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社交感到恐懼,又不會說話,你一定要培養這種心態!

在生活當中,你有沒有覺得開口說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呢?

很多人身處一個舒適區以外的社交環境時,通常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無法放開自己壓抑的思想,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例如別人開玩笑的時候,自己只能尷尬地坐在一旁,不知道怎麼插話;被別人不小心“冒犯”了,也只是強顏歡笑地敷衍應對,不敢辯駁;時常還很擔心自己會說出一些不夠得體的言語,弄得氣氛僵硬,從而一直表現得戰戰兢兢。

雖然說話是一種“外露”的技能,然而內在心理素質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當你的心理素質,還不夠強大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跟別人說話,是一件很壓抑自我的事情。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你必須要培養出一種開放的態度——

就是自嘲。

如果你對社交感到恐懼,又不會說話,你一定要培養這種心態!

什麼是自嘲態度?

自嘲,就是對自己吐槽,敢於把自己的缺點,用開玩笑的方式,先於別人揭露出來的一種豁達行為。

如果你是那種說話會感到壓抑的人,問一問你自己,你是不是從來都不敢對自己下手自嘲一番呢?

相信你肯定“沒這個膽量”!

也許你會反問我,自己經常跟別人說“我不會說話”,“我沒什麼能力”,“我人不是那麼聰明”這些話啊,難道這不是自嘲嗎?

當然不是,這只不過是自己沒自信的一種表現而已。

真正能夠自嘲的人,是不會用負面、消極的形式去揭露自己的缺點的相反,他們會用一種肯定、積極的形式,去把自己的缺點揭示給別人看。

舉個例子。

我之前逛商場,期間途徑一家手機貼膜的店鋪。

看店的是一個戴著眼鏡,身材微胖,長相敦厚的小哥。他看到我後,就問我要不要貼膜。剛好我想換新的,就把手機拿給了他。

小哥一邊貼膜,一邊問我要不要買手機殼,說可以把我的樣子印在上面的。我說不用了,萬一樣子印出來效果不好看,那就很尷尬。

小哥於是接我這話說:“看來你對自己外表也挺有要求的。回想當年,我也是一個靠外表吃飯的人啊!”

聽到他這麼講,我就奇怪地問:“真的嗎?那麼為什麼現在要轉行做手機貼膜呢?”

小哥一臉正經地淡淡說道:“因為後來我快要餓死了!”

聽出言外之意的我,頓時笑了出來。

手機小哥這句話,就是正確的自嘲態度。

他敢於把自己自認為的缺點——外表,通過這種肯定語言形式的包裝,在你面前大方的揭示出來。你完全聽不出一點自貶的意思,反而還覺得他很可愛。

在小哥這句話的背後,透露出他自信、大方、無所謂的態度。他的自嘲,不是以那種卑躬屈膝的姿態說出來,也不是用唉聲嘆氣的樣子告訴你。和普通聊天一樣,他很自然地就隨口說出來了。

說的人和聽的人,沒有任何不好意思的感覺。

為什麼說“醜人多作怪”?

因為越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就越是用各種掩飾,各種證明,各種行為去告訴別人,自己不是那樣子的,否則就覺得這樣很不好意思,那樣又很不好意思,總是放不開,這就很容易給人“作怪”的感覺。

很多不會說話或不敢說出的人,與人相處時感覺壓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心理。

會說話的人和不會說話的人,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他們敢不敢用自嘲的態度去“自我揭露”。

如果你對社交感到恐懼,又不會說話,你一定要培養這種心態!


什麼限制了你的“自嘲”?

所謂“自我揭露”,不是說把自己的隱私毫無保留地拿出來給別人看。

而是指,你能不能把自己真實的天性,通過某種方式適度地釋放出來。注意,是適度,就是你檯面上和檯面下的性格表現,大部分時間下都是相同的。

當你的天性越是得不到釋放,你自然就會覺得越難受。

問題是,很多人都寧願這樣去壓抑自己的天性。他們與人相處的時候,往往喜歡把自己“偽裝”成另外一個樣子。

一個平時私底下經常說髒話、醜話、粗話的人,一旦到了某種場合,為了給別人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他們就會控制自己說出那些話的衝動,試著讓自己表現得斯文、有涵養一點。由於這不是本性,其結果肯定就是不適應和不好受。

正如平時那些習慣了沉默寡言的人,突然讓他呆在人群中,嘗試跟別人去聊天說話。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失禮,他的所有搭話和交談,肯定是強行要求自己做出來的一種行為。這種“偽裝”,自然就會讓他心裡產生一種不自在的壓抑感。

類似的這些偽裝,是迫不得已的,不是有心計的刻意。

正是對於真實的自我形象(這裡不僅僅指外表,還有由行為舉止構建出來的綜合素質),沒有足夠的信心,生怕被別人發現不好的地方,於是就用另外一個自認為比較“完美”的形象把它替換掉,以此獲得安全感。

這是一種無法自我接納的心理,連自己都無法面對那個真實的自我。誰願意會把這麼一個“糟糕”的自我,向別人展示出來呢?萬一別人不接受怎麼辦。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只會對熟人釋放天性的原因,因為熟人接受我們的不堪,而我們並不知道其他人會不會同樣接受我們這個樣子。

只是,不敢社交的人,會更加在乎這一點。

所以、隱藏和壓抑,就成了這些人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讓他把自己的缺點揭露出來,自嘲一番,有可能嗎?

無法自我接納這些缺點,就無法自我揭露。

這個“缺點”,並沒有涉及太多隱私的部分,僅是那些不影響大局的自我狀況而已,諸如開玩笑會臉紅,能力不夠出眾,說錯話容易尷尬等這些行為。

那些在社交環境當中感覺壓抑的人,會很在乎這些“缺點”。因為這些缺點,會影響到他們個人形象的評價,從而降低自尊。

在這種情況下,既無法袒露自己真實的那個自我,然後又要應付當下的社交環境,其結果只能讓自己處於一種“自我監視”的狀態之中,時時刻刻監察自己的“完美形象”。

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那個不好的自己暴露出來,讓別人發現他們肚子裡的墨水不夠,邏輯不好,思想不深刻,說話不夠得體等等等等。

某程度上,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越是刻意隱藏,越是容易拘謹。這樣子,有什麼理由放鬆下來去再自嘲?

那既然這麼不滿意那個真實的自我,為什麼不去做出改變,提高自己呢?這就是涉及到另一種限制他們自嘲的原因:

認知失調。

如果你對社交感到恐懼,又不會說話,你一定要培養這種心態!


認知失調的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認知失調”,就是觀念上的認知和行動上的認知,並沒有取得一致性。

例如你認為罵人不好,這是你的觀念,那無論什麼時候,你都不去罵人,這是認知一致性。

但你認為罵人不好,可一旦跟別人發生衝突,就破口大罵,完了後心裡還覺得愧疚、不安,這就是認知失調了。因為你的觀念和你的行動,並沒有取得一致性,於是你的認知思維就混亂,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心緒。

一個覺得罵人沒問題的人,就算坐公車,也會罵得司機“措手不及”,而不會覺得愧疚的,這就是認知一致性。只是這種認知,是屬於負面而有害的認知。

然而,如果你覺得罵人不好,可當你受到挑釁或者侮辱的時候,你通過罵人去反擊對方,表達出自己應有的態度,完了後不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對,那這樣的做法,也是正確的認知一致性,畢竟你想得通透。

而很多內向又不善言辭的人,覺得自己習慣一個人獨來獨往,沒有社交生活也過得很好。可事實上,這真是他的觀念嗎?

你讓他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去逛商場買東西,他們心裡會有多樂意呢?吃飯的時候,可不是永遠都坐在不顯眼的角落處玩手機?想看什麼電影,有哪次首映是一個人去的?買點什麼東西,是不是寧願網購也不到樓下的商場買回來?

真正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的人,從來沒有這麼多顧忌;想做什麼,一個人也會做得很高興。一個人吃飯,找不到位置跟別人搭臺又怎樣?有電影上映,一個人凌晨看首映又怎樣?更不用說一個人去商場買衣服之類的事情了。

記住,你想不想做和你能不能做,是兩回事。

千萬不要把你不能做,當成是不想做。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很傻,而“不想”做,那說明自嘲對你來說,也會覺得很傻,因為你放不開,做不了。

而這,就是很多不敢說話、不願意社交的人的常見心態:把自己不能做的,當成是自己不想做,然後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安慰,逃避進步。

當你真的覺得一個人不說話也可以很好時,即便你身處某個社交環境,你也不會有那麼多侷促和不安。別人怎麼說是他們的事情,你靜靜坐在一旁,任憑別人怎麼撩撥你,你都不為所動,這才是正確的認知一致性。

可是你一方面覺得自己喜歡一個人待著,不想說話,另一方面卻又容易被別人“批評”言語影響到自己,覺得自己處於這麼一個社交環境,應該合群一些,於是又強迫自己說幾句話,弄得自己左右為難,這就是認知失調了。

這種認知失調,就是導致你心裡壓抑的罪魁禍首。因此,你也無法自嘲,不敢把自己真實的本性,揭露出來讓別人知道。

總的來說,就是以下這兩個原因:

1,你過於在乎給自己構建的完美形象,生怕讓自己的本質暴露在人前;

2,你沒有透徹瞭解自己的思想,在想和做之間,無法取得認知一致性;

前者是對自己缺乏自信,後者則是想得不通透。

基於這兩點,想要改變自己壓抑的心理,培養出自嘲的心態,我有四條建議:

如果你對社交感到恐懼,又不會說話,你一定要培養這種心態!


建議1:培養自我接納的自信

自信的近義詞,就是“自我掌控”。

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很好,哪些地方又不是那麼好;哪些事你可以做得得心應手,哪些事你只能假手於人。

對自己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瞭解和認識後,你就知道哪些缺點應該要改善,哪些優點你可以專注深挖。

你的自信,一定要有一個“源頭”。只有找到這個源頭,或者培養出這個源頭,你才會慢慢接納自己的一切。

明知道自己有這些那些缺點,又不想去改變,永遠把“接納自己”這個決定的交給別人,祈求他人對自己“大發善心”。一旦別人沒有這麼做,不是生悶氣感到鬱悶,就是不斷自我懷疑,弄得自己經常黯然神傷,何必呢?

做好自己,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最基本前提。如果你連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無法掌控,那自信只會一直遠離你。

你也很難真正做到真實的自己。

建議2:修正你的認知一致性

認知失調,你對於很多事情,就不會想得通透,其後果就是讓自己思緒煩亂。

你不喜歡說話,不喜歡社交,就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好,不管其他人的閒言閒語。如果你認為提高口才和社交技能很有必要,那就盡力掌握這些能力。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但又覺得適當的社交也是很有必要的,就讓自己擁有應對不同環境的處事能力。無論是自己一個人生活時,還是需要跟其他人共同協作時,不要有任何抱怨的思想,扮演好當下的角色。

讓自己的觀念和行動儘量取得一致性,不要三心兩意。把一些對你造成困擾的事情,想得透徹一些;想不通就去學習,瞭解核心原理。

否則,不僅是說話,在其他事情上,這種不確定的思想,只會讓自己煩惱不斷。

如果你對社交感到恐懼,又不會說話,你一定要培養這種心態!


建議3:學會用肯定的句式苦中作樂

前面兩條建議是內在素質的修煉,當然也少不了外在技能的提高。

無法自我接納的人,對於自己的缺點,不是諱莫如深,就是消極地對待它們。

嘗試轉變一下自己心態,學會苦中作樂,大方點,沒必要對它們遮遮掩掩,這樣自己才會更放鬆。

而轉變的第一步,就是從你的語言入手。

例如我每天洗頭,頭髮都會大把大把地掉,就算用很貴的洗髮水,還是如此。我都不知道怎麼辦。

有時候只能看著洗臉盆裡的頭髮感嘆一句:看來我距離出家又更進一步了。

用積極的句式,把那些不好的事情說出來,比起你動不動就用消極、抱怨的句式去說,久而久之,真的會影響到你整個人的心態。

下一次別人找你做些什麼,你又覺得無法勝任的時候,試著用積極的句式去拒絕對方。

好比一群同事去KTV,你一直靜靜坐在一旁,一個同事問你幹嘛不唱歌。如果你直接說“我不會唱”或“我唱歌不好聽”,這樣就消極了。

你可以一臉正經地說:“上一次讓我唱歌的人,聽完我唱之後就進了醫院躺了一個月,我可不想你們有事呢。”

這就是樂觀的自嘲了。

建議4:私底下試著對自己吐槽

吐槽,一般是用在你對別人言行的評價上。

當然,你也可以試著對自己吐槽。這種自嘲式的吐槽,平時私底下試著培養這個習慣,讓自己適應一下自我揭露的感覺,你就會慢慢不那麼在意自己了。

有次我炒雞蛋,不小心把醬油放多了,然後整個雞蛋都變成黑黑的一坨東西。這種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讓別人知道了豈不是很丟臉?

我就自我吐槽說:“果然了不起!能把一隻雞蛋做成這個樣子,這種功夫,沒有十年八年的傻勁,都做不來!”

遇到困難,不要經常怨天怨地,換個角度,自得其樂,其實很多事也沒什麼大不了。

當你習慣了這種對自己“不在乎”的感覺,以後當你到了人前,你就會知道怎麼找機會,輕鬆地釋放自己的天性,大大方方去說話了。

保持這樣一個積極的姿態,堅持實踐,你的心胸會慢慢變得越來越豁達,人也不會那麼容易神經緊張,進步就隨之而來了。

這就是自嘲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