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

純名_亦


首先這兩本書都是無上的經典,其義甚深,非有緣者不得遇,非有慧者不得解,非有心者不得悟。

金剛經乃佛家最上乘佛法,與心經楞嚴經一脈相承,前後呼應,同一義理。書中言,樂小法者即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此經是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書中大慈如來反覆用各種言辭比喻,告知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及修行的心法,然而這個真相卻不是言語所能描述的,聽者一念偏差即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楞嚴經裡,阿難這樣的智慧都是反覆解反覆問也未得此甚深義趣。也難怪佛說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功德,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此正與德道經上所言相合,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謂之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道經,我是以熊春錦老師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版本所校勘為藍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故稱德道經。竊以為,德篇乃以世間處世之道為主,道篇乃以修行出世間之道為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至,是以能為百浴王。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著有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以上乃本人受持讀誦此兩本經書所感所悟所愛之摘錄。至於哪個更實用,首先要弄明何為實用?相信針對不同的人,乃至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都是不一樣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人只要用心去讀去誦這兩本無上經典,都必將從中有所收穫。就像一個人走進一個寶庫,不同的人收穫不同罷了。各取所取,各為其用。




本陽子


我們雖然還很愚痴,但可以橫向對比一下:釋迦牟尼佛住世有多久,說法多少年,講經多少部,救度教化多少眾生?老子住世有多久,說法多少年,講經多少部,救度教化多少眾生?釋迦牟尼佛的世界觀有多恢宏,有多深邃?老子的世界觀有多恢宏,有多深邃?金剛經講無我相丶無人相丶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者孰優孰劣?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老子講吾之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境界孰高孰低?佛經可悟丶可修丶可證,解脫得道者不可計數;道德經悟在何處?證果何人?金剛經者,佛教第一無上了義經也,除相破執,達於究竟清淨,圓滿快樂,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道德經有無此等功用?如此等等,稍有小智,也能明辨,何苦反覆探究詢問耶?!


信願唸佛決定往生


《金剛經》是佛家經典,《道德經》是道家經典,終極作用都是使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含義是相同和相通的,沒有高下之分,所以不必區別經典本身的價值。若說實用性,則

取決於讀者自己,能靈犀一點,慧心頓悟,即知一切聖典含義皆同,否則都墜在文字迷霧中,不能自拔。

對《金剛經》,用最通俗的語言講,就是“無話可說、無意可思、無念可用”,面對一切,能做到“無心”,當下就打破時空束縛,成佛圓滿,故是“頓悟”之教。

對《道德經》,用最通俗的語言講,就是萬物共有一個真心,假名為“道”,明之則慧,依之則吉;順之則福,守之則壽,用之則恆;背之則兇,逆之則亡。“天、地、人”都從“道”中生,彼此永遠平等,都是“道”的化身,悟之人永恆,也打破時空束縛,故也是“頓悟”之教。

《金剛經》的文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道德經》的文眼是“道、無、有”這三個字,對初學者而言,只要明白《金剛經》與《道德經》相同之處,都是“真心之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側重講“心的真性”,後者側重講“心的妙用

”,就可以了。

觀點供參考!


本然堂講席


我喜歡金剛經,讀過上百遍了,也抄寫過幾遍了,雖然不大明白經文裡的意思,但是讀了以後內心會非常平靜,少了很多焦慮,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建議大家多看看這部經書,對您一定有益處!


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佛教你放下,道教你釋放天性。

我們不能說《金剛經》更好,或者是《道德經》更厲害一些,因為這二者本不應該是對比、對立的關係。關於學派的、地位的爭執,那是另一些人的事,平凡的我們,當然是哪一個對自己最有用,哪一個就更實用了。

別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鄧爺爺

很多人總要分出個高下輕重來,但是很多事情是沒法分的。


《金剛經》受益的人不在少數,現階段來看,佛教是比道教更廣泛,更普遍,也更為被人接受。道教則是中國根深蒂固的本土教派,雖然在冊人數少,但是以《道德經》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已經植根於我們的骨髓。

佛教出家僧尼約20萬人,
道教的乾道、坤道2.5萬餘人。
天主教徒約500萬人,教職人員約4000人,基督徒約1600萬人,教牧傳道人員1.8萬餘人。

無論是佛道,還是其他,只要是積極健康的,那都是被值得尊重的!都是實用的。

個人感覺,“實用”的標準並不是簡單的說一下。就比如我說自己是一個佛門弟子,但是又崇尚著自由灑脫的生活,那我就是個偽佛門,真道家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簡單的分離。

最近看《道教史》,又查閱過六祖慧能,《六祖壇經》等信息資料,這個過程中的感慨和領悟,可謂是起起落落。在看到這則文字時,我是這般想的,再看到另一段文字的時候,我又覺得之前又是妥當,後來的這個一個更令人信服……可見啊,人的心也是時刻再變得,同一段文字,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此時和彼時就很可能完全不同。

總之吧,與人為善,本分行事,都錯不了,無論是《金剛經》還是《道德經》,只要能讓人 健康積極的,就都很實用。

因人而異,因情而異,因景不同,因心不同——所得大智慧各不同。通向目標的路有千萬條,和你讀什麼書不重要,重要的是決心,和方向。


魚者佩之


你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就用相應的經典,中國人是實用主義者。

自古就有“窮信佛,富信道”之說。

這個窮不僅指物質上的窮,也包括前路的堵塞。當前路不通時,人要忍辱,要活在當下,要認命,要放下,所以要信佛,看《金剛經》。自古以來主要是平民、失意官員和後宮妃嬪信佛多。

而這個富,《道德經》有說“富貴而嬌自遺其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都是教人得志之後如何與自我相處的。

而一般來說,社會是金字塔的,得志者永遠比失意者少。所以佛教永遠能壓住道教。


雲出無心David


道德經為道教與道家的母經,金剛經為大乘佛教母經。本來比較有點難,然而題主所問是實用,哪麼反而是很好的回應此問題了。因為作為老子警醒世人的作品,其實道德經很多地方是實實在在的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老子其實是借天道來講進而教化人道,這也是與純粹宗教作品的不同之處,當然箇中玄深的天道闡述也可以是宗教的,所以其是道家又是道教的母經。然金剛經則純粹的宗教經典,宗教十之八九是世外的東西,佛教的金剛經也不例外,所以佛教徒也是出家人了。因此從用處而言:能俗世又能世外的道德經肯定比出家之人的金剛經更普用。這是由兩者的定位差異而決定的。

相比於道德經,也許金剛經在中國所知的人較少,畢竟道德經已經選進高校課本,教材《簡明中國通史》就以大篇幅介紹與闡發老子的道德經。


金剛經的核心理念:空相。很有趣的是,在最早期的金剛經譯本,也就是最接近原著的譯本,空相是叫作“無相”的,為何後來譯為“空相”,這個當然與佛道之爭有關,由於在東漢末有道教一經書叫《老子化胡經》,是寫當年老子西出涵谷關化胡為佛,渡化釋達多為釋伽牟利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專者的故事,大名鼎鼎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就寫到這個故事。這樣,佛教徒當然攻擊此為虛妄…為攻擊化胡為佛之說,使佛教更純粹是源本西方天竺的學與教,後期佛教徒譯金剛經時將“無相”說為空相,因為相信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道德經的核心理念是“道”,然在經中道又叫作“無”,那無本身就是道家與道教的一個核心理念。

當然鬥爭有時是沒什麼真相可言的,有些佛教徒為要凌架道教,將其母經之一的金剛經的成書時間由公元前4世紀說成是公元前9世紀,這種當然是一派胡言:因為稍有歷史常識也知道,佛祖釋達多是公元前5世紀生於現尼泊爾的,距前9世紀還有幾百年之遙,但可以見從小把佛教徒用盡全力要將“無”擺脫,就可見其重大意義,則否“化胡為佛”之說就順理成章,這是佛教徒不願看到的了。


民俗國學堂


《金剛經》和《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這句話問的對不對?其實是不對的, 也不能比。所以也就沒有哪個更實用一說了。因為針對的群體不同,不能說哪個實用哪個不實用。就好像你高考上大學了,你準備選理科還是文科一樣。更不能說哪個實用不實用的。最重要的看你想怎麼學,就是你想走哪條路一樣,我這裡比喻道德經是火車高鐵,但是金剛經是一架飛機。你想到達目的地想搭乘什麼載具,是看你的心和你的感覺來選擇的。

第一點:我們首先看看《道德經》和《金剛經》的精華內容: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有很多的解釋:可理解為讓世人遵循的宇宙大自然規則; 也可理解為讓人行善積德的方法。這裡的“名”的含義也是可高可低。高者就是世人追求的王範強權;低可理解為世人追求的功名利或者錢財名利。但是最終都要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標準。還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是教人行善積德的道家思想言論。名字來解釋就能知道, 當然真正的含義更高深淵博。他屬於傳統文化精髓。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文化。

2、其次,看看《金剛經》就不同,首先他是佛教經典經文,不僅如此還是大乘高深的經文。所以在參修的時候肯定有限制。有的人肯定不同意, 說我不學佛我也念金剛經啊。對, 你念可以念, 念總比不念好的。但是經文裡的境界你是達不到的,所以得到的加持也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你讓一個不信佛的人來讀誦經文,他肯定不願意, 甚至不屑一顧。所以門檻也高。再退後一步說,就是你是學佛人,還有要求, 那就是發菩提心的人,你發心小也不符合《金剛經》經文的要求,你發心的就是私慾私心, 為自己解脫唸佛。發心的念頭好比毛細血管的水龍頭,滴一百年也滴不到一口井。證量達不到也不行!所以佛陀一開始即強調,必須是發阿諾三藐三菩提的人,也就是達到十地菩薩證量的修行人才能受持讀誦。因為金剛經也是一種破相論。 打破人相我相眾生相的執著而趨入勝義諦的經文。這樣一個高度的經文,可想可知,99%的人都是無法接受也就是不適合的。

第二點:文化背景:

《道德經》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國學理論思想。 能在各大學院的教科書中讓成為一種文化傳播。讓人積極向上的。在學校老師的教授下和專業人士的解答中讓人棄惡從善,追求積極向上的美好品德。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也是人人能理解並接受,而且能運用在生活中思想中,讓我們端莊自己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大部分人認可道教而排斥佛學的原因,其一是中國古代源源流長的傳統文化;其二人人都能接受並看得懂的文字。其三遵循道德品質的典範,讓人行善積德、尊老愛幼、敬天愛人等思想。

《金剛經》的背景文化大家搜知道是來自古印度,最初還是梵文,是三藏法師歷經12年取回來的。一般人還看不懂。是佛門經典,那麼受持讀誦的一定是佛門中的人。那大家想想, 能入佛門的人有多少呢?所以金剛經不是國土文化;同樣也不是人人能接受的文化。是一種達到出離和慈悲菩提發心利益眾生的菩薩證量的修行人。因而針對的人群不一樣,其三是要求比較境界更高。

第三:思想觀點: 《道德經》是針對個人的思想,改變個人的思想走向內心,注重文化品德的修養;《金剛經》是在這些道德品質具備的基礎上從內心走向宇宙。道德經改變個人的觀念,金剛經改變人的世界!


上師壇城


佛當覺字解,道當自然規律解,知無處不在,道無所不包。法本不有,因人而生,不應分你我時間地域先後大小之分,知道互相不分離,知行合一,體用一如。

佛道是一體的,皇帝陰符經中說過:至靜之道,履歷所不能契,只能通過心來悟,總體來說,以靜為體,以道為用,體用一如,靜生萬象,道生萬物,自然而成,道法自然!道就是一切根本的規律知識,而知識重在於覺悟,除了覺悟,一無是處!所以參透自然規律之道,需憑藉覺悟,覺悟高了,道就顯現了, 所以說,佛和道的共同體是靜,是一不是二

這裡的靜,不是安靜的靜,是真正的靜,是造物主之靜,無極之始,一切的開端……

也可以理解為一,但是一還是實的,而靜是虛無的,我們試想一下,我們入睡之時,是不是生萬象?其實醒來只不過虛空一場而已,我們這個世界本質來說,是造物主因靜生的萬象,所以說靜是本體,只是沒法找到更好的字代替靜了,所說的靜,並非靜,是名靜。

可能大家還是對靜還是有點模糊,我們可以從“造物主”的角度來看,這裡的靜是它的靜,我們以佛的覺知(因定生慧,以靜至“靜”)可以通達它,從而體悟道,而這時道已經生成萬物了,所以道和佛的共同體是“靜”,佛道是一不是二,靜在上,不是我們所能體悟的,最多可以心靈感應,與之相通,獲取靈感和智慧,為人類所用。

體用一如,靜,佛,道,都是源頭智慧,至靜之道,履歷所不能契,真常清淨,則能以靜至靜!

追本溯源,重返先天智慧,掌握了道德經中的智慧,就看清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的規律,人生立馬豁然開朗,身心生命事業同時得到昇華。道德經確實能夠開啟人的心智,啟迪智慧,受用無窮!然而正確的傳授道德經,給家長,孩子,老師,企業家,學者,以及真正想要獲得智慧的人!是當今面臨的大問題,重返道德經大智慧,啟迪心智系列課程,是當今社會急需的一劑良藥!

道德經需要被正確解讀,可以上愛奇藝搜:道法靜,免費觀看道德經啟迪心智的視頻,智慧無價,人生無憾!


道德經傳播者吳建峰


個人覺得無論金剛經、道德經、聖經或其它經。首先要懂得好好做人,生當為人、就要用人性、盡人事、懂得行正道,方能得正果。天天讀經而有違人道、不行人事、必遭天譴,苦果只能自己吃,經也成了歪理了,教也成了邪教了。

所以、好好做人、好好活著、才是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