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留的辮子如何清洗?

派拉特之書


辮子不是清朝滿族人發明的,早在殷商時期,中國人就會編髮為辮了,從仰韶和龍山出土的骨簪、長齒梳,《釋名》也介紹過商時就有最早的美髮工具,並把頭髮編成“鬈”或者“鬟”,也就是咱們理解的辮子了,現在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裡,有不少士兵就是梳辮子的。

牟利各行有秘傳,剃頭鋪子最新鮮;要他不惜工夫好,給了活錢又酒錢。這句詩再現了晚清剃頭匠除剃頭打辮外,還延伸出很多掏耳、按摩等服務,事後不但要給活錢(剃頭錢),還要給酒錢(小費)。

但是清朝入關後禁止漢人的蓄髮方式,必須按滿族人的頭前面禿瓢,後面留小辮,並將此作為清朝的基本國策執行,從1644年5月1日第一道剃髮令發佈後,全國男性剃頭的當了順民,不剃頭的都成了刀下鬼,以後的清朝人們處理髮辮就慢慢成了生活習慣。

清朝流傳“小三兒,小三兒,剃頭打辮留鍋圈兒”的童謠,鍋圈兒就是清代小孩的髮型了。

對於辮子清洗,宮廷裡有專用的配方,用豆粉混合豬油、香料研磨後,製成一種脂肪皂,可以清理頭髮裡的汙垢;民間也有用草木灰和豬油,添加植物製成的土皂,洗完後再用點花露油;底層百姓最多使用的還是天然的植物,比如皂角、無患子,碾碎後在頭髮上揉搓,達到清潔的效果。

1912年1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同時發佈禁纏足令和剪辮令。

除了清洗頭髮外,還要打理辮子,清朝有句俗語叫“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剃頭”,每五天都會把辮子拆下來重新編,十天就會把頭刮刮,那時候滿街最多的職業就是剃頭棚子和剃頭挑子,富家子弟或者愛乾淨的辮子是每天都梳頭打辮,而在編辮子時還進行修飾,比如辮子上綁花,末端綁墜飾,辮子裡綁上花絲線等。


圖文繪歷史


除了極少數人外,清朝時期的男性都要留辮子,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清朝的男人們如何去洗頭髮,辮子那麼長,自己洗肯定夠不著。

一般來講,因為比較麻煩,所以清朝的男性們洗頭髮的頻率並不高,大體上一個月左右一次,如果趕上國喪的話,一百天內全國範圍內是不允許洗頭的。

清朝的人的辮子按照其扎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文的,一種是武的,相對來講,文的好打理一些。

到了洗頭的時候,男性們要麼是在家人的協助下,要麼是去剃頭的攤子上面洗頭,也就是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洗頭。現在想來也是比較麻煩的。

即使在清朝之前,中國人還沒有留辮子,但是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的影響,那時候的中國人也不大喜歡洗頭。

洗頭髮的時候沒有洗髮劑怎麼辦呢?清代人一般用皂角或豬苓,皂角是窮人用的,而豬苓則是富人用的,因為加入了香料,所以用起來也香噴噴的。


青年史學家


上層不用說了,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國家重臣,他們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也需要秉承著國家的禮儀,得成“體統”,因此這個階層的人們必須經常梳妝打扮,頭頂上的辮子也是重中之重,得用專用精製的有機淋浴露洗滌,據說成分是豬油、鹼面、皂莢等混合而成,洗滌完畢後還得用髮油弄的烏黑髮亮,效果出來後大概就跟後世電視劇中演的那樣了。

中層就是仕子、商人、基層政府的官員。這類人群也是需要講究面子或排場的,頂著一頭油膩膩的辮子出廳堂逛街往上級那拜訪什麼的也不是那個事,所以他們也是會在出門或者有重大事情時沐浴的,當然頻率就沒有上層人群這麼頻繁了,用的洗滌用品也沒那麼講究,皂莢之類的天然洗護用品就是首選了。

底層就是勞苦大眾了,這個人群就始終掙扎的生存線上了,講面子?有那個必要嗎,肚子還填不飽,洗好頭給誰看?所以這個人群洗頭是很少很少了,也不請究什麼日子去洗了,可能趕到下雨天湊合著洗一下,過年的時候為了圖明年有個好的兆頭捯飭以外,就不會太再意腦袋上的這個辮子的事情了。


大運河時空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一個冬天也洗不了一次澡,大年丗十,一家人燒盆熱水,洗洗膝蓋即可,不可想像吧?不是不想洗澡,是柴火太金貴,房子四處漏風,室內室外同一溫度,感冒了沒錢買藥,雖然只花幾分錢。七十年代的現代人就如此狀態,清朝的小辮子怎麼洗?那時沒肥皂也沒洗衣粉,據說用天然皂角還有豬油做的豬苓(類肥皂),另有發酵的淘米水等各種方法。

其次清朝之前的古人都是留長髮的,只是沒整成滿清那麼難看的前禿小辮,生活在草原的遊牧民族髮型怪異,要不前禿要後禿要不中間禿,估計是一直沒學會如何洗髮,禿了省事。



唱搖滾的斜槓道長


清朝男的都得留辮子,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先不說美醜,這真的是個很麻煩的事。我們現在短髮三天不洗頭的話,頭油頭皮屑而且還發癢。清朝的那麼長的頭髮,平時還得編辮子,又沒有洗頭膏,想想似乎很不衛生呢。

古代雖說沒有洗頭膏吧,但是也有洗頭的東西。什麼呢,皂角。有錢人可以養3個丫鬟,一個燒水,一個洗頭,一個負責唱小曲,生活簡直是美滋滋。



清初的時候,髮型是這個樣的,叫金錢鼠尾簡直醜到爆有沒有。怪不得那麼多人寧願不留頭也不願意留這樣的髮型。這麼少的髮型,其實也不用怎麼洗了,倒是好打理。到了中後期,髮型慢慢的變了,前邊的頭髮開始增多,頭髮這麼多,肯定是更加不容易清洗了。



一般都是很久才回洗一次頭髮,平時也不會把辮子散開,只有洗澡的時候會放開慢慢梳,把打結的梳開!平時睡覺時候會把辮子盤在頭上,這樣就會比較方便了,當年孫中山改革剪辮子有一個好處說的就是不會弄髒衣服!

有錢的地主官紳,生活習慣會比較好,個人衛生也有條件和精力去打理。普通老百姓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做了一天農活灰頭土臉是常有的事,因為天天都要重複同樣的工作,穿得也是破衣爛衫,自然沒有閒工夫洗頭髮,所以會顯得特別髒亂。


小夥子別放棄啊


毫無疑問,清代男人是中國歷史上洗髮和剪髮最勤的.因此中國理髮業在清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中國自古相信,身體髮膚父母所贈,是不能隨便剪的,因此絕大多數朝代的男人頭髮基本不剪,都是盤在頭頂用簪子別住.

  相比之下,清代男人的頭髮並不長.這是因為清代的制度規定,留髮應為"金錢鼠尾"樣式,即頭頂只留面積相當一枚銅錢大小的頭髮,其餘全部剃光.銅錢直徑的頭髮當然長不了,編起來只有老鼠尾巴那麼一點,所以叫金錢鼠尾式.

  現在拍清代戲,港臺的都大背頭加辮子,太離譜.國內的嚴肅些,但也只剃前面而留後面的,其實這與金錢鼠尾的真實樣式也是相差甚遠的.

  清朝法律只規定了髮式,並沒規定多長時間理一次髮.但從常識可知,這種髮式必然要求至少每月得理一次髮,否則"金錢"就看不出來了.清朝末年綱紀馳廢,"金錢"的面積就逐漸擴大了,理髮的頻率也就減少了.特別是阿Q這種清末草根,搞到又臭又長也是可能的.

  清式的結辮自己結確實不容易(雖然我見過一些MM能熟練地自己結辮).因此清代男人大多是剃頭匠或家人代勞.窮光蛋只好自己結,肯定難看並遭人恥笑.

  綜上所述.標準的清代男人結辮並非"又長又臭".金錢鼠尾的髮式雖然極為醜陋,但不能說他們不衛生,他們洗頭理髮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快的.

清朝人在還沒有洗髮水的年代,是把做成水豆腐後的水用罈子裝起來,(那些水是做水豆腐的必備品),等第二次做水豆腐成功後,就有了更多的那種水,然後就把那些水煮熱來洗頭.其實那些水本身就是有一定的鹼份,所以能起到止癢的作用.故他們也不用常常洗頭.

清朝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希望對你有幫助


提成書幾行


他們的長辮子和我現在的頭髮差不多,很好打理呀,兩天左右洗一次,不會很麻煩,只是現在我們有各種洗髮水可以挑,他們那時候窮,可能很久才會洗一次頭髮,用的洗髮用品可能是些植物製作的,比如皂角,或是洗米水,有些少數民族現在還用洗米水洗頭,聽說洗完後頭發烏黑油亮呢!



WLL樂樂


好多天洗一次


曹廣前AAA歷史的見聞


吳三桂同志請清兵入關之前不知道漢人的頭髮如何打理?清兵入關之後剃了頭髮,只剩下了能夠穿過錢眼的那麼一小撮(漢渣的說法)每天洗髮就像洗幾根小蔥那麼簡單,一定省下了不少銀子,所以漢人真是名利雙收,賺大發了。


中都散人720


先問一下漢人一輩子不剪頭,那頭髮得多厚多長,幾天洗一次頭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