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還有人去銀行存定期?

曹佳鵬



一個人去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進行投資理財,不僅取決於他的習慣偏好,理財工具的熟悉掌握程度,還要根據他對於風險的認知和抵抗能力。

首先,不可否認去銀行存定期的人大部分屬於中老年朋友這一特殊人群。在過去幾十年來,銀行一路伴隨他們成長,成家立業,乃至功成名就,無論存錢還是貸款。銀行就是存錢貸款的地方,這種觀念基本根深蒂固。

其次,除了去銀行存定期存款,對其他投資理財方式缺乏認識和掌握,也和年齡與教育有關。雖然各類寶寶類平臺,P2P平臺已經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消費、支付、投資和社交方式,但對中老年朋友來說並非必需品,傳統方式同樣可以解決他們的需要。所以,一部分人並不需要通過強制努力學習去掌握,另一部分人則因文化水平而無法掌握,要存定期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其他理財產品,也就只能去銀行了。




第三,對銀行的信任度高。俗話說得好,不打不相識。新中國銀行業從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幾十年曆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支線上升,包括工資性收入、創業、社保、各類農村補貼及其他福利都是通過銀行代發,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或多或少與銀行建立聯繫,在不斷的認識瞭解銀行過程中,也逐漸建立了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他們心中的安全感。而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中,P2P從2007年才剛剛起步,餘額寶也是2013年才誕生,如此短的時間要想獲得廣泛的認識瞭解和信任,談何容易?況且,它們不是不可替代品。


第四,其實去銀行存定期,從狹義上理解可以是特指一些專門去銀行物理網點辦業務的人。從廣義上講,也可以理解為將定期存款放在銀行平臺的人。如果是後者,我認為他們的投資理財行為也並不落後,也不應該另眼相看。投資理財領域也應該百花爭鳴,百花齊放。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業並非不思進取,自甘落後,而是與時俱進。縱觀互聯網金融產品,無論效益性還是流動性,與銀行系新型產品相比,應該伯仲難分,比如手機銀行,信用卡、各類基金、理財產品、聚合碼以及刷臉取款等,完全可以實現移動支付、購物消費,小額信貸以及高效投資理財等的便利性。只是站在時尚與科技風口,互聯網金融對青年一代更具有吸引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他們背靠網購和社交平臺。但是,如果要說安全性,銀行絕對更勝一籌,對於這一點,可以讓時間去證明一切。


龍門山財經


互聯網時代還有人去銀行存錢是因為有些人認為銀行存錢安全利息穩定。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互聯網金融時代已經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各種寶寶類理財產品也層出不窮,利息高的誘人,可看到明白的一行小字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時又望而卻步了。普通百姓的錢是省吃儉用節衣縮食積攢的,遇到理財產品資金鍊斷裂出現跑路現象,全家人慾哭無淚了,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無力迴天。而對於某些願意承擔風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們才會穿梭於各種理財產品之中。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特別是中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暫時不用的錢放到銀行裡存定期,才是穩妥的選擇,手上拿著一張紙質的存單心裡才踏實。另一方面就是互聯網金融的普及還不全面,對互聯網金融沒有充分的瞭解。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甚至有些落後的地方,連互聯網還沒有普及,對互聯網金融就更無從瞭解了。還有部分電腦盲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會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所以有了錢存銀行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厚力8888


銀行存款的穩定性及安全性,經過幾千年時間的考驗深入人心。西方銀行業興起,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時期。錢莊是中國明代中葉出現的一種信用機構,是銀行的雛形。

經過時代的洗禮,銀行因為其信用良好廣受世界各國民眾的信賴。即便是目前的互聯網金融,也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時代金融業務模式。

世俗社會將這種主要吸收中短期存款,發放短期商業貸款為基本業務的銀行,稱為商業銀行。 如今的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已經今非昔比,但是,其信譽度依然不減當年。所以,大部分的民眾,特別是企業資金,還是放在銀行絕對保險。改革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推出符合大多數民眾利益的舉措。如果效果相反,那不是改革,而是倒退。

P2P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屬於互聯網金融產品。歸類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網絡信貸平臺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最近,P2P跑路事件頻發,其風險凸顯;由此可見大部分客戶信賴銀行存款,不是保守而是穩健投資;這也是銀行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順祝本週工作愉快!


陸燕青


1.很對年紀大的,或者是保守的會存定期。

2.有些銀行定期對應你授信額度,跟你貸款和信用卡額度有關,本人就遇到過房貸需要買定期三個月,也不是理財產品,是定期。

3.有些大額存單啊什麼的,對於大資金來說,還是注重安全性的,比如說你有一個億,你是拿去存定期吃利息呢?還是博一把,在其他領域上面,恐怕很多人會存定期或者國債,美國的十年期國債更低呢,照樣有人拋納斯達克的科技股轉投國債


小明滾粗去吖


這個問題你可以參考微信在中國國內使用頻率,支付寶的使用頻率,智能手機的使用人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還有人去銀行存定期,去理財了。三四線人群對理財還是有理解盲區,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銀行,而且只信任銀行,銀行是國家的,不會倒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