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的鋼鐵巨龍:從華東地區看中國鐵路的發展

近日,網絡上的一張圖火了,網友笑侃“有點不好意思,但看著很痛快!”“中國高鐵有多長?長到圖都裝不下了……”

馳騁的鋼鐵巨龍:從華東地區看中國鐵路的發展

各國高鐵運營和建設里程數

時間回到40年前,1978年的秋天,鄧小平在日本考察新幹線時感慨地說:“像風一樣快,我們現在很需要跑!”當時,國外高速列車時速已達300公里,而中國旅客列車的旅行時速僅為43公里。那時,“火車像風一樣快”成為中華民族之夢。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列車飛馳四十載,中國鐵路鉅變,長三角鐵路加速發展,一條條高鐵縱橫交織,形成了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緩解了區域運力緊張狀況。一列列動車風馳電掣,高鐵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折射出中國鐵路的發展軌跡。

鐵路交通引領大發展

今年的金秋時節,杭(州)黃(山)鐵路、青(島)鹽(城)鐵路連雲港至鹽城段聯調聯試緊鑼密鼓進行,年底前將具備開通運營條件。

9月23日起,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內地高鐵網延伸至香港,“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列車組駛向香港特別行政區。上海虹橋首次開通

至香港西九龍G99/100次長編組“復興號”列車,全程運行時間8小時17分。

10月8日,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南京南至太倉段正式開工建設。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未來,長三角鐵路建設發展,令人期待。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末,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達1.3萬公里,其中高鐵5300公里以上,較2017年底分別增長29.1%和44.5%,在長三角區域內率先建成發達完善的快速鐵路網,覆蓋“三省一市”除舟山市外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

上世紀70年代,華東鐵路設備陳舊落後,線路技術標準低,使用的是輕雜型軌、非標準道岔和木枕,列車通過速度慢,列車平均時速30多公里,運輸安全負重爬坡。

馳騁的鋼鐵巨龍:從華東地區看中國鐵路的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火車站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華東鐵路建設發展注入巨大活力。進入80年代後,按照鐵道部部署,華東地區迅速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中取華東”“強攻京九”“再取華東”等鐵路建設大會戰,強力推進“短平快”擴能改造工程等鐵路建設。

速度是交通運輸之魂。2010年7月1日,時速350公里的滬寧城際鐵路運營;10月26日,時速350公里的滬杭高鐵通車,形成了蘇浙滬間 “鐵三角”黃金通道,實現了“同城化”。

建成發達完善的鐵路網,是實現鐵路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標誌。目前,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是1978年的4倍。動車組開行實現公交化,縮短了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推動了“三省一市”形成“1-3小時生活圈”,搭建了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脈,“同城效應”和“雙城生活”的夢想變為現實。

新時代,高鐵改寫了長三角交通新版圖。短短十年,中國高鐵讓旅客“說走就走”。如今,南京與上海間的鐵路變化翻天覆地,由40年前蒸汽機車時代的一條滬寧鐵路線,發展到今天京滬高鐵、滬寧城際與滬寧既有線三線並行、各司其職的電力機車和動車組新格局。

鐵路裝備實現大跨越

“1978年改革開放前,華東鐵路設備、設施落後,基本是單線。”曾在上海鐵路局工作過的老職工回憶,通信採用架空明線,信號設備原始低級,一般為臂板信號與聯鎖箱聯鎖;區間閉塞為路牌、路籤,鐵路道口簡陋,多為簡易的竹木欄杆,運輸作業普遍採用手寫、口傳,或依靠奔跑傳遞等人工方式完成。站房簡陋,售票、候車室空間狹小,春夏秋冬、寒暑往來,成千上萬旅客只得無奈站在室外購票、候車。

“那時的春運和節假日主要是知青流、探親流,80年代後才出現民工流,客流集中在滬寧、滬杭和蕭甬等鐵路線,客車不足,只好採取‘硬臥改散’湊合應急,大人小孩擠滿三層臥鋪,這些車輛節後都得整修加固。高峰時,只能停開一些貨車,實現‘壓貨保客’。”82歲的張錦渭是一名“鐵路通”,他原在上海、蘇州等地鐵路工作過。回首往事,他津津樂道:“短途客流,基本依靠‘棚車代客’,事前選扣大量棚車,上海地區集中在彭浦站進行清洗消毒,整備作業,逐輛配齊木梯、馬燈、便桶、草簾和防止車門滑動的安全銷,保障運輸安全。”

改革開放後,鐵路不斷加大投入,對普速客車車輛進行更新、升級換代,增開的客車逐漸由更先進的空調客車和高鐵動車組替代;為民服務,不斷擴大普速客車臥鋪供給量,不漲票價。

進入新世紀,重載技術全面實施,機車動力完成從小型到大型、從蒸汽到內燃再到電力的更替。時速120公里、單機牽引6000噸的大功率機車裝備華東鐵路,配屬“和諧號”大功率電力機車。貨車升級換代,裝配構造速度120公里/小時的新型貨車。客車設施日趨先進、舒適,主力車型採用構造速度160公里/小時的新型車。

馳騁的鋼鐵巨龍:從華東地區看中國鐵路的發展

新世紀 新型車

新時代,鐵路裝備發生重大變革。改革開放40年,長三角鐵路國產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從無到有,安全性能更穩、速度更快。動車配屬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已從2012年294標準組增加到目前的665標準組,其中“復興號”93組;“和諧型”等大功率機車配屬從397臺增加到現在700餘臺,機車檢修實現自主化,降低了成本,運輸效率倍增,生產蒸蒸日上。

購票方式發生大變革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民工潮起,驚濤拍岸。那時,在全國民工潮源頭之一的安徽阜陽,農民旅客為能買到一張火車票,竟然不顧天寒地凍,聚集在水洩不通的站外露天廣場徹夜排隊。

馳騁的鋼鐵巨龍:從華東地區看中國鐵路的發展

排隊購票的旅客

那時的春運,旅客過年,鐵路過關,難於上青天。每到春運,上海站購票的旅客也是人如潮湧。從2003年起,上海站在春運期間連續近十年租用附近的體育場等場地,開設售票“大賣場”,最高峰時開設售票網點的窗口達200個,當時在西藏南路、北京東路等市內代售點,購票“長龍”要排一二公里長。很長一段時間裡,“黃牛黨”倒票屢打不絕。

“90年代,為應對民工潮,車站花費大量時間,投入大量人力,採用人工的辦法將去往直達站的車票提前製成“傻瓜票”,以備大客流應急使用。”合肥站售票員賈慧霞回憶說。

“一張車票就是一張請柬,拉近了鐵路與千萬旅客的距離……”進入新時代,網絡購票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蕪湖站售票員陳玉婷感慨地說:“如今,旅客在網上輕鬆購票,旅客在車站聚集排長隊購票成為歷史。”

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長三角鐵路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微信、支付寶支付、APP自主選座、接續換乘……指尖輕鬆操作,走出了人工、電話“買票難”的窘境。近2200臺自助售票機的上馬,方便了聚集區旅客就近購票、取票。

從互聯網訂票,到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再到覆蓋高鐵站車無線網WI-FI,“炫科技”已深入滲透到鐵路客運服務中,旅客購票更加方便快捷。百姓不再為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徹夜排隊,曾經“壯觀”的購票“長龍”消失了,出行“買票難”大大緩解,倒票“黃牛”失去了市場。

鐵路發展日新月異,高速與普速鐵路“兩翼齊飛”。如今,在長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車站由40年前的1個增至目前的2個以上,高鐵車站“一站一景”,自動扶梯、冷暖空調、電子顯示屏等先進設施遍及車站。鐵路告別“髒亂差”,處處是“潔淨美”,從過去的“綠皮車”普快、到空調快速、特快列車,發展到高速動車組列車時代,鐵路乘車環境變得越來越安全、舒適、溫馨。如今,上海虹橋至北京南單程1318公里,G22次“復興號”列車只需4小時18分。

馳騁的鋼鐵巨龍:從華東地區看中國鐵路的發展

復興號

“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為中國高鐵發展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按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京滬兩地運行時間壓縮至4個半小時左右,中國成為全世界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回望40年,從落後到領跑,從學習到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中國鐵路是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展望未來,在“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時代主題下,新時代的中國鐵路定將迎來更大發展,助力中國這艘巨輪在偉大復興征途上譜寫新華章!


本期校審:陳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