲佔據行業第二陣營,再往後份額就是百度雲、華為雲、以及七牛雲、網易雲、Ucloud等等這些組成的行業第三陣營。

那麼阿里雲到底是有哪些優勢呢?

  • 阿里雲起步早,具有先發優勢

大家都知道,做雲計算最早的是亞馬遜,早在2006年亞馬遜已經開始佈局雲計算了,而緊隨其後的就是2009年阿里巴巴在王堅博士帶領下就開始了雲計算業務。

  • 阿里雲立足於底層研發、基礎好

用阿里雲副總裁的話說,中國的有兩種雲,一種是拿來雲,一種是自主可控飛天雲。

能說出這樣的話還是需要底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阿里雲的飛天操作系統,飛天是阿里雲自主研發的大規模雲計算操作系統,能夠將全球數百萬臺的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為這個社會提供強大的算力。

全新一代的飛天2.0,具有秒級啟動ECI到雲端超算集群的全覆蓋,對計算和AI能力進行協同控制,實現全球可達到網絡以及全方位的IPv6的支持,隨時隨地實現連接,兼容市面上幾乎90%以上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飛天2.0支撐起了阿里雲遍佈全球各地的基礎設施,針對於億萬個端進行適配,其中阿里雲飛天的設計理念是AI是大腦、IoT是神經網絡、而計算是心臟,總體來說就是萬物智能。

  • 阿里巴巴有先天優勢、實戰經驗非常豐富

阿里巴巴做雲計算是有先天優勢的,電子商務公司本來就是雲計算的最好試驗田。

天貓雙十一,阿里雲最好的試驗田,要知道且不說別的,就只說天貓雙十一的峰值,今年就達到了45.1萬筆/秒,這個就算是拿到世界上,也是一個很高的成就。經過十年的雙十一歷練,阿里雲已經獲得了最好的鍛鍊,可以說是一步步實戰中積累起來的。

除此之外,在阿里雲順利走向市場以後,國內基本上除了巨頭企業,大部分都是阿里雲的客戶,這些客戶裡面包括了餓了麼、菜鳥網絡、優酷等眾多企業,而且現在這些企業還融入到阿里的生態中,可以說戰績輝煌。

因此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目前阿里雲在國內依然擁有絕對的行業領先優勢,不過目前騰訊雲、金山雲、百度雲在後面追趕也很快,份額提升得很快,也不能算完全佔據統治地位,只能說目前阿里雲依然是國內雲計算龍頭老大。


EmacserVimer


我有使用過騰訊雲和阿里雲,對於華為雲和金山雲來說,我並沒有使用過,所以我沒有辦法評判他們誰更加的厲害一些。

目前來說我的主力服務器全部放在阿里雲上,騰訊的雲服務我現在曾經使用過,但是我後來放棄了。

相對來說,阿里雲的服務的話,各個方面都非常的周全,提供的各種工具也相當的多,在進行服務器維護的各個功能上都是比較完善的,所以我個人使用還是比較方便的。

騰訊雲相比阿里雲的話會有一些缺失,並且在價格上還不一定更加便宜,所以我在使用了一臺騰訊雲的服務器之後,我就放棄使用騰訊雲的服務器了。

目前我個人有十幾臺服務器,全部是使用了阿里雲的雲服務器,從穩定性到數據備份以及各個方面來說都讓我相當的滿意。

所以我個人會推薦大家使用阿里雲的雲服務。

以上文字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果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中給我留言,我會認真的答覆每一條留言的。


FungLeo


題主提到的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金山雲都是當下國內比較有名氣的雲,如果非要說誰最厲害,我覺得應該是阿里雲。

首先,從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佈的數據來看,阿里雲穩居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前三,並且增長速度最快,而且優勢還在不斷擴大。在國內,根據IDC的數據,阿里雲也佔據了47.6%的市場份額,這體量其他雲也望塵莫及。

其次,前陣子Gartner又公佈了2018年全球數據庫魔力象限,阿里雲作為中國唯一廠商進入遠見者象限,在嚴苛的評選條件下,我國科技企業強勢多次進入該榜單,阿里雲的實力不容小覷。

至於其他雲,除了在實力上與阿里雲相差甚遠,一直默默無聞之外還各有“硬傷”。

華為雲基於已經被主流拋棄的OpenStack搭建,而OpenStack本身就有版本分支繁多且相互不兼容,跨廠商無法遷移升級等等弊端;騰訊雲則是缺少ToB的基因;金山雲一直默默無聞,沒有什麼起色,也沒有引起什麼關注。

幾家雲廠商相比之下,還是阿里雲更厲害。


數碼論壇


先排除金山雲

現在是阿里,騰訊,華為

三年後阿里,華為,騰訊

五年後華為,阿里,騰訊


科技ZERO


從技術積累、市場份額、營收等因素來看,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都屬於第一梯隊,金山雲在第二梯隊,阿里雲在四者中領先優勢明顯!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佈的2018年Q1全球主要雲廠商排名來看,AWS、微軟、谷歌、阿里雲和IBM分列前五;而在亞太地區,前五名分別是AWS、阿里巴巴、微軟、谷歌和騰訊。


阿里雲



2008年9月,阿里巴巴確定“雲計算”和“大數據”戰略,決定自主研發大規模分佈式計算操作系統“飛天”。




2009年9月,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全球領先的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2016年10月,杭州聯手阿里雲發佈城市大腦,人工智能ET幫助治理交通。





2017年12月20日,阿里雲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正式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業優化、輔助醫療、環境治理、航空調度等全局能力為一體的ET大腦,全面佈局產業AI。

2018年9月22日,2018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佈成立全球交付中心。

2017年11月1日IDC發佈“2017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阿里雲位列中國雲計算第一。

北京時間2018年2月1日晚間, 阿里巴巴集團公佈 2018財年第三季度(2017 年 10 月至 12 月底)財報,阿里雲連續第 11 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該季度內同比增長 104% 達到 35.99 億元。2017全年阿里雲累計收入約112億元,是國內首家百億規模的雲計算服務商。


騰訊雲

2010 年02 月,騰訊開放平臺接入首批應用,騰訊雲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包括CDN 等)。



騰訊雲包括雲服務器、雲存儲、雲數據庫和彈性web引擎等基礎雲服務;騰訊雲分析(MTA)、騰訊雲推送(信鴿)等騰訊整體大數據能力;以及 QQ互聯、QQ空間、微雲、微社區等雲端鏈接社交體系。



2017年11月1日IDC發佈“2017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騰訊雲位列中國雲計算第二。



在2018年9月份的騰訊架構調整中,全新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成立,這意味著騰訊將全面發力B端市場。

2018年11月14日晚間,騰訊公佈截至2018年9月30日未經審核的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騰訊總收入為人民幣805.95億元(117.16億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長24%。期內盈利為人民幣234.05億元(34.0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報告稱,騰訊雲財務數據首次被公開,前三季雲服務的收入近60億人民幣,第三季度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逾一倍。


華為雲

華為雲成立於2011年,貫徹華為公司“雲、管、端”的戰略方針,依託於華為公司雄厚的資本和強大的雲計算研發實力,面向互聯網增值服務運營商、大中小型企業、政府、科研院所等廣大企事業用戶提供包括雲主機、雲託管、雲存儲等基礎雲服務、超算、內容分發與加速、視頻託管與發佈、企業IT、雲電腦、雲會議、遊戲託管、應用託管等服務和解決方案。



2017年3月起,華為專門成立了Cloud BU,全力構建並提供可信、開放、全球線上線下服務能力的公有云。

截至2017年9月,華為共發佈了13大類共85個雲服務,除服務於國內企業,還服務於歐洲、美洲等全球多個區域的眾多企業。

華為雲數據中心:華為全球建立480個數據中心,其中有160個雲數據中心。



作為國內公有云第一梯隊,華為雲增長勢頭迅猛;在2018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稱雲服務已經成為華為整體業務的底座與基礎,;華為還宣佈將於12月底在南非正式上線提供雲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個在非洲用本地數據中心提供服務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


金山雲

創立於2012年的北京金山雲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山雲),是金山集團旗下雲計算企業,於2017年躋身於中國公有云市場三甲。



2017年11月1日IDC發佈“2017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金山雲位列中國雲計算三甲。

截止到2018年1月29日,金山雲已完成D系列7.2億美元融資,估值達23.73億美元。


四雲對比

1.從市場份額的角度(2017):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華為雲

預計2018年,華為雲有可能會上升到第三位。

2.從估值角度:阿里雲〉 騰訊雲 〉金山雲。

(華為不上市,華為雲也難以評估)

3.論綜合技術實力來看: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金山雲。(僅個人看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轉發……

為科技小白髮聲,請關注“遇見未來人”!


遇見未來人


從市場看,阿里現在當之無愧第一,說技術,這問題在市場面前就是可笑。技術再好賣不掉就是自己鬧著玩的。現狀沒啥意義,說說未來吧,現在這世面上常見的雲,不外乎,阿里,騰訊,金山,天翼,華為等等。國外那些雲中國基本上沒怎麼大規模用起來,他們在中國市場很一般。要說有也就亞馬遜。世界第一的和中國第一的公有云都是電商平臺起家的。這個是必然的,因為起步階段電商有足夠多服務器資源,有大量的穩定客戶,有長期的運營經驗,這是天生優勢和天生驅動力。他們領先一點不奇怪。

但是市場發展變化中,現在大企業的那些客戶,也逐漸趨於雲方案建設信息系統,開始大家都是私有云。畢竟有安全需要。這些客戶格外保守,隨著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公有云和混合雲在這些客戶中要逐漸推廣。隨著這些大象的進入,市場的變局才是未來雲市場的關鍵。因為他們承載這大量百姓生活相關的服務。而且體量龐大。他們對安全,可信特別在意。還有一些對國內外都能提供服務特別在意。對全球運營能力提出要求。這些都是變局。

還有一點隨著5g商用及普及,未來從手機電腦而來的個人用戶,要有爆發式增長。這個又是終端廠商的一次機會。也是社交類起家的騰訊這種雲的一次機會。

未來雲市場要格外熱鬧,現在雲僅僅屬於起步階段。市場佔有率多少,跟以後發展一點關係沒有。最終鹿死誰手還是要看大家的努力,誰吹什麼系統,什麼服務,什麼硬件,什麼佔有率,都是胡扯,老百姓不在乎那些,安全隱私有保障,用著順手才是王道。


雪一刀007


本人沒有用過所有的雲,但從推理的角度出發,阿里雲排第一,先來了解所有云計算的作用,儲存和計算是主要標配,儲存對比計算還是相對簡單些。看看雲計算,阿里雲的起步比較早不說,從阿里旗下所有獨角獸的運用和運營來看,雙十一0點始,瞬間海量運算每秒幾百上千萬次數據處理,這是什麼概念,打個比方,記得10年前我們春節的拜年短信,除夕夜發有些大年初三才收到,如你網購要三天才能確定是否成交,就已失去雙十一的意義。

從實戰角度來看,阿里雲十年內穩居排第一,演習擺在那裡,更能發現不足和改進不足。騰訊雲第二。華為第三。


草根望星


阿里雲最強,馬雲老師嘴厲害,馬老師威武,馬老師偽大,給點錢吧馬老師,我們餓了








中華馬總桶


現在這幾家雲不是誰技術有多強,而是看誰吹的強誰就強。現在全世界就阿里吹的是全世界第一,有人說你就是個APP有什麼技術可言,有什麼強不強,等你把歐美壟斷的芯片技術顛覆再說你的雲強不強的話,不然就不要不知恥的說你的技術強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