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是否有必要恢復繁體字?

用戶73129708748


相比於簡體字,個人更加喜歡正體字,但不希望通過法律強制恢復正體字。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很多人支持恢復正體字,理由是正體字更美觀,字面結構所包含的意義更完整,於是有人會說,既然這樣為何不恢復小篆甚至甲骨文!很多支持簡體字的人認為它筆畫簡單、易於掃盲,有人會說直接書寫漢語拼音更簡單。這兩種說法已經跳出了我們所討論的範圍。我們只要在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二者之間討論。



正體中文的優勢不必多說,有的答主舉了一個例子,“我下面給你吃”,如果用正體中文“下麵”就不會產生歧義。幾乎所有正、簡異形的漢字,你都會發現,用正體字去解釋字的本意更合理一些,而簡體字有的時候是解釋不出來的。比如“進”這個字,正體字“進”描述了一隻小鳥走路的狀態,鳥只能向前走,固有前進之意。而簡體字,直接掉進井裡了。這樣的例子有無數多。

但是,畢竟更多的人對漢字的本意沒有興趣。對他們而言,漢字只是用來讀寫的工具,當然越簡單越好。所以,正反雙方各持己見,才有了多年來的爭論。畢竟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熟悉了簡體字,如果突然改回正體字,會有很多人不適應的。反之,懂正體字的人會認識幾乎所有的簡體字。從國家層面上,簡體字教育還是要堅持。

對於我們熱愛正體字的人而言,完全可以把它當成興趣,沒必要一定讓它在全國普及。比如我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是:所有正體字都認識,常用的都會寫,特別難的(憂鬱的鬱,挑釁的釁)放棄。只要不對外的文字,都用正體中文書寫。愛它,就去應用它,比在網上說什麼都來得實際。

也許當初編撰簡體字的時候,高層沒有考慮到年輕人對於漢字的接受能力其實是很強的。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的子孫會逐漸發現正體漢字之美,到那時正體字就會自然而然地在大陸普及。


玄靈客棧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矣。2015年3月4日,那時在頭條還沒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馮小剛,曾在兩會上呼籲恢復繁體字,博得民間一片喝彩聲;同年6月30日,某央報似乎有意背馳國家的語文政策,發文極力稱賞蜀中名學者流沙河先生的新書《正體字回家》,不僅直稱“繁體字”為“正體字”,而且大聲疾呼其“魂兮歸來”。

(圖:馮小剛在會上呼籲繁體字的迴歸)

隨意想到的這兩則事例,多少可以表明:近年來,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從過去只能私下的表達,已經逐漸浮出水面,並且成為從社會精英到民間大眾都極為關切的問題。甚至可以預見,隨著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增強、國民整體受教育水準的躍升,越往後會越成為棘手懸題。

我們也許要問:恢復繁體字,到底是重文化還是在瞎折騰呢?我是語言文字的外行,本不該亂說話,但作為國民,也有一些感想要談,並歡迎討論和批評。

我需要為簡體字作辯護:現行“簡體字”系統並非隨意亂來,而是有歷史淵源與書寫脈絡作為依據的。

很多民眾對於“繁體字”抱有深厚的感情,這種情感說深了,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懷有嚮往之思與溫情之意。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應該尊重的。但若以為簡化就是“殘化”,並以此為理由,主張全面恢復繁體字、竭力貶低簡化字,可能還是對於漢字的發展歷史缺乏瞭解或者故意置若罔聞吧。

一者,漢字的歷史,本身就是在自然“簡化”的歷史。漢字有史3000多年,由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到小篆到隸書、楷書,一路遞進,它本身的形體一直都在演變,趨勢也是由繁到簡,逐步趨簡。由於漢字的結構繁複,一些字有較高的冗餘性,人民大眾早已創造了許多筆畫減省的俗字,廣泛流行。新中國建立後,不過就是順應此趨勢,且為了掃盲的方便,繼承了晚清以來“漢字改革”的未竟事業,推行簡化字並取得了成功。這種簡化,重點只是簡化書寫難度,並沒有丟棄它的內在含義,也不曾背離造字六法,更沒有割裂漢字及其所承載的傳統。甚至可以說,“繁體字”之所謂“繁”嚴格地說也是不正確的,因和金文、篆字相較而言,它本身也是“簡體字”。如果真的以“繁”至上,難道需要去呼籲重歸甲骨文時代嗎?

(圖:畢姥爺為檯球選手潘曉婷寫下“玖球天後”四個繁體字,引為笑談,是哪裡出錯了呢?)

二來,很多朋友以為現行的簡化字,是建國後找幾個專家就製造出來的,這也過於厚誣前人了。我們現在所使用漢字,絕大部分都可以在這個字的歷史脈絡上找到依據,比如民間俗寫、草書簡化、同音代替等等。後來的漢字簡化所用的方法,幾乎都是傳統的方法,並非一群人坐屋子裡拍拍腦門就定下的。正因為這些簡化字有依據,有脈絡,一經釐定,也很快為群眾所熟悉,所接受。其中有些簡化字,構字理據是有所改變,但是根本性質沒有變換,記錄漢語的功能也沒有削弱。比如,我們的數據表明,現行的簡體字,還不包括類推簡化字,就有28.61%見於先秦兩漢時代,而真正屬於新中國成立後創造的簡體字則只有一個“簾”字,僅佔所選388個字頭的0.26%。這些事實數據本身可以說明,簡體字古已有之,後來的擬定方案是當時那批一流語言文字學家學識與智慧的結晶。

從歷史看,文字簡化是人類所有文字的趨勢與潮流,不是中國自賤才如此。漢字簡化,表面上是行政權力人為主導與干涉的改革工程,但是這套方案基本上是符合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深思熟路的結果。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是達80%以上,小學入學率只是20%左右,後來政府掃盲如此成功,簡化漢字實居功至偉。

比如,《簡化字總表》中,被取代的繁體字2261個,筆畫總數是36236畫,平均每字16畫,而簡化後,筆畫總數是23025畫,平均每字10.3畫,每字減少5.7畫。這意味著,如果寫2000個簡化字,合計會少寫10000畫。舉個例子,像“亂、灶、龜、鬱”等字,清晰易認,換成繁體字“亂、灶、龜、鬱”,試問有幾個985大學畢業生可以寫全,現今的港臺學生哪個做筆記時不怨聲載道?

必須承認,有部分簡體字確實屬於“強行手術”,產生的後遺症的確造成了錯亂的尷尬。

繁體字所以要簡化,最直接目的是其筆畫比較繁,學習和應用不便,所以要作出”裁剪”,並以國家力量制定和施行相應的語言政策。

但是,不可諱言,因為當時改革的急迫性,實用主義心態居先,加上缺乏更廣泛的社會討論,就加以行政推行,實際還是造成很多不完善,導致“白璧微瑕”。有的“手術”,損傷了中國文字之美,讓它本身的文化意味稀釋很多;而有的,更乾脆造成了使用者認知上的混亂,甚至無形中使得某些漢字發展脈絡的中斷。

比如,大家歷來詬病很多的華(華)、愛(愛)、車(車)、漢(漢)等字,都因簡化了核心部件,讓原本的表達效果、固有的形體美、漢字本身的構字法、結構中含藏的意蘊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人調侃說,“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運無車,雲無雨”,這類批評與不滿不能說沒有道理吧。

更典型的如,發財的“發”與頭髮的“髮”,現在都簡寫“發”,而往上溯源,它們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字,名畫家“程十髮”其名典出“十髮一程”,很有內涵的,結果一簡化莫名其妙成了“發十次財”這樣的濃濃城鄉土豪氣息的名字;還有像錢鍾書的“鍾”與“鐘”,復旦大學的“復”與“復”,我們大陸人早已日用不知習以為撐,要是有港臺人初來乍到看到,怕都是要掩鼻笑半天吧。再具體而言,“鬥、髪、範、幹、鬍、後、裡、鬚、禦、雲、徵、鍾”這12 個繁體字的簡化就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的想法似乎有點折中,但無意和稀泥:簡化方案基本路徑是對的,但是確實有極少部分簡化字有“殘缺”。簡化的目的固然在方便,但其前提,不應該造成認知混亂,有些本來就不該簡化、亦或簡得不當的字,如何完善,似乎還是該引起重視吧?

一個思維誤區:簡體字並非“沒文化”的表現,反之繁體字的使用無需有文化上的優越感。

今天的繁簡之爭,往往暗含著文化正統之爭,特別是還有一些擁“繁”者,潛意識裡帶著某種文化優越感,甚至墮為無聊的身份標榜。

(圖:常被批為“裝逼”失敗的演員中的文化人靳東)

比如,著名的例子,演員靳東、陳道明、周杰、畢姥爺等,“演而優則文”,明明就不是港澳臺同胞,也不是在寫書法,偏偏平日微博什麼的一律舍簡就繁。雖然半通不通,經常用錯,鬧過不少笑話,但多少也代表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的一種心態:即大概覺得使用繁體字才更像個文化人吧。

這類人,有部分確實只能說是偽文化精英。這種心態,我個人覺得是沒有必要的,並且會將繁簡討論引向裝腔作勢的惡趣味之中,干擾了客觀理性的判斷。文字本質上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工具性是它的本質屬性,沒必要因為會多寫幾劃——還是電腦輸入的,就自覺高人一等,莫名其妙地意淫出很多高大上的感覺出來,淪為故弄玄虛的還不知所謂的復古主義。

所謂文化,貴在識其大。與其在這些表面文章上下功夫,在小道上煞費苦心,拿一些小噱頭作文化標榜,真不如切實多讀幾本古人書,在微言大義上有所受用吧。

繁體字是我們寶貴的文化傳統,不應丟棄,今後的教學傾向,應該是“識繁用簡”。

最後的意見,我本人的感想,還是很“隨大流”,以為““識繁用簡”才是正道,可以解決我們在語言文字上的困擾,也不會讓很多問題成為問題。

繁體字畢竟曾是我們民族文字的主體。 在如今的海外華人文化圈至今仍有重要地位,無論出於文化傳承的需要,還是來自交流的必要,“識繁”似乎是當下及以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國民不可避免不要補習的文化課程。

比如,在國家的語言政策執行中,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富有文化內涵的語言不能也不應通過強制手段直接禁止,因為語言是民族身份認同的要件,強行禁止使用某一類字種就是在阻斷文化根脈,也會讓問題叢生引發民眾的抗議。

因此,作為國家意志、公共的出版物、鄭重的場合中,出於“書同文”的需要,推尊“簡體字”為正統,並且制定法律作為保障,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個人有興趣的使用,比如書法一類,不應該去幹擾;不僅如此,甚至有必要在中小學的基礎課程中,引入“識繁”的課程訓練,讓簡化字和繁體字能夠某種程度的共存,也許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吧——至於課程如何安排才能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自然是需要更細緻的商討的。


總結


判斷立場比判斷知識可容易輕巧的多。繁簡之爭,最麻煩的,可能在於這根本就是一個立場之爭,從而使得很多討論情緒化,失去了客觀和理性。

囉嗦了一大堆,其實我的立場也很簡單:現行簡化方案是有一些小問題,但是全面恢復繁體字,既沒有可行性,更缺乏必要性。可以說,儘管我們推廣了簡化字,但繁體字從來就不曾離開過我們,在書法裡、在書籍中、在招牌上,隨處可見。而簡化字也沒有在文字表達上造成多大的干擾,沒有使得傳統古籍的流通變成困難,對於現代社會的電子信息化也沒有形成難題,而且使得我們的教學、書寫、掃盲省去了很多時間和麻煩,功德無量。

總之, 繁體字也好,簡化字也好,它們都沒有失去妙嚴法相,我們也依然覺得它們可親,它們全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將永遠暢通行走在堂堂華夏與日月山川裡。世上無事,庸人自擾,哪裡需要什麼恢復與驅逐呢!

2018,10,7,晚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先不扯別的,這幾個字有多少人認識?



童心夏萬里


恢復傳統漢字繁體字,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即使今天沒有納入課本,在將來也必然會重新學習。最早恢復繁體字的那個人,其名字必然同樣也會留存在教科書中。

恢復繁體字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繁體字更科學、更實用、更易學習。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了將近三千年的表意文字。沒有任何拼音文字能夠達到漢字的壽命,六百年前的中世紀英語,單詞早就面目全非。這源於表意漢字能夠脫離方言存在,所以在中國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存在幾百種方言的地區,竟然能夠實現“書同文”,文字統一,文化才能統一,從而統一的中國才可能存在!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分久必合的秘訣 —— 統一的漢字。

由於脫離方言存在,甚至亞洲其他國家也可以使用漢字。日本、朝鮮等千年歷史都是漢字書寫,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整個東亞幾乎都被整合到了“漢字文化區”中,這種統一的局面一直到1956年才被打破。簡化漢字的推行,打破了中國幾千年“書同文”的局面,漢字文化圈分崩離析。

所以地球上沒有任何文字可以比擬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傳統漢字是音、形、義的合體,字形可以直接表達字義,同時還能為自己注音。而簡化版漢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閹割了漢字最強大的 —— 表意功能,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符號字,把本來系統無比科學的文字系統廢除,變得難學難記,只能死記硬背。

簡化版漢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傳統的漢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傳統漢字繁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傳統的繁體漢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信息,也容易產生歧義。下面用一些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例1:大家看了那麼多年三皇五帝的故事,“堯禪位於舜”。從這句話我們能不能看出堯的名字是什麼含義?大家同樣看古書,看到三皇五帝的故事,簡化字“堯”這個名字大家看到有什麼想法呢?怎麼理解?而用繁體字的人一看到這個字馬上明白其名字的含義。

從簡化字“堯”是看不出本義的。

繁體字“堯”,土上堆土,還要堆高臺上,本義是高,可以引申為志存高遠。

例2:再比如學中醫的學生,學到“皮膚”,傳統中文皮和膚指的不是一個東西,學簡體字的人如何從字上面看出“膚”是什麼意思?而用繁體字的人看到字就能理解膚字的含義。

皮膚,皮和膚不是一個東西,皮是表皮,膚是表皮和內臟之間的組織。

例3:“萬曆年間”,這個歷是什麼意思?是經歷的歷?還是日曆的暦?

從簡化字看不出字義。我們來看看“歷”的繁體。歷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合在一起,一個是“歷”,廠,是山崖的意思,禾,是田地,止是腳趾的象形。歷的本義是——我經過山崖旁邊的一片禾田。本義為經歷,經過。而“暦”則是——太陽每天經過山邊的禾田。本義為日曆,曆法。所以“萬曆年間”應該為萬曆。江山永固的吉祥之意。

例4:三國人物“文丑”,是文丑?還是文醜?

醜,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字合在一起。醜,本義是扭,後來引申為天干地支中的一個。醜,左邊是酉,酒瓶之義,右邊是鬼,面目猙獰之義。醜是喝醉酒之後面目猙獰的醜態。

例5:三國人物“蔣幹”,幹是什麼意思?

幹,是四個字合在一起,意思都不一樣。幹、榦、幹、乾。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其名字的含義了。

例6: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的字義,譬如“隹”

隻,雙,獲,羅,奮

其簡體字對應“只,雙,獲,羅,奮”。

這幾個字本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隹”字。”隹”是鳥的象形,“又”是手的象形。

隻,是手上有一隻鳥。

雙,是手上有一雙鳥。

獲,是我在草叢中補獲了一隻鳥。

羅,是我用絲線織就的羅網捉到一隻鳥,所以羅本意是羅網,可以引申為網羅,綾羅綢緞等。

奮,是一隻小鳥在田間奮起翅膀飛翔。

繁體字的每個字都是會意字,清清楚楚,掌握幾個基本符號我們可以理解一大堆漢字。簡體字之間根本沒有關聯,我們衹能死記硬背這幾個符號。你說誰更容易學?簡體字筆劃少了12%,但完全破壞了漢字的構成法則,使得表意漢字的字義被抹殺,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無意義符號,使識字變得非常困難。

例7:我下面給你吃?還是我下麵給你吃?

例8:面發白,是面發白?麵發白?還是面髪白?表意功能被廢除就是這樣出現歧義。老夫聊發少年狂,是聊發,還是聊髮?很多小孩不懂念成聊髮

例9:指地名時用渝,指人名時可用瑜,指樹木時用榆,指超越時用逾,指病好時用愈,指心情好時用愉,沒人叫苦吧,可在水中游用遊,在陸上瞎逛用遊有人卻説難了。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例10:我們用的是漢字,漢是什麼意思呢?

簡化字“漢”,水邊的一隻手,看不到意義。

漢,左邊是水,右邊是黃土之意,既表意又表音。學會這個字我們可以理解

漢、艱、難、歎、嘆

漢,住在水邊黃土之上的民族。

艱,回頭瞪視貧瘠的黃土。

難,小鳥落入黃土中,有難了。

歎,右邊的欠,是張大嘴巴吹氣的人的象形。面朝黃土歎氣的人。

學會一兩個基本結構,理解一大堆的漢字,誰還會說漢字難學呢?

有些字,最好是把相近的兩三字放一起學,相互比較,既有效率,又掌握得深,誇跨垮胯挎。傳統漢字有利於掃盲。

彐是手的象形,手拿掃帚則為帚,拿著掃帚的女人則為婦,帚→掃婦,我記住一個字,就明白理解了三字。

肀部,我明白了一部首,就明白理解了 聿、書、畵、筆、妻、爭、秉、劃、盡、儘等字,所以有利於掃盲。簡化字做到了聞一知十嗎?

制服,製服,意思不同,簡化產生歧義。

髮髻髭髫髯鬃鬚……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這就是傳統漢字分類的強大之處。

漢字有些字繁體化是為了辨義,例如:繁體(下麵,下面)與簡體(下面),繁體(山谷、稻穀)簡體(山谷、稻穀)。繁體(頭髮與發財),簡體(頭髮與發財)。繁體(武術、白朮),簡體(武術、白朮)。繁體(生薑、姜子牙),簡體(生薑、姜子牙)。繁體(瀋陽、沈老師),簡體(瀋陽、沈老師)。繁體(皇后、後來)簡體(皇后、後來)。繁體(複雜、光復)簡體(複雜、光復)很明顯繁體的辨義能力比簡體好多了。

二、傳統繁體漢字有利於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文化

如前所述,中國、乃至東亞的兩千年歷史,都用繁體字書寫記錄,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比如韓國在上世紀50年代廢除漢字以後,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韓國當代年輕人能夠看懂自己歷史文獻的寥寥無幾,在歷史古跡也看不懂上面記載的文字,甚至半個世紀沒有出現文學上的大家。由於諺文會出現很多同音異義詞,韓國法律條文、身份證、重要的場合都要標註漢字。近年來韓國恢復漢字小學教育的呼聲很高,當然是指傳統的繁體字,簡化字對他們沒有意義,依然看不懂自己的歷史文獻。

而我們從漢朝開始的兩千年文獻,幾乎都是繁體楷書書寫,這是通行了兩千多年的官方規範漢字,海量文獻用此記錄。這些歷史、記錄是民族流傳下來的智慧,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朝代變遷、國家發展、地方上的發展與建設,這可是幾千年的智慧,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只有中國擁有詳盡的官方正史、民間野史、地方誌……這些材料層層疊疊兩千年不斷絕,這是隻有真正的文明才擁有的瑰寶!那些偽造的文明,他們是沒有的,他們的官方史料在哪?起居錄在哪?地方誌?野史?只有中華文明,保留了這些財富,而它們大部分用繁體字記載。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歷史、放棄中華文化、放棄人類創造出來的最輝煌的寶庫!

三、傳統繁體字有利於祖國統一、有利於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奠定中國的主導作用,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唯一經歷了三千多年沒有斷絕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傳承的基礎,表意漢字的穩定性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中國的趨勢是分久必合。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的文化都趨同,漢字獨立於方言之外,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拼音文字。不管你講什麼語言或者方言,即便你一開始是外來的民族,衹要開始用漢字最終也會融入這片文化。所以大家最後傳承下來的文化都是幾乎一致的。即便是朝鮮、日本,使用漢字的國家都有很強的文化親密感。文字文化都一樣,就算再打破頭最終都還是一家人。什麼是文化?其實簡單說文化就是平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喜歡孫悟空,日本人也喜歡孫悟空,坐下來一起聊很容易就聊到一塊去了。我喜歡酸菜魚,你也喜歡酸菜魚,他不喜歡酸菜魚,但他喜歡紅燒排骨。這就是文化,大家看著共同的書,聽著共同的故事長大,生活中熟悉的一切都是很接近的,這就是文化相近。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拼音文字植根於發音也就是語言,而語言、口音是易變和不穩定的,即便一開始大家文字都一樣,但由於口音語言不同,最終都會導致文字變得不同,文化由文字傳承,文字不同慢慢文化差異就大了,我喜歡我們的偶像,你喜歡你們的偶像,聊聊打起來了,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國家難以統一的原因。

漢字若沒有了,還有什麼中華文化?一種文化傳承下去的載體就是文字,文字消滅文化也跟著消亡。

中華的大一統是從秦始皇“書同文”開始。當時各國用篆書,但是字體略有不同,楚有楚篆,秦有秦篆。統一之後,原來的文化統一到新的文化上面來。幾千年來,由於表意漢字的穩定性,不管方言如何多樣,中國大地上大家的文化都趨同,結果中國的趨勢都是分久必合,成為大一統的國家。統一就沒有戰爭,民眾安居樂業,人心所向。秦始皇那時候,是在一個中國破碎分散的背景上,把全國文化統一起來,所以功不可沒。漢字在亞洲的統一、連續局面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斷絕,簡化字作為規範漢字以後,連續兩千年文字統一的局面才被打破了。首先在空間上造成了割裂,有些地區用簡化字,有些地區用繁體字。而更不可彌補的是時間上的割裂。造成1956年之後和之前幾千年的文化割裂,本來我們可以通過漢字,直接閱讀兩千年前古代文獻,但現在不用字典,一般人連一篇《古文觀止》都很難讀下來。也造成了漢字文化圈的割裂。文化的割裂,如果不補救時間久了會產生衝突和戰爭。“書同文”則是文化一統的前提。

簡化字祇有一個優勢,就是書寫便捷。其他都不如傳統漢字科學。在如今世界合作,大家共同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簡化版漢字成為我們和東亞在文化上進行無障礙交流的絆腳石。

簡化漢字是無法完成文化大一統工作的,因為即便國內都使用簡化字,也無法改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獻。就算不去想中國歷史,也沒法統一東亞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韓國的歷史是用繁體字書寫的,越南、日本的歷史都是以繁體字書寫,他們不會放棄繁體字,放棄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如果當年沒有簡化字,那今天舉國上下文字相同,古往今來的文字相通。在亞洲,韓國用漢字、日本用漢字、越南也可以用漢字,大家文字相同,文化相似,再加上我們的一帶一路,將是多美好的局面!地球上最大的亞洲大陸從而能夠聯合起來,不要戰爭,一起發展經濟,大家人民都有錢賺,有好日子過。而現在,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海外的孔子學院,不知道教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教了簡化字,也看不明白中國和亞洲諸國的歷史、古蹟。簡化漢字,是橫亙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前的一大障礙。

恢復傳統漢字的規範漢字地位,這將是功在千秋的偉業。既能夠全國文字統一,又能夠在中國逐漸強大的主導下,促進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經濟交流合作。韓國、日本、越南,這些都是傳統漢字的國家,韓國也正在恢復漢字(傳統漢字)小學教育。還能夠修復對歷史的割裂,中國人能夠看懂自己祖宗的文獻和古蹟了。而所有這些祇不過需要把傳統漢字作為規範漢字就輕鬆解決,簡化字依然可以作為合法書寫體保留,用簡識繁。如果有一天能實現,那將是多麼美好!









爛奔


不想長篇大論了,不客氣的說,如果全面恢復使用繁體字,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所有人都將淪為文盲。

“漢字不死,Z國必亡”這是魯迅先生喊出的口號,魯迅先生也是白話文極力的推行者之一。

漢字本身就是用書面的形式表現語言的一種手段而已,跟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難道說用方言口述下來的歷史就不是傳統文化了?

可笑的是提出這一議案的竟然還是某名政協委員,竟然還有不少專家學者跟在屁股後面附和,真是腦子秀逗了,你們是不是還想恢復八股?恢復科舉?你們是不是還想回到過去當你們的宅門大老爺?你們難道還想再續幾房姨太太麼?

繁複的漢字本來就是愚弄百姓的工具,而對於提出恢復它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恬不知恥,真不知道你們的頭銜具體是怎麼來的,臉皮如此之厚,厚顏到無恥。


Arsenic醉人


這裡其實有兩個邏輯上的陷阱。

第一個,恢復繁體字,為什麼說恢復?難道繁體字被禁用了嗎?沒有,沒有禁止,何來恢復一說?

第二個,恢復繁體字,就是要廢除簡體字嗎?兩者不共戴天,只能使用一個嗎?

稍加推敲,上述兩個邏輯皆不成立。從文字的功能來分析一下簡體和繁體的差別。

文字有兩大主要功能,一是交流和傳遞信息,二是蘊含和傳承文化。很明顯,前者簡體字佔優,後者繁體字佔優。簡體字在書寫簡便速捷和易於學習掌握這兩方面是遠遠勝於繁體的,而繁體字裡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是簡體字不可同日而語。這就說明了兩者在不同方面各擅勝場,既然各有優勢,就各有存在的理由。今天討論要不要恢復繁體字這個問題正是因為人們掛念繁體字的優點,可以想見,如果恢復繁體而棄用簡體,有一天人們也同樣會因為簡體的優點而又懷念簡體。


為什麼過去的幾十年我們推出簡體並且使用至今。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建國初期我國的文盲人口太多,掃盲的任務極其艱鉅困難。為有效降低文字普及教育的難度,其中一項就是簡化漢字。而這簡化漢字可不是簡單隨意的簡化,跟我們生活當中有時圖方便隨意簡略筆畫可不是一回事。而是由一批文字專家進行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出的改變(具體可參考相關資料)。事實證明簡體字的推廣使用非常成功。

但事實上過去的幾十年,官方從沒有明令禁止過繁體字,為什麼繁體字逐漸邊緣化呢?還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相比不方便使用的短板使得人們一致性地選擇了簡體。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對漢字的方便使用要求較高,有了簡體字的應運而生,而在眼下民族復興文化復興的背景,對漢字的文化功能需求逐漸增大,於是有了對繁體字的重新呼喚。

說明本身就是需求決定一切。那麼在需求漢字文化功能的時代,我們對漢字的方便功能的需求會消失嗎?起碼我個人覺得不會。儘管當今人們打字越來越多代替手寫,但簡體字的簡便依然是難以掩蓋的。何況幾十年的使用習慣,使得廢除簡體已經是不現實的事(要把各種標識、文件、說明等等全部更改是太龐大的工作量)。簡體字是一個成功的發明,為什麼棄而不用?

那麼,既然各有各的好,不廢除簡體,又要重新召回繁體,怎麼處置比較好呢?下面隨便說說,以學校教育為例,信口胡謅處各位就當是耳邊風啦。


繁體字既然是以傳承文化為首要任務,自然繁體字的教育要回歸到文化課的範疇。呼籲繁體字的人士不就是一直強調文化嗎?那我們文化教育的角度來說。

當今學校裡只有語文課和歷史課,卻沒有文化課,尤其傳統文化課,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學校應該加強文化課程的設置,即使跟升學成績不能掛鉤,也可以設置選修課或興趣班之類的形式。或許有些人會擔心加重孩子負擔,其實大可不必擔心,相比較而言眼下學校、家長盲目瘋狂地讓孩子學習鋼琴、學習跆拳道、學習奧數等等(這些項目本身都很好,這裡是說盲目學習的問題),這麼一個文化課真不算什麼太大負擔。而且瞭解傳統文化,不像專門學習某項技藝,需要孩子具備特定的天賦,並不會浪費孩子的時間精力投入,理論上是適合普及教育的。

那麼文化課裡就包括漢字的來歷和演變。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遍佈九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迥異,各種方言五花八門,是漢字把我們緊密聯繫在一起,是漢字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是一家人。漢字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紐帶。同時漢字又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裡面蘊含的奧妙無窮無盡。這麼重要的漢字應該加以重視,應該投以更大的力量在漢字教育當中,那麼區區簡體繁體之辨只是漢字教育裡的滄海一粟,不會是什麼難題。


學習漢字,同時和其他的傳統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比如中華禮儀、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那將是傳統文化教育百花盛開的季節來臨。

這麼說的意思是有兩點: 1、現在很多人說要恢復繁體字來複興中華文化,因為簡體字使得國人沒文化,其實是強設的因果關係,簡體字並不是中國人“丟失”文化的罪魁禍首,恢復繁體字也不意味著就實現了文化復興,反而使得使用簡體字的方便蕩然無存。2、國人與傳統文化的疏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歷史原因,社會原因等等,其中就包括教育方面的問題,把這些問題解決才是文化復興的當務之急,也是唯一可行之路,同時,只有全面培養國人的文化素養,才能激發國人學習繁體字的興趣,並且更好地去理解繁體字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反過來成天跟簡體字較勁就是所謂文化復興。

作為語言文學基礎的語文課也可以做一些調整。比如,雖然不要把課文變簡體為繁體,但在課本里的新詞表裡要同時註明繁體,得讓人知道是什麼字,起碼看著不陌生。並且可以適當的擇取一些字的繁體書寫作為考查內容(當然比重不能太大),有助於學生熟悉漢字的架構原理,並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為什麼語文課還是以簡體字為主體呢?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所以必須先掌握簡體字以外,還因為簡體字還隱藏了一個勝於繁體的優勢,那就是簡體字脫胎於繁體字,掌握簡體字的人可以輕鬆地學習繁體字,甚至很多繁體字沒有學習過,第一眼看到就能認出是什麼字。而反過來只掌握繁體字的人看簡體很吃力。所以從最有效掌握兩種字體的角度來說,還是優先學習簡體為好。從認字的角度來說,學簡體的同時捎帶一下繁體已經足矣,而從開發繁體字文化內蘊來說,則又遠遠不是區區語文課可以勝任的,所以要另外開設文化課的原因所在。

日常交流使用以方便為根本。這可不是誰規定的,而是人類使用文字的固有原理。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字使用只會朝著越來越簡便的方向發展,簡體字的發明是一種“進步“。所以說,不可能因為其他用途而取消簡體字這個最簡便你工具,而把繁體字作為日常使用。強行推行繁體字而捨棄簡體字使用是違反客觀的舉動,可行性很低。這個正如我們今天不會以毛筆字作為書寫工具一樣。但作為培養文化修養和興趣愛好可以另外學毛筆字書法,絲毫沒有衝突。簡體字這個工具已經發明出來了就不會輕易取消使用,除非有比它更方便而又沒有其他明顯缺陷的字體出現。

以上只是隨意說說個人觀點。本人非從事教育工作,難免錯誤還望見諒。只是想表達,簡體和繁體可以有更靈活的方式共存,同時兩者共存並不會讓人們增加額外的負擔,而只會相得益彰,發揮各自優勢,為我所用。


簡體和繁體的側重,本質上與韓國、越南等國廢除漢字完全不同。所以既不必擔心繁體字會消亡,也不用歇斯底里地視簡體字為洪水猛獸,或者又反過來以為使用繁體字將會是倒退,或擔心簡體字這麼方便的工具會被取消。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會有真正的智者出現替眾生挑選適宜的道路,拭目以待。

8.13

評論回覆補充:評論區很多有識之士留言說簡繁體之爭是沒事找事,甚或居心叵測,簡繁並不矛盾。在此再次強調,本文的意思正是簡繁可以和諧共存,互補缺陷。造成國人文化根基“丟失”的原因是當今國人缺乏文化教育,和簡體字使用無半點關係,如果加強文化教育這問題自然有所改觀。而反過來看,只要加強文化教育,自然而然也就接觸了繁體字。為什麼學書法的人都很熟悉繁體就是這個道理。不去加強文化教育,而爭論簡體字繁體字哪個恢復哪個捨棄是本末倒置,亂開方。

就我本人而言,也是非常熱愛傳統文化,對繁體字也“超有感覺”,因為職業的關係,平日接觸繁體字的機會很多。所以學習繁體字對本人來說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日常生活交流,本人絕對果斷地選擇簡體字。即使不必手寫,打字依然。簡體字簡明清爽,攝取信息效率高,眼睛不費力,使用傾向幾乎是下意識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交流重在方便,雙方都能舒適才是根本。在目前大多數人不習慣繁體用於日常使用的情況下,你一味地順著自己的喜好,與人交流用繁體,不考慮別人是否熟悉繁體,是在增加對方的讀取負擔,是自私的表現,甚至有裝B之嫌。這個道理就像有人學了些外語在跟人講話的時候老是蹦外語詞彙,彷彿國語就不能表達一樣。喜歡和學習是自己的事,不以自己興趣強施他人方是君子。

近代以來,漢字其實有過兩次生死危機。第一次是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弱國憂患,把漢字和國學視為害人毒物,急欲廢之,採用拼音代之;第二次是八十年代計算機時代的來臨,因當時漢字無法進入編程,嚴重危機感下有人提議廢漢字而用拼音字,與國際接軌,不被時代拋下。所幸兩次危機最終都沒有“滅掉”漢字,而之所以意欲滅漢字的那些問題原因後來幾乎都解決了(可見本來就不是漢字惹的禍)。

倘若今天討論的問題不是簡體字和繁體字,而是變漢字為拼音,那麼小可不會那麼氣定神閒,裝作一副客觀的道貌岸然狀,慢悠悠地碼這麼些字,而是拍案而起,大罵“汝是何人?汝是何居心!”


正經閒聊


三年半前的全國政協會議,作為政協委員的馮小剛正是風光之時,他在政協會議上提了一個呼籲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的提案,當時引發了熱議。而如今,馮小剛的風光已不再,估計正被崔永元這一波持久迅猛的炮轟整得精疲力盡,而且可能還有些膽戰心驚。恐怕早已無暇關心是否恢復部分帶有文化意味的繁體字了。



馮小剛的這個提議本身還是挺好,使用具有文化意味的繁體字,確實有利於大眾更為切身地感受漢語的美,字形中就蘊藏了豐富的意思,像馮小剛舉例的“親愛”的,特別是“愛”字,繁體字明顯比簡體字意味要豐富。

而全面恢復繁體字就沒有必要了,雖然新中國成立僅僅不到七十年時間,但也有三四代人的更迭了,繁體字幾乎已經從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大眾已經習慣了簡體字,全面恢復繁體字徒增社會成本。

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讓大眾能夠識別繁體字,同時能夠書寫部分繁體字就好。

你贊同恢復繁體字的使用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想象幾個場景,就可看出優劣,不是要恢復 ,而是必須繼續簡化。一,病患要手術,家屬心須簽字。待家屬簽完一個,接著籤第二個:某某通知單。手術己不必了。二,高考正酣,大多學生填完地址姓名,考試己結束。三,訂商業合同,英文版半小時,中文版半個月,黃花菜涼了,己被人搶訂。四,大戰爆發,詢問軍情,簽發命令,已無人傳達。元首問責,找不到下屬:半年後,遙遠的天際隱隱迴音:亡……國……了。歷史事件記錄下來?記錄倒是簡煉,通篇兩個字:記錄。人老了,拿不了筆。既然人們好這口,乾脆用毛筆寫字,不得用電腦和打字機,也用不著我們口誅筆伐。講傳承,就恢復到甲骨文之前,結草記事,更藝術哦!


空空道長9


這個問題的本身也有問題!

繁體字本身就存在,何用去恢復?只不過新中國成立後,鑑於當時人民的文盲率超高,繁體字書寫起來確實比較麻煩,故組織專家對繁體字進行適度簡化,成了大陸人今天學習工作均普遍使用的正式文字。但並沒有一棒子打死而禁止在任何情況下使用繁體字!繁體字依然有人在用,練書法的就最長使用繁體字,很多人簽名也使用繁體字(現在還流行很難辨認的藝術字簽名呢)。

再者,簡化漢字經過六十多年的傳播使用,早已深入人心,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走歷史回頭路,棄簡化漢字不用而推廣使用用繁體字!

不僅如此,隨著大陸全面發展和進步,港澳臺包括海外華人,也會越來越多的使用簡體字,這也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沒辦法的事,大陸畢竟是中華文化的最大主體,有這個影響力!

最後一點,漢文字自誕生以來已有差不多五六千年,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外加一個印刷體共計八個階段,最早的文字和現在文字早已千差萬別,普通人無法辨認,這也是歷史發展和文字演變的必然結果,包括繁體字簡化也是這種演變的一種持續,這一點無可厚非!

這個問題的唯一意義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漢字的使用歷史,除此無他!

最後想說的一點,漢字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符號,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特殊傳承工具,更是是遍佈世界華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偉大結晶之一,正是因為漢字才讓中華文明連綿不絕數千年,對此,我們足以自傲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不要再糾結於毫無意義的漢字簡繁之爭了!

甲金篆隸楷行草,漢字文明是瑰寶。

去繁就簡史必然,無謂爭議該休了。



布衣觀天下


為什麼要恢復繁體字?有必要嗎?簡體字是一種先進文化的改變,便於書寫、辨認與交流,難道就是為了一個區區的臺灣省,而改變14億中國人的先進文化嗎?

提出此問題的人應該是頭腦有問題吧!怎麼不提出恢復甲骨文呢?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經歷了數次文字改革,好不容易達到了文字簡化的最佳點。

第二次文字簡化為什麼不被人們認可和運用,正是因為它不是最好的文字狀態,只有現行的文字科學的簡化了部分繁體字,才取悅於14億中國人民的認可。

恢復繁體字就是想復辟,我深信絕大多數中國人民是予以堅決反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