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是書法家,為啥寫簡化字比登蜀道還難?

千千千里馬


乍一看題主的這個題目還沒有看懂,看了題主的描述才明白了,

題主的意思是簡化字能稱為書法嗎?書法家能夠寫簡化字嗎?

我覺得簡化字當然可以成為書法,書法作品也是可以寫簡化字的,事實上也有很多的書法家寫簡化字的,並不是所有的書法家都寫繁體字,啟功先生為北京師範大學題寫的校訓用的就是簡體字,一樣會書法的意蘊,現在的很多的硬筆書法家就是寫的簡化字。

我覺得首先要確定的是簡化字他也是漢字,只不過是為了書寫、辨識和學習的方便,文字專家根據漢字的書寫規律進行了簡化,它的本質仍然是漢字,仍然和中國傳統的文字一脈相承。

實際上學會了簡體字,大部分繁體字也都能認識,學習了繁體字,認識簡體字也很輕鬆,只是有一些複雜的繁體字的寫法在簡體字裡做了一些改變,而且這些改變並不是隨意亂改的,大部分是根據書法裡行書和草書的寫法而改的,是符合漢字的書寫規律的。

“學”字在唐代楷書和草書的寫法

比如繁體字的“學”字寫起來非常的複雜,但是它的草書寫法卻很簡單,而簡體字裡面的“學”字就是根據學字草書的寫法而簡化的,簡化只是換了一種簡單的書寫方法,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

現在的學生參加書法考試,試卷上一般都會表名,可以書寫簡體字,但是一定要注意繁簡字的統一,我覺得這個很關鍵,書法裡書寫簡體字是可以的,但是要統一,要麼全用繁體字書寫,要麼全部用簡體字。


不二齋


練楷書一年,收穫不小








默契17


如果連簡化字都寫不好,你哪來的勇氣稱自己為“書法家?”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都是以古代碑帖作為臨摹學習範本。接受了繁體字的審美觀念,在創作上也都習慣於使用繁體字。再加上草書是不能使用簡化字的。如果用簡化字去寫草書,就會造成混亂,無法識別。

現在的簡化字,是以標準印刷體楷書作為簡化對像,不涉及書法領域中的書體。簡化字在書法中的應用,古代人早已在使用。不要以為簡化字是現代才有,只不過現在的簡化字更多一些。古代的書法家可以把簡化字寫好,簡化字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連象徵這個時代的符號都寫不好,有什麼資格稱為書法家?



你說:“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寫不好簡化字。”大家不會說你什麼。就好比一個建築師說:“既然我是一個建築專家,怎麼建一座樓房比上蜀道還難呢?”一個醫院的醫學專家說“既然我是醫學專家,怎麼治療感冒比登蜀道還難呢?”這樣說合適嗎?


簡化字難寫嗎?比繁體字容易,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好看不好看,是審美的習慣。寫多了,習慣了簡化字在書法中的樣子,它就像樣了。習慣成自然。你覺得寫簡化字比上蜀道還難,是你不能接受時代前進的步伐,固步自封。對新生事物有牴觸情緒。不是寫不好,是不寫。世界上的事,為之,則難也易。不為,則易也難。一個無所作為的人,憑什麼稱“書法家!”
(圖為文徵明《盤谷敘》第一行中的“給”,糹旁即是簡化的。所有配圖中都有簡化字。)


子衿書法


看來小編想說的是:用毛筆寫簡化字,比寫繁體字還難?

我想告訴你,這是個偽命題!

首先,是因為繁體字難寫難認又難記,所以才搞了個簡化字!簡化字是建國後才搞的。

所以,簡化字肯定比繁體字好寫。

為什麼你會覺得簡化字難寫,是因為沒有簡化字的名家字帖,可供臨習參考。唐宋名家寫的肯定不是簡化字。所以小編你拿毛筆寫的簡化字,自己總會感覺,那都有點不太對勁,是吧?

再者,簡化字再難寫,也難不過草書。在此可告訴你,很多簡化字用的就是草書字體。如“時-時”、“東-東”、“為-為”等。所以想寫好簡化字,你還得要學點草書。


彭世軍狂草書法


書法家怎麼會感覺到寫簡體字難呢?!寫字的簡單和困難與簡體字、繁體字沒關係。書法藝術品用繁體字書寫是為了盡最大限度的體現古老傳統藝術的魅力!比如:





錦書絲語周輝明


既然自稱書法家,我也只能呵呵了!

以一個業餘書法愛好者的淺見,拙見如下:


《一》簡體字的由來:為更好的普及教育和提高書寫效率,國家曾進行過兩次簡化。第二次簡化不成功,造成很多認知上的混亂,已停用。但現在我們偶爾還能看到,如“停”簡化為“仃”。今天的簡化字以第一次簡化為主。字體簡化是件大事,因此會招集眾多各方面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其中,有關鍵人群“書法家”。他們對書寫的規範、審美、傳承有更多心得和發言權。很多簡化字從行草書法中來,如“言”字傍簡化“訁”字傍,典型的行草寫法。


《二》繁簡字的分道揚鑣:隨社會的汛猛發展,簡體字的易於辨識和快速書寫成為主流。而繁體字由於傳承和易於安排間架結構的穩定性,而成為書法藝術的寵兒。一個側重實用性,一個側重藝術性,但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最後的答案:簡體字能不能成為書法藝術?當然能!楷、隸、行、草、篆都是書法,為什麼簡體字就不是呢?只是需要你多加練習簡體字的書寫。在我國五六十年代為推廣簡化字,很多書法家創作了簡體字的優秀作品,值得去臨摹和體會。隆重推薦胡問遂先生簡體字字帖,網上可捜索。




歸零140844425


書法家不應以寫簡化字或繁體字論高低,也不以寫簡化字或繁體字分真偽。書法傳統以繁體字為主,傳承既久養成了習慣,且繁體字也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似乎藝術性更強。但漢字演化由繁向簡是歷史的趨勢,書法家也可順勢而為。



書法內參


關於書法中繁、簡體字問題,沒有不能用簡體或用簡體就不是書法藝術一說。只不過絕大部分從事或愛好書法的人,不願用簡體字!大家不成文的共識是:簡、繁不能共用!即,一幅作品裡,要麼都用繁體,要麼都用簡體。

話說到此,似已回答了提問。其實,未盡然。其實以上“共識”嚴格來說,是針對楷書的。對於行書,若偏楷,亦可適用,若是行草則與草書一樣,簡體字的問題就是問題了。草書的識別,幾乎已“符號”化了,已非常簡約,若是再重新按簡體來“草化”,勢必造成識別上的混亂!當然部分本來就是根據草書楷化而成的簡體字,是沒問題,比如“書”“東”“蘭”等字。但大部分簡體字就存在著識別問題了。比如繁體字中結構基本左右對稱的字,如“鄉”“卿”等,其草書是極其符號化的,差別極微小。“鄉”若重新按簡體來草書,相當於同一個字又來一個“寫法”!就很難讓人識別了!從道理上說,也不是不可以,但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一,得讓大家共同認可,畢竟草書帶有符號化特徵,相似的很多,稍一偏差就可能成了別的字。二,久之,原繁體草書很可能就會與相近的字相混,比如“卿”字。三,草書很多已近符號化,已很簡約,寫起來並不比簡體字草化繁瑣,人們(書法人)已習慣了、是共識了,作品的解讀(欣賞)才流暢,若按簡體重新草化,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與某個毫不相干的繁體字草書相重或相似,造成識別的混亂。


普穡齋


一方面是平時習慣寫法,學習書法臨習古碑帖的需要,繁體字寫得較順手。另外一般還要鈐印,而印章是篆刻,應該都用繁體字吧?!豎排或認右到左讀法,這樣才會與傳統相符。

其二,如果特殊需要用簡體字書寫的話,書家也應該能用為好,寫法就需要現代閱讀習慣得從左向右、而且橫排法,落款全部簡化字,就不鈐印了(除非是簡化字印章)。


知君書畫工作室


自稱是書法家的你,有點太不自量力吧,別說簡化字,就是蒙古字朝鮮字日本字都有書法作品,你啥也不是,沒有應變能力,只能陶態,回家抱娃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