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各種理財新規?

謝欣桐


今年出臺的理財新規還是挺多的,4月,資管新規出臺;9月末,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標誌著銀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

題主說的應該也是新出的這兩方面理財新規,不過條款較多,我們可先簡單瞭解一下大概都有哪些方面的改變:

1.資管新規發佈,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等資產管理業務均不的承諾保本保收益。

2.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延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規定。

3.銷售方面,引入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要求,並進一步提高了條款表述的針對性和準確性,不過冷靜期明確只適用於私募理財產品,不適用於公募理財產品。

4.公募理財產品銷售門檻由5萬元降至1萬元。

5.公募和私募理財可以通過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股票。

6.實行淨值化管理,要求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

,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資產,允許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採用攤餘成本計量,通過淨值波動及時反映產品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在清楚知曉風險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7.新規也說明了過渡期問題,辦法自發布實施後至2020年12月31日,屬過渡期,在這一段時間內,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應當符合《辦法》規定,同時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未到期資產,但應控制存量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過渡期結束後,不得再發行或者存續違反規定的理財產品。

以上就是理財新規中跟我們相關的幾個方面,題主問我們如何應對理財新規,其實理財新規的發佈,對我們投資者來說,是有好處的。

雖說打破剛兌,理財不再保本,但這也是在提醒我們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不要大意。

下面我們就說一下未來投資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1. 確定產品風險等級

打破剛兌後,所有理財產品都不保本,未來大家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詳細瞭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偏好、投資期限、預期收益、投資標的和能否提前支取等問題,畢竟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收益和損失都需要大家自己負責,因此日後選擇理財產品時,大家切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2.瞭解產品投資方向、投資標的

理財產品能否收益,在於它的投資方向或產品是否有較好發展或盈利,因此全面瞭解理財產品背後的投資標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如今允許公募基金投資股票後,某些產品的風險等級可能會提高,因此大家在閱讀產品合同時,如投資方向中有股票等,千萬要謹慎選擇,不要大意。

3.理財產品愈加豐富,注意調整投資週期和金額

理財產品的起投金額較低到1萬元,對我們投資者而言,可選擇的產品方向變多,資金的運用和投資也變得更加靈活。如今發行時間較長的理財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度日益降低,短期理財產品開始頗受歡迎,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合理分散投資金額不定、期限不等的理財產品,爭取做大利益最大化。

以上就是我們購買理財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最重要還是需要認清風險,注意本金安全,明確產品風險。

綜上,理財產業新規,其實會讓理財產品更加合理合規,從產品風險角度來說,新規是向合規進一步的升級,我們投資者也應該正確看待這些利好變化。


度小滿金融


隨著社會發展財富累計,個人資產的理財規劃需求越來越多,理財新規也有很多實行起來。最簡單的就是私募基金,如果三四年前投資私募基金基本沒門檻幾萬都可以,現在不行了,至少100萬起,有些高風險的產品還需要做風險測評,跟資產評估,當然做這些規定不是沒有原因的,就當從私募基金這塊來說,之前就發生過很多非法集資,詐騙的事情,東陽的吳英案就是典型例子。

投資者應該正確面對理財新規,很多規定都是出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角度出發,當你真的發生風險的時候你就會回想為什麼我會投資這垃圾。所以從合理合規,風險評估的角度來看,新規會一直更新改進,投資者也正確看待,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畢竟任何投資都是有有風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