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顧祝同?

1195125793


顧祝同,國民黨高級將領,蔣介石五虎上將之一,官至陸軍一級上將、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部長、參謀總長,顯赫一時。

顧祝同1893年生於江蘇漣水,1910年考入江蘇陸軍小學,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革命軍,任陸軍第九師一個小排長,後任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1914年,入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學習,1917年入保定軍校第六期步兵科,是保定軍校的高材生。1921年,顧祝同南下桂林,投奔孫中山先生,被任為粵軍第二軍許崇智部軍士教導隊區隊長、軍部副官。

顧祝同命運的改變,在於到黃埔軍校任教。1924年,他被調到黃埔軍校,任中校戰術教官,所以,很多黃埔生都是他的學生。在黃埔軍校期間,顧祝同先後參加了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1924年時,他還只是教導第一團第三營營長,到1927年龍潭戰役後,他已經由團參謀長、團附、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而且,顧祝同的第九軍,與劉峙的第一軍,都隸屬於何應欽的第一路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從此,顧祝同一直追隨蔣介石,以忠著稱,官運亨通。

二期北伐後,第九軍縮編為陸軍第二師,顧祝同任師長。蔣桂戰爭後,兼任武漢衛戍司令,升第一軍軍長。1931年,石友三反蔣時,他被任命為南路集團軍第二軍團總指揮,率警衛軍和陸軍三個師,前往河北討伐石友三,消滅石友三軍隊6萬多人。隨後,顧祝同被蔣介石調任江蘇省政府主席,成為了封疆大吏。

1933年,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時,顧祝同任五省剿匪軍北路軍總指揮,連蔣介石的嫡系陳誠、薛嶽、蔣鼎文這些大將,都受顧祝同的節制,可見蔣介石對他的信任程度。不久,即升為國民政府陸軍二級上將。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顧祝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在上海的抗戰中,以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是蔣介石)的身份,指揮朱紹良、羅卓英、薛嶽三個集團軍,頑強地抗擊日本侵略者。後升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而且整個抗戰期間,顧祝同一直擔任這個要職,負責的戰區包括福建、浙江全部和江蘇、安徽、江西的部分,所轄軍隊有24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

抗戰中,顧祝同曾領導發動皖南冬季攻勢、淞滬皖邊區戰鬥,積極策應長沙會戰、湘贛戰役、福州攻略之戰、蕭山諸暨等多次重大戰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努力。不過,他也打消極牌,曾經扣押新四軍軍長葉挺,對抗戰造成損失。

解放戰爭期間,顧祝同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國民黨軍隊進攻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省的解放軍,後升國防部參謀總長。1950年,顧祝同逃往臺灣,曾任代理國防部長,國防會議秘書長等職,1987年病逝於臺灣。


帝國的臉譜


顧祝同,字墨三,江蘇漣水人,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看電影《大決戰》,蔣介石總是用寧波腔叫他“麼山”。我看過很多關於顧的文獻檔案,各種文史資料的論述基本上都是負面的,說他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任內,霸佔一名戲劇演員,引來正室爭風吃醋之類。說他生活豪華,1942年浙贛會戰失利,戰區長官部一度退走福建山區,因為當地電力缺乏,每天要耗用5加侖汽油發電等等。


1987年1月,顧祝同病逝臺北,享年94歲。翌年1月,《顧祝同將軍紀念集》出版,收入了顧祝同本人的一些著述以及昔日同僚、部下對他的回憶文章。這些內容與我以往看到的文史資料截然不同,顧祝同似乎是一個忠厚長者。據他們介紹,顧祝同為人沉默寡言,喜恕哀樂不形於色,有時候莫名其妙被蔣介石責罵,他心裡也想得通,領導日理萬機,常有不可告人的煩惱,對我發洩,我如申辯,領導豈不更加煩惱。

試問,現實生活中的你我做得到嗎?明明不是自己的過錯,或者只是一些小差錯,撞到心情不好的老闆,結果拿你出氣,一頓臭罵,你還得陪笑臉。從這一角度來說,蔣介石或許不是一個好老闆,但顧祝同絕對是一個好員工。


不過話又說回來,《顧祝同將軍紀念集》出於死者為大,想盡辦法收入正面材料,不免容易誤導讀者。比如顧祝同自述,我這個人秉性忠誠樸拙,生平為黨國服務,除清廉自矢,認真負責,勞怨不辭外,他無所長,亦無其他嗜好。仔細分析,對蔣介石忠誠不假,清廉不好說,至於沒有嗜好就是睜眼說瞎話。1930年中原大戰前後,蔣介石曾經批評顧祝同、陳繼承、蔣鼎文:“你們這些人,除了劉峙,個個日嫖夜賭,成何體統?”電報原文我不記得,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因此,但凡是人,無論名人還是凡人,都是多面的、立體的。後人評價顧祝同應該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避免撥高或醜化,儘量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馮傑


顧祝同,國軍中的老資歷,老油條和常青樹,非一般人可比,頗得蔣介石信任和倚重。

在黃埔系沒有佔據主導之前,保定系在軍方勢力非常強勢,顧祝同是保定系中的佼佼者,也帶動了一批保定系的發跡。

1922年之後,年輕迷茫的顧祝同選擇投奔孫中山,並結識了蔣介石。兩個人一見如故,並開始了後來幾十年的合作生涯。之後,在東征,北伐運動,中原大戰中,顧祝同的表現相當優越,攢夠了晉升的資本,也獲得了軍中的資源和認可。

最重要的是,顧祝同在1936年西安事變中表現出的冷靜和對蔣介石的忠誠,得到了老蔣的極大信任,連宋子文也對他佩服之極,從此被引為心腹,地位一時無兩。

不久之後,蔣介石把經略西北的任務就交給了他。1937年1月5日,顧祝同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坐鎮潼關,指揮善後事宜,頗有虎視一方的架勢。抗戰期間,顧祝同統領一方,擔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參與決策,做出了貢獻。1945年,是顧祝同人生履歷的巔峰。

蔣介石命令何應欽和顧祝同,飛回南京,參加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的儀式,並受理日本侵華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茨的投降,國軍中不少人非常豔羨和嫉妒。

顧祝同一生追隨蔣介石,為人持重,關鍵時刻總能選擇對,參與了近代歷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顧祝同雖然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但也頗有幾分忠義,能力也是同時代的精英。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因病去世,享年94歲,也算是善終。


秦右史


顧墨三,保定軍校六期步科,蔣介石八大金剛排名第三,陸軍一級上將。

世人都知顧祝同是1941年“皖南事變”元兇,任職第三戰區司令的他避戰日本人,悍然率領七個師8萬餘人襲擊擬渡江北上的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隊,我軍9000人只突圍出2000餘。多不知顧祝同裡面含有私怨,在之前蘇北的黃橋決戰中,被粟裕將軍以7000放倒三萬的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正是顧的漣水同鄉和保定同窗,是哥們。

皖南事變是顧祝同欠下的一筆血債。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說明顧祝同對蔣介石的絕對忠誠,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同室操戈,是因為他腦袋裡只有服從蔣的命令,不考慮會被千夫所指。也正因為如此,此公一路高升,解放戰爭期間任綏靖公署主任、陸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長。

顧祝同另外一個投名狀,是西安事變爆發後,以何應欽為首的南京方面決定武力鎮壓,任命顧為討逆軍西路總司令。宋美齡和宋子文深知,動用武力非常有可能逼著張學良楊虎城殺掉蔣介石 ,因此緊急約見顧祝同暫緩出兵,顧決計按宋氏兄妹意圖辦事,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再不信任何應欽,而顧祝同則青雲直上。

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之後率領三戰區二十幾萬各色武裝在江浙閩皖等地與日軍周旋 ,本著保存實力和持久防禦的方針 ,絕少主動出擊,並無大的建樹。浙贛會戰中一路小跑埋地雷,居然炸死了日軍15師團長酒井隆中將,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戰死的第一位在職師團長,可把顧祝同吹壞了。

不管怎麼說,顧祝同牽制了日軍第13軍主力於華東,包括在上海附近始終保留一個師團不敢離開,對其它抗日戰場是有幫助的,不抹殺。

解放戰爭期間就是蔣介石的傳聲筒,去哪哪敗,中原圍攻李先念敗,山東進攻粟裕敗,督戰淮海敗,從早年黃埔黨軍征戰歷史來看,顧祝同只合適指揮師以下部隊,戰術尚可。蔣一定要將其提拔到操盤全局的戰略指揮,勉為其難了,戰略級標準菜鳥。

反正信任有加,敗了也不影響前程,這是老蔣用人一貫作風,可菜,必忠。

逃臺後又升官了,國防部長。1987年死,倒也高壽,年94。


度度狼gg


當年評四十三名戰犯的時候,顧祝同可是排名第6(前5是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白崇禧、何應欽),此人的資歷和地位可見一斑。

現在官方史料對這個人評價不高,這是肯定的,當年在中央蘇區搞“綏靖”,他弄得蘇區死難80萬人,整個贛南閩西“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

之後的皖南事變,罪魁禍首也是他。

不過顧祝同對蔣家王朝表忠心到是一把好手,“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卻任命顧祝同為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 (東路軍總司令為劉峙)。準備討伐張學良、楊虎城叛軍。(國民政府內部有些人估計巴不得老蔣出事)

宋家肯定不幹啊,宋美齡讓顧祝同不要幹,顧祝同慌忙應允,他向宋美齡立誓道“祝同對委座絕無異心”。

結果這個老滑頭,人家劉峙突飛猛進,他在南京拒不就職協助孔祥熙、宋子文策劃和平營救蔣介石的活動。

事情完了,他自然也又上了老蔣的法眼,老蔣馬上任命他為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抗日戰爭的時候嘛,平心而論,他確實是有貢獻的。但內戰中他的表現嘛,確實不怎麼樣。

不過他對蔣家王朝忠心,後來還被蔣介石給“託孤”輔佐蔣經國,1987年去世,算是善終。


國史拾遺


在黃埔軍校的軍官中,何應欽地位最高,陳誠權勢最大,接下來就是顧祝同了。作為蔣介石身邊一直忠心耿耿的將領,顧祝同一生都在矢志不渝的追隨著蔣介石,這是顧祝同在仕途之上能夠一直保持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老實說,顧祝同的飛黃騰達其實和他童年時的悲慘遭遇,是密切相關的。顧祝同的一生,給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就算能力不行,只要有好運氣,再跟對一個好領導,照樣可以走向人生巔峰。

家境貧寒,渴望投軍改變命運

1893年出生於江蘇漣水縣的顧祝同,自幼家境貧寒,加上親生母親死的早,經常受到繼母的廢人虐待。

對命運不服輸的顧祝同,打算通過投身軍旅來改變自己的悲慘現狀。

1910年,18歲的顧祝同,不顧家裡人的反對,毅然進入了南京陸軍小學,成為了第五期的學生。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陸軍小學被迫停學,顧祝同不得不和同學一起另謀出路。在回鄉路過徐州的時候,顧祝同參加了革命軍北伐的先遣支隊,是炸彈隊的一員。

顧祝同,對於革命的飽滿熱情,支撐著他一路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1912年,南北議和。停學的陸軍小學恢復如初,顧祝同返校繼續學習。

1914年,顧祝同從陸軍小學畢業,進入了武昌陸軍第2軍官預備學校。

1919年,26歲的顧祝同再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從顧祝同的這段早期的求學經歷可以看出,顧祝同先後在陸軍小學,陸軍預備學校和保定軍校中接受了完整的軍事教育,這為他以後的戎馬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顧祝同憑藉著拿到的三個文憑,內心充滿著對仕途的無比自信,可顧祝同這幾年的運氣似乎並不是很好,在仕途上也是毫無起色。

是金子,永遠都會發光的。如果沒有發光,那只是表明時候未到而已。

在沉寂了兩年以後,1924年顧祝同等到了這個久違的機會。顧祝同憑藉著自己的三張文憑,通過粵軍許智部的引薦,進入了黃埔軍校,擔任戰術教官。

正是在這黃埔軍校裡,顧祝同有了和蔣介石的直接接觸。這也為後來的節節高升,鋪平了道路。


忠心耿耿,唯蔣公馬首是瞻

在黃埔軍校,顧祝同有一次因為出去喝酒,誤了第二天的訓練。蔣介石罰他在門前下跪。

不曾想,顧祝同這一跪就是一天一夜。

有人勸他,蔣介石已經走了,你可以不用跪了。犯不著死心眼的跪著。

可顧祝同死活不同意,他說:校長沒有讓我起來,那我就要一直跪著。

這話被蔣介石聽到了,對他的忠心大為讚賞,直接提拔到了教授部中校戰術教官,同時擔任蔣介石的心腹。

蔣介石的用人原則,首要一條便是要忠心,其他的一概不重要。

不久之後,顧祝同因為在北伐中的英勇表現,從營長一路升為第九軍的軍長,奠定了顧祝同在國民黨軍界的不可動搖的地位。

1933年,顧祝同在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行動中,擔任贛粵閩湘鄂五省“剿匪”總指揮部北路軍總司令,因為表現出色,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

後來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後,顧祝同沒有選擇戰隊何應欽,反而是一如既往的站在宋子文等保蔣派。

包括1941年,顧祝同更是因為這種義無反顧的忠君思想,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充當了“皖南事變”的元兇。

甚至在後來的對日作戰,堅決執行蔣介石的政策,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顧祝同戰績寥寥,乏善可陳。

綜合以上,顧祝同始終唯蔣介石馬首是瞻,這才成為了蔣介石最信賴的,最想要支持的將領。

能力平平,卻升遷不斷

解放戰爭時期,顧祝同的軍事能力徹底暴露無遺。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逃回了臺灣。

在臺灣,顧祝同依然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做了代理國防部長。

一直到1987年,94歲的顧祝同與世長辭。

顧祝同,能力平平,卻勝在在合適的時機總能抓住機會。再加上忠心耿耿,因此可以成為國民黨軍界的常青樹,永遠不倒。


奇點歷史


從網友介紹的情況看,顧祝同,確實是一人才。看問題不能從政治對立和自己利益的自度看。顧祝同在四幾年就是一方集團軍總司令,沒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和組織管理及政治素養是做不到的!在皖南,能把新四軍,重重圍剿,致使,葉挺兵敗,可說是老謀深算。當然也有項英這流氓無產階級的臨陣脫逃,前後不一的態度,動搖了新四軍軍心有關。在上海江浙地區,避免同裝備精良的日軍,正面衝突,採取,迂迴,遊擊的戰略,達到了釘子作用,牽制了日軍一個師團,也達到了相持作用。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既保存了實力,也達到了戰略目的,確實有儒將的實力。在西安事變中,能認清形勢,明白當前蔣介石在中國的旗手作用,當時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也是這樣判定的!沒有同親日派合謀,致蔣於死地。這一切正好說明其政治思路清哳。有一定的大局意識。至於解放戰爭期間的軍事才能問題,及其作用!?只能說老蔣一開始意識彭脹,盲目信賴美式裝備及其新興將領!並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場人民的解放戰爭,並不是單純國共兩黨的權力之爭的黨派之爭!忽略了整個社會基礎,即工農兵學商知。也是這場戰爭的重要參與者,與旁觀者!這是一場人民的戰爭!共產黨人,充分發掘和調動了各方力量,猶其是農民,學生和部份知識分子來積極參與!國民黨被獨立被挖牆角。焉能不敗?!與顧祝同何干?!在這場大的歷史革命浪潮下!整個國民黨都潰敗了。


非才


顧祝同,顧墨三,綽號“假面佛”,初為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後又入列“五虎上將”,黃埔系的絕對元老。

顧祝同是1891年生人,江蘇漣水四新集是他的老家。此人的童年比較悲催,親媽死的早,後媽老虐待他。9歲那年,因不堪後媽虐待,顧祝同進行了報復,用一根橫在門口的鋤柄絆磕掉了後媽的兩顆牙。

得逞後,顧祝同離家出走,投奔了甸湖的顧南田,顧瞎子。

有句俗話,瘸狠瞎壞。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顧祝同跟顧瞎子學了不少卜卦騙術,更透過算命的一些慣用伎倆領悟到了與人心周旋的竅門。

1903年,年滿13歲的顧祝同依靠表叔荀俊生的幫扶,進學館讀了幾年聖賢書。一段江湖生存技能,幾本孔孟經典,兩者雜糅到一起,對顧祝同日後的影響頗深。

1910年,因不甘窩在甸湖那一尺小天地裡,顧祝同隻身跑到南京,考進了尚武陸軍小學。

看顧祝同的照片,朝好了說,此人身上有股子仁厚的儒氣,很適合混主流社會。在陸軍小學堂,他為人少言厚道,學業刻苦勤奮,全校上下對他的評價很不錯。

但亂世不是靜讀聖賢書的時代,隨著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陸軍小學停課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顧祝同沒有選擇退縮保命,而是帶著滿腔熱情投身到了革命軍中。

他成了革命軍炸彈隊一員。

不久南北議和,革命的硝煙暫時熄滅。顧祝同離開部隊,返校繼續學習。

1912年夏天,顧祝同畢業,同年加入了國民黨,無形中他算是踩到了時代的鼓點。之後,他被保送進了武昌陸軍第2軍官預備學校。1919年,29歲的顧祝同再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三個學校上完,顧祝同成了手握三張文憑的硬槓子。

不過畢業後的起初幾年,他的運氣並不好,始終沒能在軍中謀得好前程。

人在極度鬱悶的時候很容易暴露骨子裡的弱點,顧祝同也不例外,因為鬱悶,他好上了嫖。

到此,顧祝同身上的一個標籤出來了,此人在事業上很會踩路,但在生活上有些汙。

1924年,久等的機會終於來了,因為與蔣介石在粵軍許崇智部有過一些交往,加之又有三張文憑,顧祝同順利進入黃埔軍校,並被破格委任為中尉戰術教官。

在黃埔,老蔣和他後來的嫡系都有一段關於效忠的軼事。

顧祝同也有一段。一次,顧祝同和哥們晚上偷偷跑出去喝花酒,第二天出操的時候差點沒趕上。見到衣衫不整的顧祝同朝隊伍裡擠,老蔣很生氣,於是罰跪。

誰知道顧祝同這一跪,竟然跪了一天一夜。

見他一直傻呼呼地在那跪著,有人就來拉他,校長早走了,意思意思得了。

顧祝同卻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校長沒讓我起來,我就不能起來。

第二天,老蔣得知此事大為感動,當即將顧祝同提拔為教授部中校戰術教官。

從此,顧祝同成了老蔣的嫡系心腹。

這是顧祝同身上的第二個標籤,此人在跟隨老大方面很忠。

隨之而來的就是兩次北伐,顧祝同因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一路從營長升為第9軍軍長。

升遷之快,官階之高,即便在黃埔系中,這也是絕無僅有的。

縱觀顧祝同的發跡,他的能力未必有多突出,但他趕上了早集,踩準了鼓點,外加會表忠心,因此他賺的了國民黨軍界元老的地位。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任命顧祝同為隴海線右翼總指揮。他採用奇襲行動,一舉突破馮軍防線,奪佔歸德,為此受到了蔣介石特令嘉獎。

圍剿紅軍時期,顧祝同作為老蔣主要打手,出力不少,表現讓老蔣也還算滿意。

在這段一會是掌兵大將一會兒又兼任省府主席的得意階段,顧祝同曾鬧出過三個醜聞,一個跟腐敗有關,兩個跟女人有關,又縱容部下賣官鬻爵,又有陰謀燒死糟糠之妻的嫌疑,又有搶別人女人做二婚老婆的醜聞,換是別人也許很難安全上岸。

但老蔣的心腹重臣,沒事。

1936年,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爆發,屬於顧祝同表忠心的重要時刻到了。

南京的何應欽一度想借討伐整倒整死老蔣,為此他成立了兩路逃逆軍,東路軍總司令為劉峙,西路軍總司令即是顧祝同。

顧、劉二人本是軍中互掐的對手,劉峙一度還佔據著競爭優勢。但在這個需要站隊的關鍵時刻,劉峙卻選擇了站隊何應欽,而顧祝同則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宋美齡、宋子文等保蔣派一邊。

因為顧祝同的抵制,何應欽的討伐計劃最終破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劉峙灰頭土臉,顧祝同青雲更上層樓。

縱觀顧祝同的宦海生涯,效忠對他來說絕沒有二次投機,為老大赴湯蹈火他從不猶豫。

正因為有這樣的效忠思想,1941年,顧祝同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義無反顧地充當了“皖南事變”的元兇。

然而在對日作戰上,身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顧祝同卻戰績寥寥,活生生地把第三戰區搞成了“聚財區”,當然這也是他秉承老蔣意志的結果。

說來,顧祝同還有些福將的意思,與日軍雖然以周旋為主,但日軍15師團長酒井隆中將卻是在他第三戰區踩的地雷喪的命,要知道,這可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戰死的第一位在職師團長。

這是顧祝同身上的第三個標籤,運氣一直很好。

之後就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顧祝同在老蔣身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瘟神似的傳話筒。

在中原敗,在山東敗,在淮海敗上加敗!

大勢已去,庸人掌兵,這樣的結果也不足為奇。

這是顧祝同身上的第四個標籤,庸。對手處在劣勢的時候,打小仗尚可;一旦遇到勢均力敵,讓他打大仗基本抓瞎。

淮海戰場損兵折將55萬後,因為無人出頭強撐殘局,被譽為“軍中聖人”的顧祝同只好再次出馬,主政西南。

大勢已去,在西南,顧祝同還能幹什麼呢?

除了計劃逃跑,就是準備逃跑。

但必須承認,顧祝同確實有福將命,在西昌朝蒙自跑的時候,只差三五分鐘他就做了俘虜。

僥倖逃到臺灣後,顧祝同依舊受到老蔣重用,又是代理國防部長,又是晉升一級上將,一路順風順水直到以94歲高齡善終。

一句話總結,忠心耿耿,很得老蔣歡心;碌碌無為,難幫老蔣大忙。


黑句本




顧祝同作為蔣介石的八大金剛和五虎上將之一,自然能力是不差的。在蔣介石的眾多高官中,顧祝同的最大特點就是忠勇和可靠。

顧祝同,江蘇漣水人。和蔣介石一樣,畢業於保定軍校。


1920年,在孫中山身邊認識了蔣介石,兩人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24年,孫中山創建黃埔軍校時,顧祝同就是教官。

1924年11月,蔣介石以黃埔軍校生為班底,組建了兩個教導團。顧祝同任教導二團第一營營長,團長是王柏齡。



在東征時,何應欽的教導一團受到陳炯明的愛將林虎數倍兵力的沉重打擊,在最危急的關頭,王柏齡逃跑,顧祝同率領教導二團頂了上來,才換來了一場大勝。

東征結束後,顧祝同就被任命為第二團團長。第二次東征後,更是被任命為第三次參謀長兼副師長。在北伐中,他更是憑藉軍功,被任命為第3師師長。

在第二次北伐時,顧祝同升為第九軍軍長。這時國民黨軍中最重要的兩支部隊就是第一軍和第九軍,由何應欽指揮。但蔣介石對何應欽已經不太放心,意圖重新調整軍隊幹部人選。

蔣介石命令顧祝同的第九軍搞一次軍事演習,顧祝同卻命令下邊的黃埔軍校生真槍實彈打了起來,蔣介石大怒,要求懲辦相關人員。顧祝同心領神會,把兩個何應欽的鐵桿旅長給換了下去。

事後蔣介石稱顧祝同:顧將軍宅心仁厚,深知我意。



西安事變時,何應欽命令劉峙和顧祝同分兩路向西安進發,武力解決問題。顧祝同私下向宋美齡宣誓效忠,拒絕率兵西進,要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對顧祝同的絕無二心、唯命是從、誓死追隨深表讚揚。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任命顧祝同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浙江和福建都劃歸了第三戰區。

第三戰區除了在抗戰中對日軍沉重打擊外,還發動了臭名昭著的皖南事變。從此顧祝同更加受到蔣介石的寵信,就連他的老上司何應欽也說:顧墨三對蔣公實在是太百依百順了。



在解放戰爭期間,顧祝同在山東戰場上與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正面交鋒。因為74師在孟良崮被殲滅,顧祝同隨後被免職。

1948年5月,顧祝同接替陳誠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但當時因為在國統區政治和經濟上的連續大潰敗,大局已經無法挽回。

1949年1月,蔣介石被迫下野。但實際上權力還控制在蔣介石手中,顧祝同就是蔣介石最可靠的代理人。

1949年11月29日,劉鄧大軍逼近四川,顧祝同為了防止機場被解放軍佔領,親自率領警衛部隊參戰。等到第二天蔣介石父子趕到,才一起奔赴臺灣。



到了臺灣後,蔣介石痛感在中國大陸的失敗,運行全面整黨整軍。他先後剝奪了和自己有二心的閻錫山、白崇禧等人的職務,同時任命了一些年輕的將領擔任軍官,顧祝同的職務被周至柔接替。

但這並不代表蔣介石不再信任顧祝同,而是讓他擔任了國防會議的秘書長,這是蔣介石在臺灣的最高決策機構。


蔣介石在臺灣的所有動作,都是為蔣經國能夠上臺鋪路。顧祝同就是最重要的顧命大臣,他一路都在為蔣經國保駕護航。

蔣介石去世後,也是在顧祝同的努力下,蔣經國才順利當上了國民黨中央主席。託孤重任完成,顧祝同才辭去一切職務,開始安度晚年。

直到蔣經國坐穩位置的1987年,顧祝同才含笑死去,他終於可以去九泉之下見他的大老闆了。


新知傳習閣


顧祝同,字墨三。生於1893年,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漣水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隸屬於許崇智嫡系出身。隨後投靠蔣介石,從師長,到軍長,再到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可以說,顧祝同屬於國民黨實力派。也是蔣介石倚重的心腹干將,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在國民黨軍中素有“軍中聖人”之說。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官運亨通之人,也是國民黨政壇的不倒翁。

在蔣介石的黃埔系高級將領中,何應欽地位最高,應該是僅次於蔣介石的、而陳誠權勢最大,發展的最好,有小委員長之說,也有自己的嫡系部隊,也就是大家共知的土木系。而顧祝同就屬於第三位了。顧祝同以東征陳炯明起家,在1927年34歲的顧祝同擔任第9軍軍長兼第3師師長,起家部隊第3師是蔣介石中央系的嫡系之師。從中校教官躍升為中將軍長顧祝同就用了三年,從此之後,顧祝同就是和蔣介石徹底地捆在了一起,顧祝同最大的特點就是唯委員長馬首是瞻,明明知道蔣介石是亂命。也一樣是奉性到底。在遼瀋戰役的時候,顧祝同在瀋陽讓衛立煌出兵遼西 。解救廖耀湘。衛立煌拒不執行,顧祝同說是奉總統之令,顧祝同就是反覆強調一句話:“總統的命令,不能違背。”衛立煌讓顧祝同簽字確認,顧祝同不敢只是苦勸。衛立煌道:你是三軍總長。這個決定你做不了主嗎,如果做不了,你當三軍總長幹啥,顧祝同訕訕而退。

在1935年,國民黨軍首次進行軍銜評定和晉封,顧祝同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僅次於何應欽和劉峙。可見蔣介石對顧祝同的重用,在西安事變中,強烈反對武力解決西安事變,拒不執行何應欽的命令,事後,蔣介石對顧祝同甚厚。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管轄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以及福建和浙江兩省)大概有八年之久。但顧祝同在同日本的作戰中,沒有指揮過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其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唯一“出彩的戰役”就是在皖南戰役中俘虜了葉挺。抗日戰爭結束以後,1945年國民黨設立國防部(何應欽任部長),任命三軍軍種司令,52歲的顧祝同出任陸軍總司令,與海軍總司令陳誠、空軍總司令周至柔並列為軍方的三巨頭

雖然在抗日戰爭裡不出力,但在同共軍做戰卻是積極向上,但無奈本事不濟。在1947年顧祝同下轄指揮兩個兵團共60個旅(師)45萬餘人進攻華東粟裕,但把王牌七十四師送給了粟裕,成就粟裕一生最出彩的一仗。在同年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顧祝同奉命堵截。顧祝同認為劉伯承必走沙河,於是派21師堵在沙河,一旦劉伯承過沙河立即截殺,顧祝同還不放心,又派了一個團就在沙河邊上監視,但蔣介石得知以後,認為劉伯承不能走沙河,蔣介石作為三軍總司令居然給一個團長下令。讓其撤走。但剛剛撤走,劉伯承就到了,大軍順利渡過沙河,而且沙河水位突然暴漲,21師眼睜睜看著劉伯承揚長而去。而事後蔣介石對顧祝同嚴加斥責。顧祝同雖然委屈,但也願意替委員長被黑鍋,其實吧也真算顧祝同倒黴,他所遇見的粟裕劉伯承都是一等名將。是他們對手的國民黨還真沒有。

1948年,顧祝同轉讓三軍總長,輔佐蔣介石處理全國戰局,但國民黨民心喪失,兵變如山倒,顧祝同雖然呢能力不錯。但也無法挽回國民黨的敗局,1950年顧祝同前往臺灣,就此落寞。1985年去世,終年94歲。

顧祝同與何應欽一樣,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何應欽是因為蔣介石的防範和戒備,顧祝同沒有則完全是故意的,以此向蔣介石表示忠心。但就軍事指揮能力而言,不如衛立煌,湯恩伯,關麟徵。依靠早年的戰功、以及以後的資歷而做到軍中首位。但顧祝同在政治是玻璃球,很圓滑。不黨不群,無派無系。因此上說,蔣介石對何應欽是既重用又防範,對陳誠和顧祝則是絕對信任的。而且在蔣介石在臨終之際,在軍事上完全委託顧祝同幫扶蔣經國,可見,蔣介石對顧祝同的信任和重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