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怎樣?

靜伺花開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歷史沒有假設,歷史發展有其客觀原因和必然趨勢。但我們可以放開腦洞,大膽想象,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那世界將是另外一番模樣。

先談談二戰的積極意義。二戰是人類歷史最大的一次浩劫,戰後形成美蘇爭霸的世界政治格局,恐怖核平衡讓大國之間不再敢輕易動武,和平與發展成了全世界的主流價值。英法等傳統列強衰弱,殖民主義體系崩潰,迎來了全球性的民族解放運動。相對和平的環境與民族解放釋放出人類巨大的創造力,科技的突飛猛進讓人類迎來了文明的新紀元。

如果希特勒不那麼好戰,德國還處於魏瑪共和國的統治下而不發動大規模戰爭,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德國將率先擁有核武器。如果愛因斯坦等一大批猶太核科學家沒有遭到迫害,就不會離開德國。如果沒有戰爭的影響,科學家們在魏瑪共和國寬鬆的政策環境下,有國家的資金支持,德國將在40年代率先成功研製出核武器。擁核的德國將完全擺脫《凡爾賽合約》的制約,並向周邊低強度擴展,統一德語區。

歐洲四強鼎力。德國擁核後,英法蘇會想盡辦法獲得核武器,在數年後他們如願以償。沒有二戰的影響,英法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加強殖民掠奪,蘇聯憑藉若干“五年計劃”,三國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歐洲形成英、法、德、蘇四強鼎力的局面。美國勢力將無法滲透到歐洲。

美國在北美稱霸。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隨後的幾年內,也研發出了核武器。美國在與同樣擁有核武的英法德全球殖民地爭奪中毫無建樹,軍事力量被束縛在美洲大陸。

列強簽訂《核不擴散條約》。英、法、德、蘇、美簽訂《核不擴散條約》,以人類和平的名義,禁止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此時,日本已經深陷侵華戰爭的泥沼,科技水平又不及歐美,核武器研發遲緩。為防止以日本獨佔中國和發展核武器,五大國聯合干預,日本在核恐嚇下只能撤軍,日本退出列強行列。

多極化殖民主義世界。五大國形成核恐怖平衡,保護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本該發生的民族解放運動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被列強蹂躪,人民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卻為由下而上的社會革命運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紅龍防務觀察


假設德國沒有在1939年發動二戰的話,世界格局很有可能會改變,遠的不說就說冷戰吧!美蘇兩大集團很有可能會變成美蘇德三大集團的冷戰,美國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強大,都知道美國從英國手裡奪走世界霸權的時間就是二戰之後英國家底都在二戰中打光了,這段時間美國國力迅速提升,代替了英國的世界霸主,而蘇聯沒有和德國發生戰爭,很多的人員、資源、工業和軍力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也許後期會更加強大。

但是也不保證德國不發動二戰,其他國家不會發動戰爭,就比如日本,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對中國進行全面的侵略戰爭,也許日本還是會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是會和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當然了日本會敗的更快更徹底。

納粹是獨裁統治的國家,獨裁者註定失敗,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納粹就算不發動二戰德國人還是會把希特勒趕下臺的。

如果希特勒沒有發動二戰的話,那就不叫納粹了,這種把國家和人民建立在靠侵略為根本的政權是很危險的。

最重要的是納粹肯定也會研發核武器,歐洲各國當然為了避免納粹的核恐嚇也會研發核武器,那就亂了套了。

說白了有納粹這種獨裁,就算二戰沒有爆發世界也不是很太平。






無聊aal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初中時一個同學的疑問:“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輝煌戰果後,為什麼不停下腳步,好好發展再與英美決戰?”這與題主的問題內核差不多,其實納粹德國必須發動二戰,不然他們將自我崩潰。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納粹黨的政治綱領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黨沒有指導思想就沒有戰鬥力,就算這個指導思想與現實格格不入,但能為廣大民眾提供一個可以想象的空間,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民心。

納粹黨最早的政治綱領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暴露無疑。全書主基調就是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日耳曼人必須用戰爭為自己贏取生存空間。在種族主義的號召下,納粹黨贏得了德國人民的選票,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而在《我的奮鬥》發表後,全世界其他國家看後覺得可笑,認為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是希特勒騙取選票的方法。但他們錯了,希特勒是個誠實的人,在二戰結束後,人們反過來重新閱讀《我的奮鬥》,發現納粹德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與書中宣傳的政治綱領一模一樣。所以在納粹黨建黨之初就是蓄意要發動戰爭的,這是原罪。

第二:德國民眾對“凡爾賽體系”的仇恨

一戰時,德國打贏了幾乎所有戰役,卻輸掉了戰爭。原因在於國內經濟、政治的崩潰,德國上層軍官根據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和平十四點綱領”判定:只要德皇同意退位,建立和英法一樣的民主政府就可以體面的退出戰爭。

結果是美國人說話不算數,而說話算數的英法都要懲罰德國。懲罰的力度超過了德國人承受的底線。比如,解散德國軍隊、賠償1300億金馬克、割讓國家領土等等,與“和平十四點綱領”完全本末倒置。憤怒的德國外長在簽字時質問道:“如果說我們德國犯了什麼罪,那只是我們打了敗仗。”這句話在暗示另一種結果:如果德國贏了就不會受這樣的侮辱。

這種復仇心理深耕於廣大德國民眾心中,他們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戰,就能獲得自己失去的一切。

第三:龐大的軍工體系和高福利國家

納粹黨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民眾失業問題,當時全世界都處於大蕭條時期,經濟壞到了極點。而希特勒很快通過重整軍備,擴大軍需生產,修建高速公路迅速解決了失業問題。

生產了這麼多武器如果不消耗,失業問題就會重現,只能發動戰爭消耗武器,才能維持龐大的軍工企業。

並且希特勒大規模提供工人福利待遇,發錢發房送旅遊。當德國工人出現在紐約街頭時,美國記者很驚異地問他們:“你們怎麼有錢來美國玩?”德國工人自豪地答道:“是政府免費送我們來的。”

如此龐大的福利都是要花錢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掠奪有錢的猶太人,沒收他們的財產,補貼德國民眾。但猶太人總有被榨乾的一天,到時怎麼辦呢?發動戰爭去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在上臺之前就是奔著發動戰爭去的,上臺之後,做的事情也是圍繞戰爭準備的;加上德國民眾普遍的復仇心理,上下一心,二戰從納粹黨上臺那一天開始就是註定的。


歷史風雲錄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作為戰敗方的德國遭到了空前的掠奪。



本來,按照常理,打敗仗了就要進行戰爭賠款,這也可以理解,但是英法等國做的太過分。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領土,16%的煤炭產地和半數的鋼鐵產業,普法戰爭期間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國,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薩爾煤礦由法國開採15年…………


此外德國還要賠償113億英鎊,最要命的是必須全部以黃金支付,可是德國根本拿不出來那麼多錢。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德國通貨膨脹嚴重,社會動盪不安,直接導致了納粹黨的崛起。

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那麼德國會在顏面掃地的情況下努力生產,但是軍事實力十分薄弱,只要法國願意,隨時可以闖進來奪走德國的一切。德國會就此一蹶不振,就像兩千年前的迦太基一樣。



不過我們可以往好的地方想,德國不開戰,至少不會有上千萬人的傷亡,德國的經濟會特別發達,科學技術領先世界。德國恐怕比今天還要富庶。


視野新觀


丘吉爾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什麼意思呢?戰爭賠款。一戰結束後,法國堅決要求戰爭賠款,但英國不以為然,認為戰爭賠款並不能解決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結果,因為戰爭賠款讓德國喘不過氣來,讓德國人抱怨、不滿,民族主義抬頭,導致法西斯主義蔓延,希特勒有了機會,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衰退是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主因。事實上當時德國已開始習慣於民主了,開始接受現代文明,德國在化學方面突飛猛進,工業發現迅速,開始進入發達國家之列。但在世界性經濟蕭條下出現了大面積經濟倒退的瓶頸(俄日皆如此),加之戰爭賠款,更讓民眾生活困苦。如果歷史可以重演,正確理解現代文明思想,就不會陷入國家主義的陷阱,就不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上不了臺,德國就不需要美英等國家的強制改造,早就提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


五大俠798


如果德國不撕毀凡爾賽體系,那麼德國將沉淪不能復起;希特勒的機會在於吞併捷克之後收手,不再進攻波蘭,但法西斯主義不能容許這種停止。停止了就會崩潰。

(1)一戰後,德國遭到了慘烈的宰割。

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德國被迫接受屈辱和痛苦的命運。不但德國要承擔全部戰爭責任,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國,還要把西普魯士劃給波蘭,使得東普魯士地區與德國本土隔斷。還有一些領土被割讓給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德國領土減少了13%,人口減少了10%,海外殖民地大部分歸了英國,少部分歸了日本。

德國軍隊被限制在陸軍10萬,海軍1.5萬,不得擁有重炮、重機槍、坦克、主力艦、潛艇和空軍。萊茵河西岸地區由協約國佔領15年,萊茵河東岸不得駐軍。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並且永遠不謀求和奧地利合併。

此外還要戰爭賠款。最早獅子大張口,提出要德國賠償2260億金馬克的鉅款,同時再抽走德國每年12%的出口貿易額度。後來經過美國斡旋,最後把賠款大部分減免了。

由於這些屈辱的條款和制裁,德國內部極為動盪,右翼分子和共產黨人都不滿,國內政變迭起。希特勒的啤酒館政變也是其一。到20年年代後期,在美國援助下德國經濟有所好轉,但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到來,德國頓時一落千丈,失業人數飆升,物價飛漲,議會的政黨鬥爭比之前更加厲害了。

所以,希特勒之所以上臺,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下的結果。如果德國不反抗,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四分五裂。

(2)希特勒上臺後,以法西斯統治暫時重振了德國聲望。

希特勒在1933年上臺,1934年成為獨裁者後,對內鎮壓工人運動,迫害猶太人,強化納粹黨的權力,對外開始逐漸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他利用英法害怕戰爭的心理,一邊高喊和平調子,討價還價,一邊悄悄撕毀條約。

1935年,希特勒宣佈建立空軍,又要把陸軍從10萬擴充到50萬,並要把德國海軍達到英國35%。

1936年3月,派軍隊進入了萊茵蘭地區。8月,夥同墨索里尼一起出兵支持西班牙法西斯頭目佛朗哥,打垮了共和國。11月,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條約,意大利在1937年加入這個條約,形成“法西斯軸心國”的同盟。

1938年3月,合併奧地利。10月,利用慕尼黑陰謀吞併捷克。

1939 年3月,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當權後短短5年,兵不血刃就吞併了兩個中等國家,獲得大片土地、人口和資源。希特勒在國內的聲望更是達到頂峰。

(3)進攻波蘭導致英法宣戰,德國從此陷入不歸路。

單從戰略上看,希特勒的不歸路是進攻波蘭。

因為到1939年佔領捷克為止,英法還是對德國保持克制的。但1939年9月希特勒進攻波蘭後,英法就不得不向德國宣戰了。畢竟波蘭是英法的盟國,也是英法在東歐制衡蘇德的重要棋子。

同時,波蘭的存在,其實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緩衝。從意識形態角度,蘇聯和德國是勢不兩立的。希特勒滅掉了波蘭,蘇德直接接壤,那麼,即使他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等兩年斯大林也會推過來。

希特勒滅掉波蘭,既得罪了英法,同時又失去了和蘇聯的緩衝,這才真正走向了全面戰爭的泥潭。

(4)希特勒必須不斷擴張,沒有停下來的選擇。

那麼,如果重來,希特勒是否可以在1939年3月收手呢?我認為是很難的。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目前的戰爭的特點是無間斷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質。為什麼無間斷?意大利同阿比西尼亞打了之後,接著意大利同西班牙打,德國也搭了股份,接著日本又同中國打。還要接著誰呢?無疑地要接著希特勒同各大國打。“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一點也不錯。目前的戰爭發展到世界大戰之間,是不會間斷的,人類的戰爭災難不可避免。……這次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已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由於這種總危機,逼使各資本主義國家走入新的戰爭,首先逼使各法西斯國家從事於新戰爭的冒險。

毛澤東這段話,好像和政治課本上的論調差不多,但人家真就說準了。1938年5月他就預測了希特勒不會收手,肯定會繼續打,終究會和英法交鋒。因為暫時佔領了波蘭和捷克,只是暫時鼓舞了德國民眾的狂熱,對於德國面臨的社會內部矛盾,經濟的困難,其實並沒有根除。而希特勒解決失業的法子,其實是不斷借款,發展軍工。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持續擴張,一旦停止擴張,他的法西斯統治就會陷入內部崩潰。

所以,從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不發動二戰,基本是不可能的……


巴山夜雨涮鍋


納粹德國如果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就會破產,國家滅亡。

關於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為什麼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我曾經看到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德國當時的國家生存模式,是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種糧把自己餵飽以後,再拿起刀槍去別的人家搶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在一戰的時候,德國人輸的實在是太慘了。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英法等國通過這個條約,幾乎將德國徹底的榨乾。

首先是國家領土上,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喪失13.5%的本國國土;其次是軍事上不得組建空軍,陸軍和海軍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且還不能擁有重型武器,萊茵河一線不允許設防;經濟上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

當時英法等國對德國設置這樣苛刻的條件,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徹底的削弱德國,讓其無法再次崛起。但是這樣的做法卻使得德國國內的民眾因為生活無以為繼,不得不支持納粹黨來進行自救,這就導致了當時的納粹黨在德國的瘋狂興起。

至於之後的事情,就不說了,德國只用了20年的時間,就重新恢復了實力。再一次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裡我想用中國的二句老古話來總結一下二戰為什麼會發生。

第一句是“凡事有因必有果”。

正是因為當時的英法等強國過於希望能徹底的肢解德國,把德國壓制的無法翻身,結果導致了德國從此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而這一條瘋狂之路的始作俑者,正是當初的英法等國。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繫。

第二句“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這句話中國人的理解是最為深刻的,類似的話比如“混混打九九,不打初一”等等,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別人逼上絕路,否則別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來反噬你。

德國當時就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不走上一條極端的道路,讓自己的國家瞬間爆發出極為恐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確是以燃燒自己國家潛力作為代價的。德國的戰爭機器在開動起來之後,如果不能發動戰爭,那麼德國經濟就會立刻崩潰,陷入自我毀滅的境地。這就是德國為什麼會發動二戰的原因。


落下m


德國在一戰剛剛結束二十年,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於1919年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名義上和會,實際上就是分贓大會,制裁大會。凡爾賽條約使德國背上了沉重的賠款,失去了幾乎八分之一的國土,人民生活水平驟減,這一次德國可謂是元氣大傷。

這其實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德國如果不發動二戰,歐洲肯定比現在富裕,這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德國在戰敗的情況下努力發展生產力,肯定會很快走出戰爭帶來的影響,但是軍事實力卻十分薄弱,只要當時的法國願意,隨時可以闖進來奪走德國的一切,但是戰爭不是必須得發動的,事情都有兩面性,德國不開戰,至少不會有上千萬人的傷亡,德國的科技水平將是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之一,經濟實力必是歐洲最強,位穩坐世界第二,世界格局或許將會改變,歐洲就不可能受到美國的扼制,充當世界霸主等等。



當然,這些都僅僅是假設,歷史永遠無法改變,今天的世界是一超多強,遵循著各自的生存法則。戰爭是殘酷的,願世界和平!


羲和與我


歷史不能假設,就像人生錯過了永遠難再回頭,然而人總喜歡假設,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怎樣?

德國發動戰爭是一戰失敗,付出太多,戰勝國強加給德國不平等條約太欺負人,沒有尊嚴的苟活,不是日耳曼民族的個性,再加上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他上任當總統,經歷過一戰,也倍加感受戰勝國強加給德的屈辱,也必將反擊。

其次在當時的國際環境,弱肉強食,強國吞併弱國,殖民他國,沒有現在的世界秩序,沒有聯合國的約束,小小的島國小日本都敢蛇吞象,侵略中國,並且在戰爭初期佔領東北三省,建立偽滿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共同發起的,開始德國為了討回一戰所失去的,日本則是為了擴張,為了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而當時歐洲英法的綏靖政策,在德國戰爭初期沒有制止,明哲保身,間接助長了德國的侵略野心,使得戰爭擴大,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

如果德國沒有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科技水平將是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經濟實力必將是歐洲最強,位列世界第二,世界格局將會改變,美國不可能領導歐洲,領導世界,充當世界霸主等等,這些都僅僅是假設,歷史永遠無法改變,今天的世界是一超多強,遵循著各自的生存法則。


大風起兮雲飛揚y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德國如果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就被列強壓榨的成非洲原始部落了,當時一戰後,德國是戰敗國,戰勝國召開對德國的和約會議,地點定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也就是巴黎和會,

如果你看到巴黎和會上的條約內容,我想不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發生的,德國到底在中間扮演著什麼罪孽的角色,你看到這份條約的時候,要是還不反就怪了,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惡種子,早在巴黎和會上就已經埋下了。



巴黎和會一共有27個國家,蘇維埃俄國沒有被邀請,總共有1000多人參加了這場大會,目標是要通過會議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卻是以美國,英國,法國三巨頭操作的分贓會議。



因為一戰時的西線戰場,絕大部分是在法國境內,法國付出的代價非常慘重,加上德法之間的世仇,所以法國希望嚴懲德國,德國投降後發過軍隊迅速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還把德國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到法國,德國工人表示抗議組織了罷工,結果有兩百多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除此之外,法國還提出了要當眾處死德國皇帝的要求, 以便德國無法恢復到1941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在德國和法國之間要建立一個非軍事緩衝區,並且全權賠償法國在戰爭中的財產損失,德國的軍力削減到他無法再對法國造成威脅,當然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也被列強瓜分。



法國想的是挺美的,如果德國完全滿足這些條件,法國立刻就會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到時候他一家獨大,勢必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而且因為德國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如果德國經濟崩潰,同樣對英國經濟沒什麼好處,所以英國並不同意。



經過個戰勝國之間的博弈,最後規定,領土和資源等方面,德國將重新劃分國界,德國失去重要的工業區,比例佔整個德國的1/8領土和1/10的人口,加上65%的鐵礦和45%的煤礦,以及大部分的海外投資商船,海軍艦隊等。

在軍事方面,需要解散總參謀部義務兵役制也被廢除,陸軍人數不能超過10萬,海軍則不能超過15000;不可以有主力艦和潛艇,更不能有空軍;飛機,坦克重武器炮等武器,想都不要想,而且德國還必須支付鉅額戰爭賠款——113億英鎊,還必須要用黃金支付。



原本德國已經失去了所有殖民地和海運商船,而且領土和人口又被划走,一半兒以上的礦產資源被劃到別的國家,加上德國人已經受了四年的飢餓,貨幣貶值,天文數字的債務,這種逼死人的條約最終引發了德國人的抗議,他們在全國各處集會譴責協約國對德國的掠奪,原本是掠奪其他國家資源的德國,一下子跌入谷底,這種屈辱的境地,加上權力喪失,經濟破產,他們在心理上完全無法接受。



所以正是這種極力壓迫德國的不平等條約,讓希特勒得到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其實不僅是希特勒,所有德國人都想要復仇,只不過希特勒恰好做了這個領導,畢竟有能力者居之,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另一個有能力者帶領德國反抗,但是復仇計劃,慢慢的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產生了微妙的不同,特別後期德國隊猶太人的屠殺,好好的翻身做主人運動,搞成了種族歧視大清洗,成為了德國永恆的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