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進入新階段Open Banking會帶來怎樣的新生態?

李冉靜


Open Banking是由英國政府的競爭和市場委員會CMA (類似中國的發改委) 2016率先發起的。經過近兩年準備,

2018年開始在英國各大銀行逐步推廣,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也陸續跟進。

Open Banking的核心是商業銀行把支付服務和相關客戶數據開放出來。通過打破行業信息筒倉現象,實現傳統銀行、金融科技公司、新型金融服務機構更深層次的合作與競爭,最終以實現行業風險控制、服務水平、產品變革的顯著升級

因此Open Banking被業內人士廣泛認可為銀行互聯網化後,金融業最大的變革,是繼虛擬貨幣、人工智能之後,金融科技的下一個熱點。

而這個熱點所能帶來的行業生態發展趨勢,能夠推動整個行業、整個世界更加的開放、高效、融合與繁榮,具體表現如下。

1) 數據的開放範圍更加多元化

以國內市場為例,如果只是單純的讓四大行開放相關數據。而阿里、騰訊不開放,顯然是行不通的,這無形中會讓寡頭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優勢愈加明顯。

2) 金融服務更加國際化

信息壁壘被打破,地緣壁壘自然會被逐步淡化,為國外優質銀行和阿里騰訊等網絡銀行的國際化發展創造一定條件。

3) 銀行業聯盟可能會出現。

類似天合、星空的聯盟在銀行業可能會出現,聯盟內企業在數據共享程度、數據共享響應方式上會有更深層次的合作,以便實現在更大的市場覆蓋區域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4) 可能催生金融業淘寶

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業數據交換平臺,可能會進一步的深化服務類容,深入至提供業務交易平臺,金融服務產品化、模塊化現象更加明顯。

5) 小型銀行更加的專注具體產品。

小型銀行會更加焦距與靈活、定製、小額的金融服務產品,以體現出於大型銀行的競爭優勢。

6) 跨界合作越來越頻繁

例如銀行業政府的合作更加緊密,在針對離岸公司避稅、貪官財產隱匿的查處上更加的高效與徹底。同時銀行也會在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上與跟多企業展開深入合作。

7) 金融消費主體結構會改變

各類商業銀行以批發類業務為主體的特性會逐步降低,特別是中小銀行和互聯網銀行領域,各大銀行會逐漸增加在小微企業、個人用戶、特殊應用場景的金融服務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